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红楼帝业 > 第113章 主母元春

红楼帝业 第113章 主母元春

簡繁轉換
作者:挽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8 13:24: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13章主母元春(第1/2页)

大庆礼制严格,加上元春出阁便为五品命妇,大婚翌日也需完成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然,姜念既无父母,亦无亲族,倒是让元春省事省心多了,不过还是有一些礼仪活动需完成。

晨起查验元帕,仅是大婚翌日的第一桩礼数。

此时,元春已更衣梳洗停当,身上穿的是石青色翟鸟纹褂,此乃五品命妇常服,又由全福妇人替她挽了“圆髻”,簪了如意钗,佩上了五品命妇的银鎏金头饰。体现出,她不再是荣国府的姑娘,更不再是皇太后身边的贾女史,而已经是姜家的五品命妇了。

依礼,元春应该拜见公婆,奉“枣栗羹”(谐音“早立子”)与“腶修”(肉干),取自《礼记·昏义》“妇执枣栗腶修以见”。公婆赠《内则》或《女诫》抄本,训导“奉祭祀、务中馈”等妇职,再回赠玉镯或银簪,象征接纳新妇为家族成员。

姜家无公婆,姜雪莲的坟茔又远在江宁。因此,元春仅是随着姜念一起向姜雪莲的灵位焚香祭拜。

祭拜毕,本应该是祭告祖先与入谱仪式,如此方算正式归宗。因姜家亦无家族祠堂,无祖先牌位,也无族谱与族长,此节亦只是从简。

简略地祭告祖先后,元春便该行主持中馈之礼。

依礼,新妇需亲手烹制一道羹汤,如莲子百合羹之类,奉与公婆尝膳,取个孝顺的意头。虽则实际操作多由仆妇代劳,新妇不过略动动手,做个样子,到底也算全了礼数。用膳之时,新妇须坐于姑嫂下首,用膳时仅举箸示意,禁言语喧哗,以示恭谨。

这一节,元春可免了。

接着便该是受晚辈拜见,家族晚辈向新妇行揖礼,口称“婶母”或“叔母”,新妇则赠以荷包,内盛金银锞子,作见面之礼。

姜家也无晚辈,这一节,元春又免了。

于是,姜念、元春一起接受姜家下人、元春陪嫁下人的行礼。

此刻,姜念、元春一起端坐于正房堂屋。

姜家十二口下人,包括了贺赟、孟氏、香菱、贺忠、蒙雄、封氏、琪儿、琴儿、董良一家四口,由贺赟领着,向姜念、元春行礼,也分别向元春作了自我介绍。众姜家下人对姜念的称呼依旧是“大爷”,对元春的称呼则是“奶奶”,意思是主子奶奶。

元春赏赐了见面礼,贺赟、孟氏是金锞子,其他人皆是银锞子。

在大庆,“诰命”分为五品:一品、二品为“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以下就是敕命了。

元春虽只是五品宜人,但在姜家,众人仍可尊她一声“夫人”,一则是因她有诰命在身,二则她是当家主母。

荣国府的王夫人也是这种情况。

不过,元春、王夫人都不是真正的诰命夫人,什么时候等姜念官居二品以上,元春才能正经八百地做个诰命夫人。

姜念与元春年纪尚轻,若教下人唤作“老爷”“太太”,未免显得老气。

何况,姜念其实有父亲,父亲乃是泰顺帝,这种情况下,他和元春就更不适合称“老爷”“太太”了。

姜家十二口下人向姜念、元春行礼并领了见面礼后,便轮到元春的陪嫁下人向姜念、元春行礼。

在大庆,豪门官宦的姑娘出阁,陪嫁的人手是一项重点。

《大庆会典》规定,亲王嫁女,陪嫁人口可达六十户之众!

