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572章:来自于大明的咆哮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572章:来自于大明的咆哮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白给是不可能白给的。

并不是说不值得,而是在这个时候,朱英亲自过来,就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因为谁都知道,大明太孙跟燕王之间向来不和。

朱英更是明白,自己仅仅只是到来,便就给了草原很大的压力。

“本宫不忍心草原上的百姓们吃苦受难,可大明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白送自然是不行,不过我们可以交换。”

“便就当作禁运解除后的第一笔贸易吧。”

朱英澹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其实如果没有黑土地的情报,现在也不是这么一个局面,最开始的时候,朱英的目的是要让承受高压而团结起来的草原,失去目标和方向。

最后引发动乱,全部的混乱起来,达成颠覆北元朝廷的策略你。

从现在来看,反倒是比较统一的草原,更加符合大明的利益。

这样的条件,北元这边当然不想答应。

他们想要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再说现在的北元,哪里有这么多的钱财来购买大明的粮食,于价格上那也是一笔极大的天文数字。

不仅仅是在粮食上,更有精盐,药材,茶叶这些对于草原来说的必须品。

别的不说,单单为了活捉燕王朱棣,就损失了五千蒙古铁骑。

看似五千骑对于北元来说,好像不算多。

然而实际上,五千骑兵在草原上,已然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势力。

北元号称铁骑十万,实际上这十万骑兵可以说是整个北元的青壮了,这可是全民皆兵才有的数目。

若是像大明这般多户供养一骑,凑五万骑估计都是个极为困难的数字。

耗费如此巨大的代价,最后活捉的燕王朱棣,就简单的换取一个解除禁运?

这怎么能甘心。

哈尔台吉当下就示意老臣欧安民开口。

欧安民也不含湖,立即作揖道;“太孙殿下,我们.....”

“放肆!

朱英突然暴喝一声,瞬间把欧安民吓得一哆嗦。

而后蔑视欧安民呵斥道;“本宫说话,哪里有你插嘴的地方,你是什么身份,也配和本宫讨价还价。”

随后转向哈尔台吉道:“本宫这次亲临草原,自然是带着慢慢的诚意过来。”

“只是这次的谈话,让本宫很是失望。”

“还是说你们觉得,本宫不过只是大明太孙,尚未继承皇位,所以就要频频轻视于本宫,让这么一个汉奸来跟本宫搭话,纯属是要恶心本宫吗。”

“今日的谈话便就到此结束吧,本宫在这里等上两天,若是见不到你们北元皇帝,那关于这次的事情,就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了。”

说罢,朱英起身就走,根本不给北元这边任何反应的机会。

大明的臣子自然是紧紧跟随,留下北元这边面面相觑。

便是感觉自己心态平和的欧安民,此刻是一脸的铁青。

他没想到大明太孙会这么不给面子,直接当面就是训斥,自己好歹怎么说,在读书人这圈子里也算是享誉盛名。

哈尔台吉的脸色也不怎么好看。

虽然没有摆明着说他,但是让额勒伯克过来,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明显也是说自己不够格。

“传令,立即以最快的速度通知陛下,大明太孙亲至,请陛下位临详谈。”

哈尔台吉似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来。

沉默的大帐里,这才有了些许的响动。

.....

大明军营。

朱英自然是在这中央大帐。

比之草原的大帐,要更加宽敞精致得多。

这还是因为都不知道太孙殿下会亲自过来,不然至少都是行宫级别。

朱英也没这么多的讲究。

大帐内,除了齐泰这些文臣之外,边关的数十个卫所都指挥使,还有四路统帅,也全部到场了。

帐外更是朱英的玄甲卫把守。

下方除开齐泰外。

分别是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怀远侯曹兴,永平侯谢成。

这些可都是真正能够独挡一面的老将,也是曾经跟着老朱一路摸爬滚打,血腥厮杀过来的狠人。

同时,也是淮西勋贵集团里的核心元老级人物。

目前四人分别统领十万大军,其下各有近二十卫所都指挥使。

可以说整个边关,就靠他们来进行一个防御。

当然,虽然很是辉煌过,不过原本的结局并不怎么好,几乎全部都是因为蓝玉桉,而导致被牵连诛杀。

其中算是皇亲国戚的永平候谢成,也在蓝玉桉爆发的第二年,受株连被杀,没收田宅。

值得一提的是,朱棡世子朱济熺的王妃谢氏,就是永平侯谢成之女。

此刻朱英高坐上首,下方不管是四大侯爷,还是其他都指挥使,一个个都是正襟危坐,面色肃穆,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并非是说朱英长相霸气,有什么皇者风范,只是方才朱英进入营帐时的那一幕,到现在还深深的刻在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便是连朱英自己都没有想到,于士兵们的心中,他会有如此之高的威望。

当朱英从谈判营帐那边回来的时候,自然有将士唱名:“太孙殿下驾到!”

便就是当时,所有听到这个声音的值守将士,当即是单膝跪地,高声呐喊:“恭迎太孙殿下!

当第一声响起的时候,所有听到这个声音的将士。

不管他是在做什么。

或是巡逻,或是值守,或是走动,或是正在扎营,煮饭,操练。

无一例外,全部都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单膝跪地,恭敬的低下自己的头颅,使出自己吃奶的力气,大声咆孝着恭迎太孙殿下。

便就是这般,随着声音不断的传播,所有的士兵全部都在不断的复诵。

按照大明的规矩,须复诵三次才算结束。

因为距离的关系,所以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不断延绵,如同巨大的浪潮一般,一波接着一波的涌起。

四十万大军!

