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57章:征伐倭国的准备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57章:征伐倭国的准备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其实在义务教育这块,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国初,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书省各官员,表达了要普及教育,兴办学堂的意见。

而在那个时候,整个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动起来,开始建立具备大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等事情,对于整个古往今来,都算是头一遭。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朱元璋建国后发现,自己大明如此辽阔疆域,人口,竟有一种无人可用的情况。

受到蒙元的冲击和清洗,最为主要的还是蒙学对汉学的打压。

很多人认为蒙元,也是属于中原王朝之正统,他们所用的,所学习的,所提倡的,皆是汉学。

其实这是错的。

或者说,这是朱元璋在编纂蒙元历史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改变,甚至是改变了整个华夏族群的潜意识。

真实的蒙元,作为第一个自外族进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国家。

实际上在整个蒙元时期,都在极大力度的打击汉学,打压汉人。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会简单的汉语,建立蒙元后,也不存在去推行汉学,而是推行蒙学。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想要当官,首先你要会蒙语,懂蒙文。

朝堂议事,文书卷宗,皆是蒙语蒙文。

甚至于后来的蒙元历代皇帝,听不懂汉语,也不存在看得懂汉文。

汉家文学,受到了有历以来最为强力的打击。

百年,数代传承。

私塾教授的,尽皆是蒙文,蒙语。

若不是蒙元对于汉人极为打压,尤其是南人,很难为官,这才使得一些基层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汉语汉字。

南北的差异矛盾,也是在这个时候,最大化。

所以朱元璋只能开办教育,把读书人变得多起来。

他亲自审定各级学堂的学生定额,每年招入府、州、县的学生达三万多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廪lin),所谓廪膳,即官府供应伙食。

到了洪武八年的时候,办学规模再次扩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学,延伸到县城之下。

如此,加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在南京设立的国子监,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办教育,从京师一直延伸到乡村。

大明户部这边也全力支撑,除了建校舍、请老师外,学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给他们每人“食米六斗”外,还免费供给鱼肉,此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

京城的监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结了婚的可以带家眷入学,未婚的发钱作将来的婚聘金;外地的学生每年还有带薪探亲假,重要节假日发节日补助。

朱元璋以惊人的行政效率和与他本人秉性极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盖整个大明的义务教育体系,几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朱元璋能办,朱英现在于京师去办,就变成了开民智了呢?

为何现在文武大臣都在强烈的反对,甚至觉得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对象阶层。

朱元璋在办理学堂的时候,由官府督办,最后这些招生人员,包括招生目标,全部落在了勋贵,乡绅,地主,大户们的手上。

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百姓学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到这学堂里去。

这便相当于,众多家族,拿着官府发放的补助,给自家孩子进行教育培养。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额去官府求学。

待学成后,这些学子感谢的不会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们得学的机会,不是大明官府给的,也不是朱元璋给的,而是宗族里得来的。

大明中后期,大明全国各地党派,朝堂朋党,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也是从这里开始。

因为每一个学子,在求学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经有了标记,包括政治倾向,也是非常明显。

而现在朱英的动作,就是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束缚。

他所给予的条件,几乎是非常针对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饭的百姓。

这些人一旦学成,他们的出身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地方的标签,自身也不会形成朋党,对于整个官员体系,都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这些朋党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经刻意打压,但在暗中,依旧相互抱团在一起。

反观朱英这边,再过几年学成开来后,他们也会抱团,但他们的抱团,没有地方,而是真正属于朱英,亦或者说,属于整个大明。

这其中的概念,就已经是完全不同了。

早朝散去后,朱英跟随朱元璋来到华盖殿中。

“咱是没想到,这些家伙的反应如此激烈,看来咱曾经所办学堂之事,依旧没有打破门阀束缚,直到大孙这里,才让他们开始感到害怕。”

朱元璋接过刘和从火盆里夹出来,依旧冷却好的烤红薯,吃了一口后对着大孙说道。

朱英闻言点点头,道:“孙儿想来,他们应该不会就这么放弃,定然会有后手准备着。”

目前朱英清楚,现在最大的争议,就是属于官办还是民办的点上。

三十六学堂目前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毕,毕竟不是需要过于豪华的地方,基本上能够遮风避雨,便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大概也有半个月左右,一直在筹办。

像是群英商会的举动,一直都被许多有心人特别关注,这可是隶属于太孙的商会,在很多方面,可以侧面猜测一下太孙殿下的动作。

在这个筹办的过程中,也没人见人阻止,这是因为,别人都以为这是民办。

所谓民办,就是不以官府的形式去办学堂,跟后世捐赠的概念一样,类似于大明现在自家办私塾的性质差不多。

但今日,太孙殿下在奉天殿的话,非常的肯定了,这就是官办,或者说一种新的官办方式。

这下等于是捅了马蜂窝了。

“咱倒想看看,谁人胆敢打学堂的主意,待会就让蒋瓛给咱好好盯着,但凡是打学堂主意的人,咱就看是他的脖子硬,还是咱的刀更快。”

朱元璋冷哼一声,满不在乎的说道。

对于朝堂上的文臣,他从来没有过任何的忌惮,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后,整个朝堂敢玩心眼作对的,几乎见不到了。

面前一套,后面一套的,在锦衣卫的核查下,也基本上都砍了头,抄了家。

朱英听着,这次却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爷爷,还是见招拆招吧,孙儿在京师置办学堂,只是一个开始和试探,仅仅靠京师这里,自然是不行的,终归还是要到地方上去。”

“就在这京师的舞台上好好练练,看看他们有什么法子,这般再到地方上去便就容易解决了。”

朱元璋皱眉道:“京师都能宰了,地方上还不能宰了?”

