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087章 齐发力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087章 齐发力

簡繁轉換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26 12:34:4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雒遵府上,他正在后院设宴款待沈思孝。

“继山(沈思孝)字妙策!代王这份奏疏送到京师,一锤定音了!”

沈思孝脸上也带着笑容,大同的宗藩、边军、士绅一同发难,就算是皇帝也要顾虑影响。

沈思孝说道:

“明日还请诸位大人们上书,请朝堂暂罢南兵北上,只要能拖住南兵北上,事成矣!”

雒遵想了想,也觉得沈思孝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南兵北上,这是《平戎策》最关键的部分,如果是彻底否定《平戎策》,那阁部大臣必然会激烈反对,因为这是挑战阁部权威。

但事情闹大了,请求南兵暂缓北上,不要激化矛盾,这总没问题吧?

只要阁部不那么激烈的反对,那事情就可以拖下去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拖着拖着就没了。

或者说,有些政策在遇到阻力后,一下子取消又会引起动荡,就会用拖的办法先将事情停下来,等到影响过去后再悄悄的取消。

历史上很多改革,最后都是轰轰烈烈开始,然后默默无闻的结束。

沈思孝这一套连环拳,可以说是将内阁都打的措手不及。

雒遵笑着说道:

“这个本官省得,今日都察院的上疏都被陛下留中了,事近成矣!”

作为资深御史,雒遵擅长观察朝堂风向。

前几日上书请罢《平戎策》的言官,都被皇帝下旨惩罚,但是今天都察院联署的上疏,却被皇帝留中不发。

这足以说明皇帝也要已经动摇。

而没有皇帝的坚定支持,南兵北上这第一步就实行不下去,《平戎策》就成了一纸空文。

雒遵忍不住喝了一口小酒,能阻止《平戎策》,自己就能成为言官中的领袖,升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沈思孝也同样喝下小酒,自己出谋划策,得到六科十三道的背书,观政期满就能留在京师。

更重要的是,《平戎策》如果不能实施,那作为首倡者的苏泽就会遭遇重大打击,而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必然会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以苏泽在六科十三道的臭名声,一旦失去皇帝的恩宠和内阁的庇护,就距离贬谪不远了。

-----------------

大同,代王府。

代王朱廷?在府中秘密设宴,招待大同参将郑年。

地方藩王和边军将领交往自然是大忌,但是大同不是京师,没有那么多锦衣卫。代王又是设的秘宴,郑年还是带着亲信手下百户赵成参加了宴会。

郑年的态度谦恭,对着代王说道:

“此次若不是王爷出手相助,我大同卫可就要沦为南兵的骡马了,末将敬王爷!”

代王朱廷?接了郑年的敬酒,亲自拉着郑年坐下道:

“郑参将,代王府和大同卫同气连枝,不用再说这些见外的话了!”

宾主尽欢,郑年又低声说道:

“王爷,逆首赵大柱已经逃遁草原,赵家村的军屯也被卫所收回了,过上几日您派人去趟衙门,这块田就是您的了。”

代王朱廷?面露喜色,赵家村的土地很少,要不然赵大柱也不会领着村民走私。

但赵家村夹在代王府两座田庄之间,代王早就想要占下来,将田庄连成一片。

酒宴更加尽兴,就在这个时候百户赵成说道:

“王爷,前几日卫所抓了几个闯关的宗室,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您还是把积欠的禄米发了吧。”

代王朱廷?却不以为然的说道:

“赵百户放心!那几个闯关的宗室已经被本王严惩了。”

代王一系却不止代王府这么一家。

代王一系传承六代,旁支众多,除了王爵的代王府外,还有一大堆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之类的宗爵。

这些代王旁支,都归代王府管理,也都住在大同周围。

就和大家族中有富有穷,代王府富可敌国,但是很多代王旁支过得很惨。

这些宗室还有宗令禁锢,不能从事农林工商的行当,只能靠着朝廷发放的禄米过日子。

就这点禄米,还经常被代王府克扣。

宗室有藩禁,一生只能留在藩地,但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宗室会违背禁令闯关入京告状。

山西地区的宗室贫富差距尤为明显,嘉靖时期就有很多穷宗室越关赴京告状。

很显然,代王并没有在意赵成这个百户的意见。

他喝完酒后,又对郑年说道:

“明日本王就去城外哭祖庙!让朝廷彻底停罢平戎策!”

-----------------

九月二十五日,代王在大同哭祖庙,消息传到京师,就连隆庆皇帝也坐不住了。

皇帝亲旨抚慰代王,又令部阁在议平戎之策。

见到这个信号,六科十三道又开始疯狂的上书。

史馆中,沈一贯焦急的看着苏泽道:

“子霖,你怎么还坐得住?陛下令部阁再议,你的《平戎策》怕是...”

沈一贯看了一眼苏泽,见到他面色如常,还在提笔写着什么,沈一贯来回踱步说道:

“也对!前几日詹事府黄骥上书弹劾你,陛下暂罢了你东宫讲官的差事,这定然是外朝物议汹汹的缘故。这些日子子霖你还是低调些,反正有阁部撑在前面呢。”

沈一贯这也是为苏泽考虑,这些日子言官主要攻击的是阁部大臣,反而对苏泽这个首倡者追杀少了。

这也是正常的,能扳倒一位阁老,那就是言官的军功章,若是能斗垮一届内阁,那就是言官的丰碑了。

任何想要进步的言官,哪里还顾得上苏泽?

只要内阁倒了,苏泽作为前任内阁辅臣的亲信,难道还没人收拾?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只要最上头的山头不倒,就算是受点委屈也算是立功,早晚有机会调回来升官。

头顶上的山头倒了,就算是暂时抱住了位置,也早晚会被清算。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中书舍人走进了史馆。

这位中书舍人名叫潘泉,是赵贞吉身边的两房舍人。

潘泉将一张赵贞吉亲自手书的字条递给苏泽,只见字条上写道:

“戚继光已至天津卫,罪首赵大柱逃奔草原”。

看到这里,苏泽立刻将字条销毁,又对着潘泉说道:

“劳烦潘舍人通报赵阁老,苏某明白了。”

潘泉点点头,从史馆离开,苏泽立刻将手里的奏疏写完,然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