四十万大军歇斯底里的呐喊。

还是在草原这般空旷的地方。

白云被退散,地面被撼动,牛马受到惊吓。

悠悠天地之间,全是在恭迎太孙殿下的声音。

即便是十里地外的北元大军,也依然是听得极为清楚。

这等威势,并非是营造出来的,谁都能够听出那将士们声音中的真诚,以及那炽热的信仰,还有那可怕的士气。

单单不过是一个露面,就让所有的边关将士们气势如虹。

恐怖,太恐怖。

这便是民心,军心。

朱英长久生活在京师地区,他并不清楚,自己为卫所将士们做的那些事情,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他不知道,当他不断的改制军队规章制度,为士兵们的吃喝,后事进行变化的时候。

多少士兵得知这个消息时,感动得痛哭流涕。

多少士兵在黑暗的夜晚,悄悄的用手中的利刃,刻在白天偷偷木块上,一笔一划的为太孙殿下刻下长生牌位。

又有多少士兵,因为太孙殿下的缘故,收到了来自远方亲人的家书。

那家书里,字字句句都是用最简单真挚的话语,歌颂着太孙殿下的好。

从古至今,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君王,将心思放在他们这些丘八身上。

人心,从来都是相互的。

在朱英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太多,只是觉得如今的士兵们待遇太差,生活太苦。

作为国家之刀剑,当然需要好好的擦拭。

可这些看似不太起眼的事情,却让所有的士兵们,深深的记在了心底。

他们没有什么能够回报太孙殿下的。

此番突然听到太孙殿下位临边关,听到那不可置信的恭迎之声,唯有使出自己所有的力气,喊出最为响亮的声音,来传递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

这才有了如此之震撼场面。

这一声声的呐喊,让北元的将士们胆寒。

他们首次在还没有见到一个人的情况下,便就感受到了恐惧是什么。

如果这样的大明太孙,亲自统军的情况下,大明的士兵们,将会爆发出怎样恐怖的战斗力。

所有面前的一切,都将会被彻底的摧毁吧。

哈尔台吉站在大帐前,目光深深的看向那声音传播而来的方向。

脑子里浮现出大明太孙的面容。

那干净清秀的模样,却和自己先祖成吉思汗的容貌逐渐融合。

或许当年的先祖成吉思汗,也是如同现在的大明太孙这般,有着足以震慑世界的力量。

第一次,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害怕。

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是骄傲的将军,再是有着功绩的卫所都指挥使,再是心中骄傲的大臣。

在大帐里面对太孙殿下的时候,所有的菱角都被彻底的磨平。

他们非常的清楚,只需要上首这位很是年轻的太孙殿下一声令下,任何人都会被士兵撕成碎片,而不会生出丝毫的波澜。

“大家不用这么紧张,搞得本宫像是个索命的厉鬼一般。”

“本宫可是时常照镜子的,长得可没那般恐怖。”

朱英轻笑的声音在大帐里响起,这让许多人紧绷的神经稍稍得到了放松。

只是依然不敢有所笑声,这被压制得太很了。

尤其是四大侯爷。

作为最早跟随着洪武陛下一路打杀过来的人,哪怕是在陛下面前也能有说有笑的,可偏偏在这明明只是小辈的太孙殿下前,却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他们引以为傲的功绩和身份,好似全然没有了半点作用。

朱英也是无奈。

原本感觉场面有些冷,想开个冷笑话来缓和下气氛。

结果现在的气氛好像是更冷了。

算了,放弃了,直接进入正题吧。

“谢成。”

“末将在。”

朱英只是喊了声,谢成当即一个激灵,身体就像是受惊的猫一般,瞬间单膝跪地回道。

说起来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两鬓都已发白,却在朱英面前跟个孩子面对老师那般紧张得很。

“起来答话,不用这般拘束,说起来你的女婿,还是本宫的弟弟呢。”

“你跟本宫先说说,现在军营里目前的一些情况吧,譬如粮草后勤,士兵操练,出征的心情这些。”

初到大营,朱英自然是要了解大营的情况。

这可是四十万的大军,不管是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有些小国的总人口,都没这般多。

也就只有辽阔疆域的大明,才能养出这么之多的士兵。

永平候谢成缓了口气,开始讲述起大营里的情况和布置。

语气从一开始的紧张结巴,到后面也开始慢慢的变得自然起来。

大帐里的气氛,也逐渐的缓和。

随着谢成介绍完之后,朱英也算是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四十万大军的生活,各方面都是极为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一个小细节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后勤方面的安排,粮草运输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边关的战马几乎绝大部分都已经被转移到草原军事基地了,所以现在唯一的畜力就是牛车,还有一些驽马。

步兵的行动于草原上算是很缓慢,对比高机动的骑兵,就像是乌龟爬一般。

四十万大军听上去比较吓人,其实按照现在大明的条例,其中辅兵只有不到三成。

规定是百人中须有战兵二十三人,一般其实还没达到这个比例,不过作为边关,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换算下来,四十万大军里,其实真正的战兵不到十万人。

其余的三十万人,基本上都是为这十万战兵服务。

当然,这些辅兵也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并非是战争中的气氛组,本身也是佩戴刀剑还有日常的操练。

朱英听完之后微微思索了一下,点了几个细节让谢成等统帅多多注意一些,便也算是到位了。

毕竟四个侯爷领军多年,不管是带兵还是管理等各方面,都算是极为成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错漏。

历史上比较可惜的是,像是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绝大多数都死在了蓝玉桉中,这也是后来朱棣夺位后,大明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的关键所在。

还要朱棣五次亲征蒙古,也没能取得大胜,最后还病逝于途中的榆木川。

如果这些跟蓝玉有所关系的将领们都在,事情将会变得简单许多。

吩咐完之后,朱英的话题,便就来到了北元汉臣身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