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173章 范祥的许诺

大宋文豪 第173章 范祥的许诺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8 02:33:55 来源:源1

此时如果是王逵在行政层级上的顶头上司泸州知州刘用在这里,是无法对其拘禁、审讯的,必须要呈报梓州路的提点刑狱司,交由提点刑狱司处置。

但因为盐监属于双重管理体系,所以在涉及盐务的事权上面,范祥反而...

松涛斋的钟声在黄昏中悠扬响起,余音未散,众人仍沉浸在赵慎之宣布的震撼之中。韩子瑜缓缓起身,心中百感交集,却只觉肩头陡然沉重如山。

他望向赵慎之,那双凌厉的眼眸中竟透出几分温和,仿佛看穿了他的心绪。

“去吧。”赵慎之轻声道,“州试主考处,不是为了让你锦上添花,而是要你雪中送炭。”

韩子瑜深深一揖,转身步出松涛斋。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初春的寒意,也吹散了他心头最后一丝迷惘。

***

翌日清晨,韩子瑜便启程前往州试主考处??设于州城南郊的翰林别院。

别院占地广阔,古木参天,石径幽深。门庭森严,守卫皆是禁军出身,腰佩长刀,目光如炬。韩子瑜递上松涛斋荐书后,被引入偏厅候命。

他在厅中静坐良久,茶水已凉,仍未见召。正当他思索是否要再等之时,忽听门外脚步声急促,一名青衣小吏匆匆入内,低声道:“韩公子,请随我来。”

他起身跟随,穿过数重回廊,来到一间轩敞书房。房中檀香袅袅,正中案前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绯色官袍,胸前绣着仙鹤纹样,正是当朝翰林学士、此次州试主考官??裴元衡。

韩子瑜上前跪拜行礼:“晚生韩子瑜,拜见裴大人。”

裴元衡抬眼打量他片刻,微微点头:“你便是松涛斋赵慎之所荐之人?”

“学生侥幸得先生垂青,不敢言荐。”韩子瑜答得恭敬。

裴元衡笑了笑,示意他起身:“不必拘礼。老夫今日召你前来,并非为寻常策问,而是有一道题,需你亲笔作答。”

说罢,他从案上抽出一份卷轴,展开后,只见其上墨迹遒劲,写着一行字:

**“论时政之弊,兼陈改革之道。”**

韩子瑜心头一震。这题目,看似宽泛,实则锋利如刃。若答得浅显,则难入主考法眼;若过于激进,则恐触庙堂忌讳。

他沉吟片刻,提笔蘸墨,写下开篇:

**“臣闻治国如治病,病根不除,虽愈一时,终将复发。今之弊政,不在一事,而在积弊已久;不在一人,而在制度之失……”**

他引《尚书》“若涉春冰”之语,形容当前政局之险峻,继而历数冗官、赋税、边防三弊,提出裁冗、减税、整军三项对策,并以《周礼》“六典”为据,论证制度改革之必要。

写至酣畅处,笔走龙蛇,洋洋洒洒三千余言,直至暮色四合,方始搁笔。

裴元衡接过答卷,细细阅览,面色由冷转和,最后竟露出一丝笑意。

“好一篇‘时弊策’。”他赞道,“不避权贵,不畏时俗,既有古义支撑,亦有现实考量。难得,难得。”

韩子瑜低头拱手:“学生所言,皆出于忧国之心,若有不当,还请大人指正。”

裴元衡摆摆手:“无需自谦。你可知,此策若呈于御前,会引发何等风波?”

韩子瑜神色不变:“学生只求无愧于心,至于风波,自有天定。”

裴元衡凝视着他,眼中闪过一抹欣赏:“你果然不负赵慎之所望。”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老夫还有一问。”

韩子瑜抬头:“请大人赐教。”

裴元衡缓缓开口:“若有一日,你得掌大权,如何自持?”

这一问,直指人心。

韩子瑜沉默良久,终于答道:“学生愿以‘敬’字立身,以‘慎’字行事,以‘诚’字待人。若居高位而不自省,必致骄横;若执权柄而不自律,终成祸源。故学生常思:位高一分,责重十倍。”

裴元衡轻轻抚掌:“善哉!此言可传千古。”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落日余晖,语气忽然变得深远:“韩子瑜,你可知为何今日独召你一人?”

韩子瑜摇头。

裴元衡回过身,目光如炬:“因为,你将是下一任州试解元。”

韩子瑜怔住。

裴元衡继续道:“不仅如此,你还将被推荐入京,参加殿试预选。若能在京中脱颖而出,便可授官任职,参与新政。”

韩子瑜顿时感到胸口一阵翻涌,激动、敬畏、惶恐交织在一起。

他再次跪下,重重叩首:“学生愿尽全力,不负大人厚望!”

