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70章 功封之谋,後宫起风云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70章 功封之谋,後宫起风云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3:18 来源:源1

第270章功封之谋,后宫起风云

张纯一张嘴,袁倾城就想翻白眼,『还真教官家给说中了,蠢蠢这货成事不足,偏偏还特别爱搞事,我儿子赵兴和赵盛才九岁,赵锦才四岁,着什麽急谋划前程,再说,这事有官家操办,咱们操哪门子心?

不想,听张纯提起这茬,李琳和麻晓娇都坐正了一些,只有叶诗韵跟她一样漫不经心。

「你说的是皇子出阁一事吧?」李琳问。

皇子出阁是指皇子成年后离开皇宫,前往自己的府邸居住,同时获得相应的封号丶官职和权力,是皇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这个成年,不是说皇子真的成年,而是通常在皇子十岁以上(具体年龄因皇帝态度丶皇子地位等有所差异),由朝廷安排出阁事宜。

一这也会因政治需要提前或延后。

放在别的赵宋王朝的皇帝那里,皇子出阁时通常都会被授予王爵(如亲王丶郡王等),并赐予相应的封号(如「燕王」丶「许王」等),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朝廷还会为皇子修建或分配专门的府邸,作为其出阁后的居所,府邸的规格根据爵位等级而定。

出阁后的皇子可能还会被授予一些荣誉性或实际性的官职,参与部分朝政(但赵宋王朝为防皇子干政,实际权力通常受限),同时拥有自己的幕僚和下属机构。

总之,对皇子而言,出阁标志着从皇子身份向独立宗室成员的转变,是其政治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对朝廷来说,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对皇室成员的优待,也通过规范皇子的居住和权力范围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赵侯绝对是赵宋王朝历任皇帝中最特殊的存在。

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是赵宋王朝除了赵匡胤以外最伟大的皇帝,还在于他的儿子太多丶女人也多。

这小男孩长到十岁,就开始发育了,甚至很快就会性成熟了。

而后宫中的女人这麽多,赵候是能干,可也肯定不能满足数千个女人,她们中必然有欲求不满的。

偏偏,赵这个人还很自私,喜欢把自己宫里的女人上了先占为己有,进而已经跟自己宫里的大多数女人发生过关系。

这万一哪个赵候上过的女人坏了,打起了皇子的主意,那不就造成皇室丑闻了嘛。

关键,涉及到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儿子,赵候也不好处理。把他们弄死吧,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丶虎毒还不食子;要是不弄死他们吧,他们都给赵戴绿帽子了,这也太有损赵皇帝的威严了,万一这事再传出去,赵侯只怕会被人笑话上千年,甚至更久。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谏官建议,让赵候早一点放皇子出阁,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绿自己,自己再亲手弄死自己的儿子,赵当即就同意了。

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赵侯的儿子实在太多,这要是都封王,都给修建专门的府邸,太不现实。

朝廷现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只等方案研究好,就会让年纪够了的皇子出阁。

赵侯的庶长子赵衍,今年已经十一了,再过几个月就十二了,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没准会出事,所以,皇子出阁这件事不会拖得太久,最晚,年前就得办。

而麻晓娇的长子赵棣丶叶诗韵的长子赵存丶李琳的长子赵擎丶张纯的长子赵也全都超过十岁了,肯定是第一批出阁的皇子。

试问,做母亲的,怎麽可能不为自己儿子的前程担忧?

这也就不怪张纯会提议此事,以及李琳和麻晓娇如此重视此事了。

倒是叶诗韵想得比较开。她想着,反正自己的儿子是皇帝的儿子,未来还能差得了?再说,这不还有自己嘛,最多自己给自己的儿子想点赚钱的主意,当个富家翁总归没问题,所以根本就不担心。

关键,叶诗韵对自己儿子的未来也没什麽期待,不像张纯丶李琳丶麻晓娇,希望自己的儿子从政丶从军丶有出息。

麻晓娇说:「官家皇子太多了,不可能全都封王,如果全都封王,不仅朝廷的财政压力太大,

这王爵也就不值钱了。」

叶诗韵说:「全都给建府邸,也不可能,皇城中哪有这麽多地方。」

张纯说:「王位丶府邸都是小事,皇帝的儿子,再差,也少不了一世荣华富贵,我所说的谋划,是更重要的事。」

这回,就连袁倾城都坐不住了,她问:「什麽更重要的事?」

没办法,袁倾城的儿子赵兴丶赵盛就算这次不出阁,明年也肯定得出阁,

赵侯说的好听,会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安排妥当,但毕竟赵候的儿子那麽多,狼多肉少,也身为人母,袁倾城怎能不为自己的骨肉细细筹谋?

