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11章:拜见诸位叔叔(求月票)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11章:拜见诸位叔叔(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英见藩王们的兴趣都已经提上来了,自然想要给这些藩王们讲述普及一下在大明之外,有什么更好的地方。

然而就在此时,湘王朱柏有些迟疑的开口问道:“皇侄,可否不出去封国。”

此话一出,所有人顿时都沉默了。

并不是每个藩王都要想去海外封国的。

这种海外封国的想法,其实只有几个喜欢打仗的才很感兴趣。

像是朱棣,朱棡,朱棡,朱桢。

这几人自然是首当其冲,

而齐王朱榑,蜀王朱椿,其实更想的是在自己目前的藩地上生活。

而周王朱橚,倒是没多大的担心,毕竟他现在已经在为朱英做事了。

湘王朱柏想法更为简单,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这天下就没有六亲不认的仙人,所以他更希望的是,能够待在大明内。

这样每年都有些时间,可以过来看望父皇。

只是在听到湘王朱柏这话的时候,朱英微微沉默起来。

他之所以提出海外封国,这最终的目的,自然是要把藩王和皇帝的矛盾,向外转移。

而且这跟他的全球布局,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先画一个大饼,什么组建内廷,什么大明扶持,其实在很高的程度上,还是要形成经济上的控制。

最为主要的,便就是想沐英一家般,对当地的土著进行教化,慢慢的使其融入到大明的文化圈子里面来。

战场入侵是最为低级的方式,像是蒙古人,统治了那般大的疆域,然而崩塌之后,反而什么都没有留下。

大量的蒙古人,还被土著的文化给并入了。

朱英要做的,就是打造真正的汉文化圈子。

即便是藩王的地盘,所有人,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

华夏数千年,分分合合,终归都是肉在一个锅里,即便是元朝的蒙化,对于整个中原王朝来说,也是很难有冲击力的。

这就是文化的底蕴。

包括周边的很多国家,也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冲击。

那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冲击,来得更加猛烈一点呢。

在这一方面,朱英是绝对不会退步的。

良久,朱英缓缓开口说道:“侄儿不想让自家人的感情有所影响,但有些事情,诸位叔叔也是明白的,并非是想怎样,就能怎样。”

“在不同的位置上,考虑的方式自然是不同,能够争取到海外封国,这已经是最为难得了,观往前历史各朝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

“当然侄儿也非常的清楚,人各有志,并非是所有人都喜欢海外封国,只是在这方面上,就只能稍微委屈一下了。”

“大明境内,从今往后,所有藩地都得收回,亲王俸禄另算,若是带兵打仗,则按普通将领的方式,可掌兵,亦可入朝。”

朱英这话,顿时就让楚王朱桢,蜀王朱椿,面色有些难看。

倒是湘王朱柏面色轻松,似乎没有放在心上。

其他的藩王,就如同看热闹一样,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打算。

“不知除了倭国,可还有其他什么富庶的地方。”楚王朱桢开口问道。

楚王朱桢也算是能文能武的一批,性格上也比较温和。

他的运气很好,在出生的时候,正好碰到武昌捷报,当时的朱元璋很高兴,直接就定为楚王,藩地武昌。

十七岁的时候,就去武昌就藩了。

在藩地的生活,可谓是非常惬意,现在身上也是功劳赫赫。

洪武十五年,平定大庸蛮夷。

洪武十八年四月,与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平定铜鼓卫、思州诸蛮族叛乱。

六月,率汤和平定靖州、上黄诸蛮夷。朱元璋称赞道:“汤和言尔有谋略,真吾子也。”

