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46章:飓风之后的机会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46章:飓风之后的机会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冯胜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收到倭国天皇的密信。

当然,这个密信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里面的内容。

按照倭国天皇的说法,只要大明这边愿意配合借兵,两相联合之下,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给弄垮,倭国这边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诚儿,你说倭国的天皇,他是想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让我们去配合他呢,难不成是说要把九州岛都划分为我大明管辖。”

“难道他们还指望我们在之后,还会让权势都掌控在这天皇的手中。”

冯胜对旁边的侄子冯诚问道。

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我都已经打到你家里来,你却突然浓重的迎接过来。

毕竟对于天皇来说,现在的倭国,是完全掌控在足利义满的身上,想要怎样,就要怎样。

后小松天皇已经清楚,只要是象征权柄的上皇居所建设完毕之后,下一步就是逼着自己退位了。

后小松天皇心里清楚,倭国对于大明来说,跟流放之地没有任何的区别,四处都是荒芜的景象,更不要说马上就要开战了。

大明根本看不上倭国,如若是强行收纳进来,反而是会给大明增加巨大的负担。

“叔父,我倒是觉得不像有诈,足利义满权倾朝野,这位天皇寻求来自外界的帮助,也非常的那正常。”

“反正不管是如何,只要小心谨慎一些,自然不会出什么问题。”冯诚分析着说道。

冯胜听完之后点点头。

倭国的天皇对于倭人百姓,可谓是顶礼膜拜,这种事情,不太可能有诈。

“便跟他们好好玩玩吧,到时候就知晓了。”

......

姚广孝这边,在经历飓风之后,损失也比较惨重。

两万多人的折损,是根本没有想过的数字。

本来高丽军就弱,这么一整,士气可谓是彻底的消散了。

“卫光,你说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要跟燕王他们一样,集结兵力,开启征伐。”

听着姚广孝的话,卫光却是皱眉说道:“末将倒是觉得,现在并非是一个好的时机。”

“经历飓风之后,许多农田都已经被彻底毁了,粮食是接下来要面临的大问题。”

“若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即便地盘再多,也都是累赘,无法养活。”

姚广孝点点头,确实没有要现在抢地盘。

怎么寻找到可靠的粮食,才是现在的关键。

“现在粮食不够,钱也不好拉,贫僧还记得,之前似乎有跑海上的行商,似乎想要交易。”姚广孝问道。

卫光点点头:“确实如此,之前便有很多人,想要低价收购我们得来的货物,不过都被末将赶走了。”

姚广孝道:“全召集回来,而后通禀所有的将士们,把自己的战利品全部拿出来,看有没有路子,运送一些粮食过来。”

卫光先是愣了下,而后才反应过来:“法师好想法。”

商人最是自私,大部分的商人都是如此。

这种自私,是没有国界的划分,不管是大明还是倭国,都是如此。

所以姚广孝准备联系倭国商人,只要钱给得足够,就不怕没有粮食运来,对于现在的高丽军来说,财物什么先放一边,填报肚子才是真的。

...

大明,坤宁宫。

朱英看到面前的朱高炽,笑着说道:“许久未见,最近炽弟看来又胖了不少。”

朱高炽原本还有些忐忑,不知道朱英这里到底有没有什么变化。

毕竟父王去了倭国,有些事情,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这让朱高炽本身也很局促。

不过就这么简单一句,迅速的又拉进了两人的关系。

“多谢大兄关心,最近在王府吃得好,睡得好,不知不觉又长肉了。”朱高炽自嘲的笑道。

他都不知道自己往后会变得有多胖去。

一番寒暄过后,朱英便开始切入正题。

因为大明和倭国的开战,导致现在周边国家的势力,也有很大的动荡。

草原上就不多说了,目前乱象虽有结束的征兆,但也不是说一时半会就能彻底平息的。

主要表现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安南那边传递过来的情报,目前也开始混乱起来。

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

现在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实力越发雄厚起来,在有了足够的兵力之后,自然就是对外扩张。

他们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大明朝贡的使团。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隶属于大明的附属国了。

虽然之前,早就已经对大明俯首称臣,但是契约这等东西,在国与国之间,可谓是完全没有信任。

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

朱英现在大力发展造船,基本上就是要开始肃清这些不安分的力量。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大明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大国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目前大明是采取“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外交政策。

打造一支强大的船队,如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一般,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

