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虎贲郎 > 第335章 铁器之论

虎贲郎 第335章 铁器之论

簡繁轉換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2:1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35章铁器之论(第1/2页)

大陵县,冶炼场。

赵基巡视此处,负责管理这里的是司金都尉王琦。

作为当初八百虎贲中年龄最大的人,自常山撤兵后,赵基就转任他为司金都尉,带着臂章上的两杠四星离开了虎贲体系。

即便这样,王琦依旧在官服两臂刺绣纹章。

这两杠四星用的是其他颜色,与虎贲现役的配色不同。

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先是转任徐晃的军司马;徐晃掠地上党时配属了郡北骑士、义从骑士,王琦升为典军。

随后就来担任司金都尉,执掌太原最大的冶炼、锻造生产基地。

赏罚得当的情况下,这里也能算是流水线生产。

秋冬两季没干别的,光用来生产农具。

赵基着重检查曲辕犁,王琦与幕府重要人员旁观,看着吏士操演曲辕犁。

一人一牛就能开垦土壤,不仅效率高,转弯也方便。

之前流行的是长直犁,整体笨重,通常要二牛抬杠,转弯不变,一个人不好操作。

而现在,曲辕犁效率高,灵活好用。

唯一不好的就是犁刀处用了生铁,是最大的生产成本。

西曹诸葛玄看着扶犁的吏士单人提犁转向,而耕牛也不甚劳累,神情激动,忍不住转身对赵基拱手:“恭贺大司马,大司马所造曲辕犁,逆臣袁氏焉能不败?”

赵基闻言,看向诸葛玄也是露笑:“庶民苦于耕,与袁氏何干?”

长史张昶也说:“大司马,这曲辕犁大不同于长直犁,农乃国家之本,绝非小事,寓意长远呐。”

“我明白了,稍后长史草拟献表,我要向天子进献曲辕犁,以兴国家农事。”

赵基也明白,这是要在舆论方面攻击袁氏。

新式高效率的犁因形制而称呼、命名为曲辕犁,你袁氏想偷就偷吧,别嫌这个名字难听就好。

袁氏受曲,怎么能顺利发展?

攻击敌人,讲究动于九天之上,意思就是要进行整体战,从各个方面下手。

以今年的储备,也就满足各处官田,大概限于太原、河东两郡,与弘农、河雒地区;明年才能向西河、雁门、代郡、上党、河内传播。

后年时,估计也就能传播到汝颖、陈留、南阳、襄阳一带。

袁绍、曹操即便知道,也不会猝然大面积推广。

限制农耕的除了器械外,还有畜力。

也就赵基这里,能通过匈奴部落采购耕牛。

牛与牛是不一样的,可匈奴内迁之前就有耕种的习俗,自然会繁育耕牛。

春耕时,除了牛外,马匹也是可以做畜力的。

所以曲辕犁也会给匈奴各部,以及镇羌城的羌人分配。

从匈奴人手里弄牛马,是一件比较精细的工作。

既要弄到牛马,还不能激起太过强烈的抵触情绪。

征税是一个方式,免除匈奴人的口赋、徭役,口赋、徭役折成牛马。

摊派到匈奴各部,就能拿到这笔畜力折算的税赋。

另一个方式就是经济手段,用铁器从匈奴各部置换畜力,但具体怎么置换,还需要详细讨论。

曲辕犁,播种的耧车,都是要生产的。

只要不涉及铁器部件,木制结构的农具都很好生产,农闲时就能组织人力进行生产。

还有各种民用独轮车、水车,以及灌溉河渠、水堰的修建,都需要持续投入人力。

以至于赵基都有些满足于现在的地盘,想要费一年时间进行深耕。

特别是境内匈奴各部,目前也就去卑这里拆分了六个千户级别的大部;赵基很想将千户制度推行到治下所有匈奴人头上。

将数千户规模的匈奴大部拆掉,匈奴一户就是一落,通常能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人,发达行为的落能有人五六十口人。

特别是那种户主年老,好几个儿子成年正处于分家阶段的落,人口规模更大。

一个刚分家,新兴的落,也能有十个人,两三个青壮。

但今年还真不适合对匈奴人下手,不是权威不够,也不是力量不够,而是匈奴人还没过上好日子。

当技术推广,让匈奴各处生产力提升,能过上比过去两三年更明显的富足生活时。

那么匈奴内部对抗的阻力就会明显降低,到时候再开始拆分大部为数个千户,组合中等部落为千户,自己吃掉小部也编为直属的千户。

以千户制度,逐步代替匈奴人内部成熟的名王大部,这样以后幕府就能通过千户制度垂直管理匈奴。

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匈奴各部的首领、贵族,掌握大部内部的矛盾信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5章铁器之论(第2/2页)

