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824章:即将启航东胜神洲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824章:即将启航东胜神洲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随着大明在世界海贸上的活跃,因此大航海时代算是已经提前开启了。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购买一条船只,然后加入到海上的贸易中去。

而对于所有进入海贸的商人来说,大明就是这场贸易的起点站。

只需要在大明买到因为够多的商品,那么转卖到其他地方,就能够赚取巨额的利润。

欧洲的大贵族们,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对赵元弘进行投资,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虽然直接往来欧洲和大明的船只并不多,但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航线,不过是时间久了一点。

因为苏伊士运河没有开辟的关系,因此如果是船直达的话,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

往返一趟就是四年。

不过这在很多欧洲贵族来看,四年是绝对划得来的。

因为他们有数十条大船,如果装满来自于东方的奢侈品,那么绝对能够赚上一大笔,甚至堪比一个国家的财富。

听上去有些扯淡,但这并不夸张。

在历史上,也就是300年后,有一艘叫哥德堡号的船。为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有,是该公司的第二大远洋商船,船身长58.5米,船宽11米,水面高度47米,吃水5.25米,船帆总面积超过1900平方米,排水量1150吨。

哥德堡号凭借强劲的西风,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后,持续的南风将其送到了印尼的爪哇,此时已经是当年8月29日了。

因为错过了季风,哥德堡号不得不在爪哇停留了八个月。

重新启航后,商船在广州的黄浦码头靠岸了。

瑞典商人采购700吨商品,其中包括茶叶370吨,占52.86%,瓷器100吨,占14.28%,还有丝绸和藤器等商品。

然而哥德堡号在满载货物返回离岸900米的地方,鬼使神差进了“汉尼巴丹”礁石区,商船与礁石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船体破裂,海水涌入,船身开始倾斜下沉。

周围前来迎接商船的其他船只见状,立即投入救援,船员全部脱险,可惜船上的商品全部落水。

哥德堡号所载商品价值,估值达2.5亿瑞典银币,相当于当时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商船沉没后,瑞典东印度公司组织人力,打捞出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仅占全部商品的8%。

哪怕是这样,经过拍卖,所得资金不仅弥补了所有亏空,公司股东还分得了14.5%的红利。

而这还是商品泡水以后的折后价格。

所以欧洲贵族们对赵元弘的支持,也就理所应当了。

因为大明强势的关系,所以对外出口有着许多条例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曾经通过邸报向着全世界蔓延,但凡是从事海上生意的,也都知道这个事情。

乘船需要两年才能抵达欧洲,但乘船和骑马的方式,一年不到就能从欧洲到大明了。

而对于欧洲贵族来说,赵元弘的大明贵族身份,自然可以避开许多出口限制,让他们能够得到充足的利润。

虽然这几年赵元弘把君士坦丁堡发展得还算不错,但显然也是勉强给拜占庭帝国续了一口气。

在赵元弘的心里,是想把君士坦丁堡作为大明的桥头堡。

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终有一天会进入到欧洲,而君士坦丁堡的存在,会让大明进入欧洲变得更加顺利。

