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47章:煤炭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47章:煤炭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娘娘,太孙殿下娘娘熟悉嘛,我都没怎么见过。”

一番寒暄回忆后,徐仪华终于还是步入了这次的正题。

话音落下,宁妃有些浑浊的眼睛,闪过一道微光,似笑非笑的对徐仪华道:“是老四让你来皇宫,想要知晓些情况吧。”

在马皇后驾崩,李淑妃薨逝后,宁妃能够成为后宫之主,哪有这般简单。

虽从未干政,但对于政事上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了解的。

更何况是关乎太孙殿下,在前几个月才刚入宫的时候,宁妃就找人查探了其中的情况,包括翻看了锦衣卫的卷宗。

对于朱棣跟朱英中间那点事情,宁妃清楚得很。

她知道,不过并没有跟朱元璋聊起过,他相信陛下肯定也心中清楚。

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大孙。

这种问题,终归是左右手,难以取舍。

现在明面上也没闹出什么,便就放着。

徐仪华一问,宁妃稍作思考,自然就明白了。

她前些日子就听说了,外面搞了一个海外招贤馆,现在藩王的封地,在不久后都要被收回,想要有封地的,只能靠自己开疆扩土。

不然就是个富贵的闲散王爷。

以朱棣的性子,自然不可能作什么闲散王爷,加上征伐倭国,一些事情也就不难猜测了。

“就知道瞒不过娘娘。”

徐仪华也没什么吃惊和错愕,笑着说道。

这般大气的回应,让宁妃也跟着笑了,道:“你呀你,还是这般直接。不过先跟你说明白了,太孙那可是陛下的心头肉,可不要打什么歪主意。”

“陛下的眼里,可是揉不得沙子的,哪怕是我去了说,都得是小心着。”

当初宁妃就跟朱元璋提出过滴血认亲这个法子,虽然表面上朱元璋也同意了,但是直到太孙册封,这个话题就一直没有被提起。

是忘了还是什么愿意,宁妃不知道,但她很懂,不管是故意还是其他,都不可能去提醒陛下,关于太俗滴血认亲的事情。

加上太孙的相貌,说是跟太子没关系,这估计都没人信,后来孝陵也挖开,棺椁尸首都消失了。

基本上也能说得明白。

再去提这个事情,怕是陛下震怒,又得罪太孙,反倒讨不了好处。

太孙的人品,性格,宁妃也是暗中观察过的。

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的优秀。

很多地方,跟陛下自有一股相熟的味道。

白肚兜,那跟马皇后相似的眉宇,宁妃也算是真正的放下心来。

听到宁妃的嘱咐,徐仪华当即道;“娘娘,太孙是燕王皇侄,他们叔侄间,在北平就认识了,我也是有幸见过一面。”

“在此之前,或许有着什么误会,我也不好过于述说。终归都是一家人,有些事情我想也没这般严重。”

“太孙殿下钦点燕王为征倭大将军,可见对于燕王,心里头还是信任的。”

听着徐仪华的解释,宁妃轻轻点头,而后笑道:“即是如此,那你这番进宫,所为何事呢。”

徐仪华面色似有幽怨,道:“娘娘,难不成仪华就不能进宫来看看您和陛下么。”

宁妃可不吃这套,笑道:“你那点小心思,我还能不知道嘛,说说吧,到底要如何,若是现在不说,待会可就别说了。”

徐仪华顿时有些讪讪。

这说话间的技巧和节奏把控,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也只能硬着头皮道:“仪华只是想请太孙殿下,若是有闲暇的时候,可以到燕王府叙叙旧。”

宁妃闻言,沉默半晌。

她自然不会觉得怕朱棣对太孙殿下不善,这里是大明京师,真有丝毫不妥的举动,那么别的不说,燕王绝对会被贬为庶民,革除皇籍。

只是宁妃在心中想着,这件事自己到底该不该帮忙,亦或是帮忙之后,将会怎样。

他是宁妃,同时也是郭宁妃。

不仅仅在老朱家,老郭家也要照料。

自己的孩子朱檀薨逝得早,但孙子可还在呢。

大哥郭兴早去,嫡长子也在战争中去世,也还有几个嫡子需要照料。

二哥郭英现在也算是位极人臣,为宫廷禁军统帅,深得陛下信任。

可她是清楚陛下的脾性,越是被信任,就越是要小心翼翼,稍有差池被人弹劾,就会引发陛下猜疑。

一旦陷入猜疑,基本上就定性了。

平时里,不管是任何事,丝毫都不逾越半步,恪守礼节。

见宁妃陷入沉思,徐仪华面色上有些急了,面对后宫之主,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拿得出手,唯一的便就是曾经在宫中的情感了。

