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37章 今朝先来谒相公

大宋文豪 第37章 今朝先来谒相公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7 01:21:2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正是此理,天时虽不可逆,然人事不可不预。”

陆北顾说道:“极北苦寒之地,本就难以农耕,全靠游牧,若再遇大寒,牧草不生,则胡骑为求生存必然南掠......澶渊之盟虽立,然不可奢求永久和平,总有一日寒期将至,届时即便不是契丹,也总会有北方胡人如匈奴、鲜卑、柔然一般再次南下中原的。”

“居安思危,所虑不假!”

老者感叹道:“不想今日竟在这摩诃池畔,听得如此新奇之论。”

“你这后生,年纪轻轻,却能从故纸堆中看出这般门道,倒是个有心人,只是我听闻四川常有文士来张相公这里投递文稿,以求骤得青云之梯,你小小年纪莫不是也想走这捷径?”

老者正色说道:“老夫劝你一句,不走科举正途,便是真保了个小官做,一辈子便也踟蹰于原地了,到时候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这里面有个说法,大宋的荐举制度最初其实是非常泛滥的,并且允许大员推荐亲属、门客入仕。

而庆历三年,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纲领,直指荐举制度积弊,并且大规模罢黜冗官,著名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故事便是从这来的。

庆历新政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员每年荐举人数上限,哪怕是三司使这样的高官所荐举的人数也不超过三人,到了现在的嘉?元年,虽然荐举人数有所放宽,但条件还是非常苛刻,并且荐举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荐举这条路只能找高官,而且一般都是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被荐举。

但即便如此,走荐举出身,也只能当“选人官”......意思就是判、司、簿、尉这样的最低级的职位,这种虽然也是官,但干的都是脏活累活,所谓“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便是这些“选人官”的工作现状了。

而“选人官”如果不能被继续荐举入京,那就意味着终身都只能做个微末小官,基本上仕途就是一眼望到头了,不可能再有进步。

所以如果不是科举这条路实在是走不通,一般的士人不会选择走荐举这条路。

但是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怎么可能有人有才华到了足够让高官赏识的地步,又走不通科举这条路呢?

有的,包有的。

譬如......苏洵。

诸葛亮当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初出茅庐,直到写《出师表》,也不过是二十一年。

但这位老兄,截止到现在,考科举已经足足考了二十二年了,还没中进士。

这可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存在,就算因为文学技能点全都点到了“散文”这一项上,偏科有些厉害,但是天赋才华都在那明摆着呢,考科举肯定也比绝大多数考生都强吧?

然而,努力也努力了,就是考不上进士。

甚至苏洵在州学考举人,也不是一次就考上的。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苏洵策论写的多好,如何苦背帖经,在诗赋、墨义这两项上面,卷王们总是能通过极致的操作,把分数差拉开。

??所以真的不要觉得在大宋考科举容易啊!

而老者也是以为陆北顾也想走这条捷径,故而好心规劝了一句。

陆北顾连忙拱手说道:“非是如此,晚辈明年便去朝天子,今朝先来谒相公罢了。”

听了这话,那老者面色一缓,指着陆北顾笑道。

“你这小子,倒是有趣的很。”

显然,老者并不喜欢那些来张方平这里投递文稿以求荐举的人,因为很多人都只是空有文华而已。

不过他也改变不了张方平,毕竟张方平喜欢与有才华的士人交往,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甚至老者这种人,才是不符合大宋士大夫阶层风气的。

因为士大夫以文会友,赏识、提携还未做官的书生,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

而这时在门口眼看已经不能再等下去的李磐,也整理了一番衣冠,走了进来。

“下官合江知县李磐,见过转运使。”

转运使?

陆北顾有些惊讶,答到最后,他当真以为当面的就是张方平来着。

不过转运使这官也够大的了,只是不知道是益州路的转运使还是梓州路的转运使。

老者交叉审讯似的问道:“今日你来拜谒张相公,所为何事?”

李磐当然也不傻,他估计陆北顾已经被问过这个问题了。

所以他恭谨答道:“乃是因为我这学生对经国济民之道有些想法,策论中有未尽之意,想与张相公面谈一番。”

而李磐这时候也借机向陆北顾介绍了赵?的身份,陆北顾急忙行礼。

“见过赵转运使!”

就在这时,屏风后一位紫袍大员踱步而出。

只见此人身着紫色曲领宽袖长袍,袍长及足,腰间束玉带,挂金鱼袋,头戴直脚硬幞头,脚蹬乌皮靴,端地是气度不凡。

“见过张相公!”

李磐连忙带着陆北顾作揖行礼。

“免了。”

张方平抚了抚颌下三缕长须,说道:“这少年郎,想来便是你说的做《御夏策》之人吧?”

“正是如此。”李磐恭谨应道。

“随意坐吧。”

张方平掸了掸紫袍,坐在上首。

这身紫袍是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是大宋官员日常办公和一般正式场合穿着的服饰,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里面的“朱紫”指的便是五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了。

而李磐,穿的就是绿色官袍。

张方平看着本打算离开,这时候却又坐下了的赵?,有些奇怪地问道。

“你不是刚才就说要走吗?怎地?不走了?”

赵?笑道:“此子刚才所言寒暖之论,老夫觉得极有道理,正好转运使司这时候也没什么事情,也不妨再听听他还说些什么。”

“能让你觉得欣赏的人倒是不多,那就听吧。”

张方平点点头,对陆北顾的印象也随之改观。

毕竟,赵?这么敏锐刚直的人,能觉得很欣赏的,那就说明这少年确实有过人之处。

而要聊的事情反正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还正好跟经济有关,赵?作为益州路转运使听听也是应该的。

“你那篇《御夏策》我看了,写的很不错。”

张方平拿起茶杯饮了口茶水,目光并不锐利,但落到陆北顾身上,却极有压迫感。

曾经的“计相”,如今坐镇西南的封疆大吏,不经意的言谈举止间真的让人觉得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你们远道而来,闲话也就不多说了,我算半个知兵的,早些年也写过《平戎十策》,用间、募弓箭手云云,我不想听。”

“至于你说的‘货殖断筋络’一策,庆历和议已定,国朝不好贸然与青唐吐蕃互市,不过作为反制之策,确有道理......刚才赵转运使说了,你跟他讲了寒暖之论,这个稍后再说。”

“我现在更想听听,你此前跟李知县说的所谓‘盐、钞、粮,三难自解之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