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14章 进京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4章 进京

簡繁轉換
作者:跑盘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5 13:11:0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李家老宅。

李哲拎着网兜进院,瞅见王秀英正坐槐树底下搓衣裳,“娘,我回来了。”

王秀英瞥了一眼,本不想理他,看着鼓鼓囊囊的网兜,诧异道,“你咋又买这么多东西?”

“大哥跟柱子白给咱出力,不得给人家整点好吃的?”

“买这些花了多少钱?”

“甭管了,等着吃就行。”

“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张玉珍那娘们儿精得跟猴儿崽子似的,少说得赚你一半。”

李哲笑笑不接茬,张玉珍店里的东西并不贵,有些反而比供销社还便宜,上次在供销社买的猪肉2.05元一斤,张玉珍店里1.95元一斤,便宜了整整一毛。

他娘爱咋说就咋说吧,高兴就好。

“娘,这些东西你归置归置,我下地干活去。晌午嫂子过来做饭,您帮着带带大丫。”李哲说完,走出院子。

“她会做啥饭,白瞎了这块肉。”王秀英哼了一声,将李哲买的东西拿进屋,放到堂屋的方桌上。

她不支持儿子种蔬菜大棚,是觉得花钱太多,担心营生没干成,还得背一屁股饥荒。

她又不是糊涂虫,咋会故意拖儿子后腿。

王秀英挑了一个大冬瓜,削去皮,切成小块备用,简单清洗猪肉,瘦的炖菜、肥肉耗油,嘴里嘀咕道,“咋又买这么多肉,这大热天的咋存得住……”

……

村北,李家棒子地里。

掰棒子可是个讲究活儿,直接钻进玉米地掰,棒叶会划伤脸和胳膊,通常是沿着垄沟一侧收割,一个人在前面掰,一个人在后面砍倒,从外到里一排排收,人就不用钻进棒子地,避免被棒叶划伤。

老李三人也是这么做的,赵铁柱在前头掰棒子,李卫东抡镰刀砍秸秆,老李更绝??左手掰棒子,右脚“咔嚓“踩断秸秆,一个人能干两人活。

李哲到了地里,四人重新分组,东头李哲跟赵铁柱搭伙,李哲掰玉米棒子扔进背篓里,赵铁柱在后面砍玉米杆。

老李带着大儿子从西头干,速度加快了许多。

大营村附近种植的是秋玉米,收获时间在九月底到十月初,而现在才九月初,提早收玉米肯定会造成减产。

也正因此,李家收玉米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

老李随口敷衍几句,并没有说种大棚的事,他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没准还会当成笑料传出去。

四人边干活,边聊天,累了就在树凉里歇会,时间过得很快。

临近晌午,日头高照,地里的玉米已经收了半亩。

老李伸了伸腰,拿起头上的草帽扇风,“就干到这吧,天越来越热了,咱先回去吃饭。后晌凉快了接着干。”

四人将掰下来的玉米装进尿素袋子,堆放到马车上,赵铁柱赶着马车在前面走,父子三人再后面跟着。

马车到了李家门口,赵铁柱就闻到了一股香味,他拉着马车进了院子,见到王秀英正围在大锅旁做饭,“大娘,做啥好吃的呢?真香。”

“猪肉炖粉条,柱子多吃两碗,管够。”王秀英看着赵铁柱长大的,知道这是个踏实肯干的孩子,对他的印象很好,自家老二这么省心多好。

李哲从袋子里拿出几个玉米,拨了玉米皮,“娘,你看这玉米多鲜嫩,煮几个吃呗。”

一般玉米熟透了才会收割,到时出粮率更高,但也咬不动了。鲜玉米才是最好吃的。

“吃吃,就知道糟践粮食。”王秀英看着提前收割的嫩玉米,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再长二十来天玉米粒才能变硬。鲜玉米水分大,晒干都是扁的,得损失多少粮食。

众人简单洗漱,围坐在方桌旁吃饭。

王秀英先盛了一碗菜递给赵铁柱,“柱子,多吃点,锅里还有。”

“谢谢大娘。”赵铁柱双手接过白瓷碗,里面是猪肉豆腐冬瓜炖粉条,油汪汪的菜汤看着就有食欲,再配上刚出锅的白面馒头,那叫一个香。

吃着吃着,赵铁柱眼圈有些发红,这炖菜的味道跟他娘做的很像,自打他爹死了,娘带着弟弟改嫁,就再也没吃过了。

李哲也大口的吃着,他也很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炖菜,王秀英不会做那些菜谱上的名菜,炖菜很拿手。

李卫东将碗里的一块肥肉夹给妻子马来小。

王秀英撇撇嘴,没说话。

老李吃完一碗菜,拿起半块馒头,掰碎泡着菜汤吃。

李哲吃了两碗菜,两个馒头,又拿起了一个刚煮熟的玉米啃起来。

“嗯,这玉米鲜嫩、哏啾,你们也尝尝。”与后世的水果玉米、糯玉米相比,李哲还是更喜欢这种味道,有嚼劲,也不是太甜。

王秀英哼道,“有啥稀罕的,地里守着的东西,又不是没吃过。”

“娘,你不稀罕,有人稀罕呀。”

看到娘俩又开始斗嘴,老李打断了,说道,“老二,赶紧吃,吃完了休息会,下午还得接着收玉米。”

李哲道,“爹,一会你们先去,我得去趟村委会。”

“你小子又要干啥?”老李音调拔高,想到这小子的折腾劲,他是真怕了。

“我想租借村委会的拖拉机,去城里卖鲜玉米。”

王秀英摆摆手,“你别瞎折腾了,廊方前几年才改市,谁家没几个村里的亲戚,不缺你这口鲜玉米吃。”

“我也没打算去廊坊城里,那才几个人。我是要去京城卖,京城人有钱,想吃口鲜玉米,总不能也找冀州的穷亲戚要吧,还不够那点路费呢。”廊方市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就是距离京城近,廊方人可能一辈子没去过省会,但不能不去京城。

老李脸上带着不赞成,“就算你借到了拖拉机,进京的条子咋整?”

李哲道,“要是拉其他的货,我不敢保证,蔬菜农产品问题不大。”

八十年代末,京城面临严重的蔬菜短缺的问题,菜价一度偏高,为了解决京城老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1985年5月31日起,京城出台政策,正式开放蔬菜市场,本市郊区和外地运菜进京的车辆,包括汽车、拖拉机,可以凭菜进京,不再要外地进京证明。

同时,国家允许农民在完成定购任务后自由销售剩余产品,为农民进城卖农作物提供了政策支持。

鲜玉米属于谷物,但李哲却是将它当菜卖,运输和售卖地点也是菜市场。

王秀英提醒,“老二,租拖拉机可不便宜,你别折腾半天,连租车钱都赚不出来。”

“放心,我心里有谱。”

后世的经济市场,想吃啥、想喝啥都有,你没想到的,商家也能想到。

但现在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饱饭都没吃几年,像这种季节性的享乐主义小商机,估计还没被注意到。

他们家距离京城近,可以直接拉到京城去卖,这个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才是李哲的底气来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