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93章 赵俣:机关算尽偏漏庸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93章 赵俣:机关算尽偏漏庸

簡繁轉換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5 15:19:25 来源:源1

第293章赵俣:机关算尽偏漏庸

=

赵俣知道耶律延禧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他压根儿也没想过真扶耶律延禧,甚至已经想到了耶律延禧会跟历史上一样丢掉辽东京丶辽上京,甚至丢掉辽中京,变成一只彻头彻尾的丧家犬。

这也正是赵俣想要的结果。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赵俣向耶律延禧抛出橄榄枝,耶律延禧才有可能上钩。

可赵俣千算万算,怎麽都没算到,自己都已经把萧瑟瑟带回赵宋王朝十年了,耶律延禧竟然还能干出将耶律余睹逼到金国自废武功增强敌人实力的蠢事。

这麽说吧,赵俣不怕耶律延禧丢失城池,反正那些城池也不是赵俣的,耶律延禧随便丢,跟赵俣半点关系都没有,赵俣只是不想让耶律延禧丢失军队,因为这都是跟金军互耗的炮灰。

其实,只要赵俣想要,他绝对能招揽不少辽军。

赵俣没派人去招揽,都有大量的辽人逃到了赵宋王朝。

这赵俣要是特意派人去招揽,那搞不好会将一半辽国的军队都招过来。

那赵俣为什麽不去招?

当然不能招。

赵俣又不傻,哪能不知道,把这些乌合之众招来,可不是得到了一大堆强军,而是得到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

在这个时代养一支军队,那可不是把人拉过来管顿饱饭就行的事。

这笔开销,算一算的话,都能吓死个人。

先说最基本的粮草。

别说几十万人敝开了吃,一天就得消耗上万石粮食。春天要备夏粮,秋天得囤冬储,还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运到军营,路上耗损的丶被押送兵丁克扣的,往往比实际送到的还多。

别说眼下这乱世,就是和平时期,辽国都得从赵宋王朝买粮。

赵宋王朝要是接收了这几十万辽军,这粮就往辽国运吧,绝对是一运一个不吱声。

再看军械。

刀枪剑戟得开炉锻造,好铁得从矿山里挖出来,铁匠得给工钱;

弓箭的弓弦要用牛筋,箭簇得用好铁,一把好弓能抵得上寻常人家半年的嚼用。

更别说骑兵了,一匹战马的价钱,够买十亩良田,有时还得喂精料,花钱如流水。

这些辽军大多是败兵,手里的兵甲马匹什麽的早就丢得七零八落,真要收编过来,赵俣肯定得掏钱给他们从头到脚换一遍装备。

这笔钱扔出去,能在汴京城修十座宫殿。

还有军饷和赏赐。

平时要按月发饷钱,不然士兵凭什麽卖命?

逢年过节得给犒赏,打了小胜仗得发奖金,万一有人受伤致残,还得给安家费。

拿赵宋王朝的禁军来说,一个普通步兵每月的饷银,够养活一家三口,这还是和平年月的标准。

要是收编来的辽军也按这个数发,几十万张嘴等着领钱,户部的官员怕是得天天哭着去国库搬钱。

更别说服装丶棉被,行军时的帐篷,将士受伤生病时的药品,阵亡后给家属的抚恤,军营里的营房丶马厩,哪一样不要钱?

关键,这些辽军本就人心涣散,若是待遇跟不上,今天闹饷,明天逃营,到时候没当成炮灰,反倒在赵宋王朝境内生了乱子,那赵俣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好吧,要是这些辽军是能征善战的精兵也就算了,偏偏他们都是被金军击溃的惊弓之鸟,根本就派不上大用场。

更关键的是,赵宋王朝现在不缺军队,根本用不上这些辽军。

所以赵俣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辽军看着是兵,实则是一个个填不满的钱窟窿。与其把钱砸在他们身上,不如让他们留在辽国,靠着耶律延禧那点残粮苟延残喘,好歹还能替赵宋王朝多消耗一些金军。

