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二百二十三章 母后,我跟你打听个人!一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第二百二十三章 母后,我跟你打听个人!一

簡繁轉換
作者:橙汁儿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25 12:32:4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翌日。

杨易神清气爽的打开房门,出来的时候见到的是一脸幽怨顶着黑眼圈的小丫头红袖。

他跟公主昨晚是爽了,这个小丫头昨晚可是没怎么睡好。

实在是公主殿下的声音太大,哪怕她被赶到隔壁的屋子仍然是能够听到公主殿下颇有穿透力的嗓音。

哪怕是杨易脸皮厚,这会也不免有些尴尬。

他故作轻松一笑。

“红袖,公主殿下大概还要睡会儿,你让人去准备一些热水,等热水烧好了,公主殿下说不定也差不多该醒了,正好沐浴。”

红袖有气无力的点点头,有些幽怨的看着杨易。

杨家令未免也太勇猛了一些,鼓捣了大半夜才停下。

公主殿下也真是皮实,居然一直能承受得住,真耐凿啊。

杨易当然不知道小丫头心里嘀咕着什么,见她一脸幽怨的可爱表情,忍不住将她头发揉乱。

在红袖颇有怨念的眼神中,大笑了几声离开公主府,驭者从公主府牵出马车,杨易坐着马车的抵达大唐日报报社。

大唐日报社自从建成之后就一直交给公主殿下管理,不过他虽然很少来这里,但却是报社所有人的精神支柱。

大唐报社里的所有官员都知道,这位杨家令才是大唐日报的真正掌控者。

杨易刚刚一脚踏进报社府邸,正在府邸里准备往外走的贺知章见状,便连忙跑上前一礼。

“刊行郎贺知章见过杨家令。”

杨易随意的点点头,忽然一怔。

贺知章?

这是个名人呐。

怎么跑到他报社来了?

之前怎么没见过?

额,虽然他报社来的也不多就是了。

他若有所思,沉吟道。

“你什么时候来到报社的?”

贺知章连忙道。

“自去岁的恩科,下官中了进士,后被天后拔擢到文昌台,直至上月,下官被调任报社担任刊行郎。”

杨易微微颔首。

难怪之前没有见过,原来是刚刚被调任的。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感觉这位“大诗人”有些脸熟。

大唐报社虽然只是负责《大唐日报》的一个部门,但是《大唐日报》代表着大唐的官方“媒体”。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份畅销国内外的报纸,几乎等同于朝廷的嘴巴。

因此天后当初才会答应让太平公主亲自坐镇,除了皇家自己人之外,这种扼朝廷咽喉的重要部门交给任何人都不放心。

其后朝廷更是在报社中设置了一套管理的职位,从正三品的总纂修,从三品监报御史,正四品上编撰使,再到分驻十道观察使府的采风使、负责出版监管的刊行郎,监管全国数十处官印坊的印造丞等等,整个报社也是正规

起来,算是入了“编制”。

当然,所谓的正三品的总纂修也是公主殿下兼任,那些其他的官员当然是不敢不听镇国太平公主的命令,因此整个报社总得还算公主殿下的一言堂。

贺知章的刊行郎是从五品的官职,掌活字排版,辖“检校匠”百人,负责校验避讳字与敏感内容,品秩不算低,对于恩科中进士的他而言,算得上升迁速度奇快。

杨易心里闪过这些念头,笑道。

“报社是我大唐极为重要的府衙,天后娘娘想必是十分看重你,才将你调任其中,你可不要懈怠,我《大唐日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代表着朝廷的颜面,你等职责至关重要。”

贺知章心里颇为激动,杨易可一直都是他心中的偶像,他深深的吸了口气,拱手一礼。

“下官知晓,定不忘杨家令教诲。”

“下官自来长安之时,便树治国安民之志,后得见杨家令勉励,考中进士至今,时时不敢忘。

杨易一愣,有些纳闷。

“我们见过?”

贺知章连忙道。

“杨家令或许忘了......”

