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二十八章 国防科技体系建设要三管

军工科技 四千二百二十八章 国防科技体系建设要三管

簡繁轉換
作者:止天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9 03:37:18 来源:源1

四千二百二十八章国防科技体系建设要三管齐下(第1/2页)

“再比如‘生物能武器’。”吴浩的目光转向赵博士,“我们在极端环境微生物里发现,有些菌株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高强度的生物电流,或者分泌具有强腐蚀性的酶。如果能对这些特性进行强化和控制,说不定能开发出针对特定目标的‘生物能弹药’,比如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生物电脉冲弹,或者分解装甲材料的生物酶制剂。”

周院士抚着下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这个思路很大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不过,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你觉得这些未来装备发展的瓶颈会在哪里?”

“瓶颈可能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系统融合’。”吴浩直言不讳,“单一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融入整个作战体系,也发挥不出作用。比如,你有了能量护盾,就得有相应的探测系统提前预警,有足够的能量供应系统支撑,有抗干扰系统防止被敌方瘫痪。这需要的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加强的。”

会议室里短暂地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些关于未来的设想。汪良工推了推眼镜,打破了沉默,他的问题更偏向于宏观的国防建设。

“吴总,周院士,张副总,刚才听了你们的讨论,我深受启发。”汪良工的语气很诚恳,“这些先进技术无疑会极大提升我们的国防实力,但国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支撑这些先进技术发展,又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国防科技体系?”

这个问题像一张大网,将技术、作战、国家战略都网罗其中。吴浩沉思良久,觉得这个问题太大,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回答。

“我觉得首先要夯实‘基础研究’这个地基。”吴浩语气郑重,“很多核心技术的突破,都源于几十年前的基础研究。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钙钛矿光伏材料,其理论基础源于上世纪**十年代的固态物理研究。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技术应用,而不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迟早会被别人卡脖子。”

他举了个例子:“我们的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每年都会拿出30%的经费,支持那些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比如极端微生物的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解析。这些研究可能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它们是未来技术突破的‘火种’。”

“其次,要打通‘产学研用’的链条。”吴浩继续说道,“实验室里的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专利上,要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生产力。我们和部队、军工企业的合作模式,就是一个尝试:部队提出需求,我们研发技术,企业负责量产,形成一个闭环。比如那个边防帐篷的降温材料,从实验室样品到推广到23个哨所,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张副总插了一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部队有需求,找企业,企业说技术不成熟;找科研院所,院所说没有量产能力。现在你们这个模式,把‘需求端’和‘供给端’直接连起来了,效率确实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四千二百二十八章国防科技体系建设要三管齐下(第2/2页)

吴浩点点头,接着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材。未来的国防科技,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武器系统设计师,不仅要懂机械、电子,还要懂材料、能源,甚至懂生物、信息。我们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就是在做这样的尝试,鼓励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一起攻关,打破学科壁垒。”

他笑着说:“林溪他们搞的‘沙行者’机器人,团队里有材料学的、计算机的、机械设计的,还有学仿生学的。正是这种跨学科的碰撞,才让机器人既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又有智能的算法,还能适应沙漠的极端环境。”

汪良工若有所思地说:“你的意思是,国防科技体系的建设,要‘基础’‘转化’‘人才’三管齐下?”

“是的。”吴浩语气肯定,“基础研究是‘源’,成果转化是‘流’,人才是‘载体’。只有三者都强,这个体系才能健康运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防建设提供动力。”

会议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其他专家和领导也纷纷加入进来。

兵器工业集团的王总皱着眉头说:“吴总刚才提到‘颠覆式创新’,我很认同。但颠覆性创新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失败的概率很大。在目前的体制下,如何平衡创新风险和成果产出,这是个难题。”

吴浩回答道:“我们的做法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把一个大的创新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节点,每个节点都设置明确的验证指标。一旦发现方向不对,及时调整,避免大的损失。比如我们的固态电池研发,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几代样品,每一代都有改进,也有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生态环境部的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未来战争,不仅要考虑军事效益,还要考虑环境影响。你们的技术,在环保方面有没有什么考量?比如武器装备的废弃物处理,能源系统的碳排放等等。”

赵博士接过话头:“这正是我们生物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比如,我们正在研发能降解弹药残体的微生物,让战场遗留的未爆弹药能在自然环境中被逐步分解,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还有,我们的光伏、风电都是清洁能源,用它们驱动的武器装备,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对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

周院士听着大家的讨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声音洪亮:“今天的讨论很有价值。从具体的技术参数,到作战思想的变革,再到国防科技体系的构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先进的技术,更是一种前瞻的视野和务实的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