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38章 蔡京的果决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38章 蔡京的果决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3:18 来源:源1

第238章蔡京的果决

皇宫,演武场。

今天赵俣没跟李琳修炼《囚徒健身》和《瑜伽》,而是跟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丶一个老和尚丶一个老道士在学习武术,准确一点说,在学习格斗术。

赵俣本来是不想学武术的,他一个皇帝,学了也没用,难道他还能亲自上阵杀敌不成?

在赵俣看来,他学习武术,纯属浪费时间,有这个时间,他干点有意义的事,哪怕多干几个女人,难道不香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俣穿越之初一直没有练过武术。他把自己多馀的时间全都用来打熬身体了。

直到两年前,赵俣用宋江义军诛杀北方士绅,并运用众多狠辣的手段逼北方士绅接受新政二策时,赵俣担心,这些北方士绅纵然不知道宋江义军是自己创造的,也肯定怨恨自己纵容宋江义军诛杀他们,以及怨恨自己用残酷的手段逼他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没准会刺杀自己,所以,他一再增强自己的安保,同时也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并且一再强化皇城司丶东厂丶锦衣卫这三大情报机构的权柄。

见此,李琳劝赵俣不如练一些防身术,毕竟,他才是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他将自己练成一个高手,关键时刻肯定能保命。

赵俣觉得李琳说得很有道理,就跟李琳学了不少军方格斗术,像军体拳丶擒敌拳丶捕俘拳丶黑龙十八手丶警卫拳丶警卫格斗拳丶防暴拳丶功力拳丶护体拳,以及擒敌技术组合套路丶一招制敌组合套路丶侦察兵格斗技术组合套路等。

这些军方格斗术吸收了太极拳丶少林擒拿手等传统武术以及散打丶自由搏击丶拳击等国外格斗项目的长处,以快速制敌丶自我防卫为目的,很适合赵俣防身用。

此外,赵俣还跟李琳学了以色列马伽术和俄罗斯实战桑博这两种外**方的格斗术。

让李琳既感到意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的是,这些军方格斗术,赵俣不说一学就会,但也都是很快就能上手,并掌握其中要领。

仅仅三个多月,李琳就打不过赵俣了。

这主要是因为赵俣多年以来一直在打熬自己的身体,使得他的力量丶敏捷丶速度丶耐力丶反应丶爆发力都达到了人类的巅峰,以至于他就算不练武,一般的习武之人都打不过他,他再练了这些去除了花架子丶注重实效性丶融合了战术丶强调适应性丶不追求「得分」或「观赏性」而是以「最短路径达成战斗目的」为核心的军方格斗术,那他可不就非常能打,又岂是李琳这个女人能抗衡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琳对赵俣毫无保留,把她所会的,全都教给了赵俣,不然,李琳就是留几手杀招,赵俣都不可能轻松打败她。

赵俣又跟李琳巩固练习了一年多,就将李琳所会的东西全都学会了。

感觉自己好像挺有习武天赋的赵俣,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想找高手继续深造。

于是,赵俣就让皇城司丶东厂丶锦衣卫各给自己找十个武林高手教自己格斗术,以及给自己当保镖。

这老者丶老和尚丶老道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老和尚精通所有少林功夫,据说是少林第一高手,近身肉搏,没有人能打得过他。

这老道士则特别擅长轻功,三米之外,他让最好的神臂弓手先扣动扳机,都射不中他。

老者在这个时代的名气并没有这个老和尚和这个老道士大,但在后世,他是这个时代最有名的武术高手。他就是铁臂膀周侗,也就是岳飞的师父。《水浒传》中,卢俊义丶林冲丶武松丶史文恭都是他的徒弟。《岳飞传》中,除了岳飞以外,牛皋丶王贵丶汤和丶张显也都是他的徒弟。

就在赵俣在周侗的指导下练着《五步十三枪戳脚》之际,突然有人来禀报:「启奏陛下,大事不妙,睦州青溪县有贼寇方腊,聚众暴动,今已攻到杭州城下,众位宰执请陛下去垂拱殿商议对策!」

