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十六章 微小的回报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三十六章 微小的回报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六章微小的回报(第1/2页)

近来,张苍很忙碌。

丞相府的人都知道这位张御史近来心神不宁。

朝野也皆知,张苍是丞相李斯十分器重的人。

今天,张苍帮着丞相李斯批复完了一部分文书,午后闲暇的时候,就在丞相府门前徘徊,时而心事重重的模样。

丞相府门前的小吏也因张苍的举动而有些焦虑,不知张御史是因何事在门前徘徊不走,也不知是否该上前询问。

当丞相李斯再一次来到丞相府门前。

张苍就快步迎了上去。

小吏此刻听不到丞相与张御史谈了什么,而后见丞相神色严肃地说了一句话。

丞相与张御史一前一后走入丞相府。

府内又恢复了平日里忙碌,最近张御史的行迹颇为古怪,可在其他人眼中,也仅仅只是古怪。

甚至还有人听到丞相与张御史之间时而低语,这些低语中有关于公子的私产。

事关公子私产,其实无外乎当初丞相交给公子的那三千人家仆。

这些家仆住在洛水河边的商颜山下修渠,那条渠叫爱岗敬业渠,而且那些家仆从不为公子进献宝贝,而是在挖渠。

丞相府人们的议论也就到此为止,而后官吏又被繁重的工作给堵住了嘴。

直到夜里,丞相府内,众人官吏纷纷散去。

李斯单独留下了张苍饮酒。

一张长长的桌案放在屋檐下,两人盘腿相对而坐,而面前放着酒水与一些肉食,甚至还有从高泉宫送来的面条。

李斯将小炉子点着,而后将陶锅放好,倒入水,他一边收拾着将面条锅中,一边道:“曾经,老夫将那些家仆交给公子,是希望公子能够多养一些宾客。”

言语中带着气馁的语气。

张苍抿了一口酒水,又夹起桌上的羊肉放入口中吃着。

李斯接着道:“你且不用担心公子。”

张苍神色又多了几分狐疑,道:“有人说公子奴役家仆太过。”

皎洁的明月高悬夜空,李斯将陶锅的盖子盖上,又道:“公子喜做饭食,你知公子最擅长的事是什么?”

“公子善问,善学?”

李斯摇头道:“斯以为公子最擅长的事是耐心,公子在高泉宫就是这般饮食,你不妨也是试试,耐心地处置食物,耐心地等着食物烹熟,这便是公子所长,公子是个很有耐心的孩子。”

一边听李斯说着,张苍伸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碗,而后吃起了面条。

李斯道:“你与老夫也是,要有耐心。”

张苍迅速将碗中的面条吃完,询问道:“毛亨离开商颜山了。”

李斯往自己的碗中倒了一碗酒水,笑道:“公子手中需要能统领一方能臣,这样的才能无非是治理之才,统兵之才。”

说着话,李斯又往锅中捞了一些面条倒入张苍的碗中,道:“此物名叫面条。”

张苍咽下口中的面条,道:“苍以为,此物用不了多久,就会风靡天下。”

李斯看着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同门,面上带着笑容。

张苍道:“苍担心,公子会因那些人的言论,放弃修渠。”

李斯依旧盘腿而坐,他双手放在膝盖上,言道:“公子不会放弃修渠,要休养生息没错,要天下黎庶都休养也没错,可难道就要坐视边关隐患不顾吗?匈奴人虎视眈眈就要南下,难道斯要坐视不管?”

“始皇帝不放任匈奴南下,才会与斯共同定下这迁民戍边之策,匈奴之患……事关万千黎庶的安宁。”

酒水下肚,李斯正色道:“再等数年,待兵强马壮,定要扫清北境!”

言罢,李斯重重一拍桌案,像是在说一个誓言。

张苍低声道:“挖通了河渠就有万顷良田,眼看就要得到万顷良田,公子岂会放弃。”

如此,李斯缓缓点头。

之后的几天,正如丞相所言,公子没有因外界的言语而动摇,继续开挖着河渠。

今天的廷议尤其顺利,直到众人都以为廷议要结束了,公子扶苏却站了出来。

甚至一直以来都鲜有动容之色的始皇帝,看到公子扶苏站出来,竟也稍稍动了动身形,明显是诧异了。

扶苏先是躬身行礼,而后道:“父皇,关中已入秋,近来有不少黎庶来商颜山寻个能得粮食的活计,不知商颜山能否招收更多的民夫,儿臣愿意给粮食。”

其实去年章邯就招收了一部分民夫,有不少人在去年得到了粮食,那都是实打实的好粮食,有了去年的信誉保障,再加上公子扶苏的背书,今年前来找活干的人更多了。

人一旦多了,就会涉及秦律,而王贲将军如今不在朝中,商颜山不像去年还有王贲将军撑腰。

大殿内,众人登时议论了起来。

先前就有人说公子如何奴役家仆,现在公子还要招收更多的民夫。

李斯最先站出来,问道:“敢问公子,能够给民夫多少粮食?”