洪武二十年,征讨云南,活捉阿鲁秃。

洪武二十二年,初设宗人府,以楚王朱桢为右宗人。

洪武二十四年,征讨西蛮,大获全胜。

放眼目前的大明所有将军,楚王朱桢也绝对是一等一了,是真正的统帅型人才。

历史上即便是朱棣靖难夺取皇位,对楚王朱桢这个六弟也很是友善,朱桢也很配合的交了兵权,一直到六十一岁的时候,才最终去世。

而明楚王一脉,也是源远流长,嘉靖年间闹过一些荒唐事,不过还是这么过去,直到明末,才被张献忠给灭了。

而楚王一脉,在大明近三百年,一直都驻守在武昌。

现在,朱桢要面临的选择,便是要脱离藩地。

什么可掌兵,可入朝,那都是场面话。

他是个聪明人,很清楚的知道,现在当下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海外封国,要么就是当个富贵王爷。

思前想后,朱桢还是舍不得兵权,想要出去搏一搏。

倘若能够在大明外站稳根脚,背靠大明,或许比之现在,都要过得舒服一些。

毕竟到那个时候,可算是真正的藩国了。

虽然海外封国这样的事情,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但朱桢觉得以自己的谋略军事能力,可能也不是那么难搞。

朱英闻言笑着说道:“地方太多了,侄儿流落西域,诸位叔叔都是知晓的,这段经历给了侄儿非常之多的见识。”

“很多小国,其实他们的地方并不是不富庶,就拿安南来说吧,虽然在与大明之间,有着很大障碍,可诸位叔叔知晓,那里的水稻,一年可至三熟,甚至四熟。”

“可惜,安南的土著,空有宝山不自知,很多土著部族,还是以打猎为生,若是咱们大明的百姓去了那里,别说温饱,那可是吃不完的大米。”

“好好整治个十年八载的,怕是整个安南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甚至还可以把大量的粮食,直接运到咱们大明来。”

“你说这个地方,他富庶不富庶,像安南这样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安南,他周边的国家,也都差不多的情况。”

朱英这话,听得朱桢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众多藩王,也是顿时来了很高的性质,就连朱棣都不由眼神中带着思索的意味。

吃不完的粮食,就这个词哪个藩王不清楚其中的含义,一年三四熟的大米,按照朱英的这个说法,还真就不夸张。

“皇侄前段时间,抽调了五万精锐去安南,便就是为了此事吗。”朱橚突然开口问道。

他倒不是为了安南封国,而是对一年三四熟的水稻起了兴趣,这跟他目前的研究,很是搭边。

朱英自然明白朱橚话里的意思,笑着回道:“五叔莫急,关于这稻米的取种,侄儿早就已经吩咐好了,只等他们到了安南之后,便就带回来。”

朱橚轻轻点头,表示自己没有其他话要说了。

现在的朱橚,全程就是吃饭品酒,对于朱英说的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进,由耳朵出。

还是因为听到一年四叔的水稻,这才想要研究一下。

“不知安南那边,可还能过去。”朱桢不由开口问道,显然是对安南来了兴趣。

朱英摇摇头道;“安南已经去了五万精锐,并且那里作了安排,暂时是不太可能的,不过除了安南,周边也很是不错,还可以跟安南遥相呼应。”

“相对来说,要稳上许多。”

“像是占城、柬埔寨、老挝这些地方,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时候,蜀王朱椿开口了,问道:“皇侄说的这些小国,均是我大明属国,都有上贡,若是这番至于藩国,夺取王位,怕是容易惹来非议。”

在众多藩王之中,朱椿算是一个另类。

他没有继承朱元璋的军事天赋,反而是继承了文学天赋。

本身喜好读书和做学问,‘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

这辈子,就没带兵打仗过,不过朱元璋也不介意,毕竟现在大明已立,并不是说要所有儿子,个个都是能文能武。

相对来说,能文目前更受朱元璋的看重。

想来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朱椿,显然对于属国这样的事情比较在意。

朱英有些诧异的看向朱椿,他没想到藩王之中,还有这等人,去真正的考虑属国的利益。

朱英笑着解释道:“十一叔误会了,属国和藩国,不都是大明的臣子吗,这其中的关系,在侄儿看来,相差也不是很大。”

