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九十七章 洪武大变天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九十七章 洪武大变天

簡繁轉換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4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九十七章洪武大变天(第1/2页)

三小只闹腾了好一会儿才休战。

他们三以前经常这样打打闹闹,朱标倒也习惯了。

过了十多分钟,朱云峰和季赫都挨了几脚,屁股上还有大脚印。

特别是季赫,因为跑得慢,被朱棣环住脖子,结结实实挨了几拳,踹了几脚。

虽然不至于鼻青脸肿,但屁股疼,走路都一瘸一拐。

不过朱棣也被两个人摁住,三人在地上打滚,也算是互有损伤,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等他们闹腾完,朱标才笑道:“好了,不闹了,这次回来就不出去了吧。”

“太伯爷,我严重怀疑你是故意的。”

朱云峰按着腰一屁股又坐回椅子上,龇牙咧嘴道:“你肯定收了老四的好处。”

“老四能给我什么好处?我是看你们回来了,心里高兴。”

朱标又笑了笑,说道:“这次明末之行,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悟没有?”

三人对视一眼。

朱棣忍不住叹道:“我的收获其实很大,如果不是这次去一趟明末的话,还真看不到百姓的艰辛。”

“是啊,说实话,很多东西都只是史书里,即便我来洪武了,至少洪武已经结束了乱世。”

朱云峰也说道:“但真去了明末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赤地千里,什么叫伏尸百万。人吃人的惨象我没亲眼看到,但听说了很多啊。”

季赫赞同地点点头:“从南京回长沙的时候,我在路上听说河南大旱,人们把饿死的人煮了吃,光只是听我就觉得有些犯恶心了,庆幸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

“国家把我们保护得太好了,其实即便是二十一世纪,惨象也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强大了,消除了饥饿与灾荒,人人都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服。”

朱云峰把后背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长呼了一口气,似乎想起明末看到的那些画面,说道:“现在回忆起来,有的时候走在外面,路过郊外,随处可见腐烂的尸骨,真是恐怖。”

“你那算什么?其实你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洪武还是崇祯都已经被保护得很好,我去陕西的时候那才叫恐怖。”

朱棣指了指西北方说道:“过武关的时候,你见过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县一个县的死尸吗?到陕西后,你见过破败的村子里,有架着火的锅里放的是白骨吗?肉都被吃完了,陕西到处都是荒凉,草根和树皮也都吃完了,几百里没有人烟,你是腐烂的尸骨随处可见,我是散落的白骨随意铺撒在道路上,入眼可见的永远都是密密麻麻的死人。”

“你俩都这么恐怖吗?”

季赫左右看看,挠挠头,他其实待的时间不长。

因为朱云峰要去北京的缘故,他就从南京回了长沙一直在搬运物资。

南方地区算是好的,至少很多地方受灾不重。所以相比于朱云峰和朱棣,他其实感受不深。

“河北、河南、陕西作为明末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那是真的赤地千里,灾民如蝗虫过境,可以把一切能吃的都吃干净。”

朱云峰回忆着当初他路过河南河北的场景,叹道:“可怜啊,我其实也没办法为他们做些什么,能搞点粮食过来让还活着的人能活下去,就已经是极限了。”

“但这已经很好了。”

朱标说道:“你们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不是吗?”

“嗯。”

他们觉得有些沉重,稍微坐在那休息了一会儿,朱云峰才问道:“太伯爷,大明现在怎么样了?”

朱标摸向桌子上的茶杯,抿了一口,看着他会心一笑道:“你知道现在大明的版图多大吗?”

“多大?”

朱云峰纳闷。

他上次回来已经是去年过年的时候,都接近一年了,对于如今日新月异的大明来说,已经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情况。

“看看这个。”

朱标从旁边堆放的公文件当中抽出一卷卷好的纸,摊开一看,一张崭新的世界地图呈现在众人眼前。

大明其实并没有完成工业化。

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非洲很多国家都没有任何工业能力,跟原始部落没什么区别。

是他们不想吗?

