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二十章 县令说话的不行

清妖 第二十章 县令说话的不行

簡繁轉換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0 01:05: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十章县令说话的不行(第1/2页)

季伯昌说的“顶头银”指的各房书办有缺,补缺者必须给上一任交离任钱。

这个离任钱六房并不是统一数目,而是根据油水多少来定。

如吏房的“顶头银”一般是五十两起步,而工房和刑房那边最少得二百两。最少的是礼房,三十两就能搞定。

赵安是被借调在户房,真要有缺补上,保底也得一百两。

也就是说他只要在布坊差事这块的工作表现得到季师爷的认可,对方就能替他省下一百两“顶头银”。

而他成为户房书办各种灰色收入加一块,大概一年也就一百两左右。

换言之,想要成为衙门的正式科员,先拿一年工资出来再说。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除非上面的领导给你做工作。

季师爷这么安排,显然也是知道赵安这个乡下来的穷小子手头没钱,所以提前帮他把路铺好。

这恩情,不亚于表叔王德发了。

典型的义父在上,受孩儿一拜的大恩大德。

赵安自是感激不尽,也不知季师爷有没有闺女,若有,甭管胖瘦美丑,只要季师爷肯,他这个女婿当的绝对没二话。

一趟后衙之行,就这么让赵安从纯纯的临时工摇身一变成了分管副县令的一号“大秘”。

接下来他只需服务一个领导,那就是季师爷。

也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开始协助季师爷收取甘泉县境内各家布坊的检验费。

怎么收呢,直接收吧。

跟税课司收取侩屠税一样,交钱盖章。

过程也很简单,直接去找甘泉县的制布行会派个文件就行。

甭管哪个年代,各行各业都有个组织,哪怕捣粪的也有个粪行。

行会初衷肯定是团结互助,随着时间演变,行会渐渐就形成了一种垄断局面。不仅负责制订本行业的市场标准,也负责本行的准入制度。

外人想要从事某一个行当必须到本地行会进行报备,交上一定入行费保证遵守行会的规则,才会被允许入行。

行会的存在也能有效帮助官府减少行业矛盾,遇到商事方面的纠纷,官员在断案时基本都以行会的规矩作为参考。

连带着官府有什么事也直接通知行会负责人,再由行会负责人召集本行商家讨论,如此就减少了官府与商家的“正面”对决,起到了一种缓和作用。

垄断漕运的青帮说白了就是漕运业的行会,只不过这个行会人太多,且人员成份太复杂,已经涉黑。

甚至还有可能涉及阴谋颠覆大清朝廷,因为据说青帮也是洪门的分支。

至少有洪门人员渗透进了青帮。

洪门的宗旨是什么?

反清复明!

当然,是否真是如此,赵安也无法肯定,毕竟他知道的不多,目前除了那个有可能和青帮有关系的孙瑞,他和青帮没有任何接触。

甘泉县是扬州府的附廓县,县内的制布行会就在最繁华的东关街。

由于赵安是第一次接触衙门的具体工作,季师爷怕出错特意给他讲了些制布业的情况,又将本县境内的大小制布作坊简表拿给赵安,要他将各家作坊情况熟记于心。

这些简表实际是户房几十年来对制布业的统计表,主要是关于每年布匹销售情况,以及哪些作坊是销售大户,每年从制布业收取的赋税是涨是跌之类的。

很简单的一种原始经济普查手段,估摸是为了应付上面弄的,但也能从中窥知扬州经济一二。

赵安这边还没看完,季师爷就将草拟给制布行会的文件写好了,待墨干后便吩咐赵安道:“你现在就将这份文告送到制布行会,另外要他们负责人明天到衙门来一趟,县尊有可能要和他们具体商谈。”

“是,先生。”

赵安先是点了点头,继而小心翼翼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靠一份随便起草的文件就跟人家布坊收钱,是不是太糙了。

要知道这文件上连正印官、佐贰官的官印都没盖啊,人家行会要是不认怎么办?

“是不是请县尊用下印,免得行会那边说什么话再闹将起来给县尊添麻烦。”

赵安也是好心,或者说习惯前世的“红头”,总觉少个大印太过潦草。

谁料季师爷无所谓的摆了摆手:“就这样送去,谅他们不敢不认。”

似乎早就习惯这种“潦草”行事手段。

赵安“噢”了一声,出于好心还是多了句嘴:“先生,刚才学生看了下,发现本县制布业每年给税课司交的商税都有两三万两,而据学生在税课司的了解,制布业的税赋约占本县商税的四分之一,对本县的经济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章县令说话的不行(第2/2页)

对本县的赋税征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县里却要跟制布业收取验货费,是不是会有害制布业的发展,万一因此导致一些作坊主不愿经营,原本应征的商税岂不是反而要少了?”