所以赵元弘想大明能够通过这些欧洲贵族的联合舰队,同样是派遣一些军队过来。

对于近万万人口的大明,派遣个几万的远征军队轻而易举,而这几万的军队,在欧洲可不算个小数目了,那是绝对能够影响整个欧洲大局。

赵元弘觉得,太孙殿下一定会支持他的想法。

——

如果朱英知道赵元弘的想法,那自然会支持。

对于朱英来说,开发欧洲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而几万兵对于大明来说真就不多。

京师造船厂。

朱英来到这里进行巡查,因为差不多开春的时候,大明前往东胜神洲的船队就要出发。

因为要进行远洋的关系,所以这些船的底部,都会进行加固。

比如涉水区域安装一块比较薄的铁板,以防止一些小的撞击摧毁船体。

当然,在京师造船厂这里的船,只是舰队的很小一部分,其他船在另外的船厂同时进行加固维修。

除了加固维修外,这些船还载有螺旋桨,不过他们并非是靠蒸汽来推动,而是靠人力来推动。

在船舱底部,有两排类似于脚踏车的结构,这就是螺旋桨的动力来源了。

可以有二十名船员一起,就像是后世骑单车一样,通过踩踏的方式,给螺旋桨提供动力。

这个动力自然不会说有蒸汽机那么快,但多了这一条设计,螺旋桨和风帆同时发力的话,速度还是能够快上不少。

而且以后改用蒸汽机也不复杂。

“禀殿下,京师造船厂的十七艘小福船,将会在两日后完成下水。”

“目前各方面已经全部检修加固,通过了三次检查,现在主要是等着将士和战马。”

听着船厂官员的汇报,朱英微微点头。

这次除了向东胜神洲投送兵力之外,还有着用来测量路线的关系。

如果航行的距离在蒸汽铁甲舰承受的范围内,如一次装载的石炭能够抵达。

那么在东胜神洲的港口,就会建立石炭驿站,用来对蒸汽铁甲舰进行补充。

按照这种情况,从大明出发抵达东胜神州,以蒸汽铁甲舰的速度,也就一个多月便能抵达。

这样大明将会更加轻松的对整个东胜神州实行开发。

“殿下,这些船会在几个月后,就去到东胜神洲吗。”

说话的是徐妙锦,这次出宫,朱英还会和徐妙锦去一趟中山王府。

“当然,它们必然可以抵达东胜神洲,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今年入冬前,它们就会再次返回大明。”

“到了明年的时候,或许我们的海上蒸汽铁甲舰就能过去了。”

朱英笑着说道。

徐妙锦的眼神中闪闪发亮。

“真好啊,也不知道我能不能也去一趟。”徐妙锦下意识的感叹道。

自从跟朱英在一起后,徐妙锦就生活在了宫里,这跟她以前的生活差不多,但日子久了,怎么都有一些烦闷。

因为火车在大明发展的关系,现在的大明在大户之中,已经开始流行起旅游来。

在旅游这块,朱英可真的一点没有干预过,完全是突然就掀起的热潮。

搭乘火车的价格看着昂贵,实际上对于出行的盘缠来说,已经是非常低的价格了。

最主要的是它轻松啊,哪怕是远一点的地方,在火车上睡上一觉也就基本上差不多了,自然也是让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旅行的方式来。

为了排减皇宫的烦闷,朱英每次都会让各地的邸报送入到宫中。

这些各地的邸报,会有许多风土人情,包括当下发生的一些趣事,也是可以给人解闷,并且了解现在的大明是怎样的。

而旅游的事情,在各方邸报中并不少见,许多人少的城池,更是想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带动经济。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去。

对于当地的官员来说,民生经济是他们非常重视的政绩之一。

如果当地百姓收入提高,那么升官的可能也就越大。

作为朱英的妃子,徐妙锦自然也想去旅游一番,她从小在京师长大,几乎都没怎么去过其他地方。

朱英自然听到了徐妙锦的声音,哪怕有些小。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除了那次去安南,自己好像都没怎么出去过了。

那次出去的时候,自己的妃子们都非常开心。

想到这里,朱英转身抓住徐妙锦的手说道:“会有机会的。”

中山王府。

作为继承人的你徐辉祖,现在正跟着蓝玉在天竺作战,而这次过来,显然是因为徐膺绪和徐增寿的关系。

徐膺绪和徐增寿跟大姐徐仪华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同时跟朱棣的关系也很好。

徐膺绪喜欢好武,徐增寿好文。

两人分别是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当然,这份官职都是荫授而来。

“四弟,你说太孙今日会不会过来,这都快午时了,怎么还不见通报的人。”

“会不会太孙临时就改了行程,不过来了吧。”