也让匈奴人了解自己,拆分大部又不是直接吞并,不过是推恩令的强化版本。

每个匈奴名王肯定有叔父、兄弟、堂兄弟或成年的儿子,拆掉大部,让其中亲近幕府的近亲充为千户。

完成千户制度后,匈奴人的动员力,服从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征税也会方便。

要么缴纳畜力折算赋税,这就是保护费;要么接受兵役,成为幕府一员。

检查完曲辕犁,赵基众人又检查仓库里的农具。

赵基这才放心很多,这些农具,才能保证今年太原、河东的生产恢复。

他不怎么懂经济,没做过什么大生意,但也知道分配的重要性。

翻阅库存账簿,赵基问:“目前铠甲、军械不便分发给义从、匈奴贵族,这农具分发、奖赏下去并没有多少隐患。而我现在疑惑的是,不知该不该放开农具互市。”

现在仓库的农具,肯定是发下去,直接发给各处县府、军士家庭手中,县府再给佃户租出去。

至于各县的民户,只能钱购买,反正很多人卖蝗虫也挣了许多现钱。

虽然为了买粮食又让许多钱币回流到官府手中,可民间货币储备目前来说是充足的。

只有市场上提供百姓急需的货物,他们手里的钱币才有意义。

所以民户想要补充、更新农具,只能钱买;把钱出去,他们才有挣钱的动力。

匈奴义从骑士的家庭……哪怕再吕布那里效力的义从,原则上也是响应赵基的征发,也是可以分配农具的。

匈奴贵族需要拉拢,奖励农具给他们,提高他们领地内的生产效率,这样也有好处,能让贵族更加依赖幕府。

如此一来,唯一需要考虑就两件事情,第一就是要不要对匈奴人放开农具购买的资格;第二就是给盟好势力是否放开农具买卖。

比如张杨这里,河内早就打烂了,陈留更是缺铁。

明年秋收后张杨获悉曲辕犁的优点后,因不产铁的原因,应该会很馋这个。

还有张燕,对曲辕犁的要求更为迫切。

但山中能冶铁,张燕这里今年送去曲辕犁后,就能自行生产。

赵基现在问的是农具,其实问的是铁器外流到鲜卑的隐患。

匈奴与鲜卑是宿仇不假,可匈奴人能在赵基这里购买铁器农具后,若转身能给鲜卑人卖个好价钱,那匈奴人自然乐意当个中间二道贩子。

两只羊换一把镰刀,匈奴人就敢拿镰刀去找鲜卑人换两三匹马!

应赵基所问,众人收敛喜色,陷入沉思。

最终,还是张昶先开口:“大司马,若是准许民间百姓购置农具,又不准匈奴购置。会伤匈奴依附之心,也难以奏效。”

“嗯,百姓有利可图,自然会将官营的农具转卖给匈奴百姓,以获取利润。”

赵基见其他人态度也不强烈,就说:“不过农具储备不够丰富,今年只准许百姓购买,余下人等延期到明年。从明年二月时,不再限制买卖。此事也可传告鲜卑,我欲发通关文书给鲜卑王,由他遣使来晋阳与我互市。”

张昶还没开口,东曹赵蕤立刻开口:“大司马,鲜卑如狼似虎,岂可与之互市?其所缺正是铁器,千万不可与之互市。若是关陇平定,马腾、韩遂臣服,我军无有腹心之患,再与鲜卑互市不迟。”

可能是感觉语气有些强烈,赵蕤又改口提了个前置条件。

他世居常山,距离鲜卑不算遥远,也算是有切身之痛。

赵基也只是试探,见张昶、诸葛玄对这方面缺乏敏感,也就点着头。

也只有给匈奴各部进行千户整编后,他才会放开匈奴的农具买卖限制。

而这期间,就让治下的吏士、百姓当一段时间的二道贩子,从匈奴人手里赚点兽群。

想要严格限制,也是不难的,无非就是给农具铁器上打字。

与二维码身份信息一样,一个是明文,一个是暗码。

通过铭文,限制该农具的流通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被有司查到,没收即可。

只是现在没必要,等后续一点点打补丁,收紧这个政策。

各地工具铁器供应有个上限在,匈奴人即便走私也走不了多少。

比起农具铁器走私,军械走私才是大头。

这种黑心钱让匈奴人或者雁门、代郡、西河豪强转走,赵基感觉未免可惜。

当然是安排人手,来个官方走私。

哪怕是军中淘汰的兵器,对鲜卑人来说也是宝贝。

这是鲜卑人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他们很缺军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