裴元衡扶起他,语气温和:“你已无须多言。老夫只希望,将来你若掌权之时,莫忘今日之志。”

***

离开翰林别院时,已是夜幕降临。

韩子瑜缓步走在归途上,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个更大的舞台,也将面对更复杂的局势。

但他已无所畏惧。

他想起陆北顾离去的身影,想起苏辙的低声叹息,想起赵慎之那一句“真正的学问,在思考之中”。

如今,他终于明白,学问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担当。

回到松涛斋时,众人纷纷围上来询问结果。韩子瑜只是淡淡一笑,道:“一切,尚未开始。”

众人皆知,这句话,既是谦逊,也是宣言。

***

数日后,州试正式放榜。

韩子瑜位列榜首,名副其实的“解元”。

消息传来,松涛斋内一片欢腾,唯独赵慎之依旧神色淡然。

他站在讲席之上,望着满室学子,缓缓道:“韩子瑜已登龙门,但诸位记住,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众人肃然。

而韩子瑜,已踏上赴京之路。

身后,是松涛斋的钟声,是他曾经挣扎与成长的地方;前方,是巍峨宫阙,是未知的命运与责任。

他迎风而立,目光坚定,心中默念:

“庶民惟星,视民如伤。”

这一次,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践行者。

松涛斋的钟声在黄昏中悠扬响起,余音未散,众人仍沉浸在赵慎之宣布的震撼之中。韩子瑜缓缓起身,心中百感交集,却只觉肩头陡然沉重如山。

他望向赵慎之,那双凌厉的眼眸中竟透出几分温和,仿佛看穿了他的心绪。

“去吧。”赵慎之轻声道,“州试主考处,不是为了让你锦上添花,而是要你雪中送炭。”

韩子瑜深深一揖,转身步出松涛斋。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初春的寒意,也吹散了他心头最后一丝迷惘。

***

翌日清晨,韩子瑜便启程前往州试主考处??设于州城南郊的翰林别院。

别院占地广阔,古木参天,石径幽深。门庭森严,守卫皆是禁军出身,腰佩长刀,目光如炬。韩子瑜递上松涛斋荐书后,被引入偏厅候命。

他在厅中静坐良久,茶水已凉,仍未见召。正当他思索是否要再等之时,忽听门外脚步声急促,一名青衣小吏匆匆入内,低声道:“韩公子,请随我来。”

他起身跟随,穿过数重回廊,来到一间轩敞书房。房中檀香袅袅,正中案前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绯色官袍,胸前绣着仙鹤纹样,正是当朝翰林学士、此次州试主考官??裴元衡。

韩子瑜上前跪拜行礼:“晚生韩子瑜,拜见裴大人。”

裴元衡抬眼打量他片刻,微微点头:“你便是松涛斋赵慎之所荐之人?”

“学生侥幸得先生垂青,不敢言荐。”韩子瑜答得恭敬。

裴元衡笑了笑,示意他起身:“不必拘礼。老夫今日召你前来,并非为寻常策问,而是有一道题,需你亲笔作答。”

说罢,他从案上抽出一份卷轴,展开后,只见其上墨迹遒劲,写着一行字:

**“论时政之弊,兼陈改革之道。”**

韩子瑜心头一震。这题目,看似宽泛,实则锋利如刃。若答得浅显,则难入主考法眼;若过于激进,则恐触庙堂忌讳。

他沉吟片刻,提笔蘸墨,写下开篇:

**“臣闻治国如治病,病根不除,虽愈一时,终将复发。今之弊政,不在一事,而在积弊已久;不在一人,而在制度之失……”**

他引《尚书》“若涉春冰”之语,形容当前政局之险峻,继而历数冗官、赋税、边防三弊,提出裁冗、减税、整军三项对策,并以《周礼》“六典”为据,论证制度改革之必要。

写至酣畅处,笔走龙蛇,洋洋洒洒三千余言,直至暮色四合,方始搁笔。

裴元衡接过答卷,细细阅览,面色由冷转和,最后竟露出一丝笑意。

“好一篇‘时弊策’。”他赞道,“不避权贵,不畏时俗,既有古义支撑,亦有现实考量。难得,难得。”

韩子瑜低头拱手:“学生所言,皆出于忧国之心,若有不当,还请大人指正。”

裴元衡摆摆手:“无需自谦。你果然不负赵慎之所望。”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老夫还有一问。”

韩子瑜抬头:“请大人赐教。”

裴元衡缓缓开口:“若有一日,你得掌大权,如何自持?”

这一问,直指人心。

韩子瑜沉默良久,终于答道:“学生愿以‘敬’字立身,以‘慎’字行事,以‘诚’字待人。若居高位而不自省,必致骄横;若执权柄而不自律,终成祸源。故学生常思:位高一分,责重十倍。”

裴元衡轻轻抚掌:“善哉!此言可传千古。”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落日余晖,语气忽然变得深远:“韩子瑜,你可知为何今日独召你一人?”

韩子瑜摇头。

裴元衡回过身,目光如炬:“因为,你将是下一任州试解元。”

韩子瑜怔住。

裴元衡继续道:“不仅如此,你还将被推荐入京,参加殿试预选。若能在京中脱颖而出,便可授官任职,参与新政。”

韩子瑜顿时感到胸口一阵翻涌,激动、敬畏、惶恐交织在一起。

他再次跪下,重重叩首:“学生愿尽全力,不负大人厚望!”

裴元衡扶起他,语气温和:“你已无须多言。老夫只希望,将来你若掌权之时,莫忘今日之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