“当日在西市之时,那倭人欺压我大唐百姓,杨家令后来亲自主持公道,下官当时也正好在………………”

杨易眉头一蹙,旋即回忆起来。

当初那倭人在西市跟红袖、尉迟秀等人闹起来,最后自己过去把这事平了,他貌似还记得当时除了贺知章之外还有三个学子,似乎一起站出来发声过。

他心里有些古怪。

这么说来,自己早就见过了这大诗人。

杨易轻咳一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原来如此。”

贺知章知道自己被杨易记起来了,心里既高兴,又激动,他连忙道。

“杨家令这么早来报社,是有何事?下官可否帮得上忙?”

杨易随口道。

“正好有个新想法,给报社整个新的版块,我《大唐日报》虽然早已经是席卷了整个大唐,家家户户之中都有我们的报纸,但是若是骄傲自狂于自己的地位,而不去创新,迟早也是会被淘汰。”

贺知章肃然起敬。

“杨家令说的极是,的确如此。

他心里对杨易又敬佩了几分。

道理谁都懂,但是谁又能真的做到?

《大唐日报》自创立至今,依然沿用的还是杨易当初留下的模板,后面的人不过是填充内容罢了。

倒也不是没有官员不想要弄点创新,但是没有人有这个胆魄,万一失败,那可是承担不起的罪名。

对于这些官员而言,即便是不能有功,至少也不能有过。

贺知章悄悄瞥了一眼杨易稍微有些黑的眼圈,发自内心道。

“杨家令昨晚必然操劳许久,如此勤勉于政务,今早却还来这么早,继续投入于公务,着实是吾辈楷模。”

13.5:“......“

别吧,昨晚操劳确实操劳了。

不过不是政务操劳,而是操劳公主。

贺知章这么吹捧他,他还颇有些尴尬。

他轻咳一声。

“都是为国事操劳,都是本分。”

“走吧,你正好帮我一起去看看。”

贺知章精神一振,连忙道。

“是,杨家令。”

一炷香后。

不少报社中的官员纷纷被叫过来,见到杨易连忙行礼。

“见过杨家令。”

杨易微微颔首,随即道。

“本官请诸位过来,乃是为了一事。诸位刚刚或许都大概了解了一些...……”

“本宫要在《大唐日报》开辟一个新的版块,这新的版块内容至关重要。”

“不仅关系到《大唐日报》的销量,甚至还关系到我大唐的形象和影响力。”

他的话音落下,众人纷纷面面相觑。

就刚刚贺知章派人来叫他们的时候,透露了一些关于杨易要喊他们过去做的事情。

不过他们本以为是杨易的一次普通尝试,眼下从杨易口中说出,却是又感觉有些不一样了,还能事关到大唐的形象和影响力?

屋内寂静的落针可闻。

即便是旁边的贺知章也是翘首以盼,好奇的盯着杨易,他也想知道这位杨家令亲自前来报社,到底所为何事。

杨易扫了一眼众人,面色平静。

“关于新罗,诸位这些日子应当有不少的了解,报纸的文章可以说是给新罗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大唐日报》绝不仅仅是一项娱乐读物,更是一种武器。”

众人文言,下意识的点点头。

《大唐日报》毁誉新罗的那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出自他们之手,他们至少也是审核过的,当然明白《大唐日报》若是要攻讦谁,造成的影响力会有多大。

杨易继续道。

“《大唐日报》不仅是可以在舆论上让我大唐占尽上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我大唐的形象在无数百姓,以及外国人眼中无限拔高。”

“我大唐之所以能够引得万邦来朝,各国留学生纷纷前来至此学习,靠的是我大唐强盛的国力和天可汗的影响力......”

“而这些名声,都要靠人口口相传,笼罩在太宗皇帝陛下庞大影响力的那一代人死了之后呢?”

“新生的各国百姓、首领,还会对我大唐有敬仰么?便如吐蕃松赞干布一统吐蕃,何等枭雄,但是面对我大唐也只是屡次向太宗皇帝求娶公主,姿态何等卑微?”

“时至今日,自吐蕃换了新的赞普,老一辈人全部死去,新人上台,对我大唐不曾再有敬畏,而是蠢蠢欲动,随时有可能拔刀。”

众人下意识的点点头。

的确是在近二十年来,吐蕃壮大之后跟大唐的战争变多。

杨易下意识严肃起来,目光冷然的扫向众人。

“固然这有国力的因素在其中,不过若是能够让这些异族之人从小就仰慕我大唐,甚至恨不得加入我大唐而抛却他们民族的籍贯呢?”

