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都310章: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求月票)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都310章: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一声皇侄,顿时所有藩王的面色都有了微微的改变。

朱英姿态摆得这么低,当然也是考虑到目前可能会有的心里冲突。

要是扑一露面就高姿态,这会让这些藩王们心里很难受。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稍微客气点,很多的事情就能完美的避免掉。

“大侄子,快请进。”

秦王朱樉连忙笑着说道,后面的众多藩王们,看着朱英微笑的面孔,也是心中松了口气。

或许,他的目的不在于兵权吧。

朱英也不客气,跟着数位藩王一同往里走,同时还说道:“这大概是侄儿第一次跟众位叔叔一起吧,日里事务繁忙,众位叔叔又天各一方,难以团聚,今天倒是个好日子。”

“说来惭愧,今日在二叔这里准备的晚宴,还是昨日里爷爷的提点,这才有了今日的宴会,诸位叔叔,莫怪,莫怪呀。”

这笑里藏刀的话,谁还能听不懂呢。

朱英心里头清楚得很,想要真正的压下这般叔叔们,还只能是借助老爷子的名头。

显然,这话大伙都明白了,心里头顿时就咯噔一下子。

这岂不是说,父皇已经同意要收咱们的兵权了?

这其中两人很无所谓。

朱橚没有半点想法,反正对于兵权这事,他也没上心过,哪里有研究植物来得快乐呢。

说实话,要不是朱英,他连来不都不想来,现在的研究正是关键时刻呢,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出结果了。

而自从朱橚到学堂后,早朝那是再也没去过了。

“太孙殿下,父皇可还曾说些什么。”

这还没到大堂上,湘王朱柏就忍不住的问道。

但凡有跟父皇半点相连的事情,这都是他最大的兴趣。

朱英闻言,转头头来看向朱柏。

湘王朱柏风度翩翩,不似寻常藩王般身上威严,反而给人一种如沐清风的感觉,仔细的看看,还有些仙风道骨。

湘王朱柏的情况,朱英自然早就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老爷子也交代过,这是最听话的皇儿了。

“十二叔,爷爷最近几日总是跟我念叨着,现在偶尔有什么诗词,都没人为其代笔了。”

“侄儿在书法这块,尤为不雅,也弥补不了爷爷心中的空白。”

“还记得前两月的时候,侄儿批阅奏章,老爷子看到奏章上的笔墨,感叹道,若是十二叔在,侄儿的书法定然不会如此差劲。”

朱英笑着说道。

湘王朱柏反应很大,连忙追问道:“此话可是当真!”

朱英眉头皱起道:“难不成十二叔还以为侄儿忽悠你不成。”

湘王朱柏见朱英有些不悦,赶忙解释道:“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没想到父皇竟是一直挂念着我,我...不孝啊。”

“已经在京师如此多天了,竟还没有去给父皇请安,真是罪过。”

朱柏这话,语气沉重,不含半点虚假,出自肺腑。

不过这让周边的一众藩王就有些羞愧了。

怎么着,就你是父皇的大孝子,我们就不是了?

说得这么情真意切,这般对比起来,岂不是显得我们这些人都不孝了么。

不过众藩王对此倒也没有鄙视的意思,反而有些钦佩。

不管是朱樉,亦或是朱棣,朱棡等等,对于父皇都是打心底的敬佩和崇拜。

朱英听着,不由也多看了几眼朱柏,这真是个纯善之人。

于是便笑道:“现在为时也不晚,十二叔的这份心意,爷爷肯定是能感觉到的。”

朱柏闻言,眼睛一亮,重重的点头。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后,显然朱英和众多藩王的关系开始变得更加亲近起来,包括之前没怎么见过的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

看朱英的眼神也很是友善。

这边朱英过来,晚宴自然早就备好了。

看着丰富的菜式,还有准备的佳酿,朱英开口道;“这次侄儿过来和众位叔叔一同就膳,准备的也不多。”

“侄儿办厂的事情,想必众位叔叔都是有所耳闻的,其中的酿酒厂虽然还没正式的建立起来,不过已经有新出的酒了。”

“这次侄儿也带了几坛过来,让众位叔叔品尝一番。”

