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37章 烽火燃江南,士绅乞天兵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37章 烽火燃江南,士绅乞天兵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3:18 来源:源1

第237章烽火燃江南,士绅乞天兵

对于方腊想以「清君侧」作为方腊义军的口号,包康很意外。

「清君侧」是造反常用的政治口号,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是,起义需要名正言顺,「清君侧」以清除君主身边的奸臣为名义,可将自身行为定义为拨乱反正,减少与君主直接对立的压力,更容易争取部分不愿意对抗皇权的臣民的认同。例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试图让反叛显得师出有名。

这还能将矛盾指向君主身边的奸臣和小人,而非君主本身,一定程度上降低起义的谋逆色彩,可能吸引那些仍对皇权有一定认同但不满权臣的势力支持。

而从方腊义军的角度来看,在赵俣没有任何问题相反还有「圣明」之名的情况下,用「清君侧」这样的口号确实很合适。

而且,方腊选择的奸臣和小人也很合适。他没选因收复青唐和西夏丶大败辽国丶辅佐赵俣大力治理赵宋王朝口碑已经变好的宰相章惇,甚至没选副宰相韩忠彦,而是选了尚书左丞蔡京。

蔡京权倾朝野,还总给赵俣送女人,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赵俣,他喜欢奢华,做事不择手段,名声不好,关键,他确实通过自己的权势在江南兼并过土地,家产丰厚丶广置田宅,更关键的是,蔡京早年在杭州任职时,结交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小人,南方百姓对这个小人恨之入骨。

这个小人名叫「朱冲」,他有一子名叫「朱勔」,正是历史上的六贼之一,他们父子二人是苏州极有名的士绅,手眼通天,心狠手辣,非常有能力,据说就没有他们父子办不成的事丶搞不定的人。

朱冲原本是一名杂役,机缘巧合下碰到贵人相助,回家后开了一个药铺。

朱冲所卖的药品疗效显着,逐渐在苏州一带闯出不小的名气,家境也慢慢富裕起来。

一次,蔡京来到苏州,想要建设一个寺庙。然而,巨额的费用让蔡京十分头痛,于是,蔡京找来当地的僧人商议此事。商讨过程中,僧人一致推荐朱冲,认为在当地只有朱冲能负担起如此巨额的捐款。蔡京听闻后,就将此事交给朱冲办理。

朱冲在答应蔡京之后,便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寺庙中的建材便堆积如山。

几日后,蔡京来寺庙查看工程进度,朱冲的办事效率让蔡京十分满意。

在那之后,蔡京就十分器重朱冲丶朱勔父子。

虽然这一世皇帝从赵佶换成了赵俣,没有了花石纲,但朱冲丶朱勔父子既然靠上了蔡京,蔡京又是负责搞赵宋王朝的经济的,手上还有最赚钱的海上贸易,那特别有本事的朱冲丶朱勔父子赚得还能少?

过程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这些年,朱冲丶朱勔父子赚到了大量的钱,他们父子以及他们家族购置了几十万亩土地,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在整个江南都很有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也不怪南方的士绅如此抵抗新政二策,实在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太多了。

要知道,朱冲丶朱勔父子,其实还只是士绅中的「暴发户」,就这,他们家族都有几十万亩土地。

就更别提那些传承了一二百年甚至是传承了上千年的大世家了,这些大世家所拥有的土地怕不是得有上百万亩?

你以为这些士绅没看出来赵俣坚决改革的态度吗?

怎麽可能。

赵俣为了推行新政二策,都对宋江义军睁一只眼丶闭一只眼了,这些士绅怎麽可能不知道赵俣铁了心地要改革?

可问题是,北方长期面临辽丶西夏等政权的军事威胁,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失丶土地荒芜。百姓为躲避战乱逃离家园,土地易被抛荒或低价抛售,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兼并环境。

而南方远离边境,整体社会环境稳定,为土地开发和集中提供了条件。安定的环境也让南方士绅有更多机会通过购买丶开垦丶不择手段掠夺等方式积累土地。

还有,北方多平原,但长期农耕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加上气候相对乾旱,农业产出稳定性较差。部分土地因战乱或水利失修变为盐硷地丶荒地,难以形成高价值的集中化田产。此外,北方畜牧业与农耕混合,土地利用更分散,不易被单一阶层大规模垄断。