“乱收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危害性,赵安那可是比谁都明白,看的也是比谁都多。

如果这件事没有他参与,他可以装作没看见,但既然季伯昌让他参与这件事,其中利弊他还是要提醒一下的。

“没想你竟有这番见识,”

季师爷略带欣赏的看了眼赵安,继而说道:“你说的情况确实会发生,但这不是我们关心的,也不是我们过问的,诚如你所说服务好县尊就是服务好百姓,如果我们不能替县尊解决任上的亏空问题,那县尊要你我做什么?”

顿了顿,意味深长的补了句,“县尊的麻烦才是你我的麻烦,其他人的麻烦与你我又有何干系?在衙门当差,你若想着百姓好与不好,那衙门这碗饭你可吃不了。”

“这...”

赵安语滞,知道季师爷说的才是正理,只心中隐隐还是无法接受地方官因为自身利益对地方经济的大加破坏。

难道不是地方经济越好,县令大人的收入越多么。

许是知道赵安心中仍有诸多不解,或者说诸多不适,季师爷索性给赵安说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事实。

那就是大清朝廷是允许县衙涉足地方特色产业的,也就是允许县令经商。

“本县只是向制布作坊们收一些验货费,你可知别地怎么做?不说远的,就说那丝绸业最兴盛的浙江,当地的丝绸生意全部是被县官插手的,以致一个个县官全是当地首富...”

季师爷说的“插手”是以两个方式体现,一是直接把原来的商家逐出行业,县官派家人经营;二是不管商家愿不愿意,县官都要入一份干股,坐在衙门就有钱进账。

为此,甚至有不少商家被当地的县官用各种由头治的死去活来。

如此一比较,甘泉县只是向作坊主收取检验费,简直就是活菩萨的作为。

“学生真是孤陋寡闻了,”

赵安承认自己还是受前世影响太多,总以为自己在不断突破道德底线,没想到大清朝的官场压根就没道德。

“是不是觉得这当官的太不是东西?”

季师爷笑了笑,“告诉你,我们这县尊大人已经算很好的了。你可知我上次的恩主是如何弄钱的?义赈!”

“义赈?”

赵安心想这是好事啊。

还是想的太简单。

季师爷上次服务的那位江西县官,一年至少要搞三次义赈,表面是救济贫困的好事,实则借机敛财,一次义赈下来少说都是万儿八千两入账。

就这,还落得为官甚好的名声,老百姓夸,上级衙门也夸,结果一任未满就升知州了。

你说气不气人?

“你还年轻,许多事不明白,往后见多了自然就懂了。这官真不好当啊,朝廷每年给县令的俸禄和养廉银就那么点,县令这边上下打点的各项开支却是以万两计,”

季师爷以一幅过来人的样子提点着赵安,“就说我们这位县尊大人吧,去年光是给制台大人就送了一万一千两,抚台大人那边送了九千两,藩台大人是七千两,臬台、学台各送五千两,府台那边三千两,光这些给上面诸位大人的孝敬就足足四万两,还不提给京里的打点、本县各项开支、朝廷收取的钱,你说这没钱怎么弄?”

制台就是总督,抚台便是巡抚,藩台说的是布政使,臬台指的是按察使,学台是管学政的。

都是一省坐在桌上讲话的巨头,也都是要喂饱的存在。

各种账一算,作为最基层的县令可不就得变着花样弄钱么,要不然这官他能当下去?

连带着作为师爷的季伯昌、作为衙门临时工的赵安,都只能围绕一点开展工作。

那就是不遗余力的帮县太爷弄钱。

谁弄的钱多,谁的功劳就大大的。

还有什么好说?

赵安捏着鼻子就去制布行会送文件,任你经济发展的再好,县尊大人得不到好处,那就是所有人都没好处。

未想,制布行会的负责人还是个头铁的,一见文件让他们制布作坊每家最少要交五百两验货费,当场就撂下狠话:“这事府里知道吗!要我们制布坊交钱也成,须府台大人发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