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46章:守土开疆,永镇辽东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46章:守土开疆,永镇辽东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大明如今冬季所用主要为木炭,煤,薪柴。

其中木炭的取暖体验最佳。

不过其中价格昂贵,一般只有皇宫,官府及大户人家才有资格使用。

大明有个部门,叫惜薪司。

下辖柴炭厂、山林及专属的樵夫,负责为宫廷和政府部门采办燃料、制作木炭。

包括京师官员,每到冬季,在所发放的俸禄之中,也都是有木炭这些。

有时候也会出现木炭不够的情况,毕竟要先供给皇宫使用,所以就有一项补贴,叫柴薪银。

“惜薪司”这类机构生产的木炭,对品质往往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比如,“红箩炭”是皇室的御用木炭,其产品标准是:

“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箩厂,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红土刷筐而盛之。……每根长尺许,园径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煤炭,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不过在当时叫做石炭。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开封城民间乏炭,其价甚贵,每秤可及二百文,十五斤为一秤。

眼见民众实在熬不下去,官府“出炭四十万”,将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来,半价投放到市场上,民众蜂拥抢购,结果发生了“有践死者”的惨事。

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阴寒雨雪,薪炭、吃食物价倍增,据欧阳修的奏折,当时开封城内“寒冻之人,死损不少”。

买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为了御寒,只好铤而走险,违背禁令砍掉桑枣之树,乃至于去偷伐皇陵周边的树木。

直到现在,煤的开采也是官营专卖,采取不多,除了取暖外,火药司那边也是一个大头。

所以听到大孙把火药司的煤炭调用出来,低价出售到市场上,朱元璋才有此一问。

“孙儿有此想法,目前不管是木炭亦或是薪柴,所需甚大,且用之迅速,周遭树木砍伐严重,甚至不少百姓为了取暖,违禁伐木。”

“孙儿仔细翻阅了往年的记录,现在每一年的冬季,都是越发的寒冷起来,咱们南方这边,树木众多,柴火还能勉强供给,但北方,尤其是西北等地。”

“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柴取暖,但所在之地下,却有大量煤矿深埋。”

“孙儿找刘日新问过,他所这天地大变,往后严冬会越发寒冷,像是辽东,奴儿干所地更甚,是以煤炭开采,迫在眉睫。”

“是以孙儿想要开房煤矿开采,不再专职于官营,民营亦可,开房采煤文书,唯有让百姓也能从中获利,才能激发热情,使得整个采煤行业红火起来。”

“亦是能为往后每一年的严冬,有所保障。当这个行业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不少商人的富裕,所以在这块上,朝堂也可以有一份收益。”

“如今番薯等作物已然开始大面积种植,有了足够的吃食,多数百姓也可以从中解放,这闲置的劳力用作采煤甚好。”

朱元璋听完后,微微思索一番道:“这般说来,大孙之所以将煤炭低价大面积开售,就是想让那些商人,看到商机,从未投入进来。”

“只需传出些风声,朝堂有想法将开采煤炭民办,必然引发商人助力。”

“在此等情况下,怕还是能收取一部分好处?”

朱英微微一顿。

其实他都没想过开办文书收取费用这事,老爷子就已经想到了。

开采文书这个东西,向民间商人收取一些费用,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了会,朱英补充道:“地下开采极为危险,稍有不慎便是坍塌,在抚恤上,安全上,应当还是以官府监察为主,地方上官员,当有以连带责任。”

开矿死人这种事,在后世都非常的普遍,现在的大明,那就更不用说了。

必要的章程保障,肯定要规划好。

朱元璋对此并没有太大意见。

像是工程建设这块,就让大孙放肆去干便就行了,出不得什么大事。

对大孙的能力,还是很相信的。

......

燕王府大门口,朱棣看着妻子徐仪华上了马车,在满天飞雪中,渐渐消失不见。

“朱英,朱英,你便像是老天爷派来阻扰本王一般,自从遇到你,便就从来没有顺心过。”

朱棣眉头紧皱,现在的他对于朱英非常的忌惮。

脑子里每次想起,就是非常的懊悔。

纵观皇宫内外,朱允炆算什么,不过一个腐儒教出来的,至少在内心中,朱棣从来就没有对朱允炆忌惮过。

朱英不同,各方各面,手段太多了,而且极其精准。

所谓打蛇打七寸,自从道衍被调走之后,朱棣感觉自己非常的不自在。

倒不是说没了谋士,而是像道衍这般优异的,几乎再难遇到。

虽然道衍此人,心思不纯,不过他的心思,也大差不差,终归是有点妄想不是,现在连妄想都没了。

朱棣漫步走向院内,独自一人在庭院的凉亭发呆。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见到,不敢打扰。