说完,朱英轻轻拍手,后面四个宦官鱼贯而入,各自手上抱着一个酒坛子。

朱英率先动手,将其中密封的坛子拆开。

顿时,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

在场的除了朱橚,谁还不好这一口呢,都是酒中精英,单单闻这香气,就能感受到其中味道。

齐王朱榑尤为嗜酒,性格也比较奔放,看到只有四坛酒,顿时有些不爽道:“大侄子你这可不够意思,咱们这里八个人,加上大侄子你也是九个人了,这才四坛酒,哪够喝呢。”

朱柏眉头微皱,他感觉七哥这话说得稍微有点放肆了。

虽然大侄子自称侄儿,但那都是对大家的客气。

能够放低姿态和自己这些人聊,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说明太孙殿下注重长辈,真要以君臣之礼来。

谁也不能说有什么意见。

可这并不是得寸进尺的由头。

不仅是朱柏,朱樉,朱棡等人,也是有些微微不满。

这次太孙殿下过来的含义,目前还没个说法,要是在这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得罪了,后面连自己等人也被牵扯进去,那可就无辜了。

就在朱樉准备开口训斥一下自己这个鲁莽的七弟时,朱英开口了。

“看来七叔对侄儿,这是很少关注呀,侄儿可不是吝啬,关键是这酒呀,他可不同寻常。”

“就这四坛子酒,侄儿都觉得已经是多带了,这次定然是吃不完的。”

这四个坛子,可不是那种一两斤装的小坛子,而是十斤装的大坛子。

也就是说,目前这四坛子酒,可是正儿八经的四十斤。

平分到八个人身上,可是每人足足有五斤。

这等高浓度白酒,正常人顶多半斤到一斤的量,喝上两三斤就不得了。

目前明初的蒸馏技术虽然有所体现,但最高不过三十度,而且知晓的不多很小众,普遍还是十多度的酒。

没有喝过高浓度白酒的人,第一次喝,很少能抗住的。

而对于齐王朱榑这有些直性子的话语,朱英倒没有太多的在意。

像是齐王朱榑这样性格的人,其实在西域的时候,遇到的太多了,性格直爽,没有太多的城府,便就是如此。

显然齐王朱榑虽然读书也算不少,但离开学堂后,就全部还给教导的老师了。

看着朱英没有太大的情绪,众多藩王这才放下心来。

“好,那我就不客气了,先尝上一口试试。”

齐王朱榑自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也没看懂其他人的目光神情变化,自顾自的端起酒坛子,就往杯中倒了一杯。

然后一口闷下。

‘咳咳咳......’

下一刻,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传来,齐王朱榑顿时就变得脸红脖子粗了。

强烈的刺激在喉咙间爆发,这种火辣辣的冲击,在咳嗽过后,直感觉整个人都被酒意给包围了。

“哈哈,好酒!好酒!爽!爽啊!”

齐王朱榑一阵大笑,而后大声的赞叹道,还下意识的舔了舔嘴唇,感受刚才那汹涌的辣意。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舔嘴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朱英嘴角都在抽动。

这还真是,肆无忌惮啊!

不过随着这齐王朱榑这一番动作,众人开始对坛中酒水开始感兴趣起来。

朱英笑道:“这酒比较烈,或许在当下该是最烈的酒了,一口不能吃太多,得慢慢品尝才行,也不宜多喝,若是酒性稍微差点的,或许几盏下去,就醉了。”

听到朱英的解释,在宦官的倒酒下,众藩王也开始吃酒起来。

而这个时候,齐王朱榑早已经两盏下去,面色变得很是红润。

朱英显然还是很会掌控气氛,在酒过三巡后,大家的关系都变得热切起来,就连原本一直想当透明人的朱棣,也似乎稍稍舒展了开来。

随后,朱英端起酒杯,遥对朱棣道:“这一杯酒,我须单独敬四叔,若是没有四叔,哪有我今日的现在,各位叔叔可是不知道,当初在北平呀,四叔是极为强烈的邀请我到京师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有些不想来呢,实在是四叔太过于热情,这才到了京师。”

“到了京师,四叔还给我安排店铺,这点二叔和三叔是知道的,平安茶楼,可一直都是四叔的产业。”

“更何况到了现在,我那茶楼一份赁金都没给四叔,倒是我的不是了,四叔,这杯侄儿单独敬你,感谢四叔对侄儿的关照。”

