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544章一时激起百层浪

诡三国 第2544章一时激起百层浪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长安。

杜陵。

刑颙似乎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回到了临时的落脚之处,就觉得在青龙寺之中听到的那些东西,似乎一直都在他的脑海里面翻腾着。

那些东西,像是一把锥子,扎得心中生疼,又像是一把撬棍,撬开了一些封闭着的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呵呵,哈哈真是

刑颙摇晃着头,颇有一点神经质的笑着。

这是孔子的说法。

孔老夫子说得很轻松。

似乎格物后就能致知,致知后就能诚意,而后一步步的,最终治国平天下。

刑颙之前也一直是相信这个的。

可是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非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刑颙还解释不了,或者说,用孔老夫子的话去解释不了。因为孔老夫子的治国平天下等等之间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什么相互有什么必要关联的关系。

因为孔老夫子随口说的话,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没有逻辑。

有贪官,有腐吏,有得了鸡毛就当令箭的小人,有太多太多根本就不算是有什么品德的人,却在担任着管理地方,治理国家的职务。

同样的,也有一些是饱学的大儒,诚实的君子,学问上,或者说品德上,没有任何的问题,却未必能够治理好国家,甚至连一般的县城,都是搞得乱七八糟

更重要的是,大汉这么三四百年来,这么多的天子,有几个是坐上治理天下宝座之前,就有齐家修身等等一系列的修炼的?

所以,究竟是哪里错了?

刑颙开始怀疑,可是他又不敢怀疑。因为怀疑孔子的那些经文,就像是怀疑了他自己的人生。因此孔子不能错,错得只能是旁人,甚至是自己。

越思考,便是越惶恐。

越是惶恐,便越淤积于脑海之中。

然后今天,就像是堵塞的抽水马桶,哗啦一声。

通透了。

仁义,利害

刑颙兴奋的在小院之内转着圈子,他睡不着。

在今天之前,大部分学子,努力学习,学成的标准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几个做到?

官吏的位置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多少人能当上?为了当官,最终连自己学了什么,本心是什么都忘了,拼命往上爬,死命往下踩,只求自己头上的官帽子不掉,什么恶心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而现在,多出了另外一条路。

大多数人都能去做,而且能做得到的一条路。

不管是在什么阶段,不管是不是当上了官吏,都可以做,也必须去做的路。

利于天下则为之,不利天下则改之。

和仁德,忠孝等等无关。

和读了多少书,守孝多少年也无关。

是啊,仁义和利害,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啊;刑颙哈哈哈的笑着,然后忍不住流下泪来,仁义就是仁义,利害就是利害,为什么非要混杂在一起?分开了,不就都清楚了么?我读错了啊,错了啊;

今后也不用再一讲什么事情,就被打断,被追问,你仁德了么?你忠孝了么?你德么,你孝么?

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

不必时时事事都要挂着忠孝仁义的壳子!

哈哈哈哈

刑颙大笑着,觉得浑身轻松。

然后隔壁院子里面有人叫骂出声,瓜皮!孝杀捏?!碎怂还不碎角,敢啥捏;

呃刑颙被打断了,显然有些不爽,可是一想到隔壁好像是个屠夫,五大三粗满脸横肉的样子,便是也不敢造次,默默的,将手一背,度回屋子内去。

看,睡觉是利,不睡觉是害,就这么简单。

和忠孝仁义有必要联系在一起么?

难不成和隔壁屠夫扯一堆忠孝仁义,大家就可以不用睡觉了?

哈!

睡觉!

心念通达!

(??)/

刑颙觉得心念通达的去睡觉了,但是也有一些人难以平复。

比如郑玄。

厅堂之中,略微有些昏暗的烛火摇晃着。

郑玄坐在厅堂之中,看着一旁的国渊在恭恭敬敬的服侍,便不由得想起了他当年找马融学习的时候,也是像国渊一样,尽心尽责。

马融么,他也传授周礼,但他根本就没有遵循什么所谓的礼,这家伙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是出了名的,所以郑玄找马融学习的时候,心中难免也冒出了一些念头,可是那个时候郑玄他强迫自己不去想。

现在其实郑玄也是早早的明白了,只是不敢说而已。

学问好,不代表品德好。

这是显而易见的。

反过来,也成立,所以学问和品德,根本就是两回事,相互之间丝毫没有任何的联系。

所以马融学问好,和马融玩女人冲突么?

可是郑玄那个时候,为什么会觉得学问好的人,品德私行什么的就要好呢?

子尼

郑玄开口说道。

师尊。国渊往前驱了一步,垂手而立。

郑玄看着自己的手,在昏黄的烛火之下显得越发的干枯和苍老。他静静将手放在了膝盖上,然后平缓的说道:今天,青龙寺之内,你都听了,有什么想法?

