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40章:长孙殿下不简单(求订阅求月票)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李景隆从春和殿出来后,直接出宫而去。

他现在早就不在皇宫里住了,袭封曹国公爵位后,在京师就有了自己的大宅子。

然而出了皇宫之后,李景隆并没有直接回家,也没有去他现在就职的左军都督府。

而是直奔燕王府。

就像是朱允炆仰慕他一般,他也仰慕自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朱棣。

刚才和朱允炆的谈话,他怎么可能听不出其中的意思。

朱允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站队支持。

李景隆当然不会直接回绝,只是给朱允炆一种好像自己已经答应的错觉。

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早就在几天前,姚广孝代表朱棣,就已经找李景隆深谈过了。

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但就从现在的行动来看,其中意味已经相当明显了。

就在李景隆抵达燕王府的时候。

晋王府中。

晋王朱棡把长子朱济熺叫来,问道:“最近跟你大哥,可有联系?”

朱济熺有些懵,问道;“父王,你是说哪个大哥呢。”

“混账东西,这大明,能够当你大哥的,还能是谁。”朱棡呵斥说道。

朱济熺遭到训斥,连忙回忆,而后说道:“父王,你是说秦淮河畔茶楼那个东家,朱英吗。”

“目无尊长,你大哥名讳,也是你有资格喊的?”朱棡气极,要不是隔得远,他都想一脚踹在朱济熺身上了。

“可是,大哥的身份,已经确定了吗。皇爷爷都还没接入宫中呢。”朱济熺被父王眼睛一瞪,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父王爆脾气,打人那可不会开玩笑的。

今年才十三岁的弟弟朱济烨,因为太过于顽皮,今年年初的时候,被父王一鞭子打在身上,皮开肉绽,足足在床上躺了半月。

“孝陵的事情传出来,你大哥的身份,在你皇爷爷那里,就已经得到证实了。之所以还没进宫,只是因为你大哥势单力薄了些。”

“不过你大哥倒是好样的,对我这个三叔,可是相当不错。”

朱棡解释了一番后,最后笑着说道。

朱济熺眼睛一亮,问道:“难不成父王担任平倭西路主帅,就是大哥帮忙的吗。”

朱棡有些得意,说道:“这是当然,不然你父王我,藩地在山西,没有父皇特许,怎么可能去沿海那边平倭。”

“想来这其实就是你大哥的安排,这是给我机会,让我可以在你四叔面前,一雪前耻。”

说完后,朱棡又嘱咐道:“你爹我过几日就要出征了,你小子别想着回藩地,在京师里好好待着,尤其是多多去你大哥那边,亲近亲近。”

“这大明天下,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你大哥掌管了。”

朱济熺闻言,顿时明白父王的意思,连忙说道:“父王放心,孩儿必定唯大哥马首是瞻。”

朱棡满意的点点头,脸上带着些许的潮红,而后说道:“你这个做弟弟的,第一次去你大哥家里,也得带些好东西去。”

“正好你大哥帮了我大忙,到时候你从府里,挑选十匹上好的战马,送与你大哥去。”

朱济熺连忙回道:“孩儿明白。”

朱棡口中所说的战马,可不是普通良马能比的,尤其是被朱棡从山西带到京师来的,哪怕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极为难得。

朱棡之所以选择送马,也是看到在朱英麾下的一些人员,在京师无马可用的情况。

.....

大明皇宫,春和殿。

“先生,有了表哥的支持,想来我等的力量,又要多上不少。”

李景隆走后,朱允炆笑着对黄子澄说道。

“曹国公和殿下自小一起长大,这等浓厚的兄弟之情,曹国公自然是会选择站在殿下这边。”

黄子澄说完后,又道:“只是单凭曹国公,恐怕还是不够。就臣看来,长孙殿下目前还未被陛下公布,而在群臣的眼中,殿下依然还是太孙。”

“便是如此,臣觉得殿下当主动出击,争取群臣对殿下的支持。”

朱允炆听完,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问道:“那么我该如何获得群臣的支持呢。”

黄子澄胸有成竹的说道:“这个殿下不必担心,臣已经联系了刘三吾,方孝孺两位儒学大家。”

“殿下莫要小看此二人,方孝孺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在儒家名声颇响。刘三吾更不用多说,和臣一同在翰林院,隐约间更是文人领袖。”

“殿下若是能够得到这二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其他群臣也定然会支持殿下。”

“殿下被册封太孙的事情,也是陛下当真众多大臣的面,亲口说出,哪怕是想改,也会顾忌一些影响,这里便是殿下的机会。”

听到黄子澄的讲述,朱允炆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只是有些犹豫的问道:“便是众多大臣支持我,皇爷爷若是执意不选我,又该当如何。”

黄子澄无奈的解释道:“殿下,关于陛下的选择,不是文武大臣谁能左右得了的,便是陛下执意如此,我等也只能安心接受,没有办法可想。”

“而现在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这样殿下在陛下的面前,才能有机会可言。”

黄子澄只是一个文人,就现在的大明局势,陛下至高无上,一手遮天。

无论是错的,还是对的,这朝堂上的大臣,又有什么敢争执的。

更别说现在的朝堂,根本就没有党派这个概念,在锦衣卫的监视下,陛下的威严下。

结党营私?