而南方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等高产作物种植,且通过围湖造田丶梯田开发等方式不断拓展耕地,土地经济价值高。南方士绅更倾向于投资土地,形成「田连阡陌」的规模效应,而北方土地收益较低,对士绅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再者,赵宋王朝的都城位于北方,朝廷对北方官僚的监管相对严格,加上北方士族在唐末五代战乱中受冲击较大,新兴士绅阶层尚未形成强大的土地垄断势力。此外,北方靠近京畿,朝廷对土地兼并的干预更为直接。

而南方自晚唐以来经济地位上升,科举制度下南方士人大量入仕,退休后返乡置地,形成士绅阶层。他们利用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大规模兼并土地,且南方远离朝廷,朝廷监管力度较弱,土地集中现象更易滋生。

最关键的是,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密度较低,荒地较多,百姓获取土地的难度较小,士绅难以通过垄断稀缺土地来扩大规模。

而南方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士绅通过购买丶租佃等方式控制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这些就导致,北方的土地兼并远远没有南方严重,南方士绅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动辄就几千亩丶几万亩丶几十万亩,土地也是他们最大的财产。

一旦让赵俣成功推行了新政二策,南方士绅不仅每年都要缴纳高额的赋税,他们手上所拥有的土地也必将大大贬值,进而使得他们的财产大幅度地缩水。

就像王熙凤说的那样,大有大的难处。

这些南方士绅之家奢侈惯了,他们的家奴都身穿华服丶系金带丶玉带,你让他们节衣缩食,过「苦日子」,怎麽可能?

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所以,南方士绅对于新政二策的抵制情绪之激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恐怕南方士绅杀赵俣的心都有。

只是,一来,刺杀赵俣,实在太难了,尤其是自从赵俣加强了自己的安保和自我保护以及加强了皇城司丶东厂和锦衣卫的权柄了之后。

有些士绅刚有刺杀赵俣的行动,就被这三大情报机构给端了,等待他们的无疑是最严厉的惩罚,株连九族的那种。

二来,刺杀赵俣的代价太大,成功就不说了,一旦失败,就等于是抄家灭族。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才会挺而走险,不惜同归于尽,有钱人顾虑那麽多,他们哪敢冒被赵俣灭族的风险?

这才没有士绅刺杀赵俣,至少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没能成功刺杀赵俣。

再说回来。

方腊义军要是打出「清君侧」的口号,诛杀以蔡京和朱冲丶朱勔父子为首的士绅,确实能迅速点燃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将他们对士绅的积怨转化为支持方腊义军的强大动力,使得方腊义军的行动在民间获得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此举还能巧妙地避开与朝廷的正面冲突,减少直接对抗皇权的压力。

但不好的一面则是,若方腊义军的实际目标是颠覆赵宋王朝的政权,「清君侧」的口号与真实意图脱节,一旦行动超出「清君」的范畴,容易暴露其野心,失去舆论支持。如唐朝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虽以「清君侧」为名,但叛乱本质是夺权,后期其口号的虚伪性便逐渐显现。

还有就是,若赵俣真的清除所谓的「奸臣和小人」,比如处置了蔡京和朱冲丶朱勔父子,方腊义军就可能失去口号支撑,陷入被动。像七国之乱中,汉景帝为平息事端杀了晁错,吴王刘濞却并未罢兵,反而坐实了反叛本质。

总之,方腊义军以「清君侧」作为口号,在起义初期可能因借「忠君」名义而具备一定动员效果,但能否长期有效,则取决于方腊义军真实目标与口号的契合度。

基于此,对于方腊的想法,打着受招安想法的包康和方腊义军的其他人肯定同意,虽然这「清君侧」也是造反常用的口号。

而对于方腊来说,他要的就是造反,就是自己当皇帝,就是现在把队伍给拉起来。再结合目前包康和方腊义军的其他人首鼠两端的态度。也只有「清君侧」这面大旗,能够暂时掩盖他的勃勃野心,成为团结人心丶凝聚力量的权宜之计,暂时解决了方腊义军的最大难题。

紧接着,晋升为方腊头号幕僚的汪公老佛就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务之急应是尽快建立方腊义军的管理制度,这样方腊义军才能形成战斗力。