他们知道父王这个时候,必然是在思考重要的事情,若是打扰了,少不得一番训斥。

在燕王府中,朱棣的权威是相当高的,哪个儿子见着了都怕。

现在朱棣脑子里的思绪有一点乱,包括让妻子去宫内想办法求情,留在大明。

朱棣都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如果道衍在就好了,他应该会告诉本王,要如何做才是最好。”

失去道衍,朱棣才明白有多么可惜,往前很多决策,哪怕是朱英入了皇宫,朱棣也没什么忌惮。

毕竟他有着大功劳傍身,哪怕是朝堂,亦或是父皇,都不会随意贬责。

在诸多皇子中,除了大哥外,也就是他最为出色。

父皇在朝堂上,可是多次说过,自己类他。

这也是朱棣最为得意的事情。

天空一片白茫茫,雪花缓缓落下,渐入湖面,融入水中。

朱棣突然有些出神的看着这一幕,脑子里出现一句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朱棣是读过书的,虽然大部分都还给了先生。

但这句话,就像是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一般。

这一刻的朱棣,突然就跟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

“既然我争不过他,那为什么要争呢,就像这雪花与水,融入一起,自争不过,那就投效,本就是大兄长子,本王投效也是理所应当。”

“如朱棡那厮,现在背靠朱英,可谓是顺风顺水,想干些什么事情,都能取得同意,反观本王,做什么事情,几乎都步履薄冰,一旦不慎被抓住把柄,便极有可能是深渊。”

“若是现在去了倭国也好,但即便在倭国,也不见得朱英无法干预,他那群英商会,海外贸易甚多,若是真打下倭国,那白银进出,只怕将通过他手。”

仔细想来,朱英这般轻松就定下倭国藩地,这其中,肯定有所计较,以朱英的性子,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这么一想,朱棣大概就清楚了,这划分倭国的关键。

那令人垂涎的白银矿上,肯定早就有了计划,说不定当时候划分地界,便是以那白银之地为中间点。

三王共同纷争,谁也无法独占。

朱棣虽然觉得自己在统军这块不弱于人,可朱棡也不是好惹的,更何况还有七弟,齐王朱榑。

七弟朱榑,就藩青州,出镇开平,防御胡人。

北平临近开平,开平,即后世唐山所在。

在多方征伐塞外的时候,朱榑也是有所参与,虽行事暴虐,但在战事上,多有斩获,屡立功劳。

一方还可压制,两方若是相加,朱棣就有些把控不住了。

无须多想,以朱英之手段,必然会远方布局,以两王压制自身,以夺白银,回馈大明。

“看来,必须要想个办法,跟朱英把关系搞好。”

思索间,朱棣看到后院门墙,顿时就有了想法。

长子跟朱英的关系,可是很好的。

........

后宫中。

“仪华,让我好生看看,这都多少年没见你了,在北平那地方,过得可还好呢。”

宁妃拉着徐仪华的手,慈祥的问道。

徐仪华小时候,就一直在皇宫里生活。

当初是马皇后带着,宁妃自然也是非常熟悉。

那个时候,大明还没有开始创立,朱元璋并不算最强最大的实力,陈友谅和张士诚还在。

那一年,徐仪华刚刚出生。

徐达再婚的妻子,是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

那个时候,所有大惊妻子儿女,都是跟着马皇后在一起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宁妃。

徐仪华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得大家的喜欢。

直到洪武九年,册封为燕王妃后,这才搬出皇宫。

追随朱棣去了凤阳,而后便就一直生活在北平。

看着徐仪华,宁妃极为感叹。

“娘娘,仪华一切安好,让娘娘牵挂了。”徐仪华轻声回道。

屋内炭火旺盛,外面风雪漫天。

看着窗外,宁妃开始念叨起从前往事。

徐仪华就这么安静的坐在宁妃身边,认真的倾听着。

不知多久,宁妃这才缓过神来。

“你看看我,年纪大了,总是喜欢回忆从前,你可不要觉得我啰嗦。”

徐仪华道:“娘娘哪里话,仪华正是喜欢听这些,这一眨眼,便是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物是人非,便是...便是....”

说到这里,徐仪华忍不住有些哽咽起来。

小时候,徐仪华生母谢氏死得早,因为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

这其中跟得罪马皇后,也有一些关联。

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徐仪华便就是马皇后带大。

---

ps:一壶茶,一包烟,一个章节想一天。

今天真的是卡死我了,怎么写怎么都感觉不对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