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刹那灿烂 > 第九章 上学

刹那灿烂 第九章 上学

簡繁轉換
作者:亨依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7 00:53: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九章上学(第1/2页)

第二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天气晴好,天一大亮,阳光撒照,气温缓慢回升。辰初时刻,亨书勤一家子就按序围坐在正堂桌前用饭,除了长子依然抱病卧榻外,其余人都已到齐,这自又是新式做派了。看到家人都到齐了,亨书勤说:“等下上学的上学,上工的上工,持家的持家,用饭吧。”

一时大家埋头用餐,除了偶尔添饭喝粥会有一些窸窣的声音传出外,竟是静悄悄的。大家先后用完早餐,待看到一家之主起身后,其余成员才相继起身。亨辉哥俩干脆就起身和父母告辞,却是要做上学的准确去了。父母自然知道他们的习惯,挥手就让他们去了,于是哥俩儿携手离开,又各自回屋,收拾行装准备自己的事去了。

亨亚日回到自己住的屋子后没多久,就见小厮王川纲肩上斜挎着暖水壶,手持着小鞭出现在房门口。看到亨亚日正在收拾着书包,王川纲赶忙把手里东西放一旁,就准备上手帮忙。王川纲是亨书勤伴当王品福的儿子,年岁上比亨亚日要大上一岁,总的说起来也算是年龄相当的少年。抑或是身体发育稍早的缘由,身高和体型上显得比亨亚日要高大厚实不少,平日里就多是由着他来充当亨亚日随行的伴当,少年的心性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好讲究,私底下相处得很好。亨亚日摆摆手,示意自己马上就好了。见得如此,王川纲就安静的侍立一旁,直到见得亨亚日收拾停当,就抢先过去把书包背在自己身上,然后侧身让亨亚日先走后,这才关好房门,跟上步伐也往院门口处走。

出得大门,亨亚日在门口处稍等了一会儿,就见得王川纲正牵着一匹枣红色的小牡马从院里过来。小马的马身左右两侧带着褡裢,褡裢鼓鼓囊囊的,内里显是装了些东西。这小牡马性子看起来很温顺,依着王川纲的各种指令行事,而其身形也正好适合这种年岁不大的少年人来骑乘。当亨亚日走近的时候,小马静静的站立不动,王川纲服侍着亨亚日跨上马镫。亨亚日翻身上了马鞍,在马背上把身体姿态调整好,一旁的王川纲把手里缰绳轻轻一抖,一声吆喝,小牡马迈开步子慢慢朝学校方向去了。

原本新式教育,是不提倡仆人侍从的一堆人来服侍学生的现象的,就是希冀学生能够自理独立,自己来料理自身的杂务,而亨家作为德安府的首倡,自是也不例外。只是启蒙阶段的学生年岁普遍都很小,自理能力不足,日常学习生活所需物品又较多较重,再者学生家距离学校距离普遍又稍远,就使得那些东西多少带有些苛责的意味。德安府的新学在周边一些地方也甚是闻名,甚至会有一些被家人远道送来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起居亦要人照料,只每年在冬假和暑假两季方才能够归家,日常寄居在亲眷舍下或是租房而居。新学学生大多家里也较为开明富裕,仆人侍从的,多数人家也都负担得起,学生自己料理自己日常的杂务也确实有太多为难之处。而下学之后,学校也并不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寝室留宿,学生们只得各自归去。要么回家,要么投奔相熟的亲戚,又或者自家租住宅院安置,更有甚者,甚至有人家会因此移居而来。所以学校通常对这种家侍随行的事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的,算是默许,并不太理会这种情况。只是授课之中的譬如劳作之类课程却是要求学生务必亲力亲为,不得侍从助力,日常授课时亦不让侍从们入校驻留。

学校设在城外,原是学道衙门的一处产业,日常里闲置,只做每三年一次乡试迎接考生考试以及本城秀才聚众和外来读书人暂住的别院之用。当年新政府上台十几年,虽称帝制,但渐渐取消了乡试、省试和殿试这些遗制,反而倡导新学,由政府出资兴学,而旧式学究自此慢慢多是找不到出路,谋生无能,出门与众争利又自觉斯文扫地,致日渐积了诸多的怨气。只当初的新政府并没有维持太久就垮了台,后来的政府虽然延续了这个制度,只是各方割据,财政不丰,并没有多少钱拿来办学,而他们也并不太在意。又加上几千年来的习惯一朝更改,许多人家接受不了,就导致了新学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家学反倒有了大昌之势。另外一方面,新学所需的办学资质、教授人员、教材、资金等的不足又限制了新学的推广,衙门不肯出钱来创办新学,教习尤缺,除了有限的几个大城因由以开明著称之人主导自筹了一些银钱创办了些新学外,其它地方都不太通畅,导致新学在世上推广不开,更多的就只是为了自家省府的脸面,应景办了些,只为迎合以新派著称的上官前来视察而设置的景观。更有甚者是一些以新学为名头,实际开办的是私塾之课,净请一些老夫子授课诓骗了一些开明人家。再者说接受新学之人在后来的数十年生活中又鲜有发生命运改移出现的,诸如说做官,做大官之类的能有成就被世人尊崇者不多,而现时有成就者老派之人更众。再加上一些新学学生弃文从商,整日蝇营狗苟,钻营取巧,经世之学让这些学生从事的行当又让这些老派人瞧不起。更有些新式学生整日界里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愈发冲击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对新学的认知。于是就有一部分老派乡绅排斥新学,认为它是不务正业、误人子弟的东西,不教为人处事的道理,整日里算计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培育了一批判经离道之徒,实在有辱门楣。而这些人又多是根植地方多代,对周边之人影响甚众,尤其在秦荣正之后,好似给私塾正了名一般,竟是私塾之风一时大盛。尤其是内陆省份比如河州这样,新学本就起步晚、规模小,受到的冲击尤大,新学急剧收缩。滨海的省份尤其像梧州这样更南方滨海的由于一直以来和外面的联系较多、开化较早、接受程度较高等多面原因,虽受冲击,但影响相对的没有那么大,只是办学规模也小了不少。相应的,能推办加入新学又坚定自己的立场的,都是些相对开明,而又广结朋友,信息来路广阔又相对敏感的那一部分中年人,素日里对时局变换也是颇为关怀。

