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62章 敌由东来

武帝寄奴 第062章 敌由东来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许多人是不愿意离开军营的,尤其是外籍将士。不过听说我会发银两与盘缠,大部分想走的人还是离开了。也有许多在京口有故旧的并没有选择离去,因为他们对事态保持观望。

留在军营中的人,其实也并不都愿意参与起义。只不过这些人大多数已在军中混迹了多年,徒一离开,便彷徨不知所为。

我在军中这么些年,非常理解这样的人。他们在军中久了,对军队便有了感情与依托。对他们而言,与谁作战都无所谓,他们所要的,只是身处军中而已。为臣者死心塌地于君谓之愚忠,为兵者死心塌地于军也应该是愚忠。

不过,这样的人,我认为不需要拒绝。他们并不需要作战的理由,他们已经被军队磨砺为近乎天生的战士,一旦有战事,他们就会冲锋在前,不在乎得失。就如同一个胆怯的人当看到自己的父兄受人欺凌时,也会冲上去与人拚命一般。他们如同维系自己一般维系着军队,也维系着自己与军队的关系。

对留在军营中的将士,我并不担心,只是重新整编将士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把这个艰苦的事务全权交给了檀祇。

我又令檀祇将遣散之事通告全军。把最先选出来的几百士兵分作两队,分别到西门、北门两处协助守城。余下的各军官协助檀祇处理造册登记、整编士兵的事。

本想委派曾就职于礼部的刘道怜主持遣散之事,但是刘道怜现在正坐镇将军府,一时走不开。其他人虽然都出自军门、吏门,但对于京口驻军的文书、府库之事并不熟悉。最熟悉此事的孟昶却又不在京口。

我问众人:“目前军中尚缺一位主簿,不知何人可担当此任?”

何无忌说:“依我看,在京口没有比刘穆之刘道和更胜任的。”

这刘穆之我倒是认识,现在担任建武将军,琅邪内史及主簿,不过我和他并没有过深交。

“这位刘穆之我倒是认识,只是未有深交。无忌,你与道和交往如何?”我问。

“交往不多,但是此人是一个识大义之人。如今我等已攻克京口,他定当不会断然拒绝。”何无忌说得很有把握。

我想了想,这位刘穆之毕竟不是最初参与起义的义士。现在让他来掌管主簿要职,的确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不过,还有什么风险比我们起义大呢?成,不一定为王;败,则一定为寇。不仅伤及自己,也要累及家人。

“这样的话,那么请无忌辛苦一趟,务必请刘穆之加盟义军。”

何无忌领命出营走了。

这时魏咏之、檀韶等派人来报告城中各处的情况。城中百姓在起义之初还有些纷纷扰扰,但在出了安民告示之后,稍稍安了心。从早集上散去的人们又陆陆续续回来一些,临街的店家也有的半开着门,迎着些熟客。

我和檀凭之一起巡完营后回到中军时,见何无忌已经和刘穆之坐在帐中了。

“道和兄请了。”我忙几步上前,拱拱手道。

刘穆之赶忙还礼说:“道和见过将军。阁下不愧是位英雄,行如此大义之事。”

“哪里哪里。因为桓玄无道,我等方举义旗。如今正委任刘道怜守抚军大将军府,檀韶、魏咏之守城,檀凭之整治士兵,各司其职。只是我军中还缺一位主簿管理内务,试问道和兄能否推荐一位合适的人选?”

“德舆将军,近半个月来我一直住在城外的家中。清晨正卧于房中时,听到京口城上喧闹不止。我出门望了良久,寻思一定是京口有变。果不到一个时辰,便见到有几位军人骑快马出城向我处赶来。彼时我便猜到一定是阁下请我议事。因为军装不在家中,于是便用布临时做了一条绔。”

这时,我才发现刘穆之的这身装扮的确是与众不同。帐中的人中有几位不禁发出了笑声。

“道和兄果然非同凡人。”我这句话说完,帐中人撑不住全笑了。

刘穆之低头看了看自己,也和众人一起笑笑,说:“穆之未能跟随将军与诸将效劳,实在有愧。义军初创,主簿任务繁重,任者需颇具其才。我才能有限,但仓促之际恐怕没有比我更胜任的。”

“如此便好。道和兄能屈身为主簿,实在是我等之大幸。有道和兄相助,我等一定能够成功。”