“若是那般,这些异族人便是我大唐的臂助,而从小深受这种思想熏陶之下的他们,即便日后面对我大唐,也必然是以敬畏为先。”

屋内颇为安静,众人面面相觑,似乎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贺知章忍不住道。

“杨家令,这些人都是自小就是异族之地长成的,他们仰慕我大唐文化想要学习自然不假,不过,想要让教化他们达到甚至背弃故国加入我大唐,恐怕也是极难。”

其余的官员纷纷点头。

平心而论,现在的大唐胡将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大唐征服的异国俘虏为将,那是死亡的绝境下,权衡利弊所为。

若是让这些夷人在模样死亡威胁下,而选择投入到大唐,还是有些艰难的。

杨易微微一笑。

“不错。”

“因此这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可为,至少也是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长期战略,而这战略之中,最重要的挥向异族的剑,便是《大唐日报》。

话说到此处,杨易的目的昭然若揭。

在场的众官员也是纷纷一震,顿时明悟过来杨易的意思。

贺知章忍不住道。

“杨家令想要靠《大唐日报》去教化’异族万民?”

其余等官员面上纷纷露出惊讶、担忧、憧憬等等神色。

儒家一直以来致力于教化,若是《大唐日报》能够通过上面的文章影响到那些异族人的思想,那对这些被儒学耳濡目染的官员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

当然,在场的也都是官场老油子,自然明白这种事情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必然是长期的持续作战,甚至收效甚微也说不定。

杨易瞥了一眼心事重重的众人,微笑道。

“倒也称不上‘教化‘。”

“无非是利用我大唐之长,攻讦对方之短罢了。”

“想要瓦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要去抹黑攻讦他们的英雄。”

“同样,想要提升那些外族人对我大唐的仰慕,就要将我大唐的英雄宣扬的更广......”

这话又比刚刚宽泛的话更为清晰,目的性更加准确。

在场的众人若有所思。

贺知章沉吟道。

“这恐怕不是单纯的在《大唐日报》上写一些文章就能做到的......”

“当然,下官并非是在质疑杨家令。”

杨易眸中泛起赞赏。

不愧是大唐的名臣,最快的洞察到他的心思。

他今日在报社大费周章,可不仅仅是为了开一面版块用来写类似后世那些公知崇洋媚外一类的文章。

杨易扫了一眼众人,认真道。

“仅靠一些文章当然不够,因为这些文章,许多的百姓未必会有耐心去阅读。”

“便是连我大唐的百姓都做不到人人识字,都能阅读文章,又何况那些极西之地又或是塞外漠北的夷人呢?”

屋内众人陷入沉思,心里泛起波澜。

对啊,他们刚刚只被“教化”二字吸引了,却是忘记了那些夷人又有多少人是识字的?

想要通过文章影响那些人的思想,但是那些夷人却又不可能人人都读书识字,更不可能对这些文章感兴趣,所以这就成了死循环。

那这位杨家令又能有什么法子呢?

不少人抬起头颇有些狐疑的看着杨易。

贺知章有些犹疑。

“所以,杨家令的意思是......”

杨易轻笑道。

“诸位应该知晓月旦评......”

屋内安静下来,众人一阵骚动。

月旦评?

少顷。

一人道。

“杨家令莫非是指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月旦评?”

杨易微微颔首。

“不错,正是此月旦评。”

“此月旦评在当时引起一时追捧,虽有人质疑,终究是有极大影响力的,被点评的人无不是声名大噪。”

“本官打算将这月旦评用在报纸上......”

“以大唐和《大唐日报》的信誉、影响力,去评价天下英雄。”

“月旦评影响再大,不过是许劭兄弟个人举办.......而本官以大唐的信誉、影响力担保,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大唐日报》来发布的月旦评,其必然掀起天下震动。”

“甚至于我大唐还可以将这些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排成一个榜单,依次按照顺序排列,功绩最高、影响最大的人排在前列,其后若有人超前者,也能排列其上,有能者居上,无能者下榜,以激起天下人的讨论、竞争之心......”