亨家也不例外。起先德安府新学的第一个倡导者就是亨家四老太爷,他在本省出任过一任军事武官,历任少尉,累官渐至中校,经由省城至京城,对新式事物有了最初的观感。只是他仕途不算顺,行伍之中,倾轧得甚是厉害,加之和主官理念又不合,最后到偏远蒙西驻地又是诸多的不适应,终是辞官归家。归家后凭着一腔热血联系了些本城的一些开明人士,在城内租了个小院落来试验新学,先是号召了本家的子弟参与,慢慢又有些开明人士也打发少量子弟参与新学。只是世人多是观望,即使是本家也少有人参学,只有创办者的至亲才肯让自家子弟少量参与,还多不是家中的嫡长,亨书勤、葛自澹就是当初最早几批的新学学生。即使这样,各家子弟依然还是家学或是私塾教授经史子集的居绝大多数,不是所有人都是那么相信新学的,即使是创办者自己心内也多是有些忐忑的,然而有省城甚至是沿海外省的办学的榜样给了他们一定的信心。不过德安府参与新学的人一直都很少,中间甚至几度面临中断的险境,幸火种犹存,终是保留了下来。亨家四老太爷和他那一拨前行者中又多数事随时易,竟念起传统之学的好,渐至保守起来,甚至到后来反倒又有些排斥新学,转而更多的投入本家家学,安心做本家学问起来,这又直接导致本府新学更是每况愈下。直到亨书勤接掌了本府参议,一番努力后把新学纳入衙门系统后,局面才一度有所改观,参与者才渐次多了起来,但依然是个稀罕事物。一个学校五个年级段十来个班级二、三百号学生的规模,德安府的启蒙幼教部在除了省城夏江府外,俨然为全省新学之冠,甚至有一些异地的生员也慕名到本府求学,声势甚至一度堪比之省城启蒙幼教部。只是初教和高教段都需到省城才行,然近些年省城内新学学生又多以德安府为全省之冠。全国的大学堂时下虽也并不少见,但数量也并没有太多,仅就京师和一些教育氛围浓厚的地方才有十多所大学堂,不少省州就是连一处大学堂都不可得。然而就只是这样,这些大学堂也有些良莠不齐的,除几个传承良久的大学堂外,一些大学堂里主要也是师资不足,积蓄的新学人才不足。原本秦荣正时,是筹备着在全国各省全面铺开大学堂、各府道广开中教初教部的,终是随着一声枪响,竟至日后无人敢再提办学之事,大多都是无疾而终了。而随着秦荣正的离世,新学原本向上的势头也没落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章上学(第2/2页)

德安府新学在亨书勤的主导下,日趋兴旺,这在全国已属异数。亨书勤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本府新学忙碌,更是把自己的子女全部投入新学门下,即使是身体状况一直不甚好的长子旭东也不例外。亨老太爷原本属意亨旭东去家学,既能更好的将养身体,又能延续本家之长,一举两得的好事,也最终没能坳过二子的一片恳求,终是同意了。亨书勤在他那一辈兄弟中行二,与大哥亨书致,三弟亨书明乃一母同胞的至亲兄弟,俩兄弟也都有让自家的一些小子参加新学,支持兄弟的事业,只是没有兄弟那么激进罢了。