眼看朱英端起酒杯,朱棣哪敢怠慢,连忙也是端起酒杯。

看朱英就要一口闷,便也只能随着一口闷,还得说着:“皇侄客气了,相信在座的各位,无论是谁一眼看到,都绝对会认为和大哥脱不开干系。”

“当时我就心中起疑,便就想发设法的将皇侄请到京师来,不瞒皇侄,当时我还以为是大哥的私生子呢,没成想竟是我从小便就抱过的亲大侄子。”

“说起来,若不是父皇亲自验证,连孝陵都给挖掘开来了,我还真不敢相信。”

连喝几杯白酒的朱棣,显然也有些上头,面色红润,说话的时候,也没了之前那般忌惮,反而显得有些感叹。

抛开关于皇位的事情,这话也算是朱棣目前比较真实的内心感受了,只能说是一句世事无常。

眼看感觉差不多到位了,朱英便就笑着对朱棡问道:“三叔,在沿海那边打倭寇的日子,可还是习惯。”

朱棡闻言,笑着回道:“比不得四弟呀,浙江沿海的倭国算是少数目的,山东沿海才是大头,听说四弟那边,可是平了不少倭寇,怕是有数万人。”

说到这里,朱棡的语气稍微就有点阴阳怪气了,道:“这倭寇还真是人多,全都跑山东那边,我在浙江沿海一代,前后抓起来杀掉的倭寇,连一千都不到,山东那边却有数十倍。”

“之前我还抓了一批倭寇审讯,详细的了解关于倭国的情况。”

“只是那些倭寇果然是非常的狡猾,竟敢欺骗于我,还骗我说,这次来我大明的倭寇,前后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一万多人。”

“这不是胡说嘛,关四弟那边都已经处死了两三万了吧,我听说后来还有大量的倭寇前去高丽那边的对马岛支援,怎么着都得是三四万人。”

“这些个倭寇,真是可恶,还串通口供,我连着审讯了上百人,都是这么一个说辞,假,假得很!”

这话一出,众多藩王怪异的看了一眼朱棣,其实这样的事情,多数藩王都是心知肚明的。

尤其是齐王朱榑,也没有过于在意。

虽说都是藩王,这治下的都是大明百姓,可别指望有多么爱戴百姓。

杀良冒功这样的事情,在军中已经算是个惯例了,从古至今,几乎都是如此。

不然军功怎么来,就算是领头的将军不想这么做,下面的属下,大致都会如此。

对于很多屯田兵来说,上战场可不是为了什么家国大义,保家护国,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

一则是朝堂的命令不可违,兵役这种事情,逃掉可是要杀头的。

二则上了战场,若是有斩获,那可都能领赏钱的,有时候打了胜仗,还能偷摸拿点钱财。

就算是打了两三年,回家带了几十里银子,那往后也是开开心心本小康,活得滋润,至少家里头都能吃上一口饱饭。

这就是现在的兵。

即是如此,偷摸杀良冒功,那可不是说谁都能制止得了,一旦上头强力制止,要是不拿足够的军饷来平息,那就等着士气跌落,逢战大败吧。

这就是现实,不是说几个将领就能改变的。

朱棡的话,对于朱棣也只是嘲讽,并非是指责朱棣杀良冒功,而是他说干的这事比自己功劳高,实际上是走了歪门邪道。

其实朱棡也想这么做来着,只是被群英商会给制止了。

朱英在这方面,早就有了交代。

朱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想跟朱英闹出什么意见。

再者在浙江待的那段时间,群英商会这边,也没少给朱棡分润钱财,除开军功,得到要比杀良冒功的不少。

杀良冒功这等事情,终究是上不得台面。

“怎么,三哥这意思,是怀疑我在屠杀百姓,即是如此,三哥怎么就不派人调查一番,报给父皇,让锦衣卫查一查呢。”

朱棣在朱棡面前,怎么甘心落下风,直接开口反驳道。

“呵,四弟的手段我还不知道吗,再说了,我刚才的话,也不是对着四弟,不过是有些疑惑罢了,对吧,四弟怎么就自个认上了,怎么着,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打自招?”