张纯看了袁倾城一眼,似乎在说:「我可还没消气呐!」

但张纯还是答道:「解除对皇子的限制。」

为了防止皇子干政,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

皇子等宗室成员虽然年纪很小就可以封官丶封爵,但大多是只有官位丶爵位名号而无具体实权的武官。即便能出席朝会,也被规定不准对朝廷大事丶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只能作为一种象徵存在,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利。

宋神宗规定,宗室子弟授官者,不可以在河北丶河东丶陕西及四川任职,因为这些地方要麽靠近边境,要麽容易形成割据,防止他们与地方势力勾结。同时,宗室子弟不能担任能够带兵的武官,也基本不可能任相一一两宋时期,仅有宋太宗八世孙赵汝愚担任过宰相,但不久也遭到贬谪。

宋英宗之前,宗室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依靠朝廷授予的虚职生活。宋神宗时期虽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但依然有诸多限制,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他们通过科举掌握过多权力,威胁皇权。

赵姓宗室在京城需由朝廷统一盖房子,集中居住,不能随意选择居住地点。他们外出要申请,

回来还要登记,并且中途在街上下马都不行,违反制度会受到惩罚。此外,他们会客也受到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与朝中大臣丶官员见面,除非得到批准。

通过这些措施,赵宋王朝有效地限制了皇子及宗室成员的权力,基本杜绝了他们干政和争夺皇权的情况,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定,不仅造成了赵宋王朝的皇子及宗氏人才的大大浪费,还几乎把他们当成囚徒一样囚禁起来,关键,历史上,金人南下时,还造成了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耻。

张纯要是说别的事,已经跟赵接上头的袁倾城,真不感兴趣,也真不会支持张纯。

但张纯要解开皇子身上的迦锁,还皇子自由,那身为皇子母亲的袁倾城,肯定得支持张纯,毕竟,就像张纯所说的,王位丶府邸都是小事,但自由就不同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儿子一直被「囚禁」到死。

李琳一直都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军,替自己完成征战沙场的梦想,所以肯定是最支持张纯的。

李琳说:「此事我已与官家聊过,官家虽未明说,但我观他也有放皇子出去历练为我大宋效力之意,只是朝中大臣坚决反对此事,官家才没有松口。」

麻晓娇问:「那现在的问题是怎麽让大臣同意此事?」

叶诗韵说:「皇子丶宗氏如果从政丶从军丶从商,肯定会跟大臣产生竞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点头的。」

张纯微微一笑:「容不得他们不同意。」

「此话怎讲?」袁倾城问。

「由于官家皇子太多,按照以往制定的规定,根本无法安置这麽多皇子,他们总不能让官家将生下的皇子掐死以及禁止官家继续生皇子吧?」张纯说。

别说赵候可是有强大军功的皇帝说一不二,就算赵是宋仁宗那样的窝囊皇帝,大臣也不敢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四女不约而同的点头,认可了张纯所说的。

「府邸就不说了,皇城没这麽多地方就是没这麽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协,允许皇子自己随意选择居住地点,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统治极其混乱,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将大量关键将领都封为王爷,导致王爷数量激增到了两千七百位左右,出现了「王爷多如狗,爵爷满街走」的特殊局面,这是特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爷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藩王制度,规定皇帝的儿子除继承皇位者外,其馀都封亲土,亲土的儿子除继承亲土爵位者外,其馀都封郡土。这种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王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记载,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个亲王丶九百二十四个郡王。这些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官家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那麽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绝对要远远超过明朝的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关键,咱们大宋,封王也较为谨慎,异姓王数量很少,亲王数量更是相对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

「可不给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礼制。」

「而且,封亲王,还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择,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谈,谈好了,就有望解开皇子身上的伽锁。」

四女听言,眼晴一亮!

甚至就连叶诗韵都说:「展开讲讲。」

张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给官家献的解决这个难题的计策,参考的是清朝的封王政策,即:功封,及递降袭爵。

这麽做的好处是:

一来,这能大大减少王爷的数量,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功封就意味着皇子们不能再仅凭出身坐享其成,得凭真本事挣爵位,有多大能力就享多大待遇。那些没什麽功绩的皇子,顶多封个低阶爵位,不会像明朝那样躺平也能占着亲王丶郡王的俸禄,朝廷的钱能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军饷丶

比如民生。

二来,这能激励皇子上进。递降袭爵就是说,父辈是亲王,儿子若没功绩,可能就降为郡王,

再下一代没本事,继续往下降,直到成为普通宗室。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保住家族地位,就得主动去做事一一从政能治理地方,从军能成守边疆,就算从商丶治学,只要做出成绩,朝廷认可了,

就能凭功劳晋爵。久而久之,宗室里能多出些有用的人才,不再是一群只知享乐的闲人,这对我大宋来说是盘活了宗室资源。

三来,宗室实力强大了,也能平衡朝堂势力。

官家很认可我的计策。」

顿了顿,张纯又说:「现在的问题是,大臣虽然觉得我的计策不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计策,

但他们又不愿意看到宗室崛起,抢夺他们手上的权力,所以不肯松口,此事就僵在这里。」

李琳很乾脆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麽?」

张纯直言不讳地说:「联系后宫妃嫔,让她们说服自己娘家支持此策,跟她们陈述利害关系,

说清楚这是大家都受益之事,只要有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此策,官家就能顺势解开皇子身上的锁。」

「为何不请官家或皇后下旨?」麻晓娇问。

「解除皇子身上的限制,最受影响之人就是太子———」

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之所以如此限制皇子丶宗室,原因之一就是免得皇子或者宗室中出现政治强人威胁到皇权。

所以,站在皇后郑显肃和太子赵寿的角度,肯定不愿意解开其他皇子身上的咖锁,

这样一来,赵侯就不好亲自出面来办这件事了。

那她们几个私底下去串联此事,就是最优解。

等生米煮成熟饭,郑显肃也就不能再说什麽了,最多赵误象徵性地收拾她们一顿,也就是了。

完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