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490章.相互胁迫

摄政大明 第1490章.相互胁迫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13 09:19: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当霍正源迈步进入瞻园正堂之后,就听到了吕德的声音。

“……启禀殿下,应天府衙门那边已经宣布解除戒严与封城,百姓们的不满情绪也因此而大为缓解,不似此前一般敌视朝廷……

……与此同时,应天府衙门与南京守军也已经同意,拿出一部分官仓存粮与军库军粮,用以赈济百姓……

……值此局势敏感之际,我吕家也愿意出一份力,学生已经说服家父,立即恢复吕家名下各家商铺的营业……”

很显然,吕德这个时候看似是向朱和坚禀报南京局势的最新进展,而且还皆是好消息,似乎很轻易就可以化解南京百姓的群情激愤。

但实际上,这些话就是故意讲给霍正源听的。

朱和坚很聪明,他猜到霍正源这个时候求见自己,必然是因为南京局势迅速失控之事,想要利用“联合船行”所掌握的庞大物资,与自己达成某些秘密交易,胁迫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妥协让步。

譬如说,霍正源一定想要在三方联审期间拥有更大话语权,减少镇守太监席成的掣肘与阻力。

所以,朱和坚故意安排了这场戏,就是想暗示霍正源——即便是没有霍正源与“联合船行”的帮助,自己也有办法控制局势、稳定民心。

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压价。

而霍正源听到吕德的话语之后,则是毫不掩饰的面现嗤笑之意,一眼就看穿了朱和坚的虚张声势。

随着“嘲风”死士们的落网与逃亡,南京城内已经没有匪患之忧,再加上百姓们的群情激愤,应天府衙门选择此时撤消戒严令,乃是必然之事,压根就不能算是一项好消息。

南京百姓的群情激愤,主要是因为城内各类店铺迟迟没有恢复营业,让他们无法购买物资、陷入了断粮断药的绝境之中,所以就算是应天府衙解除了戒严令,但只要城内各家店铺依然歇业,百姓们的不满情绪就依然不会消减。

至于南京官府同时还解除了封城令,就更不能算是一项好消息了。

因为前段时间的那场洪灾,南京城外聚集着大批难民,所以当南京官府宣布解除封城令之后,这些难民就会纷纷涌进南京城内,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南京城内的物资紧张,可谓是有弊无利。

吕德又说,应天府衙门与南京守军皆是同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种说法同样只能糊弄外行人,却根本骗不了霍正源。

南京城的官仓粮库,本质上就是一个中转站,绝大部分库存粮食皆是漕粮,漕粮乃是朝廷根基,任谁也不敢随意挪用。

更何况,江南地区早就不产粮了,而是专注于种植各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为了应付朝廷中枢的漕粮任务,每年还需要从湖广地区大量购买粮食,所以南京城内的官仓粮库就是一個空壳子罢了,纸面上存粮无数,但实际上根本就拿不出来。

还有南京守军的军库存粮,也压根没有多少,只能满足万余将士数月时间的人吃马嚼,即便是把全部存粮皆是献出来救济百姓,对于南京城百万人口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而且军库存粮同样是极为敏感,即便是徐盛英愿意在这件事情上协助朱和坚,也绝无可能献出全部军粮,愿意挪用十分之一的军库存粮就已经算他慷慨仗义、大局为重了。

毕竟,百姓们没有粮食饿肚子引发了一场骚乱之后,至少还有南京守军可以控制局势,但若是南京守军没有粮食饿肚子引发了一场兵变,那就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吕德还说什么值此局势敏感之际、吕家也愿意出一份力、立即恢复吕家名下所有店铺的营业,这种说法就更是贻笑大方了。

姑且不说吕家乃是一个家学渊源的书香世家,向来不是以财力丰厚而著称,吕家名下的那些店铺无论规模还是数量皆是聊胜于无,即便是吕家的财力物力已经达到了宋家的地步,也绝无可能凭借一家之力满足南京城内百万人口的庞大需求。

所以,吕德所说的这些好消息,皆是无足轻重,也皆是无法影响大局,朱和坚若是想要尽快稳定民心、顺利解决南京城内的供需失衡,就依然只能寄希望于缙绅势力或者“联合船行”。

看穿了朱和坚的虚张声势之后,霍正源不仅是毫不遮掩的面现嗤笑,而且还极为刻薄恶损的落井下石。

只见霍正源快步走到朱和坚身前,躬身行礼之后大声称赞道:“下官看到南京百姓的群情激愤之后,原本还心中担忧不已,所以就赶来瞻园与殿下商议对策,却没想到殿下已经成竹在胸、寻到了各种办法稳定局势,不愧是誉满朝野的贤皇子……相较而言,反而是显得下官大惊小怪、虚惊一场了!”

随后,霍正源笑吟吟道:“不过,下官这里同样有一个好消息禀报殿下!殿下昨晚亲身赴险、用自己交换了南京善堂众多人质的英勇事迹,已经在极短时间之内传遍了南京城,南京百姓皆是交口称赞殿下的仁德,也皆是把殿下视为恤民济世的青天大老爷,在南京百姓的心中,殿下之声望已是如日中天了!”