不是。

工业化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情。

不仅仅在于有机器有设备,同时还要有高素质人才,技术人员的参与。

像卢旺达卡加梅那样的天降猛男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非洲国家上层贪腐短视,又被西方殖民控制,国内又动荡不安。

哪怕矿产资源丰富,找不到国家发展方向,别说二十一世纪,就算是二十二世纪,也依旧穷困潦倒。

大明这边倒不至于像非洲那么落后,上层也很开明,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但没有教育,不管从现代搞来多少设备都是白搭。

所以目前大明的工业其实很简单。

就是从现代搞来了很多炼钢的设备,用于基本的钢铁产能。

然后就是电力制造设备,可以发电。

其余便是一些缝纫机、搅拌机、推土机、制砖机、车床、打印机等等上百种机械。

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

当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因而目前只能这样。

不过虽然没有基本工业制造能力,但得益于任何机械都可以从山东买,所以他这儿什么都有。

像眼前的这幅世界地图,就是大明在开疆拓土之后,由派去的工部文官绘制水文地图,再由画师按照现代地图比例勾勒,最后再打印出来。

众人靠拢过来,虽然这地图的精确度肯定没有后世那么高,但通过沿边特征,以及现代地图的对比,还是能看到大明的版图。

此刻东北已经全部纳入大明的疆土,漠南地区,也就是后世内蒙也都已经被大明囊括,许多蒙古人投降,接受大明的管理,疆域甚至非常靠近乌兰巴托。

西南地区的越南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消灭了,还有西域、吐蕃等地,虽然这些地方很多都已经归顺,但当地势力还是雄厚,往往是羁縻统治。

然而现在却改土归流,在那里设置流官。

以至于在明初官员不够的情况下,很多秀才、举人都被授予官职,匆忙前往边疆赴任。

“哇哦。”

看着大明估摸着已经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朱云峰忍不住惊叹了一句道:“那么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七章洪武大变天(第2/2页)

“呵呵。”

朱标笑了笑道:“也就是现在当务之急还是提高生产力,不然继续打下去,这一片。”

他用一根水性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大圈,说道:“都是大明的领土。”

三人看过来。

这个圈是哪里呢?

是包括后世日本、朝鲜、韩国、蒙古、整个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最东南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也就是海参崴那么大的地方。

如果算实地面积的话,估计得两千多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半个亚洲区域和澳大利亚,可以说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哦?”

朱云峰笑道:“太伯爷野心很大啊。”

“被你看出来了。”

朱标从旁边拿来平板电脑,说道:“你们看,这是昨天用无人机拍的视频,这是目前南京的变化。”

视频打开。

就看到从高空俯瞰整个南京,昨日显然没有刮大风下暴雪,皇宫静静矗立在雪中,被白色覆盖。

而在皇宫周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林立,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并且建筑风格也不是现代那种垒得四四方方的房子风格,而是有悬山,有挂角,有斗拱,有飞檐,依旧是古朴建筑风格。

事实上钢筋水泥并不是不能造古代这种美轮美奂的房子。

古代很多房屋本身就是用砖墙砌成,上面的屋顶悬山用的是木质大梁架构,然后层层往上叠,唐宋时期就有七八层高塔,风格样式非常好看。

现代钢筋水泥房屋也依旧可以做到,里面用砖墙,外面用水泥,再铺设钢筋,将承重梁换成原型,外面涂抹白漆或者红漆。

之后上面各层如法炮制,一层一层往上叠,延伸出悬山、挂角、斗拱、飞檐,完成现代与古代的建筑艺术结合。

后世像这样的建筑其实有不少,特别是江南地区,不少六七层高楼就是这种古香古色的样式。

只是这样弄的话外表好看是好看了,可对于开发商的成本会非常高。

显然古代建筑对于开发商们来说属于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再加上突出部分很占地方,不利于土地利用,导致后世的城市建筑全都是四四方方的长方体。

但洪武大明显然就没有经过开发商的洗礼,并且房屋还是皇室工匠打造,用的虽然是现代材料,技术却是古代工艺。

结果就是城外的高楼楼顶做了漂亮的悬山,悬山往下一层一层,四面各有重檐,各梁架、拱梁、木枋、挑檐皆有绘画,让人只觉异常惊艳。

“好漂亮啊。”

“这些房子艺术成分很高呀,周围还有很多树木,山水林园,在我们那边,就算不是别墅,普通商用住宅楼,放长沙不得两三万一平?”