说穿了,用辽国的钱养辽国的兵,让他们跟金国互相耗着,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还有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如果这些辽军还是辽军,为了收复失地而战斗,赵俣随便给他们提供一些粮食丶兵甲,他们有可能都会对赵俣歌功颂德。

而如果赵俣将这些辽军收编为宋军,那麽要是这些辽军的待遇比宋军差上一点点,他们都会心生怨怼,认为赵宋王朝厚此薄彼,将自己视为二等子民,觉得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却换不来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那时他们或许不会对赵宋王朝收留他们心生感激,而是会在现实的落差面前,将之迅速转化为对赵宋王朝的深深不满。

真有那一天,这些曾经的辽军,或许非但不会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实盾牌,反而可能成为内乱的源头,如同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汹涌而出,冲击赵宋王朝的根基,又或许昔日的敌人金国,反而成了他们心中某种「同病相怜」的对比对象。

还有就是,在宋军之中,他们或许会受到排挤,被冠以「降卒」之名,那份屈辱与不甘,足以点燃他们内心的反叛之火。

也就是说,一旦将这些辽军纳入赵宋王朝,就必须面对如何融合丶如何安抚这一棘手问题。宋辽两国百年恩怨,岂是一朝一夕便能化解的?这些辽军之中,不乏对赵宋王朝怀有敌意的,若处置不当,恐将成为内部不稳定的根源。

再者,赵俣也得考虑到长远之计。若真将辽军大量吸纳,待到金国内乱或势微之时,这些曾经的辽军是否会转而成为对抗赵宋王朝的新势力?毕竟,他们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复国的渴望,不会轻易消散。

赵俣不愿为未来的自己埋下隐患,更不愿因一时的仁慈,而将赵宋王朝推向未知的风险。

赵俣深知,人心的微妙与复杂远超乎兵法谋略之上。他虽能预测大局,却难以揣测每一个个体的心思。收编辽军,看似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步妙棋,实则暗藏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烧身。

另外,如果赵宋王朝收编辽军,势必要引起辽国统治者的极度恐慌与愤慨,进而有可能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措施。

耶律延禧虽昏庸无能,但要是赵俣把他逼急了,他可能会倾尽国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那些原本对辽国心怀不满的部落与势力,共同对抗赵宋王朝的「侵略」行为。

这样一来,赵宋王朝不仅未能如愿消耗辽金两国的实力,反而可能将自己卷入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泥潭之中。

还有,收编辽军之举,也有可能引起金国的高度警觉。金国作为新兴的强权,其野心勃勃,对周边各国皆怀有凯觎之心。若见赵宋王朝实力骤增,定会视为威胁,从而调整战略,提前布局,以应对可能的冲突。

如此一来,赵宋王朝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强大且警惕的敌人,这无疑将大大增加未来战争的难度与不确定性。

所以,赵俣早就写好了剧本,也就是,按兵不动,就支持辽国和金国相互放血,就像历史上,金国支持伪齐跟南宋互相消耗一样。

有人可能会担心,历史上,金人用这招对付南宋,南宋可是越打越强,赵俣用这样的招数,难道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金国跟历史上的南宋一样,越打越强,最后成尾大不掉之势?

赵俣还真不担心。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女真人,也包括其他游牧民族,有一个极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人口太少,根本就抗不住长期的战争损耗。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游牧民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依靠其剽悍的武力和骑射之术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一旦战争陷入持久战,其人口基数小丶资源补给困难丶后勤保障脆弱等短板便会暴露无遗。

赵俣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计划让辽国与金国持续拉锯,互相消耗,而赵宋王朝则坐山观虎斗,暗中积蓄力量。

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中,辽金两国的人口劣势将会逐渐显现,他们的战斗力也将随着伤亡的增加而不断削弱。

