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51章:对沐家的处置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51章:对沐家的处置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帖木儿帝国战胜的消息,现在还没有传到大明来,但基本上朱英已经可以确定战局了。

毕竟他所改变的目前只涉及到大明,中亚的局势不会因为他的动作会有太大的变化。

或许唯一不知道的就是麾下的赵秀才赵元弘跑到君士坦丁堡去了。

只是就现在的大明而言,尤其是单兵武器火绳枪的不断改进,就现在整个世界来说,已经没有对手可言了。

唯一的对手只能说是距离。

就算是知道帖木儿要你动兵来进攻大明,朱英只会是笑而不语。

能够抵达大明边境,都算是他输。

战场必然会控制在草原或者吐蕃,这完全没有丝毫需要担心的地方。

在如今的大明,可以说是太平盛世,但却有那么一个地方,如今还是起起伏伏的叛乱不断。

云南。

这个曾经是沐英镇守的地方,随着大量的汉人不断通过民屯,军屯,商屯迁徙过去。

使得汉人的数目快速增长,比之白族,彝族这两个大族的人口都要来得更多一些。

只是因为地处偏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能够搭上大明京师发展的快班车。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云南的优势太低了,而且土着部落非常多。

不管是货物的倾销还是收纳,都显得没那么频繁。

在朱英这里,收到了一本弹劾沐英之子沐春的奏章。

“启禀殿下,西平侯沐春枉顾大明律法,兼并大量土地不说,更是豢养家兵上十万,整个云南地区只知沐家不知皇家,如此下去,岂非是犹如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一般。”

“我大明如今军政分离,唯有云南军政一体,大小事务皆由西平候府处理,掌控偌大的权力。”

“每年所产生高额的军饷,都拿来被供给私军。”

“其所在云南之流官,与当地土着长官相互勾结,在大量兼并汉军的同时,还侵占现在大量的民屯土地,甚至是多数民族的耕地也被吞并,致使当今云南祸乱不断。”

“臣听说,沐氏一家在云南各府、州、县境内,已达五千顷的田产之多,甚至于红河南岸土司区前后纵横四百余里之地,皆被沐氏一家圈为‘勋庄’。”

“那里生活的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土官,都是直接向沐氏纳贡。”

“以上种种不过是沐氏冰山一角,具体详细皆是在奏章中有所写明。”

华盖殿里,朱英坐于上首,下边说话的是云南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卓增平。

桌增平作为云南承宣布政司布政使,按理说权力是很大的,可一直被压制得很惨。

之前沐英还好,毕竟那是跟随着朱元章打下江山的义子,只是现在换成了沐春还这样,心里头就有些不服气。

趁着这次述职的机会,直接上奏弹劾。

按照现在的规矩,弹劾的奏章是需要进入内阁审核之后,才能到朱元章或者朱英这里,是为了防止增加多余工作量,搞风闻奏事,凭空捏造的把戏。

现在桌增平能够在华盖殿亲自讲述,说明其奏章上的内容,不说完全真实,至少大部分都没有问题。

“现在云南的情况,很是复杂,你也在云南待了数年。”

“你说如果现在撤下沐家,那么云南的事务由谁来负责统管。”

朱英对于云南土地兼并的事情,并没有生气的表现,只是把奏章放在一边澹澹的问道。

“这....”桌增平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朱英摆摆手:“行了,便就这样吧,你在云南也任职了数年,这次回来就不用再过去了,再听从吏部的调令吧。”

桌增平闻言还想说上两句,但看着太孙殿下的神情,也就把想说的话咽了下去。

他没想到自己如实弹劾,反而是要被调出云南。

难道就因为沐英是陛下的义子吗。

桌增平走后,朱元章这才从屏风后出来。

“大孙是因为觉得咱念着沐英的好,所以才对沐家照顾?这可不像大孙平日的风格。”朱元章有些意外的说道。

本意是让大孙单独来处理,没想到大孙一直非常看重土地兼并的事情,到沐家这里反而是轻轻放过,还把桌增平给调出云南。

朱英解释道:“调他出云南,是因为这次上奏的事情一发生,他自然跟沐家势如水火,也算是为了让他好过一点,不至于去跟沐家硬碰硬。”

朱元章眉头一挑:“大孙是觉得云南这个地方,咱们管不了了?”

