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六十四章 不拿我当大人?

清妖 第六十四章 不拿我当大人?

簡繁轉換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0 01:05: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六十四章不拿我当大人?(第1/2页)

赵安参与私盐买卖是可行的,青帮本身就是清代最大的物流运输集团,而这个物流运输集团也是有内部准军事化组织的,相较亡命徒组成的小股贩盐队伍,青帮天然就具备组织和武力上的压倒性优势。

雍正年间李卫就是利用青帮打击两淮走私盐贩,成效显著,搞的贩盐的跟青帮誓不两立。

不过几十年过去了,时间这东西又最容易淡化仇恨,赵安估计青帮和私盐贩子很有可能早就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沆瀣一气互相勾搭在了一起,因为青帮的物流体系也是私盐贩子天然的“保护伞”。

一方有货,一方有船,有钱大家挣么。

反正打死赵安也不信青帮没参与走私贩盐。

所以只要他能搞定一些灶户,再在官面上稍稍运作一下,借着青帮的皮弄条小规模的产销贩渠道一年挣个几百上千两甚至再多些应该不难。

又不是要垄断私盐体系,就算他想也没这个本事。

大白天都敢偷摸出来贩盐,能没点白道上的关系?

说不定连两淮盐运衙门的路子都打通了。

吃自家饭,砸大家锅的事情赵安是干不出来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是正理。

除非他当上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那私盐这摊子必定得姓赵。

急起来,两淮盐运衙门也得姓赵。

谁跟爱新觉罗姓,谁就跟还能活九年的老太爷一起走。

其实眼下官面上赵安也是有关系的,甘泉县的巡检司就负有缉私盐职能,丁县尊又是个极其贪婪的父母官,这位县尊大人只要松个口,或变相给巡检司打个招呼,巡检司那边肯定不敢查领导身边的人。

不听使唤,立马叫你下岗。

合伙人这块除了孙瑞孙老四赵安也想不到其他人,不过真要把这事偷偷弄起来,必定也要找些信得过的自家人参与其中。

一路上赵安都在琢磨这件事,寻思还是有必要把打小一起长大的包大为和杨小栓弄进青帮,这样走私盐的事就能由他们去干。

他是府学的学官,不好明目张胆参与走私的。

要是被别的私盐贩子发现他这个学官的存在,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

一旦被人告发,除非换个省份继续骗,不然江苏这里是铁定混不下去的。

搞钱归搞钱,但涉及大是大非和前途这一块,赵安不敢含糊。

钱要弄,但绝不能自个下场。

和中堂这会如日中天,赵安觉得自己要是能给和中堂一次孝敬一百万两,人中堂大人说不定都能让他在省里坐把交椅。

一千万两,制台、部堂说不定都有的商量。

当然,前提是赵安的履历和政绩也要漂亮。

不过身份证和学历都是假的,履历和政绩难道就不能接着造假么?

要假,就一假到底!

想到这里,骡车上的赵安脸上不由浮现一抹说是猥琐吧不太像,说是志存高远雄心勃勃吧也不像,反正就是瞧着挺诡异的笑。

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多了,老天爷也没再给赵安添堵,一路顺顺当当的就到了东台县。

东台县是二十多年前刚从泰州拆分出来的新县,因此县城规模不大,县学和孔庙跟其它地方一样是在一起,位于县衙东南约里许地的地方。

东台县城给赵安的感觉就是被各种河道围着,河道上皆是打着各种旗号的盐商货船,还有络绎不绝运送芦苇的船只,一眼看去没有什么高大建筑,除了偶尔几座二三层小楼,其余都是那种青砖平房式的建筑。

河道边上到处都是码头,有供客商上下货的大码头,也有城里居民洗衣做饭取水用的小码头。

仔细看的话,不乏有妇人蹲在码头洗痰盂尿壶的。

东台人的口音不像赵安老家兴化,跟扬州那边区别也大,听着有点像后世南通口音,反正赵安听不懂。

坐在骡车上一路看下来,恍惚间以为回到前世六七十年代的某苏南小乡镇。

到了县学门口后,赵安便给张二哥结了车钱让他回去。

不是不想让张二哥留在东台等他一起回去,实是不知道这次东台县试要考多久,这要是在东台停留时间太长会影响人张二哥收入。

现在回去路上还能带几个客呢。

啥都不干让人在这干等,赵安反正是不好意思的。

“小哥下回再用车的话直接找我便行。”