时过多年,现在会怎样,徐仪华心里也没底。

只得是安静的等待宁妃最后的搭话。

宁妃思前想后,看了看徐仪华,心中有些为难,但她确实很喜欢徐仪华这个孩子,往事涌上心头,宁妃轻叹道:“罢了,罢了,本宫便就帮你这一次吧。”

“他俩的叔侄情,说起来也是自家的事情,不过这事老身可没办法能定下此事,后续究竟如何,还得是看他们自身。”

“若太孙殿下执意不见,老身也是没得办法可言,陛下的性子,你也是清楚明白的。”

“依我看呐,也不用去什么燕王府了,这不马上都年关了。这是太孙回来的第一个年头,陛下肯定会大办的,加上今年诸多皇子都过来了,自然会过个热闹年。”

“便就是在那喜庆日子,寻个机会,让他们叔侄俩好好聊聊,你看如何。”

徐仪华听完后,稍作迟疑后道:“一切但凭娘娘吩咐。”

宁妃笑着道:“你呀你,倒是陛下那里,也去请安吧,不过多话便不用说了。说得多,错得多,现在这宫里,能够让陛下有所偏颇的,唯有太孙了,包括老身在那里,也得是往下排。”

“老身这年纪虽然大了,可心里头还是清白的。”

这便是宁妃在点醒徐仪华了,几乎相当于直接告诉他,太孙在陛下那里,提都不要提。

以陛下的性子,但凡你多说两句,可能就要怀疑你有什么不好的心思。

“仪华明白。”

徐仪华眼神闪动回道。

她算是真正的见识了,太孙殿下在陛下那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了。

这自家燕王跟之,完全不能比拟。

来宁妃话里话外,无一不是忌惮,印象中,即便是太子当年,也没这么得宠吧?

可想而知,现在的太孙,几乎和陛下没什么区别。

这让徐仪华心中,也生出了很大的顾忌,也有一丝丝委屈。

都是皇子皇孙,怎得就能如此偏颇呢。

行礼过后,徐仪华迈出后宫大门,风雪中走远。

宁妃站在门前,看着徐仪华的背影,轻声叹息。

......

“熟了没,还需多久,咱都快等不及了,这香味,太让咱舒坦了。”

“爷爷,得烤熟了才行,马上了。”

“快点,快点,那谁,刘和,快给咱把火钳拿来。”

“爷爷,小心烫着。”

“嘿,大孙,你可是不知道,咱这张嘴呀,哪会怕.....哎呦,烫死咱了。”

“陛下,陛下,快快,快传太医。”

“瞎闹,就这能烫着咱吗,想当年,咱可就从没怕过烫,就这天气,能有一口热乎吃的,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爷爷,慢点吃,别噎着......”

大明皇宫乾清宫大殿内,门窗紧闭,屋内升起多堆炭火。

在大殿中央,几条小凳子上,朱英,朱元璋对面而坐,中间便是一个火盆。

此时,朱元璋正拿着刚烤好的红薯,大口吞吃起来。

“爽!!!咱这身子骨都热乎起来了,舒坦,真舒坦呀,还是大孙你懂得,这番薯这般烤着吃,在这严冬季节,当真是暖到心窝子里去了。”

朱元璋吃了大半才停歇下来,笑呵呵的对着大孙说道。

朱英拿着火钳,扒了扒盆底,拱拱火,笑着回道:“爷爷,这般吃法,当真那是番薯一绝,孙儿当年西域的时候,每逢冬季,最喜欢的就是这烤番薯了。”

“美味香甜,亦能饱腹驱寒。孙儿便是靠着这烤番薯,在西域拉了不少人,也算是活了不少人吧。”

“往后经年,希望咱们大明的百姓,每年冬季都能吃上这么一口烤番薯,想来这日子,就越发有盼头了。”