朱英摇头道:“自然不是,关于云南的这些事情,其实我也大概是了解一些的,但现在的云南跟我大明其他疆域看似差不多,实则是相差很大。”

“云南的局势很复杂,主要是大量土着部落的存在,就大大小小几十个民族,其中的矛盾非常的尖锐,不能按照一般的方式去管理。”

“对于大明来说,云南的问题不在于土地兼并,而是在于教化。”

“沐家确实有兼并了大量土地的行为,看似是违背了大明的律法,可这也是云南的现状不得已而导致的,如果不能掌控足够多的土地和权势,那么本身就无法镇压整个云南。”

“纵观整个朝廷,不管是派谁去都没有意义,唯有永世镇守,通过一代代的教化,才能慢慢把云南真正变成我大明属地。”

现在的云南,其实跟吐蕃,西域,安南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对于大明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明初时期,残留的蒙古贵族,还想着从云南整兵再次反攻大明。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甚至于朱元章都会当做安南一样的看待。

教化云南,说起来简单,其中最关键的是大量的人口迁徙,要知道元末之后的大明本身汉民就少,各处都是百废待兴,还要迁徙大量的人口过去,对于大明本身的发展都有影响,可朱元章依旧还是这么做了。

“大孙说的没错,云南对于大明来说很是重要,所以当年咱就让沐英镇守,他的忠诚咱可以放心。”

“沐春也是个好孩子,听话懂事,对于咱们大明也是一片赤城。”

“土地兼并的事情,放在云南根本不叫个事,不能用京师这边的方式去处理,这一点大孙做得很不错。”

“不过大孙想来也不会一直这样放任下去,那个时候咱已经是不在了,对于沐家,多少有几分情谊,不要太过了。”

朱元章很明白,不是汉人主导的地方,就很难是朝廷的直接统治。

所以现在沐家掌控整个云南的军政大权,也是朱元章的授意。

当年朱元章杀贪官杀了那么多,但是云南地区几乎都没怎么动,本身去了那边就跟流放差不多的感觉。

各种土着部落,随时都有造反的可能,这是文化的不同,跟沐家所谓的压迫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朱元章很清楚,云南的现状是不符合大明心中预期的,大概有个十年八年的,等云南的局势稳定下来,那么沐家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了。

沐英是从八岁起,就一直跟随在朱元章的身边,比太子朱标还要早很多。

养育了这么多年,况且沐英真的跟朱元章还有马皇后很亲,也很懂事听话,说没感情是不可能的。

朱元章也猜到,大孙动手整治云南的时候,估计自己已经不在了,所以才会补上这么一句。

在朱元章心里,沐英也是犹如儿子一般,甚至就感情上比多数儿子还要好。

让沐英镇守云南,其实跟敕封藩国没有多大区别。

“爷爷放心便是,我不会做那等狡兔死,走狗烹之事。”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大明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阿瓦,孟艮,麓川,包括后边的澜沧,兰纳,白吉等国,这些都是未来大明可以去发展的方向。”

“大明的事业,沐家的事业,不会仅仅只是在云南就停止,而是会一直的朝着前面去发展。”

朱英在说这个话的时候,语气很是坚定。

他要让大明的文化往全世界的方向传播,首先打造的就是整个亚洲版块。

就当今世界来说,教化,从来就不是温和的。

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民族而言,凭什么去放弃自己的信仰,来学习大明的文化?

大明的教化,用嘴去传播吗?

真要有什么跑过去传教之类的,这可是会被人当成异教徒的。

就算是目前朱英正在筹备的洪荒神话,也只是想要打开一个突破口。

真正让别人的臣服并且选择归顺的,从来只有刀剑和大炮。

当他们说汉语,写汉字的时候,自然也就成了大明的子民。

“真想看到大孙主宰万国的那一天,想必是会非常的精彩吧。”

“这在历来的王朝中,将会是我大明拥有着最为辽阔的疆域,最为广袤的百姓。”