朱棡也不示弱,冷笑一声回道。

朱棣怒气上头,道:“许你阴阳怪气,不许我阐明事实,对于倭寇,你又是了解多少。”

“我今日就在这里坦白了说,本王杀的那些人,十个有九个半错不了,即便是那半个,也绝对是倭寇有着间接的联系。”

“倭寇的行情是怎样的,侵犯我大明沿海的时候,又不是没有活捉过,每次审讯,都能知道个大概。”

“关于倭寇的卷宗,三哥你可是看过?”

“你没看,我可是查得清楚,洪武十六年的时候,倭国总共才来七千余人,结果呢,多处城池遭到洗劫,据统计完全有四万人的兵力。”

“你说这多出来的三万多人,是如何来的。”

“此次我严查山东沿海,那些伪倭寇一一拔除,才有如此收获,若是觉得我杀良冒功了,先前就说过,可请锦衣卫严查一番,便就知晓了。”

朱棣义正言辞的说道,没有丝毫的担忧顾忌。

朱棡闻言,也只是冷哼一声,没有在这件事上再纠结下去。

从群英商会这边得到的消息,朱棣杀人的时候,那可是一个村一个村的屠,哪有什么活口。

这山东沿海地区,通倭的确实不少,根本无从查起。

众多藩王看着两人的争执,一边喝酒一边吃菜,完全就是看个热闹。

对于朱棡和朱棣之间的那点事情,大伙也早就看明白了。

朱英开口道:“通倭的情况,在沿海地区确实比较严重,不过因为一人通倭,就灭一村,倒是有些过于严谨了些。”

“这说来说去呀,到底还是倭寇的缘故,之前我和爷爷商议过,定在明年出你征倭国的事情,想必诸位叔叔都是知晓的吧。”

几位藩王点点头,不过没有说话。

很显然,话都到了这份上了,接下来显然就是此次聚会的目的了。

朱英将众人的表情一收眼底,然后继续说道:“倭国这个地方,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大,但在这其中,有一个地方,却是相当的重要。”

说到这里,朱英从怀中竟然掏出了一份简易的倭国地图。

众多藩王一下子就来了性质,纷纷围了上来。

朱英继续介绍道:“倭国这边的百姓,从始皇时期,徐福东渡,就有所交流,交流最多的时候,便就是在盛唐时期了,包括现在倭国的文字,和我中原王朝,也有很大的相似程度。”

“诸位叔叔请看,这是一份倭国的地图,当然,并非是很完整,是海外番商游历倭国所画。”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里。”

这地图只是一个大致的形状,而在这上面,有一个特别标注出来的地方:石见。

朱英的手指,就指着这里。

然后解释道:“石见银山,这里有着数万万两白银的储藏,这条消息,非常准确,是海外善于勘探的工人,特地勘探过后的结果。”

“而在这个基础上,侄儿也派了人去,专门勘探这石见银山。和先前的结果,完全相同,甚至说,其中白银的储存量,更多。”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总算是明白老爷子怎会同意去打倭国。

本来这件事在曾经刘伯温那里就落下了帷幕,现在又被重新提起,原来是因为这座巨大的银山。

听到这消息,其他的藩王突然开始羡慕起朱棡和朱棣来。

明年出征倭国,明摆着就是两人过去,肯定要捞不少的银子回来,这么大的利益,这可都是钱啊。

而朱棣听到这个消息,眼睛都有些发亮了。

他一直很纠结,自己未来的出路到底是在哪里。

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真叫一个舒坦。

“真是天助我也,若是我率大军将那石见银山给占据下来,到时候出多少银子,还不是我说了算。”

“倭国和大明,相隔如此之远,这便是连锦衣卫都没有丝毫办法。”

朱棣心中闪过窃喜,就目前来说,已经是定下了明年的人选,不出什么幺蛾子,绝对就能过去。

朱棡的想法,显然也是差不多的。

朱英一直观察着朱棣的面色,见朱棣面色掩饰不住的喜色,就知道大概是没问题了。

稍稍停顿后道:“倭国本土的百姓,数量还是不少的,其中他们的天皇,在倭国也是有很大的权威,受到追捧。”

“按照我和爷爷的估算,打入倭国容易,但是想要施以教化,却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这不是说短短几年,十多年就能完成的,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时光。”

“在这方面,侄儿的意思,是想请诸位叔叔,对于倭国有所兴趣,侄儿可特意请示爷爷,海外封国。”

所谓图穷匕见,就是如此了。

海外封国这话一出,几乎所有藩王的眼神,都开始变得有些奇妙起来。

当然,这其中要除开朱橚还有朱柏。

一个是没兴趣,另一个是只想离父皇近一点。

“太孙殿下,可是当真!”

