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172章 揪出蛀虫

大宋文豪 第172章 揪出蛀虫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8 02:33:55 来源:源1

堆积如山的账册卷宗几乎将官廨侧厅塞满,空气中本来就弥漫着陈年纸张的霉味,许多卷宗匣子上还都积着薄灰,放下之后扬灰更是呛人。

“你们就在这里坐着,没查完之前不准随意走动。”

王逵和书办们垂手...

陆北顾离开后的夜晚,松涛斋内气氛沉郁。烛火摇曳,映照着十七张书案上或紧蹙的眉头、或凝重的脸庞。韩子瑜坐在原位,手中握着尚未收起的毛笔,墨迹未干的答卷静静摊在案头。

他望着那张纸,心中却浮现陆北顾离去时那道挺直却仿佛被折断般的背影。那不是失败者的身影,而是被命运硬生生压弯的脊梁。

“心志不坚者,难为磨刀之石。”助教的话还在耳边回响。

苏辙低声道:“今日考题之难,远胜昨日,严先生下午所问诸经贯通之题,几乎无人能答得圆满。”

苏洵则沉默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波动。他知道,明日的课程不会停歇,而淘汰也不会止步于今日。

夜色渐深,松涛斋外风声如涛,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晨雾弥漫,松涛斋的大门再次被推开。众人陆续入座,昨夜的疲惫尚未散尽,新的一轮考验已然开始。

讲席之上,今日换人了。

来者是一名中年儒士,身形清瘦,眉宇间透出一股凌厉之气。他身着青衫,腰间系一柄短剑,虽未佩官职,但举手投足之间,自有威仪。

他没有自报家门,只是将手中的竹简往案上一放,声音冷峻:“我是赵慎之,主讲《尚书》与策论。”

此言一出,众人心头皆是一震。

赵慎之??这个名字在七州士林中并不陌生。他是前朝御史台左司谏,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贬谪岭南多年,后遇赦归乡,隐居不出。据说其学问渊博,尤擅《尚书》章句,且以策论犀利著称,曾有“赵铁笔”之称。

“今日讲《尚书?洪范》九畴。”赵慎之翻开竹简,语调不疾不徐,“九畴者,天地之常道也。然其中‘庶民惟星,视民如伤’一句,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谓其乃帝王驭民之道,亦有言其体现民本思想。尔等如何看?”

众人面面相觑,这题目看似寻常,实则极难回答。若说民本,则易触当今庙堂忌讳;若说驭民,则又失儒家仁政之旨。

赵慎之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苏洵身上:“苏明允,你先说。”

苏洵拱手起身,神色沉稳:“学生以为,《洪范》所言‘庶民惟星,视民如伤’,并非单指帝王治术,而是强调民为邦本,当敬而畏之。星虽微弱,然聚而成象;民虽卑贱,然众而成势。王者当知民心向背关乎国运兴衰,故‘视民如伤’非虚言,乃治国安邦之要义。”

赵慎之微微颔首,却并未评价,而是转向韩子瑜:“韩子瑜,你以为如何?”

韩子瑜心头一紧,站起身来,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回赵先生,学生以为,此句既含民本之意,亦有警戒之辞。所谓‘庶民惟星’,是说民如星辰,虽不可数,却自有秩序;‘视民如伤’,则是提醒君王施政须谨慎,若轻慢百姓,必致祸乱。结合《洪范》全篇,此语更应视为对统治者的警示,而非单纯的驭民之术。”

赵慎之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似是对他的回答颇为满意。

“不错。”他点头道,“《尚书》非徒记事之书,乃训诰之体,字字皆含劝诫。今人读之,若只求章句训诂,而不究其义理,便失其根本。”

他说罢,又抛出一道策论题:“请诸生就‘省官冗吏’之议,结合《周礼》六官之设,论今之官制可否裁减?”