朱元章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希冀。

他曾经也有着这样的梦想,不过后来慢慢的放弃了。

现在他在大孙的身上,看到了这样的希望。

按照现在的发展形势,于大孙的统治下,或许再过三十年,不,也许只是二十年的时间,就能真正的掌控更多的国家。

把他们变成现在云南一样的情况。

这是多么值得颂赞的丰功伟绩。

朱元章是真的很想很想,亲眼见到这么一天的到来。

“爷爷说什么呢,活到百岁那是最起码的,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定然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现在孙儿已经专门用了大量的款项作为医学方面,主要就是在养生这块,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所以爷爷不用想那些。”

朱英当即说道。

朱元章听闻,哈哈大笑起来。

“咱今年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活到百岁那还有三十年,大明今年已经建国三十年,大孙是想让咱再当三十年的皇帝吗。”

“等到那个时候,大孙都已经是过了天命之年了,这历来王朝,岂有听闻五十岁的太孙。”

朱英说道;“五十岁的太孙怎么啦,这是多好的事情,我就想爷爷一直陪着我。”

“现在什么事情都有爷爷顶着,我才不想去当什么皇帝,做太孙自在多了,很多事情也要轻松简单些,没那么麻烦。”

朱元章无奈道:“自古以来,哪家的太子太孙不想着当皇帝,偏偏就出了你这么个备懒的。”

朱英反驳道:“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反正当太孙挺好的,真希望就这么一直当下去。”

听着这话,朱元章苦笑的同时,也拿朱英没有办法。

他知道朱英说的这话可不是只是给自己讲好听的,而是心里头真是这么想的。

除了一些必要的接见,大孙甚至很是烦大臣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过来汇报,更多的心思是放在练兵跟民生之上,真正的做到了放权大臣。

想到这里,朱元章不由的嘱咐两句:“现在大孙放权倒是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官员这么多,难免会出现一些浑水摸鱼,搅乱民生之辈,也不能都不放在心上。”

朱英听话这话,便就顺势说道;“先前爷爷让百姓告御状,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打算往这方面发展一下。”

告御状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

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这样的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百姓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戒和惩罚。

唐太宗李世民时,上书言事者大多希望他亲自处理,以防壅蔽。

对此,魏征的意见是:“此乃不识大体者,州县之事岂要陛下亲自审断?”

对于大量的“击登闻鼓”者,唐右金吾将军上疏曰:“讼者所争皆细故,若天子一一亲之,则安用吏理乎!”

显然,,过多的“越诉”会侵犯“下官”的正常职权,打破国家权力运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上”(朝廷)与“下”(地方)关系紊乱。

而朱元章是鼓励告御状的,于《大诰》中甚至是号召百姓监督举报官吏,允许百姓捉拿贪官污吏,绕过上级行政直接押解到京城告御状。

《大诰》在颁布之后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洪武朝的安定和谐与朱元章严刑峻法,厉行反腐有直接关系。

只是朱英知道,这样极端的律法很难持久,不管是在朱元章之前,还是一直延续到后世,如此律法再不曾实施过,仅仅洪武年间的昙花一现。

且对于治理地方来说,也是治标不治本。

围绕告御状所形成的百姓、朝廷、地方三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种朝廷与底层民众共同施压于地方的格局。

朝廷与底层民众在与地方官府违法乱纪、官僚主义、欺上瞒下的斗争中具有某种利益的一致性。

没有哪个皇帝希望自己国家的官员都是贪官污吏,但个人的精力并不能去探明。

在此过程中,朝廷为国家利益和社会正义代表的角色。

百姓与地方的矛盾,经由“进京”被带到了京师,从而转变为这些群体与朝廷的矛盾,以及朝廷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朝廷既需要通过上访这种渠道监督和震慑地方官员、使之不敢肆无忌惮,也需要地方官员的拥护和支持,通过加强地方在处理上访问题上的作用与功能,使之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减轻朝廷的压力。

只不过朱元章现在给告御状的百姓的权力太大了,使得地方上的政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在一些事务上,官府不能让百姓满意,那么就能通过‘告御状’来威胁甚至是敲打官府。

目前地方上一些官府来花钱了事,为自己的乌纱帽妥协百姓很是常见。

如此下去也影响到了政权通行。

所以朱英打算就这个方面,进行改善。

不管是什么权力,一旦失去了束缚,都会变成危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