亨书勤近些年一直为能够在本府开启中学教育而上下奔走呼告,但是难度颇高,最大的问题是省衙的办学资质问题,然后才是教习和资金等等一系列麻烦事。好在省衙的一位副省长是亨书勤在京师大学堂上学时的一位相熟的教授,他支持自家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也为当下新学推广不畅而忧心。在亨书勤主持德安府新学期间,为德安府新学的启蒙初教部出力不小,一方面也助长了亨书勤在德安府办新学的声势在省内外的传播。只是当下本省主官是老式做派,虽说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对地方上的事物干涉的能力很有限,大多都各自为政,但秉承着一直以来的经验,他是拿不准的事缓缓看看再说,不是缓缓再做,是再说之后再看看适不适合再议,无论是否适合都等等再说,然后一直是再说再说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说其为官之道又一直以谨慎谨慎再谨慎著称,大约是和史上著名的诸葛学来的,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虽说这人没有多大的政绩吧,但也没有什么大不是,早先一直在各省衙门轮转为官,官声一般,倒也不是太差,因着地位识见,他对新学倒也不是排斥,只是秦荣正之事对他影响太大。加之秦荣正后新学不昌,他便成了惊弓之鸟,生怕行差踏错,一个不是导致晚节不保,所以一直实施再说再说的拖延**,却也不明言拒绝,让你自家折腾够了,偃旗息鼓方休。亨书勤当下就是遇到了这么个状况,幸好上面有教授副省长,本府主官是本家韩姓仆人的远亲,有一份香火情在,加之对教育这些不涉及根本权力之争的东西也不是太在乎,对亨书勤背后的副省长多少也有些忌讳,所以在本府新学一事上也乐于放手,并不予掣肘。韩姓德安府主官对当下时局也是摸不太清楚,就也存了一份看戏的心思,不插手这方事务,错事是你的,与我无关,且蹦跶吧,有好事自也少不了自己的那一份。大概是潜意识的还是有一份嫉妒在的,日常也不表现出来,一味的透着些客气。新学是亨书勤作为本府参议的职责所在,从一腔心思、踌躇满志到心渐灰、意渐冷,只是想着这是有益于人的好事,才强自支撑着不曾停下脚步来,唯蹒跚前行而已。教授也一直劝他要忍耐,亨书勤也是仕途、家中琐事不少,虽为官清正,但也颇受现实打击,咬牙坚持前行至今未曾停步,因此也受到不少世人的称赞,在省内外亦博得好大的名声,不过多是清正开明、广开教育一面。

亨家在城内东北区,附近的住户多是本府内有名望的家族和致仕的地方官员,距离衙门不甚远,而距离新式学校却约有7、8里的脚程。这对少年来说可不算近的,步行的话,差不多要半个时辰之久,骑马的话却要快很多,所以日常亨亚日兄弟三人午时多在校旁一个固定的饭庄吃饭休息,好挨到下午课时。亨辉大一些,可以自己骑马,又好动,偶尔会归家吃饭;而亨旭东因为身体一直不大好,日常坐马车就学,中午就和两个弟弟一起在饭庄吃饭休息。而由于阶段和课程不同,下学后兄弟三人通常会各自归家。

今日只有兄弟二人上学,亨辉和往常一样,是自己骑着马去的,所以他和伴当韩旻出发时间会晚上一些。亨辉可以自理却依然伴当随行,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亦是当下时局动荡不安,府城里也早有一些异动的征兆。一些人因各种缘由对新学又虎视眈眈的,亨家也怕出什么意外,再说半大的小子也做不了什么太具体的事情,所以也就让韩旻日常伴行,以策安全,亨旭东的伴当韩霄亘更是如此。

主仆二人结伴前行,前一段路是城里比较热闹的聚居区和商业区,二人走的很谨慎,避免不小心碰到或是踩到人。行至中途,行人稀少,道路宽阔,又甚少岔巷的地方,亨亚日伸出右手,对一侧王川纲说:“老规矩,把你身上的东西给我,再把缰绳给我。”

王川纲依言而动,说道:“四少爷,你要自己骑,就慢点骑吧。虽说小马温顺好掌握,但万一路上蹿出个人来,到时候避让不及会出事的。”

亨亚日把物事放置妥当后,点头应道:“我自是省得的。”

说罢轻轻一抖手里的缰绳,小牡马迈开步子朝前疾奔起来。王川纲一路小跑的跟在后面,看见亨亚日骑在马上的身体虽是起伏不定的,但多是和小牡马步伐基本保持一直,就放心下来,且跟在后面一路小跑起来。一人一马跑得渐远,后来竟慢慢看不到了,王川纲也不着急,只保持着小跑的态势一直不停往前奔。

王川纲一直跑到距离学校约莫不足一里的大道时,才一眼看到不远处亨亚日正勒马静立在道路一旁等着自己,赶忙加紧跑快几步,赶至身旁,口中也是微微喘着粗气。王川纲一边抹了抹额头的微汗,一边打量着少爷,心里想:还好、还好,没有意外,还在老地方等我。随即接过缰绳,准备服侍少爷登上马背继续前行,却听亨亚日说:“传纲,你一路跑的辛苦,要不你骑马吧,你慢点骑,我们一路过去。”

王川纲赶紧摆摆手说:“少爷,使不得的。旁人见到了像什么话,一旦有什么风声传到我爹耳朵里,说少爷地上走,我却骑着马,我可是要被打个半死不可的,我可不敢。”

亨亚日说:“那好,我们就步行过去,时间还早,学校也不远了。”说完当先迈步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