赵俣并没有立即就停下来,而是很沉稳地依旧将《五步十三枪戳脚》练完,才对周侗三人说:「三位教师今日且歇息,朕有要事处理。」

周侗三人齐声应道:「诺!」

在李琳等人的伺候下,赵俣换了一身乾净的衣服,才不紧不慢地前去垂拱殿见章惇他们。

对于方腊起义的事,赵俣早就知道了。

不。

应该说,这颗核弹就是赵俣引爆的。

不然,你以为吴用为什麽会跑到清溪县撺掇方腊起义?

老实说,以前赵俣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引爆方腊和摩尼教这颗核弹?

南方真的是赵宋王朝最大丶最核心的基本盘,没有之一,尤其是在赵俣登基以前的赵宋王朝。

一旦让方腊起义爆发,那势必会在南方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南方的富庶之地,南方必将陷入动荡,经济受损,民生凋敝,动摇赵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这对于任何一个帝王而言,都是一场豪赌。

万一赌输了,就等于是赵俣玩脱了,那他的下场和评价绝对不会比唐明皇好多少。

稳妥的做法肯定是继续维持这样的腐朽,纵容南方士绅继续盘剥百姓,坐视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或许能拖延一阵风暴的来临,直至赵宋王朝彻底烂透了,到了该亡时亡。

可赵俣不想这麽混日子。这麽活着,也没意思啊。

关键,这两年南方的大多数士绅也太蹬鼻子上脸了,装都他妈不装一下,就是坚决抵制新政二策,摆出一副舍命不舍财的架势,觉得赵宋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认定了赵俣不敢跟他们为敌,完全不在乎南方是否发展,赵宋王朝是否强大,丝毫都不改革,把赵俣恨得牙痒痒。

另一方面,北方在经历了阵痛后,发展得远超赵俣预期,这给了赵俣哪怕将南方打成废墟也能收拾残局的信心。

最关键的还是,不论是黄巢时期,还是五代十国,南方的士族遭到的打击都不大,至少远没有北方大,这使得南方的士绅集团依然强大且根深蒂固,他们牢牢地把控着南方的经济命脉与政治资源,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如果不藉由外力打破这一僵局,南方将永远成为少数人的盛宴,耽误赵宋王朝的整体发展。

这赵俣才下定决心,提前促成了方腊起义。

当然,赵俣肯定不能放任方腊义军肆意妄为,真被野心勃勃的方腊占据了南方,夺走了自己的半壁江山。

保险起见,赵俣通过宇文虚中指示宋江,将宋江义军全都带到南方去,跟方腊义军分庭抗礼,抑制方腊义军的发展。

犹自不放心,赵俣早早地就将南辅军布置在了淮阳军,准备一旦方腊义军(也包括宋江义军)有封锁长江的意图,立即抢先一步夺取镇江,保证宋军能随时过江剿匪。

另外,赵俣将西辅军布置在了南阳。

无南阳必无淮,只要南阳在赵宋王朝的手上,就算让方腊义军占领了南方,宋军也可以沿汉水直达长江,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避过淮河防线直捣南方。

历史上,蒙古灭南宋,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保险起见,赵俣亲自点将,让陈遘和韩世忠率领一支偏师镇守襄阳。

这样一来,一旦事情有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宋军就可走襄阳丶鄂州丶黄州丶舒州丶芜湖丶建康,然后直接南下,逼近江浙地区。

另外,赵俣又点名詹度和张俊率领一支偏师守卫洪州。

洪州位于南方西路中部偏北,赣江丶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三山环抱,是典型的易守难攻的险地。

历史上,元末大战时,若无朱文正死守洪州城,那麽陈友谅军就可以派人从洪州进入浙赣走廊,直捣朱元璋的大后方。

如果真是那样,朱元璋和陈友谅到底谁能得到这天下,可就说不准了。

所以说,洪州这个地方,对于割据江东地区的政权而言太重要了,靠着得天独厚的地形封锁住这里,就等于是关上了江东地区的一扇西大门,反之,洪州如果不在割据江东地区的政权手上,那江东地区的西大门就是敞开的,宋军随时可以从这里进入江东。

总之,在将方腊和摩尼教这条恶犬放出来的同时,赵俣还给这条恶犬拴上了好几条链子,省得这条恶犬失控,彻底成尾大不掉之势,反噬自己这个它的创造者。

因为是始作俑者,又有万全的准备,赵俣怎麽会慌?