从而把大明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贸易环境,提高明朝的大明威望。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也是有很强的目的性: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如郑和下西洋般,现在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

历史上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

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

目前各国都积极到大明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据统计,永乐在位二十二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盛况空前。

更有文来、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十八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三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大明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

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

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大明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

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

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

在印度古里,大明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

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

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

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是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

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

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简单快捷。

所以目前的朱英,打算就是提前打造出郑和船队,开始游威各国。

大明现在差不多是要两边开战了,若是把东南亚等小国,还有西域的诸多小国全部牵扯进来。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就很不友好了。

所以发展商业,是现在的一个主要方向。

而在这其中,不是说想想就可以随便,关键是还要有人去实行。

“大兄的意思,是要愚弟来负责对辽东后勤,还有造船事宜?”

“不行,这不行,以愚弟的能力,根本无法胜任这其中之一,更何况是两个同时兼任,这万万是不行的。”

朱高炽是猜到,这次大兄的召见,很有可能要重用自己。

这一下子,也来得太重了吧,在听完大兄的想法之后,朱高炽顿时就感觉到了如山的压力,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为兄自然是相信炽弟的,在我的心里,炽弟当是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处理好这两件事情。”

“当然,也不是说一下子便完全的弄好,这里面有一个过程,炽弟也需要一边实施一边学习。”

朱英笑着说道。

能够在靖难之役开始,一直监国,还能支持朱棣数次亲征,可见在管理方面,朱高炽有着很强的天赋。

现在只是剥离出两个小块,跟监国比起来,完全不是说一个级别,这又有什么不能做的。

“大兄莫要开愚弟的玩笑了。”朱高炽拱手作揖,苦笑着说道。

朱英正色道:“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别人不知道你的才华,我还能不知道吗。”

“这两件事在为兄看来,炽弟是绝对可以信任的,难不成炽弟不想帮为兄分忧不是。”

话都说到了这份上,哪里还有朱高炽拒绝的可能。

只能无奈苦笑着应下了。

朱高炽走后,朱英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身边,缺少可用的能臣。

单靠自己个人,很难说全方位的去把控。

可是就现在而言,朱英的时间确实太短了。

从入宫到现在,也就堪堪一年的时间。

回想这一年的事情,朱英发现自己真正掌控的事情,其实是非常之少。

很多情况下,都是把建议直接就提供给了老爷子,让老爷子去安排人进行实施。

而对于朝堂上的官员,除了几个尚书之外,连侍郎都有些不熟悉。

然而真正实施这天下治理权力的,并非是皇帝本人,是现在每天早朝,在奉天殿里,老爷子的威严下战战兢兢的臣子们。

这一块,一直都是朱英所忽略的点。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忽略,因为本身的朱英,不喜欢这种繁琐的交流,更多的想法,是要达成高效。

受到信息传播速度的限制,朱英的想法,明显是很难实现的。

看了看天色后,左思右想,朱英决定去跟吏部尚书詹徽聊聊。

作为掌控天下官员任免,升迁,降职等一些列重要的人事调动,詹徽干了这般多年,对于这些事应该早已烂熟于心。

目前已然是官员下班,朱英唤来马车,干脆直接到吏部尚书詹徽家里去。

....

吏部尚书府。

这是一个五进的大宅院,就如今的京师来说,可谓是寸土寸金。

不过尚书府并非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只为当朝的尚书提供,一旦致仕,也就意味着没有继续住下去的权力。

“老爷,何事如此愁眉苦脸呢。”

一名美貌的少妇,走到正在凉亭里喝闷酒的詹徽问道。

詹徽端起酒杯,复又放下:“现如今太孙殿下归来,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去辽东那等苦寒之地历练一番。”

“今日我查看卷宗,发现在太孙殿下那里,似乎没有自身的官员,而去辽东,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前往。”

“老夫添为吏部尚书,太孙殿下想要了解官员们的你一些底细,自然便会找到我这里来。”

“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那等苦寒之地,跟流放又有什么区别,哪里有官员肯去,一个个躲避得如兔子那般快。”

少妇是詹徽的侧室,闻言后想了番说道:“老爷,妾身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是老爷接触太孙殿下最好的时机。”

詹徽摇摇头:“太孙殿下可不比普通人,一双慧眼如炬,轻易就能看出破绽。”

“况且过早的投奔太孙殿下,也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