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47章:群雄割据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47章:群雄割据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高炽这边,在得到大兄的命令后,立即就回到了燕王府,把事情告诉了母妃。

徐仪华听完之后,笑着说道:“看来太孙殿下,这是真的极为信任你了,连如此大事,都要交予你来做。”

朱高炽回道:“可是娘亲,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才能做好啊。”

“大兄交代的事情,太过于重要了,况且这其中,牵扯极大,我根本没有半点把握,只怕是最后辜负了大兄的期望。”

徐仪华说道:“炽儿湖涂,从大事者,何时为一人之力,自当请诸多支持。”

朱高炽闻言,连忙作揖道:“还请娘亲教我。”

徐仪华点点头,便开始讲述起来。

明朝是由朱元章建立的,最厉害的家族自然是老朱家,不过在大明立国,还有十二个家族也为顶尖家族,他们世代享有高官厚禄,可胡作非为,甚至在犯法后,连最高司法机构刑部都无权抓人,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只有皇帝一人。

朱元章建立大明朝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搞出了一部《皇明祖训》,让后世子孙遵照奉行。在这本书中,朱元章明确规定: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只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也就是说这些皇亲国戚犯了罪,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只能上奏,不能抓人审问。

关于人员,朱元章在《皇明祖训》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则是老朱家的姻亲。

主要包括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仪宾家。

朱元章的子孙后代都是有身份的人,有的人成为皇帝,有的成为太子,有的成为亲王,还有的被封为郡王,皇帝的女儿被封为公主,亲王的女儿被封为郡主。

凡是与上述这些人结亲的家族,都属于皇亲国戚,因此可以享受特权。

另外,这些人还享有丰厚的俸禄。按照明朝的规定;

“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王及仪宾八百石”.

包括明朝中期以后,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都会被授予一定的官职、爵位。

比如明孝宗的两个小舅子都得到了爵位,张鹤龄被封为昌国公,张延龄被封为建昌侯。

除了丰厚的俸禄外,这些皇亲国戚还会被赏赐大量的田庄、土地,“多者数百千顷,占据膏腴,跨连郡邑”。

比如景泰帝的汪皇后家族占田两万三千顷,明孝宗张皇后的家族也占有两万多顷土地,明武宗夏皇后家族也有两万多顷田地。

二则是朱元章的姻亲、故旧。

朱元章虽然残杀功臣,不过对有些人还是很照顾,比如说魏国公家、曹国公家、信国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

魏国公指的是徐达、曹国公指的是李文忠,信国公指的是汤和,西平侯指的沐英,武定侯指的是郭英,他们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同时与朱元章有着特殊的关系。

徐达、汤和是朱元章的故交好友,后来又结成姻亲。

李文忠是朱元章的亲外甥,沐英是朱元章的义子,郭英的姐姐是朱元章的宠妃。

这些人本来就是开国功臣,享有世袭罔替的爵位,他们的家族也一直坐享富贵。

朱高炽对于这些人,自然也是认识,但通过徐仪华的讲述,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因为在这些人的背后,可不仅仅只是个人。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他们背后,还有着庞大的宗族势力,这些背后的宗族,依靠着裙带关系,不管是从官,还是干别的营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些亲近的,哪怕是地方的知县,知府,也得要礼让三分。

在经商这方面,更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未有阻碍,可以说更多的还会依据自身权势,获取暴利。

朱高炽听完之后,有些皱眉问道:“娘亲所说的这些家族,孩儿都算是认识熟悉,可是江南那边,又当如何。”

“大兄的意思,是要整合江南诸多家族,形成一股力,为我大明做事。”

“可是孩儿长居北平,对于江南一无所知。”

朱高炽也非常的清楚,就目前的大明而言,有道是江南赋税甲天下,可以说但凡说到经商,就绝对离不开江南。

江南地区的富裕程度,是唯有京师可以比拟的。

甚至说最初的时候,便是京师都差距极大。

也就是现在的京师,在大兄的操办下,商业日益繁华起来,已然有赶超江南地区的趋势。

徐仪华闻言,脸上不由露出回忆的神色。

朱高炽见此,也是安静的没有打扰。

半晌之后,徐仪华才开口说道:“若说江南,那么有一个家族,便绝对避不开。”

“如果炽儿能够摆平此家,整合江南,便变得极为轻松。”

朱高炽连忙道:“还请娘亲教我。”

徐仪华微微叹息,语气中带着几分回忆,还有几分唏嘘:“那便是有着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家。”

江南有一个庞大的大家族,号称九世同居,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多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章亲赐“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又称**门。

其实在蒙元末期,郑家还曾经被封为天下第一家。

元朝的末代皇帝叫元顺帝,年号至正。元顺帝既凶残又昏聩。

对忠臣,革职充军;对奸臣,言听计从。他整天吃喝玩乐,一点不管百姓死活。

老百姓恨透了他,纷纷起来造反。一时义旗四举,局势动荡,眼看皇帝的宝座已经摇摇欲坠了。

到这个时候,元顺帝才惊慌起来,他一面派兵镇压各路义军,一面施展他的欺骗手段,派一员大官,前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门郑家查看“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奏闻,想宣扬**门郑家的太平景象,来挽回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