呵呵,有多少杀多少,杀光了换一批就是。

能够从大明建国初,直到现在洪武二十五年,还能站在朝堂上的,那就是其他大臣崇拜的对象。

“可是,我跟方孝孺,刘三吾并不熟悉,他们会支持我吗。”朱允炆有些不自信的问道。

黄子澄明白朱允炆的意思,这个支持,并不是说现在的支持。

而是将来在皇位面临选择的时候,还会不会支持发言。

黄子澄说道:“殿下或许不知道,当初陛下询问群臣的时候,本意是想选择燕王殿下,唯有刘三吾站出来,力挺殿下,陛下心中权衡之后,这才选择殿下。”

“果真如此。”朱允炆有些欣喜的问道。

“臣如何敢欺瞒殿下,确实如此。”黄子澄斩钉截铁的说道。

听到这话,朱允炆顿时就放心下来,随手说道:“希直先生似乎现在并不在京师。”

黄子澄说道:“殿下不知,现在他已经到达京师了,就住秦淮河畔那边呢。”

“殿下莫急,待臣明日去寻刘三吾,方孝孺,然后安排时日让他们拜见殿下。只是皇宫重地,到时候可能要请殿下移步出宫才行。”

朱允炆点点头,说道:“那就一切拜托先生了。”

“请殿下放心。”

黄子澄面色坚毅的回道。

只是现在这一刻,他的心中五味杂陈。

刘三吾之所以坚定的支持朱允炆,那是因为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

然而朱雄英若是身份证实,才是真正的皇嫡长孙,到时候刘三吾等人,还会支持朱允炆吗。

这个黄子澄说不清楚,他是殿下心腹,肯定会支持殿下。

若他不是,他也不好说。

这话他当然不能说出来,太过于消磨殿下意志,到时候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

天界寺,某荒废的藏经阁。

姚广孝坐在院子里看书。

别的不说,这里也算是风景秀丽,气息温和。加上暖暖的阳光,最是让人舒适。

现在的大明快七月了,天气不算冷,但对于姚广孝这样的老人来说,在太阳下的热度,是刚刚好。

院子后面的藏经阁,两名锦衣卫还在不断收拾。

毕竟是天界寺的藏经阁,哪怕是荒废的,也有七八间屋子,前后两进院落。

不是一天就能全部收拾完的。

两名锦衣卫看似有监禁姚广孝的嫌疑,但若是真缺了这两名锦衣卫,姚广孝一个人也难以生活。

毕竟挑水,劈柴,生火做饭,打扫房屋这样的琐事看起来简单,但也不是姚广孝一个五十七岁的老人能够搞定的。

单单挑水几里地,就让姚广孝难搞了。

而坐在院子里的姚广孝,似乎真的就这么安定了下来。

然而真是如此吗?

姚广孝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

刘秉忠被称为蒙元帝国的设计师,他不仅辅佐忽必烈继位,而且确立了蒙元的国号以及体制,修建了蒙元大都和上都,制定了官员朝见皇帝的礼仪和官服等要求。

所以当时姚广孝大喜。

“好个袁珙,贫僧寻觅心中主公,原本以为是燕王殿下,没成想竟是长孙殿下,左右都是你说得准。”

院子里看书的姚广孝,心思根本就没在书上,而是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规划。

或许会有人想,为什么姚广孝没有选择朱允炆。

其实姚广孝最初的想法,就是辅佐太子朱标,毕竟那个时候,太子朱标地位稳固无比,根本无人可以抗衡。

可惜并未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况且朱标身边文臣武将云集,他一个无名和尚,连和太子朱标单独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到了天界寺,观察诸多藩王后,这才选择了燕王朱棣。

或许还有疑问,为什么姚广孝没有投靠朱允炆。

这当然是时间关系。

首先,姚广孝洪武十五年跟随燕王的时候,洪武十年生的朱允炆才五岁。

谁会去效忠一个五岁的娃娃。

而现在太子朱标薨逝,姚广孝已经跟随燕王朱棣十年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投靠朱允炆,朱允炆他敢要嘛?

这个选择,从来就没在姚广孝的考虑中,或者说想都没想过,即使他不要脸,朱允炆也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朱允炆本身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对于道佛不说排斥,也不会很亲近。投靠过去也不见得会收留姚广孝这个和尚。

姚广孝的能力,在治理内政上,也是很不错的。

曾经朱棣靖难成功后,姚广孝便是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后世紫禁城的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毕竟姚广孝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永乐十六年,他还干了十六年的文臣。

朱棣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又奉命教导当时的太孙朱瞻基。

有姚广孝在京师,京师就乱不起来。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就是相当于姚广孝的徒弟了。

姚广孝去世的时候,朱瞻基也已经二十岁长大成人了。事实证明,朱瞻基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也没让姚广孝失望。

毕竟阴阳家不是兵家。

阴阳二字,便是代表阴的能来,阳的自然也能来。

主要还是作为一手推动整个靖难之役的幕后黑手,更改大明皇室传承,缔造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这个功绩太过于夸张,成就传奇。

所以才会对他有如此的印象,很容易被局限在阴阳家合纵连横这块上。

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才学。

“贫僧观长孙殿下,长期游走大明边疆,麾下各族林立,自身文武双全,定有征伐之心。”

“大明立国二十五载,国力日渐稳定。陛下突然调集大军平倭,更是出动水师,其中当时受到长孙殿下的影响。”

姚广孝,当然还是那个想证明自己的姚广孝。

当他开始分析朱英的时候,他就发现,朱英此人不简单。看似温文尔雅,有儒家风范,实则对儒家典籍一概不知,反而擅长兵家谋略。

想到这里,姚广孝对锦衣卫喊道:“小哥,贫僧想要看些海外书籍,寺内第一藏经阁便有,有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