杨易微微一顿,扫了一眼众人,意味深长道。

“这天下人没有不爱看热闹的。”

“我大唐百姓也好,夷人百姓也罢,不管是一辈子浸**籍的学士,还是草野愚氓,又有谁会不喜欢指点江山、坐论天下英雄呢?”

“而天下英雄犹如过江之鲫,可却有超过我大唐的吗?”

“须知,无论是身在哪国,又或是哪个族群,都崇拜强者。到那时,无论是乡野村夫,还是洋夷商人,又或是塞外异族,都会对我大唐的英雄人物有所了解,便会渐渐崇拜。”

“这种影响,一时间看不出来,但是长达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说不定有朝一日,我大唐使者出使海外,还能见到不少对我大唐皇帝、名臣、名将推崇备至的夷人拥趸。”

“到那时,天下都在说大唐话,议大唐英雄,那我大唐的文化在全天下的统治力便可谓霸主,又怎么会没有身在他国,心向大唐之人?”

话音落下,屋内众人已经是目瞪口呆,不少能够想到更深一层的如贺知章之流,更是头皮发麻。

不管这位杨家令说的多么伟岸,至少对于那些国家的统治者而言,这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毒计。

自己国家的人全都跑去崇拜他国的名臣,名将,那踏马还有个屁的民族凝聚力。

何况,这位杨家令刚刚也暗戳戳的提了一嘴,既能宣扬本国的英雄,自然也能抹黑他国的英雄。

在这种舆论攻势之下,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夷人只怕是被忽悠的晕头转向,将大唐当做心中的神圣之地也未可知。

以东汉末年的月旦评转为《大唐日报》,基于《大唐日报》的恐怖销量,必然会产生极大的效应。

他们都不敢想象,当这样的月旦评出台之后,会在天下百姓之中引起多大震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天下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担保,和影响力极为恐怖的《大唐日报》背书,只要被排列上榜,就能名震天下,甚至流芳百世也说不定。

这样的诱惑,哪怕他们这些明知道这其实是个恶毒的计策,也忍不住要往里面钻。

这位杨家令果真不愧是被天后称之为大唐麒麟的奇才,这脑子绝了。

半日之后。

含元殿内。

武皇后看着手中的密折,凤眸眯起,唯有越捏越紧的手指足以证明她的内心并不如表面这般平静。

少顷。

武皇后将手中的密折放下,冷艳威严的俏脸露出一丝似笑非笑,语气颇为感慨。

“本宫从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他乃是天生奇才,如今两三年过去了,依然是才思不断,计谋百出......”

“在《大唐日报》上弄月旦评?果然只有他才能想出这般天纵奇才的妙思。”

“月旦评自东汉末年有之,《大唐日报》现在也摆在面前,但是能够想到将两者结合的,只有他一人。”

身为大唐的天后,尤其是在李治死后,她的权力膨胀到极高的高度,大唐报社早上发生的事情,她自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不过在看到杨易那般计策之后,心里还是有些震撼。

论治国之道,大唐不缺人才,但是这些人往往处理政务四平八稳,国家运行的非常安定,对外敌却是少了些奇策。

而杨易却是手到擒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松弛感,似乎给她一种坏点子根本用不完的感觉。

想到此,武皇后又有些忍俊不禁。

“这计策真够歹毒的。”

“那些国家的君王有得头疼了。”

“不过,这家伙本就是一肚子坏水。”

旁边的上官婉儿也是赞同的点点头。

杨家令可太坏了。

这时,一阵脚步声响起。

武皇后将手中的奏章微微合上,抬眼看去,却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蹦蹦跳跳过来。

“......“

武皇后心里没来由的有些心虚,不过她很快将这种感觉强压下来,拿着一杯热茶,借着热气稍作掩饰,笑吟吟道。

“太平,你怎么来了?”

太平乌黑油亮的眸子转了转,忽然眨了眨,扭捏道。

“母后,我跟您打听个人......”

武皇后随口道。

“谁啊?”

“就是,一个叫做二娘的女子,”太平歪着脑袋,红艳艳的嘴唇撅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