钦差大臣领旨,日夜赶路,前往浙江。

不几日,已来到浦江**门村头。钦差一举目就望见村口有一棵千年巨樟,树上筑着一个很大的鸟巢,群群鸦鹊,盘旋其间。

他点头称赞道:“一点不假,果然鸦鹊同巢,真太平景象也!”说罢,便向地方官打听郑家“猫狗同窝”和“兄弟同心”之事。地方官不敢怠慢,忙领那钦差进郑家就座歇息。

茶毕,郑家长老领着钦差察看“猫狗同窝、同食”的情况,又查了郑家兄弟同劳共享、钱财公开的账册。一点一滴,不敢疏忽。

那钦差看了,十分满意。当再次回到中堂时,他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包用黄色绸缎裹着的东西,高声嚷道:“圣旨到!”郑家父母兄弟闻声,不禁吓了一跳,忙跪下接旨。

钦差打开所包之物,取出一幅绸轴宣道:“朕以仁德而治天下,扬忠孝以兴国邦,颂信义以慰海内。今闻尔曹忠孝信义俱全,特赐雪梨两枚,以褒其德。

钦此!”

宣罢,将圣旨搁在香桉上。

郑氏一家大小叩首谢恩。

钦差又道:“皇恩浩荡,这两个梨应该平均分食,以显示你们的忠义。”

这郑氏一家,人口众多,如何分吃这两个雪梨。

原来,这钦差大臣正想用这个办法来考考他们。郑氏一家苦思冥想,总想不出办法。

后来只好求教于当地的名师宋廉。宋廉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们才有了主意。

当下郑氏忙将雪梨放进石臼捣烂,并烧沸了一锅水,将开水冲人捣烂的梨汁中,再用小碗一一盛起,一人一小碗,恰好不多也不少。然后,一家大小举碗齐饮。

到这时,那钦差才算满意了。他回京都后,向元顺帝奏明了浦江**门“鸦鹊同巢、猫狗同窝、兄弟同心”的确实情况。

元顺帝一时兴来,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连同敕书,派员前往**门表彰恩赐。

元顺帝派人去浙江**门赐字之后,便到内宫饮酒作乐。国相得知元顺帝赐字之事,忙人宫问元顺帝道:“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元顺帝道:“有。”

“哪几个字?”

“天下第一家。”

“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

元顺帝怔住了。

国相急奏道:“圣上乃是‘天下第一家’。无论郑氏有如何功德,都不能号称‘天下第一家’,望圣上三思。”

孝义忠元顺帝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后悔莫及。

他肚里一转,咬了咬牙,用手做了一个“杀”的手势。

并立即下了一道谕旨,派一员大将,带领轻骑数百,要杀尽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浦江**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

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

朱高炽听完后,不由笑道:“这郑家还有几分聪慧,知道自己不能承受这天下第一家的称号。”

“不过这郑家当真是厉害,自宋朝而起,历经蒙元一朝,到了咱们大明朝,还能由皇爷爷再赐‘江南第一家’的称号。”

徐仪华笑着说道:“炽儿只知其一,在蒙元末期时,你当那将军,能这般轻易就退去吗,人都来了,又怎么可能不杀。”

“蒙古骑兵,最是凶恶贪婪,怎么可能就因为江南第一家的牌匾,就此放过郑家。”

朱高炽一愣,顿时明白,这其中还有隐情。

便就问道:“那这郑家,又是如何逃脱蒙元将军的呢。”

徐仪华道:“何止是蒙元将军,便是蒙元皇帝那边,也得给足了好处才行。”

“洪武十八年,陛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时候,对此也有些好奇,便就询问郑家,当初是如何逃脱。”

“郑家自然是不敢不答,这事倒也没有传播开来,不过你父王是知晓的,便也告诉了为娘。”

“蒙古骑兵当时去了三千人,哪怕是最小的骑兵,也给了百两白银。而为首的将军,足足得了十万两白银,这才答应放过郑家,回去复命。”

“而蒙元皇帝那里,郑家也是孝敬了八万两白银。”

朱高炽不由奇怪的问道:“怎么将军拿了十万,反而皇帝才得八万。”

徐仪华道:“因为皇帝比将军,更好湖弄。”

“将军那是手里拿着刀,只要一声令下,郑家便是满门无存,但是皇帝那边,状况就不同了。”

“将军的刀,并没有束缚,而皇帝的旨,却有很多权臣的束缚。”

“郑家花费的,自然是仅仅是这六七十万两白银,打通蒙元朝堂上各关节,还有贿赂皇蒙元皇帝身边的亲信,又是花了四十多万两白银,大量的古董字画,这才让蒙元皇帝收回了谕旨。”

朱高炽听闻后,立即在心中盘算了起来。

总共一百多万两。

其中三千将士得了三十万两白银,蒙古将军得了十万两白银。

蒙元皇帝得了八万两白银。

但是最后打通朝堂的关系,花费了四十多万两白银不说,还付出了价值难以估算的古董字画。

这么算起来,花费最大的,反而是文官亲信,最小是皇帝。

看到娘亲带有深意的眼神,朱高炽心里,顿时明白了许多事理。

不过同时也有些好奇:“皇爷爷赐下江南第一家,难道郑家就没有什么表示吗。”

徐仪华笑着说道:“以你皇爷爷的能力,在对于江南下如此重税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这般轻易赐予。”

“据为娘所知,自大明立国之后,江南各家族,便是以郑家缴纳最为丰厚。”

“而江南第一家这个名头的后面,是粮三百万石,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五十万两,更有良田千顷,骏马上千,布匹绸缎等物,不知其数。”

“可以说整个郑家的家底,都被你皇爷爷掏空之后,这才有今日的江南第一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