王夫人、王熙凤嫁入荣国府的时候,都陪嫁了不少人手,展现出了王家的权贵与体面,这些陪嫁人手也成了她们在府中立足的根基。其中利害,自不必细说。

不过,此次元春的陪嫁人手倒不算多。一来姜念只是五品官,又无身份显赫的父母长辈,姜家宅院也不似荣国府那般轩峻;二来也因荣国府的一些下人不愿随着元春陪嫁到姜家,认为待在荣国府才好。

此次元春的陪嫁人手,主要是四个丫鬟——抱琴、喜鹊、金钏、玉钏。

另有张若锦夫妇、吴贵与多姑娘、白家一家子。

张若锦是抱琴的哥哥。

吴贵是晴雯的姑舅哥哥。

白家一家子,则是金钏、玉钏的本家。

众人鱼贯而入,向姜念、元春行礼,口称“大爷”“奶奶”,并向姜念做了自我介绍。

姜念依例赏了见面礼,皆是银锞子。

众人之中,姜念最关注的不是喜鹊,而是吴贵与多姑娘,目光在这二人身上停留最久。

只见吴贵其貌不扬,生着一副酒糟鼻子,其妻多姑娘却别有一番风韵,虽穿着下人衣裳,却长得挺标致,眼波流转间又自带一段妖娆。

据原著所写:

晴雯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吴贵,外号多浑虫,专能庖宰。

晴雯跟了贾母后,求赖家将吴贵买进荣国府,吴贵因此成了荣国府吃工食的厨子。赖家还将家里的一个漂亮女下人配给了吴贵,便是多姑娘。

吴贵一朝身安泰,就忘却了流落时的贫苦,一味嗜酒。而他的老婆多姑娘长得漂亮,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到处“延揽英雄,收纳材俊”。吴贵对此也不理论,只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

而现在,吴贵、多姑娘作为喜鹊的亲属,陪嫁到姜家来了。

这对夫妇的到来,也再次证明了,喜鹊就是原著里的晴雯!

姜念打量着多姑娘的时候,心中暗想:“不知这多姑娘到了姜家,可会重操旧业?”

待到姜家下人、元春陪嫁下人都向姜念、元春行完礼,都领到了见面礼,姜念对元春道:“家中尚有二人,未曾与夫人行礼的。”

元春闻言,眼波微转,腕间翡翠镯子碰着紫檀扶手,发出清越声响,轻启朱唇道:“可是薛家妹妹?”

“妹”字尾音微微上扬,竟是带着一点子调皮的意味。

她早知薛宝钗寄居在此。

姜念颔首道:“正是薛姑娘与其丫鬟莺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3章主母元春(第2/2页)

元春展颜一笑,那笑意先从眼角漾开,渐渐漫至唇边,恰似牡丹初绽时层层舒展的模样,笑道:“理当见一见的。论起来,我与她还是表姐妹呢。”

姜念便命香菱往西厢房相请。

香菱提着杏黄裙裾穿过回廊,行至西厢房。

薛宝钗正在房中与莺儿做着针黹,其实心思都放在了正房堂屋里,知道姜念、元春正在召见众人。

忽听香菱说“大爷、奶奶请姑娘过去相见”,薛宝钗的玉指微微一颤,差点被针刺破了指尖。

莺儿忙要替薛宝钗整理发饰衣服,却见薛宝钗已自己走到梳妆镜前照着镜子,将鬓角一缕碎发抿了抿,待到莺儿上前帮薛宝钗整理好了发饰衣服,薛宝钗又不由将手中的杏黄帕子绞紧了几分。

姜念、元春等了不多时,便见薛宝钗携莺儿款款而来。

薛宝钗今日穿着藕荷色对襟衫子,下系月白绫裙,心中本就感到尴尬憋闷,当她走进正房堂屋,见元春端坐其上,穿着五品命妇的服饰,通身的气派不凡,又让她感到了一股铺面而来的压力。

薛宝钗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杏黄帕子攥紧了一些,表面则维持着端庄持重的仪态,上前对元春盈盈下拜,口中道:“见过奶奶。”

元春见状,忙起身相扶,执着薛宝钗的手笑道:“妹妹快请起。你我本是至亲,当年你初入都中时,尚是个女童,如今竟出落得这般模样了。”说着细细打量,但见薛宝钗容貌标致,也有几分雍容气度,且容貌气质竟都与自己有几分相似,不由叹道:“你我姐妹今日在此相聚,真真是天定的缘分。”

薛宝钗含笑道:“能在此与大姐姐相聚,实是意外之喜。”

姜念在旁静观,并不诧异。他早问过薛宝钗,得知薛宝钗小时候来过神京,与元春有过一面之缘,不过那时元春还是个少女,薛宝钗比元春还要小几岁。

如今二人重逢,竟是这般境遇,造化弄人……

薛宝钗虽强作端庄镇定,内心实是五味杂陈。想她本是薛家的千金,如今却以未来妾室的身份寄居在姜家,拜见元春这位正室主母,纵使元春态度亲和,温言软语,终究心中尴尬憋闷。