国渊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说。

烛火摇曳着,燃烧着自己,似乎依旧不紧不慢,不急不躁。

可是蜡烛真的就是这么心态平和的话,为什么又会流泪呢?

是为了蜡烛自己燃烧所悲伤,还是为了驱逐不了黑暗而哀痛?

国渊沉默了半响,然后低头而拜,师尊,今日利害之说,若是广而宣之,必然道德败坏,只懂得追逐利益,而使得忠孝无存;

国渊双膝着地,用左手压在右手背上,然后按在身前的地板上,身体缓慢前倾用前额触及左手背,行了一个最规范,最郑重的大礼,师尊

郑玄虽然现在什么都还没有做,而且极有可能郑玄也没有办法去做到什么,因为这是涉及了更高层面的东西,是政治上的方向,是一个全新的未来。

但是也只有郑玄才能去做。

在大汉,知识是无价的,也是沾染了无数鲜血的。

每一次学潮学派的确定,低下都是无尽的尸海

所以国渊这一拜,不仅是在拜郑玄,也是在拜他和郑玄之前所坚持的那些东西。

郑玄着国渊行礼,微微喟叹了一声。

厅堂之内,烛火的光影摇曳着,就像是有无数的光明和黑暗的战场在展开,在搏杀,在相互吞噬湮灭。

一片死寂般的安静,时间不知快慢的流逝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郑玄有些浑浊的目光渐渐变得重新透亮清明起来,老人缓缓举起了手掌,静静看着,面容平静,眼眸里也看不到什么其他的神色,子尼,你看

国渊抬起头来,不明其意。

你的手郑玄示意国渊也举起手来,然后将自己的手和国渊的手并在了一处,看到没我老了碍

师尊;国渊往前挪动了一下,握住了郑玄的手,师尊

骠骑所图,不在大汉,乃在华夏四方。郑玄缓缓的说道,这一件事,大汉四百年间,没有人做到。前秦也没有人做到,春秋战国更是没有人做到而我老了,大概是看不到那一天

当年我到了右扶风,我以为陇西之西,便是大汉之西了,郑玄像是在感慨着什么,而现在,西域,安息,大秦,甚至是泰西之西还有北域大漠,交趾之南,这些事情,春秋之时的孔夫子,他能想得到么?他知晓大汉当下,有一个骠骑将军么?他知道这个华夏四方,东西南北,究竟边界于何处么?

孔子只是,也只有登了泰山碍

小天下,这天下,其实,并不小碍

郑玄反手握住了国渊,若是旁人陈说利害,而不谈仁义可这是骠骑

师尊;国渊有些激动起来,似乎要表示一下威武不能屈什么的。

但是郑玄没想要让国渊说出来,我且问你,仁义忠孝又是什么?

仁义忠孝

国渊忽然有些恍惚起来,因为他知道郑玄不是简单的在问这几个字的含义,按照经文书上照本宣科,谁不清楚啊?

可是经文上面所说的,就是真的忠孝仁义么?

孔子是鲁国大司寇,可是孔子他是宋国人。那么孔子应该是忠诚于宋国,还是应该忠诚于鲁国?忠于宋国么,孔子没给宋国做什么事情,忠于鲁国么,鲁国内乱的时候孔子也没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国救君,而是跑路了。

孔子父亲死时,孔子才三岁,然后被迫背井离乡,甚至长大之后能够为了能够回家祭拜其父,还特意娶了一个宋女为妻。那么孔子有守过丧孝么?又是丧孝了多久?

孔子向齐景公昂然宣称,说是要有规矩,这规矩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结果在齐国有人要搞死孔子,孔子找齐景公,齐景公说他管不了,然后孔子二话不说就跑路了。那么孔子是守规矩,还是没守规矩?

齐景公还说要给孔子封一块地呢,怎么也算是仁义尽至,青睐有加了罢?可是孔子却因为自身安危便是弃齐景公而去,这算是仁义,还是不仁义?

一切皆为虚幻什么都没有

郑玄缓缓的说道。

忠孝仁义其实什么都没有

听到这句断语,国渊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他抬起头望向郑玄,认真的询问道:忠孝仁义,不是源于心么,践于行么?怎么能是虚幻,如何能说没有?

所谓忠孝仁义,便是意念。意念为忠,便是忠,或忠于鲁,或忠于齐,忠于鲁时未必利于齐,忠于齐时未必不害于鲁,故而,这忠,非实也,乃虚也。忠如此,孝如是,皆为如此。

郑玄叹息说道,孔夫子亦知趋利避害,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更何况芸芸众生?故而若是君子之所不立,便假名令庶民而立之?若是如此,这等忠孝仁义,又是何必?