赵俣不紧不慢地来到了垂拱殿。

不出赵俣所料,一众宰执全都在垂拱殿等着自己。

方腊聚众百万义军,兵临杭州城下,南方的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中心杭州即将失陷,这些宰执怎麽可能还坐得住?

再者说了,你以为南方士绅集团为什麽那麽嚣张,连赵俣都不敢轻举妄动?还不是因为那些南方士绅与这些宰执以及朝中的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宰执,至少他们的亲属丶族人丶门生故吏,就是南方士绅,手上拥有大量南方的土地。

历史上的朱勔,只是六贼中垫底的,最高也不过就做到了威远节度使。从二品的武官。那时的节度使的任命较为泛滥,全国约有六十个节度使。

节度使以上的高官多了,至少一二百个总归是有的。

还有,宋朝的高官,一致仕就喜欢往南方跑,那里世家大族林立,大士绅比比皆是。

朱家都能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兼并了三十多万亩的土地。

更何况那些比朱勔官大的高官家族,比朱家底蕴深厚的大世家?

赵俣一直都很清楚,他真正的敌人,根本就不是那些士绅,而是他必须倚仗的官员丶士大夫。

近年来,赵俣着实是提拔了不少寒门子弟,又给了不少官员跟土地切割的机会和时间。

这才有今日的决战。

经过这麽多年的相处,这些宰执早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敢小觑赵俣。他们无不知道,赵俣虽年轻,却英谟睿略,有着超越年龄的深沉与手段,他的每一个决策背后,往往都藏着深不可测的布局与考量。

关键,南方士绅这几年着实是将赵俣给得罪得不轻。

关键的关键,看看这几年北方的发展,就不难看出南方士绅耽误了赵宋王朝多大的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现如今,南方士绅将方腊逼反了,这势必要给南方造成重创,撼动赵宋王朝统治的根基,这怎麽可能不让赵俣恨南方士绅入骨?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说服赵俣派大军去增援南方士绅,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君臣见过礼了之后,不等宰相章惇出来说话,尚书左丞蔡京就「扑通」一声给赵俣跪下了,哭道:「臣有罪,请陛下重罚!」

赵俣淡淡地问:「你何罪之有?」

蔡京很光棍地交代道:

「臣早年在苏州任职时,结交了朱冲丶朱勔父子,见他父子多有成事之能,故而对其多有倚仗,不想他父子竟然打着臣的名义为害乡里,欺男霸女,引起民愤,致使青溪人方腊起义,将臣与他父子当成一丘之貉。」

「臣不敢叫冤,盖因臣识人不明,有负圣恩,致南方大乱,朝廷受损,百姓遭难,理应受罚。」

「臣祖祖辈辈皆受皇恩浩荡,以至颇有家资,臣家数辈人共攒下良田二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三亩,此乃两年前臣教家人请当地官吏重新丈量之数,臣家足数缴纳了田税,有凭证在此。」

说到这里,蔡京真的拿出来了一沓田契和缴税凭证放在身前。

蔡京继续说:「臣愿将臣家田地尽数捐给朝廷种植棉花丶甘蔗等物,助力朝廷改革,以赎前罪。」

「臣再请陛下在北方赐臣一片宅地,臣欲举族迁到北方,与南方士绅彻底切割,全力以赴为朝廷在南方推行新政。」

「臣请陛下成全,再请陛下重重降罪,以儆效尤……」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