当即在中军帐中拜刘穆之为义军的主簿,请他掌管府库,并且派了虞丘进作为他的副手。第一项任务就是令刘穆之清点府库,并拨出些钱来,协助刘籓、檀凭之、檀祇处理士兵遣散事宜。

最后一批被遣散的士兵在营中用过午饭之后,也送出了营。

最大的一座军营被编为了义军的主营。诺大的营中剩下不到两千人,显得空荡荡的。

我下令封了军营各处营门,只留东门出入。营中众兵不得号令者不得轻动。

申明了军营的纪律之后,我率领着军营中的义士们在校场上设了香案,把桓修的头贡上去祭旗。

看到礼官将桓修的头在香案上扶正,突然有一种胸闷的感觉。想到桓修平日对我的信任与关心,我忍不住悲从中来。

祭过旗后,我又重新燃了香,用酒水哭祭了桓修。站在我身后跟我一同哭祭桓修的,还有几位深受桓修器重的北府旧将。

桓修来京口的时日不长。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因为乐善好施,常常给左右以小恩小惠,所以颇得人望。他对待包括我在内的北府将领们也还以礼相待。

但是,行大义者不拘小情。桓修虽然在军中待人以诚以礼,但是他毕竟是桓玄的左膀右臂。倘若他不是生于桓家,也许将来能够成为大晋国的重臣。但现在,他因是篡国者的党羽,罪不容赦。

仪式结束后,我让人把桓修的头与身子重新缝合起来,厚敛之后安葬在城外。

檀凭之率领他的几位侄辈把编好队的士兵领到校场,如常一般习练武艺;刘穆之率领着十几个书办在清点武库与装备。军中的事务,到此已经全部解决。

从凌晨起事到目前,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如行云流水一般。这正是我们花费了几个月精心盘算筹划的结果。原本为发生意外定下的多个计划,有幸并没有实施的机会。

忙过了晌午,我和几个领头的义士才顾得上坐下来吃午餐。

然而我们才吃了一两口,一个士兵匆匆进帐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有一队士兵自东而来,不知道何处的人马,请我速速上城。

我们一行人赶紧丢下了碗,各自上马跟着来人飞驰上城。

等我上了城头之时,那队远来的人马已经到了城下,估摸着有三、四千人,和城内的守军人数相当。为首的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与我同在参佐营中的刁弘,时任桓修抚军大将军的司马。他所率之兵是驻在丹徒的桓氏亲兵。

正因为有这支亲兵驻扎在丹徒,所以攻破京口城后在京口与丹徒之间设下了屏障。以我们的计划,京口城破,小小丹徒县也必然守不住。只要稳定了京口,就可以一举而攻破丹徒。

哪知道丹徒的军队竟然不等我们去进攻,反而打到了我们的城下。打还是不打,是亟需做出判断的。

众将看到这个情形问:“刘将军、檀将军,眼下该如何?”

檀凭之大手一挥:“兵来将挡,我们出城去杀他个人仰马翻。德舆兄,你便在城里坐镇,且看我出去与他斗一斗。”

蒯恩、孟龙符两个壮汉也凑上前说:“对!杀他个有来无回。”

我问:“广陵有消息未?“

众人对视了一眼,都没有人知道。

“刘钟处有何消息未?”

众人摇头。

我沉思了半晌说:“尽管对付这三、四千兵胜券在握,不过当此之时,江北各处的消息还未传到,不知情形如何。眼下京口只是一座孤城。所以,我等不能空耗兵力。与其出城对战,不如暂且守城。”

檀凭之不同意:“正因为眼下是座孤城,才需要与之一战。倘若桓玄自西面发兵前来。东、西夹击,我等守在京口,岂非大不妙?”

我摇摇头说:“不怕桓玄发兵,怕的是他不发兵。以建康的情形判断,桓玄担心时局不稳,兵力布置于建康与姑孰两处。他未篡权之时,在姑孰拥重兵可以理解。他既已篡权,首都定在建康,为何还将大军置于姑孰。可见,桓玄是战的心思弱,退的心思强。”

檀凭之沉思不语。

何无忌此时开口说:“自元德、仲德两位出事之后,桓玄确实心有余悸。对他而言,虽是建康之主,然而始终认为根基在荆、江二州。并未着力经营东面的扬、徐等州。德舆将军之意乃是以不变应万变。京口在建康之侧。如今京口城、北府军在我等手中,桓玄可堪一战否?”

容不得我们这些人在城上商议。城下的那些士兵已经开始做攻城的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