张二哥走时给了赵安一块竹片,上面是他家的地址,作用跟后世名片差不多,有需要的话直接到他家等,或者留个口讯便行。

大概就是底层人民的劳动智慧吧。

县学大门没有看门老头,从外面看起来倒是有点像座被院墙围着的寺庙,赵安四下看了眼整了整衣衫便负手走了进去。

走路的姿势尽可能显得成熟稳重,因为能体现上级单位来人“视察”的气场。

跟个小瘪三似的肯定要被人看轻。

心态大概就是别拿村长不当官看吧。

一入县学就听朗朗读书声传来,东台以盐而兴,人也是以盐而聚,自然读书的大多是当地的灶户子弟。

前明时灶户的户籍归盐运司管,实际由州县代管,且灶户必须代代承袭不许参加科举,但到了清朝这个制度松动了下来,允许灶户子弟参加科举,只是额外需承担一定的课役。

赵安的到来没有引起东台县学任何人的注意,直至他在一间教室门口装作“领导”般朝内仔细端详,方引起县学的复设训导董正祥的注意。

复设训导是没有品级的吏,只有经制训导才是正九品的官,职能上属于经制训导的助手,体现在东台县学这边的话,这个董训导其实就是管后勤伙食的。

“请问您找谁?”

赵安装模作样的逼格让手中拎着两块猪肉的董训导有些吃不准。

“噢,我是府里下来的。”

赵安淡淡说道,然后就被董训导请到了“校长”办公室,就是县教谕的值房。

“赵大人您先坐一会,教谕大人去了县衙跟县里商议县试的事,要晚一些才能回来,卑职这边先给大人您泡壶茶,”

不愧是管后勤的,尽管对赵学录如此年轻颇感惊讶,脸上的表情、手头的活计、口头的恭维话董训导是一样不落。

让赵安挺受用,尤其那一口一个“大人”特别来事的感觉。

一个小县城的儒学能有什么好的招待茶叶,也就市面上的常见货,赵安这人也不讲究,加之也渴,便要端起泡好的茶碗先咪上一小口润润喉,想到什么动作为之一滞,改为拿起碗盖在茶碗边上轻轻刮两下,又吹了两下。

慢条斯理。

动作看在董训导眼里,大概就是这个派头的意思。

“校长”杨教谕和副校长常训导(经制)都去了县衙,县学这边除了董正祥这个训导助手能负责接待,真没其他人有资格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四章不拿我当大人?(第2/2页)

赵安这边装作什么都懂的问了董正祥关于县试的事,待知县试正式日期是后天,并且要连考三天后,不由有些关心道:

“眼下正值大暑天气热着,县学这边可曾注意学生中暑的事?可不能出了差子,考试固然重要,学子的身体更为重要,这是本官临来前教授大人特意叮嘱的,你们万不能松懈了。”

董正祥闻言忙道:“大人放心,都备着各种药呢,考场也布置的较为通透。”

“如此甚好,”

赵安满意点头,又问了今年有多少学生参加县试,县学估计能有多少人考试合格,考生的住宿饮食方面之类的事。

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因为将学生集中起来考试要注意的事项古今相通,不过说法不同。

董正祥一边回答一边也是佩服到底是府学下来的大人,他们想到的事人家想到了,他们想不到的事人家也想到了。

还好自己这边应对得力,这要换其他人来难免会有疏忽。

等了一会仍不见校长和副校长回来,赵安索性让董正祥带他到各教室看看,那架势绝对比校长还要专业。

看的正在教书的几位老秀才都心中打鼓,不知道董训导领的何人在这瞎逛。

赵安作为府里下来的监考老师,吃住肯定由县学负责,给他安排的住处就是县学后面靠近学庙的公房。

拢共七八间房子,且都是青砖平房,乍一看说是招待所更贴切些。

吃饭也是在县学的食堂,当然不是和学生们一起吃,也不是和老师们一起吃,而是专门有小灶。

总体上,赵安比较满意,他这个监考老师也比较自由,开考前核查一下考生姓名档案,开考后想在考场转转就转,不想转回屋睡觉或者出去逛街都行,反正谁都知道他过来是走个过场的。