最为好战的齐王朱榑率先问道。

朱英肯定道:“海外封国这等时期,侄儿还能跟众位叔叔争执吗。”

“这般说吧,若是哪位叔叔能够确定,并且爷爷那边也没问题的话,侄儿这里,可授予组建内廷之权,即日起,就可为海外封国作准备了。”

“不仅仅如此,在战事顺利的情况下,还可号召我大明百姓移民过去,在一定的程度上,群英商会也可无息借贷一定数额的宝钞,用于初期建国所用。”

海外封国,组建内廷,大明移民,无息借贷。

这四个方案一经说出,所有的藩王都惊了。

这可是古往今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可是直接授予了君权,自古哪个皇帝,敢这么做,就不怕到时候藩国腾飞,反而威胁到大明吗。

“这也是父皇的意思吗。”

朱樉开口问道。

他毕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没有直接被朱英画的大饼所吸引到,而是认真的问道。

朱英点点头道:“这等有关于诸位叔叔的大事,当然是和爷爷商议过的,在这方面,爷爷也非常的支持。”

朱樉再次问道:“不知皇侄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朱英深深的看了一眼朱樉,而后回道;“既然二叔问到这个份上了,侄儿也没必要是说一定要隐瞒什么。”

“众所周知,藩王的问题,不管是爷爷,我,亦或是众位叔叔,都是经常会考虑到的问题。”

“侄儿也说得直白一点,这件事和爷爷,也确实讨论过非常多的次数。”

“历史上的一些例子,肯定是不能够无视的,或许现在没事,这可往后数代,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但是爷爷跟我说,众位叔叔,也都是他的亲骨肉呀,咱们老朱家这个大家庭,爷爷最为担忧的,莫过于自相残杀了。”

“为此,爷爷那是经常辗转反侧,整夜难眠,直到倭国的事情,出来了一些情况。”

“倭国的石见银山,足以说明整个倭国都有很强的潜力,而不在是曾经眼中的贫瘠苦寒之地。”

“前元没有打下来,可不见得我大明打不下来,而目前这个时候,侄儿从番商那边听到消息,目前倭国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元气大伤,那些现在侵犯我大明的倭国,多数都是这次大战的失败者。”

“与此同时,高丽那边国师,率大军你二十余万,已经先行攻占对马岛了,两相夹击之下,我想区区倭国,不说彻底破灭,但打下半个倭国,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倭国打下之后,便就是治理的问题,就是在这方面,侄儿才提出海外封国的想法。”

“当然,整体来说倭国的面积也不算太小,所以多过去几个叔叔一起,也是没问题的,正好也能有个照应,不至于孤单。”

听完朱英的话。

大家顿时就明白了这海外封国的意思。

倭国到底有多大,大家不知晓,可海外封国后,到了那边,说是藩王,跟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朱樉忍不住问道:“皇侄的意思,这次去倭国,大概可以去几人呢。”

朱英心中计算了一番,而后说道:“按照目前的打算,大概三人便已经足够了,再多的话,怕是管理不来。”

所谓三足鼎立,朱英感觉三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平衡一点。

听到这话,朱棣和朱棡稍稍有些不满。

毕竟在他们看来,两个人都有些拥挤了,现在还冒出来三个人,那可就更难受了。

只是这三分倭国,早就是朱英想好的。

此刻众多藩王,都有些跃跃欲试的想法,毕竟朱棣和朱棡这两个名额肯定是已经占据了。

剩下的名额就只有一个了,那还得抢。

朱英看到藩王们已经有了争取的准备,连忙说道:“众位叔叔不必着急,其实不仅仅是倭国,在这大明之外,还有很多富庶之地呢。”

---

ps:一万字稍微差点,明天上午补上。

今天把书名又修改了一下,求月票支持呀,不要客气,直管砸,多多益善。

月票越多,动力越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