“确实很好看,方正严整,堂堂大气。”

三小只赞不绝口。

因为确实特别美,黑色的屋檐加上白墙和朱红梁柱,各梁架、拱梁、木枋、挑檐间精美的蓝色绘画彰显出来的是绚烂艺术。

最主要的是外层甚至还有回廊。

各房屋之间相互连通,外面有栏杆和翘起的重檐保护,邻里之间甚至还可以串门。

这在邻里关系已经日益冷漠的现代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

也就是目前造的楼房不高,目测最高的也才九层,要是再往上因为风力大的关系,可能这样的回廊设计就不太现实。

不过即便如此,也很让人惊叹。至少朱云峰他们在后世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古风高层建筑。

“你们再看看马路。”

朱标划着平板说道:“现在旧城改造我是只做了长安街、大通街皇城周边,沿街马路已经修好了,周边房屋还在扩建当中。这周边我是打算先做各衙门官邸,将来分发给官员们做宿舍。而城中的街道规划也已经做好了,建安坊、太平桥、大中街这一片都应该是城中心,做商业和民宅规划。其余善和坊、朝天宫等周边区域,则以住宅为主,你们觉得呢?”

平板里的视频看到,无人机掠过皇宫上空,向着城中心的方向飞去。

此时大明的城中心其实也变化很大,相比于洪武十二年多了很多新的街道,但依旧是那种低矮的二三层木屋,沿街铺着青石板,道路狭窄,两侧商铺林立,街道行人往来如织。

不过皇城周边的马路却非常宽阔,路上当然没什么车辆,甚至只有官员的马车在上面走,然而这基础打得却是相当好,城市规划已经初具雏形。

“可以的,三个车道的马路至少日常够用了。”

“确实,现在大明没什么车,暂时把马路修得宽敞点,普通马车也方便走。”

“什么时候拉个汽车生产线就牛逼了。”

“那玩意儿过几年再说吧,大明即便是产汽车,估计也是老爷车,以后还得去中东挖石油呢。”

三小只议论纷纷。

看南京的情况,至少南京城内已经跑步迈向基础工业化。

几年内钢铁、纺织、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

但产汽车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虽然可以从现代拉生产线,可能源怎么解决?

总不能玩蒸汽汽车吧。

所以拉生产线容易,甚至有现代技术造内燃机也容易,可至少得去中东一趟才能规划汽车制造,得以后再说。

就在这时,朱云峰惊讶道:“你们看,街上的人比去年我们闲逛的时候又多了很多啊。”

朱标笑了笑道:“今年南京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了,秦淮河每日货船客船进出数千之多,你再看看这儿。”

说着他快进平板,视频放到了南京城西北的火车站。

南京火车站其实早在洪武十四年就开始建设了,第一条铁路就是规划从南京到镇江,全程七十公里。

当时朱标亲自前往现场看火车开通。

毕竟有现代资源,想开通第一条火车线路其实非常容易,买个蒸汽火车头,再买大量的铁轨,按照图纸派工人铺设就行。

但建第一条容易,想铺到全国却非常困难。

然而在视频当中,朱云峰看到当初原本简陋的火车站再次进行了扩建,原本只有一条的火车线路此刻居然有八条之多。

大量的火车进进出出,北上或者南下,火车站外人山人海,虽然估摸着现在火车依旧是富人才能坐得起的奢侈品,可至少说明客运物流已经在蓬勃发展。

短短一年没回来,大明真是又变天了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