“再者说了,若是众位叔叔过去,还有农民,工匠,肯定会让当地土著的日子过得更好,十一叔不知道,在西域那边,很多小国想要并入到大明来,都没有机会呢。”

“诚然,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些小国的王室,自然会有一定的冲突,或许有部分的王室,甚至有反对的意见。”

“可对于整个国的百姓来说,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自然是想过温饱的日子,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不同意,就把多数人给否决掉吧。”

“再说了,那些王室也并不是说撤销,到时候可以将其接到京师来,王位还是可以保留的,还能在朝堂这边,领取一份丰厚的俸禄。”

“甚至于他们的俸禄,还可以跟藩国的岁入联系起来,若是藩国发展得越好,他们的俸禄自然可以更多,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听着朱英的诡辩,朱椿下意识的就想要争论。

不过稍稍沉默后,他还是放弃了。

虽然目前只有朱英在刚刚提起这个事情,但你谁都知道,这已经是不可能有所改变了的。

像是朱棣,朱棡,朱樉,这三位带头的哥哥们,对于这个方案已经确认。

自然这些当弟弟的,就不好去反驳了。

朱椿感觉有些可惜,自己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蜀王宫殿,这才刚过十年,就只能含泪离去。

其实论起关系来,朱椿和朱英的关系,还算是非常紧密的。

朱椿的正妃,就是蓝玉的女儿。

“皇侄,现在倭国那边,暂且只有三弟和四弟过去,刚才皇侄也说过,倭国完全拿下后,按三国划分,不知这第三藩国,可有人选。”

朱樉问道。

安南拿不到,朱樉对于倭国还是比较上心的。

毕竟攻打倭国,属于目前大明势在必行的一路,征征起来有大军相护,自然要轻松许多。

听到这话,朱英当然明白秦王朱樉的意思,不过朱英并不是很想让朱樉过去。

朱樉和朱棡的关系,相对于朱棣来说,自然要好上许多,若是时间长了,肯定会对朱棣有很大的压力,朱英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朱英想看到的,是另外加入一个比较弱小一点的第三方,形成在倭国朱棣和朱棡两虎相争的局面。

相对来说这样的局面,更加能够稳住倭国的情况,这个平衡点,并非那么容易被打破掉。

而且对于朱英来说,也可以更好在经济上,形成一定的控制。

面对朱樉的话,微微思索一番后,朱英道:“其实目前的高丽,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其中高丽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对于大明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易守难攻是一方面,其海上贸易,也可以非常的丰富。”

“和倭国相交,往后倭国的白银出产,通过对马岛的航行,是非常便捷快速的。”

朱樉听到这些,便就不说话了。

在他的心中,高丽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高丽最出名的在于,那是隋朝三次远征都没有攻下来,他虽然没去过,但高丽的名推还是听说过的。

而且高丽距离大明也很近,跨过鸭绿江就算是到了。

海岸对面就是倭国,加上海上贸易,比起大明很多地方来,也算是比较富足了。

朱英看朱樉没有继续,也就不过多解释了。

高丽很大,虽然整体比倭国要小一点,可都是在大陆上,并非是海岛国。

尤其是和大明相连,战略地区更为重要,自然不可能全部都交给朱樉的。

不过这些话,现在倒是没必要说。

至此,众藩王基本上也了解到了朱英的意图,虽然有些藩王不愿意,可这中间的刺头,像是朱棣,朱棡,朱樉,朱榑,相对来说比较能打的。

打了很多年,还有许多功劳在身,兵权在握的藩王们,还是觉得海外封国的这个建议不错。

况且像是朱棣这种,本来就是敢打敢拼的,海外封国更加合乎他的新意。

目前的已经就藩的藩王,都在这里了。

搞定了他们,后面还没就藩的,自然问题就不大,就算心中不情愿,也只能按照安排来。

这个计划,在朱英的心中还是觉得非常满意的。

尤其是对于大明的疆域来说。

正所谓:皇子守国门,藩王死社稷。

便就是如此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