没油水捞,还指着人监考老师真分分秒秒守在考场么。

不过等县学的校长、副校长回来后,赵安就不太满意了,因为两人对他不像董正祥般恭敬,尤其那八品教谕见他年纪小,时不时的摆出老资格老前辈的架势。

除了向他通报考试流程,要求他几时到达几时结束外,其它内容完全对赵安保密。

甚至连第二天到县里跟主考官知县大人议事也不带他去。

这就不是会不会做官的事,而是会不会做人了。

赵安有点憋屈,他以为自己这个监考老师哪怕再没有发言权,县学这边总要天天请他下馆子,塞点红包给个见面礼,或者给安排个娱乐项目吧。

能这样就心满意足,啥事都不管,有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都从事的教育体系,没必要把关系闹僵。

可东台县学的两位正副校长这般轻视于他,真就来了气。

偏是有气没处撒,原则上人家也不需要知会他什么,更休提请他按摩放松安排特殊项目了。

只能干瞪眼,盼着县试赶紧结束好回扬州筹划弄钱的事。

终是熬到县试开考,一大早就被董正祥叫到孔庙门口,然后就见东台县的知县、主薄等官员正在和县学的杨教谕、常训导在那说话。

参加本次县试的数十名学生则在孔夫子像前端正站着,人人脸上都是无比的虔诚之色。

叫赵安过来干嘛?

参加祭夫子仪式呗。

仪式过程中别说东台县的知县和佐贰官过来和赵安打个招呼,县学的正副校长更是没和赵安说过一句话,好像他是个小透明般。

就是董正祥这个训导助手还有两位老师陪着赵安说说话。

仪式结束后,赵安跟个木头人似的听从安排,象征性的抽查几个考生的档案后便同意开考。

当天只考一场,考的是八股文,第二天考试帖诗和经论,最后一天考策论。

三天下来,赵安除了憋屈就是憋屈,但还不能马上走,因为第四天要阅卷。

就这么点考生,阅卷一天就能结束。

阅卷肯定和赵安没关系,因为主考官是知县,副考官是教谕,另外抽了几个老秀才参与阅卷。

最终名次则由知县和教谕决定。

这也是收钱的关键点。

让赵安这个监考老师在,不是要分他钱,而是体现阅卷的公平性。

真正的名次考试前就内定了。

到傍晚时,阅卷结束,名次也定了下来。

从头到尾没赵安什么事。

他最后要做的事就是在考生名次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名单是东台知县陈文和亲手交到赵安这个监考老师手中的,上面知县和教谕的名字都已签好。

赵安扫了眼发现县案首是个姓陆的学生,八股文、试帖诗和经论、策论都是甲等。

原本签字走人就好,可赵安就想恶心东台县这帮人,竟是没有签字,而是轻咳一声要求将陆案首的试卷拿给他看看。

这个要求合理也不合理。

合理之处在于府学派来的监考官原则上可以阅卷,因为有这个权力。

不合理之处在于府学不干预县学是潜规则。

现在赵安打破这个潜规则,自然让东台县一干人等不满,因为这让县里很没有面子,尤其是正副主考官。

县学的常训导甚至给了赵安一个眼色,示意不必如此。

赵安却不为所动。

知县大人脸上过不去,微哼一声还是同意将县案首的卷子调取给赵安看。

心中是不慌的,虽然事先收了陆家银子,但小陆这孩子水平的确是不错的,县案首可定可不定。

如此,纵是有人质疑排名也不碍事。

四份试卷很快到了赵安手中,可他又哪能判断出人家考的对不对,写的好不好。

就纯粹是添点堵。

装模作样看完四份试卷后便准备签字,可提起毛笔准备落笔时忽的心中一动,一把抓起第一名考生的策论卷子对东台知县冷冷道:“考题是何人所出?”

“本县乃主考官,考题自是本县所出!”

陈知县真就生气了,这府学的小家伙不懂事便罢了,怎么还能以如此语气同他说话。

一边的副考官杨教谕也是眉头微皱,小年轻就是事多。

赵安不理会这两人对自己的不满,只将卷子递了过去,沉声道:“请问陈大人,这考题乾三爻不象龙说乃何意?”

陈知县实是忍不住讥讽道:“莫非堂堂府学的学官连本县童生试题都不知何意?”

“知,下官当然知道,”

赵安微“哼”一声,“陈大人这考题不就是说我乾隆皇上不像龙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