而赵宋王朝则不同,作为中原大国,赵宋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在长期的和平时期,赵宋王朝可以大力发展经济丶文化和军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其次,历史上,金国之所以没能灭掉南宋,有很大程度是因为,金国多次内讧,好多金初的能征善战之将,像完颜宗翰丶完颜宗磐丶完颜宗隽丶完颜希尹丶完颜昌丶完颜银术可,或因权力斗争而陨落,或因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再加上最能征善战的金将完颜斜也丶

完颜习不失丶完颜斡鲁丶完颜娄室丶完颜宗望丶完颜阁母等去世,导致金国在战略上屡屡错失良机,战术执行上也渐失锐气,这才错过了消灭南宋的黄金期。

赵俣领导下的赵宋王朝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而一旦时机成熟,赵宋王朝便可以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一举击溃已经疲惫不堪的金国和辽国,从而实现统一大业。

可以说,赵俣一切都算好了,唯一漏算的就是,耶律延禧真是太昏庸了,到底还是将大量的辽人逼成了金人。

这就导致,将来辽金两国在战场上互耗的可能都是辽人,进而达不到赵俣想要消耗掉金人(尤其是女真人)的目的,至少会大打折扣。

「这个蠢货,给你机会你也不中用,你就是天生亡国之君的命,谁都救不了你!」

「亏得我还担心,我们改变历史,没准会让你把辽国盘活了,我想得也太多了,你哪有这样的本事?!」

之前赵俣一直想跟耶律延禧合作,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耶律延禧是辽国名正言顺的皇帝,只有他才能组织起来辽国的大多数军民跟金国拼命,这在历史上已经证明过了,哪怕是他的叔叔耶律淳登基,也只不过才搞出来了几万人马,根本不足以威胁到金国,最终被金国给消灭了。

第二个,赵俣放心耶律延禧这个昏君,知道他永远都不会成为自己的威胁,自己可以大力支持他,然后再轻松消灭他。

不想,耶律延禧的昏聩竟至如斯境地,非但未能如赵俣所愿,凝聚辽国之力与金国抗衡,反而将辽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听信谗言,诛杀忠良,导致朝纲不振,民心离散。那些本应成为抵御金军中坚力量的辽人,或因绝望,或因求生,竟纷纷转投金国,成为了对付故国最锋利的刀刀。

赵俣总结经验教训:「辽主成事不败事有馀,得换掉他。」

张纯赞成:「是得将他换掉,不然,他必坏官家事也。」

赵俣问:「换谁合适?」

张纯想了想,说道:「有二人可代替他。」

赵俣问:「都是何人?」

张纯说:「其一,燕王耶律淳。」

赵俣故意说:「朕与他有夺妻之恨,他能为朕所用?」

张纯信誓旦旦地说:「此人向来顾全大局,只要保全契丹,他甘愿受任何委屈,甚至能做到将燕地五州丶平滦营三州及所管关隘还给我大宋,且此人身体不好,多说有十年寿命。」

结合耶律淳在历史上的表现,赵俣知道张纯所言不虚,在耶律延禧真不行的情况下,耶律淳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赵俣又问:「另一个是何人?」

张纯答:「晋王耶律敖卢斡。」

赵俣略微有些诧异:「朕那继子?」

张纯点点头:「此子在辽国声望很高,又是辽主嫡子,只要辽主去世或是禅位,他便是辽国名正言顺的皇帝。「

其实,符合这样条件的还有耶律延禧的另外几个儿子。

耶律敖卢斡的优势是,他是赵俣的继子,和他在辽国有不错的声望,这既能让他获得辽人的认同,也便于他跟赵宋王朝交往。

但赵俣对此还是有疑虑。

耶律敖卢斡既然从小就有大志向,赵俣不相信,这样的人,会甘心郁郁久居人下,要是让他卧薪尝胆做大,他会不会调转枪头来跟自己这个玩了他妈丶让他沦为笑柄的仇人拼命?

「选谁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