大堂里,徐膺绪看了看天色,有些急躁的对徐增寿说道。

徐增寿正捧着一本书,闻言不由笑道:“二哥何必如此着急,倘若太孙殿下不至,我等又能如何,不过是等待下次罢了。”

“这回是小妹开了口,太孙殿下大致是要过来的,毕竟太孙殿下对于小妹一直很是疼爱,或是因着船厂那边的事情,有了些许耽搁吧。”

徐增寿虽然生长在勋贵鼎盛之家,但所居住的屋子内却摆满了书籍,闲暇居家时便邀请贤士至家,讨论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典籍故事,孜孜不倦。

历史上朱棣举兵靖难时,徐增寿最效勤诚,与朱棣暗通款曲,被人告发后,建文帝遂囚禁了他,朱棣兵入金川门,建文帝即将**,便将徐增寿杀死在右顺门下,朱棣对徐增寿之死十分哀痛惜悼。

徐膺绪虽然是二哥,但没什么主见,听着四弟的话,心里也稍稍安定了一些。

“四弟,你说咱们这次能成吗,虽然太孙疼爱小妹,可现在东胜神州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抢着去。”

“谁能先到,就可以先抢夺一块地盘,建立家业。”

“大哥去了天竺,按着这意思,很可能要在天竺建立公国,咱们去到东胜神州,怕是太孙殿下不怎么会允许。”

徐膺绪心里多少是有几分担忧的。

徐增寿听着二哥这么问,索性把书收了起来。

“此番宴请太孙殿下,看似是询问我等去东胜神州之事,实则是在帮助姐夫。”

“倭国现在归了大明,姐夫在倭国的藩国自然也就尴尬了,在此前大致几位藩王都是要去天竺,那边地方够大,也能建立新的藩国。”

“只是按照倭国这样的方式,如若大明占据天竺后,则必然藩国也好,公侯国也罢,还是要进行搬离,至少太孙在位这个情况并不会变。”

“然而东胜神州便不同了,那边太过遥远,疆域辽阔,朝廷哪怕是想管,也是有心无力。”

“未通教化蛮夷之地,尽数不过茹毛饮血之辈,朝廷现在也很难去进行教化,因此设立藩国是最佳选择,既保障了朝廷的统治,也不用耗费朝廷太多负担。”

“因此太孙这番过来,姐夫的事情,还有我们随姐夫过去的事情,大致是没问题的,到时候二哥只需静享午膳便可。”

听着四弟这么说,徐膺绪就有些纳闷了。

“既是如此,为何姐夫要如此弯绕,偏偏通过我们来请求小妹,再宴请太孙,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难不成太孙还不让姐夫去东胜神州不成?”

徐增寿颇有些无语,但看着二哥一脸疑惑的样子,也只能是解释道:“二哥莫要忘了,当年姐夫跟太孙之间,多少是有几分矛盾的。”

“哪怕是说过去了这些年,可谁能说太孙就不记了,这可是关乎到世袭基业的事情,当然要多多准备一些。”

听到这么说,徐膺绪才反应过来。

没多久,就听到前院有人通报,太孙殿下即将到来。

两人连忙率着家仆上前等候迎接。

朱英带着徐妙锦过来吃饭,这也算是回娘家了。

只是徐达的妻妾都比较短命,因此徐妙锦这些兄妹们已然是没了父母,这也是徐膺绪和徐增寿跟大姐关系好的原因。

回到中山王府的徐妙锦显然很是高兴,首先就去到了自己的房间。

哪怕是出嫁后,她之前住的闺房也一直保留着。

就膳的时候,徐增寿没有刻意去聊关于朱棣的事情,只是说一些家常话。

唯一提到的就是大姐徐仪华了。

有些话不必明说,意思到了就行,真说出来反而是落了下乘,对于这些人情世故,徐增寿可比二哥徐膺绪明白多了。

况且太孙的心思也不是他们能左右的,如果他不想让朱棣去东胜神洲,而且去天竺,那谁也没办法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