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53章:黑胖朱高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53章:黑胖朱高炽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大明想要发展的话,那么南洋是第一首选。

对于朱英来说,整个南洋,都必然会在他的有生之年全部归入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中去。

这一点无可置疑。

因为只有南洋,才能给大明续命。

最近的天气,已经是越来越冷了,虽说还没有到严重影响民生的地区,但朱英明白,关于到小冰河时期,已经在开始。

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小冰期,而与之伴随的便是四个王朝的覆灭。

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现在了。

当然,最严重的时候,还有一百年才开始。

一直从明朝中叶至清朝初期。

这样的天灾,不是朱英可以去改变的,只能是想办法去渡过。

即便是高产作物,在如此极端的天气下,亦是不会有任何幸存的可能。

这样的极端寒冷,已经完全不适合生存,人和动物都是会被直接冻死,远远超乎想象。

历史上,太湖,潘阳湖,洞庭湖,淮河都要结冰。

夏寒,夏霜雪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都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就连海南那种没见过雪的地方,都要下个鹅毛大雪。

从北至江南地区,都要被冰封。

如此情况下,不管是哪个王朝,都要受到极大的动荡,几乎没有避免灭亡的可能。

且到那个时候,朱英都已经入土了,也没法去控制着。

囤积粮食什么的,也是扯澹。

百年是严重的灾乱,后边还有数百年也一直受到影响。

即便是辽东的黑土地,那也救不了大明,都已经全部给冻住了。

就算是朱英还活着,也没法给变出粮食来。

现在大明人口有迅速增长,需求只会是更大,为了后世想,则必须要把南洋拿下来。

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南洋这样的热带地区才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毕竟是小冰河,不至于整个世界都给冰封掉。

发展整个南洋地区的粮食产业,是未来大明的生活保障。

.......

“太孙殿下真的说让去真腊了。”

曹震兴奋的再三确认。

没想到刚从草原回来,就能够去南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

对于武将来说,闲置在家是最大的侮辱,他们的功名本就是马上取。

且武将的权力也都是在军队中,这回到京师,虽说也是享受富贵,但总感觉要差了点味道。

“这次太孙让我带三万兵过去,看似不多,但南洋那边可还是有我大明水师,如今安南更是在我大明掌控之中,真腊之行,显然是没有那么简单。”

“太孙殿下这是想让我充当前锋,先行试探真腊那边的情况,甚至是驻扎真腊,静观其变。”

蓝玉分析着说道。

曹震倒是有些无所谓:“能带兵出去就成,这回来几天虽说快活,可总待着不是个事。”

“反正出去全听国公的就是。”

蓝玉有些无奈的摇摇头。

像是曹震这样的情况,是目前武将中的展现,都害怕太孙不带上自己。

最担忧的是弓箭入库,马放南山。

倒不是说京师现在不好,就是太热闹太繁华了,反而是让许多武将没法适应。

两年的时间,让这些在外的勋贵们再次回到大明京师之后,感觉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

飞速的变化让人不安,这里似乎没有了曾经的熟悉,反而是阵阵陌生。

所以才会担忧权力的变化,希冀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

朱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他要把汉族的人口朝着南洋地区大规模的迁徙过去。

只有这样才能更大你规模的开垦农田,增强生产。

至于黑土地那块,或许只能开发数十年。

等到了小冰河时期,就不能用了,民众也得想办法多多迁徙到南洋。

大明的天气,是一年比一年冷了。

京师邸报上,许多篇幅开始描述关于南洋的事情。

比如暖和的天气,一年可以种植四季的粮食,还有各种美好的描述。

这样的方式在后世有些司空见惯,用软文慢慢影响到大部分的百姓。

于现在的大明,掌控了邸报这么个舆论神器的朱英,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兵部那边,在接到太孙的示意也感觉到很是头疼。

“三年时间,达成驻兵三十万,迁徙民众三百万,太孙这次是真的要动真格的了。”

兵部尚书茹瑺感觉到有些头疼,包括是兵部的左右侍郎,或是其他主事,也没想到太孙会这样的想法。

“这,陛下知晓吗,能同意这样的事情?”兵部左侍郎倪齐不由开口问道。

倪齐并非是汉人,而是蒙古人。

也就只是血脉了,毕竟都已经四十岁了,从来没去过草原,一直都是在中原长大。

属于是蒙元时期的遗留。

“如此重大之事,陛下肯定是同意了,就昨天还有令旨过来,让凉国公领兵三万去到真腊,看来咱们这今后的方向,主要就是放在南洋地区了。”

“太孙应该是想把安南彻底的拿下来,那里土着众多,唯有迁徙我大明百姓过去,才能更好的掌控。”

茹瑺分析着说道。

对于兵部来说,深刻的了解太孙殿下令旨,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里头藏着许多奥妙与忌讳。

虽说因为大明军事学院,军政分离等一些因素的影响,让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下落,而兵部的权力正在上涨。

要是放在任何朝代,这对于兵部来说都是好事。

可现在嘛,就不好说了。

陛下还在呢,尤其是关注兵权,一旦有涉及兵权上的事情,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那么多开国功臣,就是最好的例子,凡是牵扯到兵权的,就没几个好过的。

兵部能做的,就是好生的揣摩太孙殿下的用意,这在调兵方面,才能让太孙满意。

是给强将,还是弱兵,又或是调动哪个卫所,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太孙想要打击凉国公,那么就不能让先前的部下跟着去了。

如果太孙是真要让凉国公去办事,那自然要上精兵强将才行。

选统领的名单,这些都是兵部要去做的。

一番讨论和分析过后,茹瑺决定看凉国公自己意见,去选跟随过去的部将。

......