此题一出,满室哗然。

省官之事,历来为朝廷大忌,尤其近年来,朝中大臣多有主张裁撤冗官以节财政,然亦有反对之声,认为此举恐动摇地方治理根基。

赵慎之显然有意试探众人胆识与思辨之才。

韩子瑜执笔思索良久,终下笔如飞:

“……今之官制,沿袭旧法,然时移世易,制度亦当随变。《周礼》六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然今之官僚,往往一人兼数职,一事分属多衙,冗员繁杂,耗财误政。省官之举,非不可行,然需循序渐进,厘清职责,去浮冗而留精要,方能达治平之效……”

他引《周礼?天官冢宰》所述“官不必备,惟其人”,再以汉唐省官实例为证,最后提出改革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审查官员实绩,汰除庸碌,保留贤能,并辅以考核升迁之法,使仕途清明。

写毕,他长舒一口气,抬眼望向赵慎之,只见对方正默默翻阅答卷,神色不动。

待所有人交卷之后,赵慎之并未当场点评,而是合上竹简,淡淡道:“今日课业已毕,诸生可退。”

众人起身告退,走出松涛斋时,皆感筋疲力尽。

暮色四合,寒意渐浓。

韩子瑜缓步走在回舍的路上,脑海中仍萦绕着白日的策论题目。他深知,这样的问题不仅考验学识,更考验胆略。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视为“妄议朝政”。

他抬头望向夜空,星光点点,宛如庶民之众。

“庶民惟星,视民如伤。”

他低声念道,心中却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

这一夜,他未眠。

次日清晨,松涛斋再次开启,赵慎之依旧端坐讲席,继续讲解《尚书》其他篇章。然而,随着课程深入,众人渐渐发现,这位昔日的御史,竟在悄然引导他们思考更为深刻的政治议题。

“何为治国?”他问。

“如何选贤?”他问。

“君臣之道为何?”他问。

这些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经典章句解读,而是直指现实政治的核心。

而在这场无形的思想较量中,韩子瑜逐渐崭露头角。他的思维愈发缜密,言辞愈发锋利,尤其是在讨论《尧典》“钦明文思安安”之时,他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钦明文思安安’,不仅是赞尧之德,更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钦者,敬也;明者,察也;文者,礼也;思者,虑也;安安者,恒常之道也。五者兼具,方可为君。今之为官者,若缺其一,岂可称治?”

赵慎之听罢,久久未语,良久才缓缓点头:“善。”

这是他在整场授课中,首次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韩子瑜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那个目标??成为真正的士人,而非仅仅是一个应试的学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松涛斋内的讲授未曾中断,每日都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淘汰。

第三日,崔文昭落第。

第四日,嘉州李延之被淘汰。

第五日,连一向沉稳的苏辙也在一次策论问答中失语,险些出局,幸得赵慎之宽恕,方才留下。

而韩子瑜,始终屹立不倒。

他不再畏惧任何提问,也不再惧怕任何考试。因为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章句之间,而在思考之中;真正的士人,不是为了功名而学,而是为了担当而学。

第六日黄昏,赵慎之最后一次合上竹简,缓缓起身。

“七州英才,不过百人。能至松涛斋者,皆非凡品。然吾观诸生,唯有一人,能在经义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不偏不倚。”

众人屏息聆听。

“此人,便是韩子瑜。”

话音落下,整个松涛斋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韩子瑜怔住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只能起身,深深一揖:“学生愧不敢当。”

赵慎之却微微一笑:“你无需谦逊。因为从今日起,你将代表松涛斋,前往州试主考处,接受最后的面试。”

“什么?”众人惊呼。

州试主考??那是由朝廷特派的翰林学士亲自主持,只有最顶尖的学子才有资格进入最后一轮选拔。

韩子瑜抬头,看向赵慎之,眼中第一次流露出真正的情感。

那是一种混合着激动、感激与敬畏的目光。

他终于明白,这场淬炼,不只是为了筛选人才,更是为了锻造灵魂。

而这,才是真正的龙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