听着大孙说着,朱元璋也感叹着道:“当年咱流落街头乞讨的时候,最难熬的就是冬季,若是在寒雪时节,有人给咱这么一块烤番薯,真就是心窝子都掏出来。”

“然行乞多年,吃了上顿没下顿,寻常饿个数天都是常事,哪能得这般施舍。”

朱元璋流浪三年,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最后又回到了皇觉寺。

行乞,可不是简单的事,能够讨得一口饭吃,也是有技术在内的。

三年行乞,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在最底层挣扎求生,时值乱世,如同行走炼狱边缘,稍有不甚,便是万丈深渊。

心肠不硬,下手不狠,面皮太薄,思维愚钝者,早已化作尘土散去。

走出去,走回来,百不存一。

朱元璋并非是幸运儿,其中某些骇人听闻的经历,或许只有他自己心中知晓。

“说起来,咱还得感谢汤和,若不他给咱写信,咱也没可能投奔红巾军,到了今日。”

拿着热乎乎的番薯,朱元璋看向窗外,喃喃道:“这一晃啊,便是近五十载过去了。”

说完,朱元璋突然道:“刘和。”

“臣在。”

“把这烤好的番薯,拿一些给信国公送去,也让他暖暖身子。”

“臣遵旨。”

刘和连忙拿起火钳,小心翼翼的扒拉出一个番薯,余光扫向陛下。

“一个怎够,至少得....两个吧。就两个吧,总共才几个,咱和大孙还得吃呢。”

“臣遵旨。”

刘和扒拉出两个烤好的番薯,立即传唤来小官宦,用丝巾打底,木盒装好。

小宦官接过木盒,躬身身子退至大殿门口,小心推来一点点缝隙,迅速闪出去关严实,生怕这外面的风雪,干扰了陛下的雅兴。

多少还是有股冷风吹来,不过身子暖和的朱元璋没有在意。

笑着拿过火钳,朱元璋熟练的扒拉出一个大的烤红薯,从旁边早就准备好丝巾的刘和那里拿过,而后端在手中递给大孙:“来,大孙吃。”

朱英笑着接过:“好。”

一老一小,便就在这寒雪中再度吃了起来。

....

今年的冬季,对于所有生活在京师底层百姓,即各类坊间来说。

可谓是真正最好的冬季。

“都是托了太孙殿下的福气,咱们才能有这般安生日子,没成想这街道上,竟然真有这般干净的时候。”

“那些个乞儿,帮众,尽皆不见了踪影。”

“这世道,当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是啊,往年买点薪柴都难,每逢年底,必然涨价,多亏了太孙殿下,让那些奸商没法抬价,现在这价格,当真不敢想。”

“听说了吗,在三元巷那边,群英商会正在售卖石炭,听说那可是个好东西,点燃起来,能烧数个时辰,这价钱比之薪柴,也贵不得太多。”

“此话当真,石炭也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买的?”

“骗你作甚,大街小巷的,都已经传遍了,也就你这家伙,整日窝在家里躺着,才不知晓。”

“多躺着,这不是能节约些吃食嘛,不多说了,哪还有卖的,我也得快些去买一些。”

“同去,同去。”

即便是寒雪大作,依旧不能阻挡生活在坊间百姓的热情。

这街道上的人越发多了起来。

然而往着三元巷越近,竟然能够在这严寒中感到一丝暖意。

行走的路人,脚步越发的迅速。

转过巷角,豁然热闹起来。

人群层层叠叠,这到并不惊讶,使人震骇莫名的,是在这道上长廊内,每隔数米,竟有一火盆耸立。

火盆内热气扑来,暖乎乎的,手脚似乎都能放开。

“在哪呢,怎得见不到头。”

“在那最前面的大堂里,哎哟喂,这可排得真慢,也不知多久才能到咱这边。”

“可别提了,前头大堂里暖和得很,据说外衣穿着都有些热,便是有衙役在里头赶人呢,这到了里头,买上数斤石炭也就罢了,不得多蹭会。”

“这要是轮到了咱们,那必然也得多蹭会,哈哈哈。”

爽朗的笑声,此起彼伏。

多少年,这京师城内,没听过百姓这等发自内心的欢呼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