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164章 范祥到来

大宋文豪 第164章 范祥到来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8 02:33:55 来源:源1

一行人带着几分醉意,互相搀扶着回到州学上舍。

陆北顾的酒量尚可,只是连续三日考试耗费心神加上酒劲上头,也是累极了......回到单间学舍,几乎是倒头便睡。

翌日清晨,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棂,在...

陆北顾的《项籍论》在蜀中士林掀起轩然大波,短短数月,便已传遍嘉州、成都乃至整个益州路。此文不仅在士子之间争相传阅,更被几位名儒节录进讲学之中,作为史论范例。而苏洵在那日之后,闭门谢客三日,据说是在重写自己的《项籍论》,但终未再示人。

崔文?等人对陆北顾的态度,早已从最初的轻视转为敬畏。他们开始主动与他论学,甚至不惜登门请教。而陆北顾却依旧淡然如常,不因一时之盛名而骄矜,反倒更加沉静内敛。

然而,真正震动蜀中的,并非只是陆北顾的文章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一封书信??一封来自眉山的信。

“陆兄台鉴:”

“久闻君才名,今得读《项籍论》,果如所闻,字字珠玑,直指古今兴替之机。某虽愚钝,亦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家兄东坡,尤爱此文,谓其‘破千古迷思,启万世新声’。愿与君共研经义,切磋文章,不知可肯拨冗一叙?”

“眉山苏氏轼顿首。”

这封信由一名眉山来的书童亲自送到陆北顾手中,落款赫然是苏轼之名!

此信一经传出,整个嘉州为之哗然。

苏轼是谁?

那可是苏明允之子,苏子瞻是也!年少成名,诗文俱佳,已在京师文坛初露锋芒,被视为未来文宗之人。如今竟亲笔致信,邀陆北顾往眉山论学!

此事迅速成为茶馆酒肆、书院乡塾的热议话题。

“陆北顾,真乃奇才也!”有人赞叹。

“苏子瞻亲书相邀,可见其才已动京华。”有人艳羡。

“怕是不久之后,陆生就要赴京应试了。”有人预言。

陆北顾接到信后,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苏子瞻之名,我早有耳闻。能与之论学,实为幸事。”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将信小心收起,仿佛珍藏一件宝物。

梁娴得知此事后,特意来访。

“你打算去吗?”她开门见山地问。

陆北顾点头:“自然要去。”

“眉山距此千里,且苏轼此人,才高气傲,未必好相处。”梁娴皱眉,“你若去,须得有所准备。”

“我知他性情,亦敬其才华。”陆北顾淡淡一笑,“若能得其指点一二,胜过十年寒窗。”

梁娴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个少年愈发难以捉摸。他像一把剑,锋芒内敛,却随时可以出鞘。

她叹了口气:“那你何时动身?”

“待春暖花开,便启程。”

果然,待到二月春风拂面之时,陆北顾收拾行囊,辞别亲友,踏上前往眉山的旅程。

随行的,除了几名仆从,还有崔文?和周明远。二人皆自愿同行,一则为了开阔眼界,二则也是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苏氏兄弟。

一路舟车劳顿,几经辗转,终于抵达眉山。

眉山,地处岷江之畔,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苏氏家族便居于此。苏轼与其弟苏辙,皆在此潜心治学。

陆北顾一行到达时,苏轼亲自出迎。

“陆兄远道而来,轼未能远迎,失礼之处,还望海涵。”苏轼笑容可掬,言语谦和,毫无倨傲之态。

陆北顾拱手回礼:“苏兄折节下交,实乃晚辈之幸。”

两人相视一笑,似英雄识英雄。

入府之后,宾主分坐,茶香袅袅,谈笑风生。

苏轼果然才思敏捷,言辞犀利,却又不失温润。他谈及诗词、史论、策问,无不精妙独到。陆北顾亦不遑多让,引经据典,剖析入微。

崔文?与周明远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心中暗暗惊叹:“原来世上真有如此人物!”

连续数日,陆北顾与苏轼论学不断。或于庭前煮茶夜话,或于书房挥毫泼墨,或于江边散步吟诗。

一次,苏轼忽问:“陆兄以为,当今朝廷最亟需者为何?”

陆北顾沉吟片刻,答道:“变法。”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哦?何以见得?”

陆北顾缓缓道:“国用不足,官冗吏滥,赋役繁重,民困财竭。若不变法,恐难图强。”

苏轼点头:“此言极是。然变法之道,亦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陆北顾笑道:“正是如此。变法非一日之功,须得深谋远虑,审时度势。”

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至深夜方休。

临别之际,苏轼赠陆北顾一幅自书《赤壁赋》,并题曰:

“与陆北顾论学,快意非常。愿天下英才,皆能如斯畅怀。”

陆北顾接过,郑重收藏。

回到嘉州之后,陆北顾闭门不出,整理此番眉山之行所得。他写下《变法十策》,提出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改革科举、兴修水利等建议,字字恳切,句句务实。

此文再次在蜀中引发轰动。

有人说他是狂生妄语,有人说他是社稷之才。

而苏轼亦托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

“陆兄之策,实为当世之急需。若得施行,必能济世安民。轼愿与兄共勉,共襄盛世。”