当着姜念的面,元春与薛宝钗当下又说了些家常闲话,元春问及薛姨妈,薛宝钗询探荣国府诸人,言笑晏晏间,倒显得挺和睦。二人都故意只叙亲情,关于主母妾室的名分之事,都心照不宣地咽了回去。

待到薛宝钗、莺儿告退,姜念含笑向元春道:“如今你既为当家主母,又曾在皇太后跟前历练过,诸事自是妥帖。这大婚贺礼的登记、谢帖回礼等事,便由你料理,贺管家夫妇从旁协助。我且去书房读书习学了。”

元春莞尔一笑,道:“大爷只管安心习学,这些琐碎事体,原是我分内应当的。”

姜念点头,遂转身往书房去了。

元春见状,非但没有不悦,反而赞赏地想着:“大婚翌日,大爷便勤勉读书习学,怪道如此年轻就这般有为了,可见是个前途不可限量的。”

贺赟、孟氏来到元春身边,协助元春,登记礼单,分类贺礼,核查是否逾制,同时准备谢帖和回礼。

根据大庆礼制,姜念、元春大婚第三日至第五日,须向同僚、士绅回赠文房四宝、绸缎等礼物,附谢帖,回礼总价值不超过收礼的五分之一;第七日则须向高阶官员递送谢帖及象征性回礼,如拓片、新茶,若对方为老师,增附手抄《谢恩诗》一首。

递送方式则是:由管家或幕僚送至,面交对方管家。

孟氏对元春笑道:“大婚前,大爷就已备了好些文房四宝、绸缎、新茶之类,用作大婚后回礼的。”

元春点了点头,慎重道:“这谢帖与回礼之事,不可轻慢。回礼之物,要依各人身份斟酌,不可僭越,亦不可失礼。”

贺赟、孟氏皆点头称是,皆暗道这位年轻主母实有大家风范,不愧是荣国府的大姑娘且是在皇太后跟前做过女史的。

待到元春料理毕贺礼诸事,不觉已是晌午时分。

她已知姜家饮食规矩与别家不同,一日三顿正餐,早饭提前,晚饭延后,中午再加一顿正餐。

略整衣衫,元春移步至书房,轻叩雕花门扇,柔声道:“大爷,是我。”

随着里头传来一声“进来”,元春方轻轻推门而入。

元春对坐着书案边的姜念微笑道:“大爷,午膳已齐备了。”

姜念微微颔首,笑道:“正好,我饿了。”

元春略顿一顿,又道:“我思忖着,薛妹妹如今尚未过礼,暂且还同咱们同席用饭可好?待日后她正经过了门,再行侧室之礼不迟。”

元春也已知道,她没嫁过来前,薛宝钗一直都是与姜念同席用饭的。

姜念闻言,眉眼含笑:“夫人思虑周全,如此甚好。”

当即,元春命抱琴去西厢房传唤薛宝钗用饭。

正房堂屋的紫檀木八仙桌上,已陈设得齐齐整整:当中一碟糟鹅掌,乃是取三斤重的肥鹅掌,用陈年酒糟腌渍三日,佐以桂皮、丁香等物,入口即化;旁边配着火腿鲜笋汤,汤色清亮,浮着几点金黄油星,火腿是去岁冬日腌制的;另有油盐炒枸杞芽儿、酒酿清蒸鸭子等养人的菜肴;桌上还摆着碧粳粥,米粒晶莹如玉,热气氤氲间暗香浮动,令人食指大动。

姜念先在上首坐了,元春亦从容入席,转眸见薛宝钗仍立在一旁,便含笑招手道:“妹妹莫要拘礼,快请同坐。”

薛宝钗听得元春招呼,忙推辞道:“这如何使得……大爷与奶奶入席,原该我们伺候才是。”

元春见状,起身拉着薛宝钗落座,口中笑道:“自家姐妹,原该如此。”

薛宝钗见推辞不得,这才告罪入座,心中却有些惊喜,不由得暗忖:“早年见这位大姐姐时,我年纪尚小,不过惊鸿一瞥,印象不深的。今观其行止,似真是‘贤孝才德’四字俱全,倒是我先前多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