说完,霍正源还冲着朱和坚竖起了大拇指。

听到霍正源的这一番夸赞之后,朱和坚的脸上笑意则是极为勉强。

朱和坚当然是希望自己的朝野声望越高越好,他昨晚主动沦为人质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邀名养望、增涨声誉。

但在庙堂之中,对于政客们而言,做事时机远要比做事效果更为重要。

譬如现在,朱和坚固然是声望大涨,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因为时机不对,反而是让朱和坚的处境愈发被动。

南京百姓皆是把朱和坚视为青天大老爷,群情激愤之际就一定会首先想到朱和坚,指望着朱和坚站出来为他们主持公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南京百姓产生了这般想法,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南京百姓纷纷奔来瞻园请命喊冤,南京守军与锦衣卫也就愈发难以阻拦,而百姓们一旦是冲破了南京守军与锦衣卫的拦阻,瞻园就会让请命喊冤的百姓们层层围堵。

到了那个时候,瞻园局势绝对不会比应天府衙门轻松多少,朱和坚也一定是愈发焦头烂额,再也没有余力顾及别的事情。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好人”的处境总是格外艰难,“坏人”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稍有善举就被认为良心未泯、尚有可取之处,但“好人”则是需要随时保持自身形象,也总是需要面面俱到、尽善尽美,否则一旦是被人抓住话柄,就会遭受大量质疑,甚至被视为伪君子。

而朱和坚因为昨晚主动沦为人质之事声望高涨之后,就已经被南京百姓视为一个大好人,也被百姓们给予了更高期望。

这般情况下,一旦是百姓们纷纷涌来瞻园,朱和坚就是避无可避,必须直接面对南京百姓的请命喊冤,也必须妥善解决百姓们的各项诉求,否则百姓们就会大失所望,他好不容易积攒的民间美誉也将会在短时间内大打折扣、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想到这里,朱和坚的脸上笑容愈发勉强,但终究是没有乱了方寸,还是态度客气的把霍正源请到身边入座。

派人给霍正源奉上香茗之后,朱和坚试探道:“霍大学士对于南京局势的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百姓们这段时间因为各种变故蒙受了大量损失,可谓是民意滔滔、人心思变,所以咱们必须尽快安抚维稳!虽然我已经敦促南京官府撤消了戒严令与封城令,也从官仓、军库、以及吕家等等方面寻到了大量物资,但若是‘联合船行’也愿意尽快恢复营业的话,就无疑是如虎添翼,南京局势也可以更加迅速的恢复稳定,却不知霍大学士意下如何?”

霍正源面现犹豫,摇头道:“殿下您也知道,‘联合船行’至始至终皆是坚决反对戒严封城之事,所以前几天时间一直组织人手聚众抗议,但这种抗议行为无疑是违反了官府禁令,大量人员受到官府拘捕定罪……这般情况下,‘联合船行’名下的各大商铺就算是愿意开门营业,也是人手不足啊!”

朱和坚立刻承诺道:“我现在就派人向各大衙门传话,让他们立即释放那些因为聚众抗议而受到拘捕的‘联合船行’相关人等,对于‘联合船行’前些天聚众抗议的行为,也绝对不再追究,如何?”

霍正源再次摇头:“这段时间以来,‘联合船行’可谓是损失惨重,不仅是因为应天府衙的戒严与封城,更是因为那群来历不明的悍匪!这些悍匪在南京城内屡次犯下重案,搞得人心惶惶,‘联合船行’的许多店铺也被趁火打劫,大量贵重货物丢失不见……

当然,乘火打劫、盗窃货物之人,未必就是那伙悍匪,但终究是因为那伙悍匪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所以‘联合船行’自然是恨极了那些悍匪!

‘联合船行’的南京大掌柜钱莱得知下官活捉了许多悍匪、还参与了后续的三方联审之后,就强烈建议下官,一定要严惩那些悍匪、趁机折磨报复,让他可以好好出一口恶气……却不知殿下是否同意?”

霍正源的这般说法,显然是想要在三方联审之际发挥更大作用,趁机向朱和坚索要更多话语权。

所谓“严惩悍匪”、“折磨报复”,其实就是严刑拷打的意思。

对于霍正源的这项要求,朱和坚自然是绝无可能答应。

但朱和坚又必须尽快逼迫霍正源退让妥协,因为南京局势随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无奈之下,朱和坚只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这张底牌,源自于胡枭的供词,朱和坚也是刚刚掌握不久。

简而言之,就是“赵党”暗中勾结境外势力的事情。

当然,朱和坚并不会把这张底牌彻底亮出来,他只会向霍正源稍稍透漏一点消息,让霍正源心生忌惮、向自己妥协让步之余,也不会引起霍正源过于强烈的防范戒备、提前消除全部罪行痕迹。

于是,朱和坚突然间话锋一转,道:“对了,霍大学士把胡义士交给晚辈救治之后,晚辈还没有向霍大学士通报近况……还请霍大学士放心,那位胡义士虽然身负重伤,也依然是昏迷不醒,但伤势已经趋于稳定!只不过,胡义士在昏迷之际,含糊不清的说了许多梦话呓语,却是引起了晚辈的好奇!”

……

PS:虫子最近感冒,迟迟未愈,脑子也晕乎乎的,上一章是1489章,结果写成了1849章,非常抱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