故,忠孝仁义,皆为礼也。郑玄抬着头,目光越过了国渊,看向了沉沉的夜色,而这礼者,便是先有不礼之,后明其礼,未必遵其礼也。如今,不过是说开了而已,又不是就此绝了忠孝仁义,该有的,还是有的

(???)

深夜,有人酣睡,也有人睡不着。

睡不着就起来喝茶。

反正是睡不着。

红泥炉的火力不大,烧水的速度也自然不快。

汩汩的水声,在深夜里面特别的响,就像是白天那些言论还在耳边不停的震荡,敲击着耳膜,也在脑中碰撞。

司马徽和司马懿都没有说话。

不知道是因为静谧的夜不忍心打破,还是因为淡淡的茶香让人平静,亦或只是两个人都在思考,都还没能找到什么头绪。

司马徽自称是隐士,但是他并非真正看破红尘,而是假装看破红尘而已。真正的隐士基本上都在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藏着,或者在偏僻残破的老屋内等死,根本不会在一般人面前露面,更不会说去见皇叔了。

这并不能说明司马徽就是什么虚伪之辈,道德小人,而是大多数的汉代学子,乃至于魏晋时期的士族子弟,都有这样的一个心思,越隐名头越大,那么为什么不隐呢?越是弃官便越是高升,那么为什么不弃官呢?

有一条终南捷径可以走,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的去爬山呢?

直至有一天,有皇帝被这些动不动就隐,说两句就要弃的惹怒了,下诏凡是隐和弃的,一生皆不得再次录用

然后魏晋之后,渐渐的,就没有隐士了,或者说,隐士就没有成为社会的一种风俗,一种潮流。

潜规则就是潜规则。

隐士越隐官越大,孝丧越久越是孝,以及像是什么赚钱不寒碜等等,都是潜规则,都是给自己脸皮上贴的金,给自己心施加的安慰剂。

水开了

水声沸腾。

冲泡出来的茶,没有煮的茶味道那么重,但是也少了几分苦涩,多了一些清香。

叔侄二人各自捧着茶碗,喝着,咕噜,咕噜。

这是说开了碍水镜先生习惯性的好好了几声,好好,说开了也好

潜规则一旦被说破了,自然就不能继续成为潜规则了。而绝大多数的潜规则,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司马懿放下了茶碗,略微有些迟疑,叔父大人,骠骑是不是

司马徽微微抬了抬长长的眉毛,你想要说什么?

嗯司马懿抬起头,叔父大人,这话,虽然是庞氏子所言,但是这是说利害天下可没有说利于天子碍况且这利害是利害,忠义是忠义,两相分说,不再复为一谈是不是意味着

水镜先生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莫须有。

两人又是沉默下来,过了片刻之后,司马徽才借着说道:其实说开了,也是好事。

司马懿点了点头,是好事,先说了,总比到时候再说要好一些毕竟现在,关中已经是和山东大不相同了

司马徽嗯了一声,然后端起茶碗来,没错,就像是这茶骠骑之茶若非骠骑,又有谁会想着这样来饮茶?精华,糟粕,呵呵,好好

确实如此。不仅是这茶司马懿说道,还有好些事物,主公近乎于一人之力,推动着天下而动兵器,农事,香料,还有这正经正解,华夏四方

这华夏四方仲达你可知晓几分?其中几分为真,几分是假?水镜先生问道。

司马懿沉声说道:除了泰西之学,可多之士之外,余者,皆为真。前些时日,阴山李曼成亦战丁零溃兵一部,斩获不少,近期会押送俘虏至长安。北域都护府先破了鲜卑,再驱了丁零,如今漠北大部,皆是骠骑所属交趾么,懿虽说知晓不多,然刘玄德确实是拿击败了士氏,进兵日南,据称正在修筑从建宁至交趾通道,以便转运各项南北物资

这些事情,作为骠骑之下中高层的司马懿,当然都是清楚。

故而,这泰西之孔孟,也多半是真的了?水镜先生说道,炎黄,五帝,诸子,百家,先秦,大汉嗯嘶

水镜先生忽然吸了一口凉气,眼珠子咕噜噜转动起来。

然后司马懿刚开始不明白,但是随后也吓了一跳,和司马徽两个人相互瞪着眼。

莫非x2

两个人都从对方的脸色上,看到了自己的猜测。

灯火摇曳着,光影晃动着,就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黑暗当中滋生出来,然后慢慢的潜入了周边的物体之中,悄然成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