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124章 蹊田而夺之牛

大宋文豪 第124章 蹊田而夺之牛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3 02:13:11 来源:源1

把自己的物品都安置好,两人分别躺在自己的床榻上开始小憩。

听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声,陆北顾的思绪有些飘忽。

两个月的时间,考完四州联考,就要州试了。

如果能顺利通过州试拿到解额,他就能够走出四川,前往开封参加礼部的省试,也就是那场著名的“千年龙虎榜”。

而未来呢?

庙堂会有什么变化?

他的路又该怎么走?

现在想这些,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但今天周明远提起了庙堂里的这些事情,却令他难免不去想这些事情。

天圣二年的宋祈、宋庠、郑戬、叶清臣是一个小圈子,天圣五年的王尧臣、韩琦、文彦博、包拯又是一个小圈子。

此时的他脑海里忽然飘出了一句站长的著名台词。

“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就是,不管是谁,在庙堂上没有自己的圈子都很难生存下去。

而同年,通常是这个时代最有用,也是最容易形成朋党的圈子。

不过党一旦形成,无论组成之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走向党同伐异的结局,这在大宋的庙堂上乃至整个华夏古代历史,可谓是屡见不鲜。

陆北顾从周明远刚才所言天圣二年与天圣五年两个小圈子之争,忽然想到了未来会发生的一件大事。

“没记错的话,包拯几年后好像就盯上了三司使这个位置,在韩琦的支持下把张方平搞了下去。”

《三朝名臣言行录》里面明确记载了韩琦说过“诸人欲以进奏院事倾正党,张方平、宋祁、王拱辰皆同力以排”,以及“庆历中,韩琦与杜衍、富弼、范仲淹同心辅政,更革弊事,援引正人。时张方平、钱明逸、王拱辰为两

制,皆历中丞,故杜祁公而下,为三人者排逐,指为朋党”。

所以,韩琦与张方平的不对付,是由来已久的。

现在是嘉?元年,今年张方平会复任三司使,与范祥一起挽救濒危的大宋财政,而眼下韩琦还未回到中枢,要到嘉?三年才拜相,开启属于他的十年秉政时代。

再过三年,随着大宋财政的基本稳定以及韩琦的拜相,很快双方之间的争斗就会发生了。

所有身居高位的人,庙堂斗争这种事情都是避不开的。

而人的行为往往基于自身利益,很难以用非黑即白的单纯标准去判定。

所以不能用感情上的远近亲疏,以及平常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观点,来思考这些庙堂上的事情。

譬如包拯。

绝大多数现代人听到这个名字,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一个黑脸大胖子,眉心还带个月牙,能够秉公断案,身边还跟着展昭和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但实际上,包拯的历史形象和他在断案小说里的形象相差甚远……………包拯虽然为人清廉,但却绝非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自己的朋友,有一颗想要进步的心。

在历史上,嘉?四年,包拯会先弹劾三司使张方平以致其免官,随后再弹劾仁宗任命的新任三司使宋祁,以至于仁宗被逼无奈,最后任命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权知三司使。

因为这件事情闹得太难看,以至于大喷子欧阳修直接上了著名的《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欧阳修一向直抒胸臆,从来不惯着谁,上来一句“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就直接半点面子不给包拯留了,接下来的“今拯屏逐二臣,自居其位,使将来奸佞者得以为说,而惑乱主听。今后言事

者不为人信,而无以自明,是则圣明用谏之功,一旦由拯而坏”更是讽刺拉满。

最后欧阳修直接建议仁宗“伏望陛下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使拯得避嫌疑之迹,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不胜幸甚”。

这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公布之后,其中“蹊田夺牛,岂得无过?”一句,引发了朝野间议论汹汹,包拯只能待在家里躲避任命......不过他最后还是如愿以偿了,两年后的嘉?六年,包拯在韩琦的大力举荐下终于得以担任

三司使。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源头,也就是包拯弹劾张方平的理由,正是所谓的“张方平在成都知府任上涉嫌低价购买土豪田产”一事。

??所以,要不要提醒张方平呢?

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提醒张方平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一则以自己的身份说出来太突兀,交情也没到那份上;二则韩琦与张方平关系不睦,互相之间争端已久,所谓低价购买田产也不过是找个由头而已,哪怕没了这个理由,只要想找,总能找

到别的理由。”

庙堂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如非必要,陆北顾不想卷入其中。

“先考中进士再说吧。”

稍微小憩了一会儿,陆北顾醒来,开始在学舍内读书。

周明远作为老牌上舍生水平不低,陆北顾研读白沙先生给他的手稿,偶尔遇到难题,问周明远通常能得到解答。

而陆北顾也发现,他遇到的这些难题,其实很多都是别的上舍生早都遇到过的……这很正常,学习就是如此,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内容,这注定早就有无数人走过相同的攻克之路了。

而那也让我对于加入社团,没了一些想法。

接上来的几天,沿哲钧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研读白沙先生布置的作业以及去中舍的讲堂下课那两件事情下。

然而那场暴雨却始终有没停歇,结束逐渐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

本来除了岭南,小宋其我地方的人,是基本下是会穿木屐的。

但随着雨越上越小,哪怕因为泸川县小部分建筑依山而建的情况没利于将水导入到沱江和长江之中,县内各条街道还是出现了内涝现象,州学也是例里。

是得已,周明远也穿下了配发的木屐和蓑衣,跟着同学们在助教的指挥上以方用木盆往里倒水。

可情况并有没随着我们的努力得到改善。

雨越上越小,乃至于城中的人心,都随着粮价的是断攀升而浮动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