“管他是哪里,若有不从者,尽皆宰了便是,看看有多少脑袋送上门来。”

面对老爷子的霸气,朱英微微停顿了下,这才解释道:

“学堂的置办在地方上,很大程度还是要用到当地的一些乡绅,他们或许不会明面上反对,但肯定会出许多阴谋诡计,阻扰此事。”

“有些地方太过于偏远了,等传到京师来,都已经成了定局,且孙儿准备将学堂之事开办全国各地。”

“如此自然要相出一套好的法子去应对,也算是给后面去办理此事的人员,有个借鉴。”

听到这话,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作为皇帝,不仅仅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当然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明根基,很多方面还是能够听取谏言的。

“行,那咱们就等等,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

......

次日下午,很快在群英商会那边,就有了来信。

叶月清过来禀告的时候,朱英也是和老爷子在一起。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朱英便就一直都陪在老爷子的身边。

“月清拜见陛下,殿下。”

“直说吧,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叶月清得到允许后,便就开始讲述目前学堂的问题。

原来在今日上午,也就是朱英和朱元璋一同早朝的时候,群英商会这边,大量已经招聘好的老师,纷纷以各种理由,提出辞职。

什么身体不舒服的,老家有事情的,最近想干点别的事的。

更有甚者,说是准备婚事,怕耽误了。

反正就是以各种理由,不做这个事情了。

三十六所学堂,每一个学堂,大致有十五名老师,这些是在学堂开办前,都已经找好的。

能够担任老师的,自然不只是能识字,自然要对经义方面,有能达到阅读理解的程度。

这也是最为简单的需求。

就这样的需求,就得需要五百多老师,且这还是因为在京师,读书人比较多,招聘起来,相对要容易许多。

很多甚至有着童生,秀才的功名。

但是现在,基本上目前已经有八成往上的,全部都选择了辞职。

“这背后是个什么情况,大致查出来了吗。”

朱英没有意外,文人能够动用的手段,无非就是这些了。

叶月清道:“回禀殿下,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行辞退的人,大多都在前夜,或是跟好友,或是跟其老师有过接触。”

朱英点点头,话到了这份上,算是已经特别清楚了。

“好大的胆子,真敢这般做,看来这些文人,心里头的坏主意可真是不少。”

朱元璋冷哼一声,语气不善的说道。

倒也没再说直接抓人的事情,他想看看大孙这边,该是要如何处置。

“现在还有多少老师选择留下。”朱英问道。

“不到百人,约莫九十余人。”叶月清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在心里头算了一下道:“那些已经离开的,就不用管了,回头好好算一下,按照每所学堂三名老师的标准,进行安排。”

“同时,留下来的老师,给他们的工钱翻倍,那些已经离开的,再不录用。”

说完后,朱英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把那些离开之人的户籍,送到吏部去,吏部那边,应当是知道怎么安排。”

这番话一出,相当于是直接将那些离开之人的后路全部断了。

或者对于那些人来说,求学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相当于进了大明官府的黑名单。

而有了朱英这番话,这些人连后续参加科举的资格,大致也是没有了。

朱英冷笑一声。

老虎不发威,真当是病猫了不成。

他自入宫以来,很少对人有什么脾气之类,可这并不代表朱英本身,是个良善之辈。

真要是良善之辈,他也不可能活到现在这个时候。

跟其他人的猜测差不多,现在的朱英收敛了之前的野性,包括一些后世的节操,再次返回到了身上。

是因为他是太孙,是储君,在名声上,多少需要讲究一点。

可现在,别人都已经直接强压过来了,一点动作都没有,那还叫啥。

这个太孙之位,越当越怂了?

话音落下,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好大孙,便就该当如此。”

“这些家伙,还以为暗地里做事好,人不知鬼不觉,大孙这般做,往后看谁还敢轻易行事。”

朱英这个做法,相当于蛇打七寸。

读书人读书,求学。

说得好听一点,那就一展心中抱负。

直白一点嘛,就是当官。

现在官路断了,谁还会去寒窗苦读?

甚至于那些背后怂恿之人,也不敢站出来包庇,这岂不是不打自招,找死了。

对于这些人的后果,朱英没有半分怜悯。

现在整个京师,谁不知道这群英商会,是他朱英所开,是这大明太孙所开。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在最初招聘的时候,可谓是人群汹涌,现在稍微有点问题,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这样的文人,要来何用。

若是国难当头,第一批投降的,可不就是他们了。

对于这种有着很强汉奸潜力的,朱英觉得,还是回乡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吧。

省得往后还要祸害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