安南东都,升龙城。

这里是安南王室所在,也是安南最为繁荣的城市。

随着胡季牦被拿走京师后,整个安南的平叛也就结束了。

但是大明的军队并没有撤离,而是在主要的城市布防起来。

很显然,往后的安南,基本上要生活在大明的管制下了。

安南王室,目前也仅仅保存个名头,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权。

那些地方割据的势力,自然是全部归顺了大明,当然,这样的归顺只是名义上的,等大明军队走了,可就不好说了。

“告诉他们,我不见,谁也不见,让他们好生过日子吧,不要打这些小心思。”

安南王陈颙,曾经的太上皇,现在当然是只能称王了。

听着侍卫说外边有数位老臣联决求见,陈颙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绝了。

他们的心思,陈颙怎么不明白,无非是想把自己拉出来,为他们自己谋取更多的权力罢了。

也不想想,安南已经变天,大势如此,又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单单就今年来说,从大明过来的官员就有上千人,几乎安南这边重要的官职,全部都换成了大明来的官员负责。

地方军还好,宫廷禁卫军已经名存实亡。

大明建立安南军事学堂,只有通过大明军队的训练和考核,才能继续当兵,否则就给解散掉,作为劳役干建造,种田事宜。

而最主要的,是大量的汉人迁徙到安南来,稳固大明的统治。

不管是陈颙还是这些老臣,都很清楚大明现在的想法,可谁能有什么办法呢。

难不成跟大明去对着干?

陈颙才没那么傻。

当初如果胡季牦成功了,也没他什么事,至少如今荣华富贵不缺,最基本的体面也有,这就已经足够了。

王宫虽说保留,但大部分的区域已经被大明所占用,作为议事。

陈颙仅仅是在寝宫这块。

整个安南,现在除了刘胜外,也就是朱高炽了。

比起在倭国的日子,朱高炽感觉在安南要舒服多了,至少没什么需要太忌惮的地方。

刘胜现在八十来岁了,虽说身体还算是健朗,但精力肯定法跟上。

除了一些大方向的事情,基本上的事务都交给了朱高炽在处理。

朱高炽是皇家子孙,就身份来说,在整个安南是最尊贵的。

不管是靖宁侯叶升,还是普定侯陈桓这两位如今驻扎在安南的将军,也得是要给朱高炽几分面子。

只是现在的朱高炽变化很大,整个人比在倭国的时候瘦了许多,同时也由当初的白胖变成了黑胖。

毕竟是热带,稍微待的时间长一点,就会晒黑。

在没有防晒霜的如今,谁都没有办法避免这个事情。

“先生,这安南的土着,简直是我见过最为懒散的,比之倭国,可是要相差太大了。”

安南官道上,上千精兵簇拥着一辆马车缓慢行驶。

在这马车上的,正是朱高炽跟夏原吉。

朱高炽来到了安南已经大半年了,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并没有选择待在富饶的东都升龙,西都清化。

而是听从夏原吉的建议,亲自到大部分的安南地区巡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高炽本身是很懒散的,毕竟身体有这么胖,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要管理地方,那么就不能只是听从别人的谏言,这样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容易做出错误的决断。

“这里物产丰富,水稻一年三四熟,雨水丰富,无须大量灌既,所以安南百姓你自然就没我大明百姓那般勤劳。”

夏原吉在马车上,一手拨动着算盘,一手在纸面上做着记载。

听着世子殿下的话语,头也没抬的随口说道。

这些些许有些不敬的行为,朱高炽显然根本没有在乎。

这些天来,夏原吉可要比朱高炽忙碌多了。

作为世子,他主要是看,了解。

但夏原吉就不一样。

每个地方的粮食储备,土着部落的人员情况,包括各地粮食的种植,他都会一一详细进行记录。

越是对安南了解透彻,夏原吉的心里就越发震撼。

在他刻板印象中的贫瘠之地,竟然粮食的产量是大明都没有办法相比的。

这一点已经是超出了夏原吉的认知。

如果中原王朝的君主们,知晓这些粮产如此丰富,怕是早就按耐不住带兵打过来了吧。

其实不管是安南,亦或是南洋其他国家,是真的不算弱,毕竟他们不怎么缺粮食,这就能养得了足够多的兵源。

大明之所以能够如此简单取得安南,主要是跟安南先前藩镇割据有很大的关系。

历史上朱棣打安南的时候,也不是跟强行征伐安南,是帮助陈朝对抗胡朝,于大部分的安南贵族看来,是拨乱反正的正义之师。

哪怕是最后统治安南,也是因为陈朝绝嗣,安南陈朝的老臣,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这才改安南为交趾。

朱英的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因为安南安秀公主陈慕月为妃子,回应安南王室的请求,派遣军队来帮助安南王室稳固统治。

后边也是因为胡季牦的反叛,行大逆不道囚禁安南王室,谋害大明军队,这才派出大军肃清安南。

此乃正义之师,便就可以得到安南大部分百姓,贵族的支持。

不然安南上下团结一气的话,即便是说能够强行攻打下来,也是比较耗费很大的。

哪怕是现在,名义上还是安南王室的统治,大量的明朝官员过来,只是为了帮助安南更好的恢复民生。

权力的争夺大多发生在安南东西二都城里,在其他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起义反抗。

当然,零星的反抗还是有的,也并非是为了什么胡季牦之类的,主要还是利益上的争夺。

毕竟地方上的官员正在被不断的渗透,尤其是朱高炽的地方巡查,不带个一两千精兵,还真的很容易出现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