同时,汪公老佛给台州仙居县的吕师囊丶越州剡县的裘道人丶衢州的郑魔王等摩尼教的护法写信,让他们秘密组织教众起兵响应方腊起义,诛杀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士绅。

方腊也给苏州的石生,湖州归安县的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灵山峒的朱言丶吴邦,永康县方岩山的陈十四,处州缙云县的霍成富丶陈箍桶等写信,邀他们共同起义,诛杀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士绅。

包康提出,义军武器缺乏,应从附近的竹林山上砍来毛竹,制作竹枪竹箭,并且要日夜操演,积极的进行战斗训练,以习惯战阵,用以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战斗。

方腊应下,命令方五部丶方七部丶方百花部丶卢八郎部丶管孙众部丶方世宗部,以及方京等率领的一众小股义军,立即去制作竹枪竹箭,进行战斗训练。

汪公老佛则建议,义军将士皆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将来还可以以头巾的颜色区别等级,以便管理。

方腊也让方肥立即照办。

几人群策群力,将之前乱糟糟的方腊义军捋顺。

有了包康和汪公老佛的加入,方腊不仅能稳住他最担心的方腊义军的军心,还奠定了他方腊义军领袖的地位,另外有包康带来的弟子和汪公老佛带来的教徒充当方腊义军的骨干,方腊义军终于有点样子了。

这让方腊看到了当上皇帝的曙光。

很快,方腊自号「圣公」,因为大量的方腊义军将士都打着进则助方腊登基称帝成为开国功臣丶退则接受朝廷招安亦不失富贵,所以没有改年号,只是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分为六个等级,起义如燎原烈火,大量南方百姓群起而应之。

发动起义不久,方腊义军的队伍就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方腊义军所到之处,劫富室,杀官吏丶士人,将目标放在了贪官污吏和士绅阶层上,并将官吏丶士绅的财产散以募众。

在起义初期,方腊义军虽然没有甲胄丶缺少兵器,但因为有摩尼教用宗教的形势控制这些在士绅的剥削下实在是活不下去的南方百姓,他们每每与士绅的私人武装或者宋军交战时,都是不畏生死的殊死搏斗,前仆后继,充分发挥出来了人海战术的可怕。

在青溪县的息坑,方腊义军就是用这种方式歼灭了前来镇压他们的五千江南禁军,并乘胜一举攻克青溪县城,一战成名。

方腊义军随后又攻克睦州丶歙州丶衢州,占领寿昌丶分水丶桐庐丶遂安等县,其队伍也迅速发展到百馀万人。

方腊义军连战连捷,为扩大战果,方腊亲自率师北上,以破竹之势连克新城丶富阳等县,直取杭州……

对此,江南士绅集团本想自己解决的。他们很清楚,因为他们抵抗朝廷推行新政二策,严重耽误了朝廷的改革丶阻碍了赵宋王朝的发展,赵俣恨他们入骨,恨不得将他们除之而后快,因此,他们就是求朝廷出手,朝廷多半也不会出手,没准还会借着他们逼反了民众这个藉口对他们进行清算。

那五千江南禁军就是江南士绅集团派去镇压方腊义军的。

除此之外,江南士绅还大量招募私兵,准备消灭方腊义军和自保。

只是,让江南士绅万万没想到的是,江南禁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拉胯,五千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竟然被一群拿着锄头的农夫给全歼了。

其实,细想想,也不难理解江南禁军的战斗力为什麽这麽差了。

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江南禁军早就存在武备松弛的问题。而且在这些士绅的腐蚀下,很多禁军将士和士兵也参与商业活动,赚到钱以后,就买田当起了地主,养尊处优,训练荒废,其战斗力自然明显下降。

结果就是,江南的武装(不论是宋军,还是士绅组织的私人武装)全都扛不住方腊义军和南下的宋江义军的攻打。

关键,由于南方百姓恨死了南方士绅,他们又是一支宗教性质的义军,这使得,他们抓到官吏士绅,必定将之砍断手脚,挖出肺肠,有时用滚油烹煮,有时用乱箭攒射,总之是用尽手段来折磨这些官吏士绅,用以发泄他们平日积压的愤恨。

面对杀红了眼的上百万方腊义军,江南士绅终于知道怕了,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向朝廷求援,并主动表示,愿意接受新政二策,会积极配合朝廷改革,只求朝廷快发援军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