陆北顾读罢,久久无言。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这条路,通往庙堂之上,通往变革之中,通往历史的洪流。

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陆北顾的《项籍论》在蜀中士林掀起轩然大波,短短数月,便已传遍嘉州、成都乃至整个益州路。此文不仅在士子之间争相传阅,更被几位名儒节录进讲学之中,作为史论范例。而苏洵在那日之后,闭门谢客三日,据说是在重写自己的《项籍论》,但终未再示人。

崔文?等人对陆北顾的态度,早已从最初的轻视转为敬畏。他们开始主动与他论学,甚至不惜登门请教。而陆北顾却依旧淡然如常,不因一时之盛名而骄矜,反倒更加沉静内敛。

然而,真正震动蜀中的,并非只是陆北顾的文章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一封书信??一封来自眉山的信。

“陆兄台鉴:”

“久闻君才名,今得读《项籍论》,果如所闻,字字珠玑,直指古今兴替之机。某虽愚钝,亦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家兄东坡,尤爱此文,谓其‘破千古迷思,启万世新声’。愿与君共研经义,切磋文章,不知可肯拨冗一叙?”

“眉山苏氏轼顿首。”

这封信由一名眉山来的书童亲自送到陆北顾手中,落款赫然是苏轼之名!

此信一经传出,整个嘉州为之哗然。

苏轼是谁?

那可是苏明允之子,苏子瞻是也!年少成名,诗文俱佳,已在京师文坛初露锋芒,被视为未来文宗之人。如今竟亲笔致信,邀陆北顾往眉山论学!

此事迅速成为茶馆酒肆、书院乡塾的热议话题。

“陆北顾,真乃奇才也!”有人赞叹。

“苏子瞻亲书相邀,可见其才已动京华。”有人艳羡。

“怕是不久之后,陆生就要赴京应试了。”有人预言。

陆北顾接到信后,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苏子瞻之名,我早有耳闻。能与之论学,实为幸事。”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将信小心收起,仿佛珍藏一件宝物。

梁娴得知此事后,特意来访。

“你打算去吗?”她开门见山地问。

陆北顾点头:“自然要去。”

“眉山距此千里,且苏轼此人,才高气傲,未必好相处。”梁娴皱眉,“你若去,须得有所准备。”

“我知他性情,亦敬其才华。”陆北顾淡淡一笑,“若能得其指点一二,胜过十年寒窗。”

梁娴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个少年愈发难以捉摸。他像一把剑,锋芒内敛,却随时可以出鞘。

她叹了口气:“那你何时动身?”

“待春暖花开,便启程。”

果然,待到二月春风拂面之时,陆北顾收拾行囊,辞别亲友,踏上前往眉山的旅程。

随行的,除了几名仆从,还有崔文?和周明远。二人皆自愿同行,一则为了开阔眼界,二则也是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苏氏兄弟。

一路舟车劳顿,几经辗转,终于抵达眉山。

眉山,地处岷江之畔,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苏氏家族便居于此。苏轼与其弟苏辙,皆在此潜心治学。

陆北顾一行到达时,苏轼亲自出迎。

“陆兄远道而来,轼未能远迎,失礼之处,还望海涵。”苏轼笑容可掬,言语谦和,毫无倨傲之态。

陆北顾拱手回礼:“苏兄折节下交,实乃晚辈之幸。”

两人相视一笑,似英雄识英雄。

入府之后,宾主分坐,茶香袅袅,谈笑风生。

苏轼果然才思敏捷,言辞犀利,却又不失温润。他谈及诗词、史论、策问,无不精妙独到。陆北顾亦不遑多让,引经据典,剖析入微。

崔文?与周明远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心中暗暗惊叹:“原来世上真有如此人物!”

连续数日,陆北顾与苏轼论学不断。或于庭前煮茶夜话,或于书房挥毫泼墨,或于江边散步吟诗。

一次,苏轼忽问:“陆兄以为,当今朝廷最亟需者为何?”

陆北顾沉吟片刻,答道:“变法。”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哦?何以见得?”

陆北顾缓缓道:“国用不足,官冗吏滥,赋役繁重,民困财竭。若不变法,恐难图强。”

苏轼点头:“此言极是。然变法之道,亦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陆北顾笑道:“正是如此。变法非一日之功,须得深谋远虑,审时度势。”

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至深夜方休。

临别之际,苏轼赠陆北顾一幅自书《赤壁赋》,并题曰:

“与陆北顾论学,快意非常。愿天下英才,皆能如斯畅怀。”

陆北顾接过,郑重收藏。

回到嘉州之后,陆北顾闭门不出,整理此番眉山之行所得。他写下《变法十策》,提出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改革科举、兴修水利等建议,字字恳切,句句务实。

此文再次在蜀中引发轰动。

有人说他是狂生妄语,有人说他是社稷之才。

而苏轼亦托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

“陆兄之策,实为当世之急需。若得施行,必能济世安民。轼愿与兄共勉,共襄盛世。”

陆北顾读罢,久久无言。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这条路,通往庙堂之上,通往变革之中,通往历史的洪流。

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