扶苏道:“一人一天可得两斗。”

大殿内的议论声颇多,李斯又道:“臣以为,公子所言可行,放眼天下,谁家不愿多一斗粮。”

张苍站出朝班,行礼道:“臣附议。”

以李斯一系为主的官吏纷纷站出来,为这位公子讲话。

接着是冯去疾,程邈,冯劫等一系右相的人,他们也站出来赞同公子。

公子依旧站在大殿内,保持躬身行礼的姿势。

只有齐国博士一列的人一直不为所动,淳于越更是蹙眉不语。

嬴政望着这个半大不小的儿子,一时间竟忽然笑了。

放眼以前,李斯站出朝班说主见时,或者是与齐鲁的辩士在廷议时争辩,在那些时候……冯去疾是不站出来的。

朝中的丞相与右相各司其职。

现在,冯去疾当即站了出来。

事关公子扶苏就事关大秦社稷,岂能坐视不管,冯去疾深感自己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看着大殿内,绝大多数的人都为公子扶苏站出来了,以淳于越为首的齐鲁博士自然是没话说。

淳于越深刻地感受到,哪怕是面对李斯只不过是各执己见。

而面对公子扶苏,却让淳于越感觉后背有了些许冷汗,这公子扶苏身后好似站着整个秦廷。

李斯的威胁算得了什么,这位公子扶苏的羽翼还未长成,却已有了这等号召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六章微小的回报(第2/2页)

如何不令人心惊。

嬴政道:“挖渠之事可以施行,交由廷尉冯劫看管。”

冯劫行礼道:“臣领命。”

廷议顺利结束了,李斯又一次被内侍带去面见皇帝。

大殿内,扶苏对冯去疾道:“多谢右相相助。”

冯去疾道:“公子挖通河渠是为关中得到良田,臣岂会不支持公子。”

扶苏跟着众人离开章台宫,又与右相告别回了高泉宫。

面条是一种很好的吃食,并且这种吃食从高泉宫出去之后,很快就在咸阳城内流传,前前后后不出半月,就在人们口耳相传间成了咸阳城的一种新奇食物。

近来,王翦很少出现在人前了,听说王翦在他的家乡频阳,盖了一座无比巨大的宅邸,那座宅邸中存放着他老人家从六国各地搜集而来的战利品。

传言不仅有美玉还有数不清的金银与美女,王翦过着如同神仙般的生活。

而有一个传言从频阳传出来,那是当初王翦在函谷关见到公子扶苏的时候,是王翦将面条秘方交给了公子扶苏。

现在,王翦还在让人不断买米面,在频阳制了许多面条,天天都在吃面条。

不过这都仅仅是传言,说的人多了,人们就会信以为真。

扶苏听到这个消息,笑着没有让人出去辩解,就让老将军当一个面条的祖师爷,那又何妨。

入秋之后,公子高时常来高泉宫走动。

田安正在晒着柿饼,公子高就在一旁帮忙,将一筐筐的柿子收拾起来。

“他们说蜀中的柿子大。”

田安道:“关中的柿子虽小,但很甜。”

闻言,高将柿子分给身后的两位妹妹,她们是始皇帝的女儿。

吃着甜甜的柿子,两位公主笑得很是满足。

田安耐心地劝着公子高,要少吃柿子,不然会吃坏肚子。

扶苏觉得,如果关中各县都能够和商颜山一样,那么关中的人们会活得更辛苦,比现在还要辛苦得多。

商颜山并不大,扶苏想要给人们树立一个劳动致富的典型。

想要富裕,就需要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荀子才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所以嘛,荀子这句话的背后说不定就是劳动与创造。

坐在高泉宫前,扶苏觉得,这都只是自己的浅陋之见罢了。

但又觉得,虽说没有找到荀子他老人家的标准答案,但总该没错的。

譬如阅读理解,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只要你写得足够多,总能蒙对一部分答案。

荀子擅用比喻,所以韩非也善用比喻。

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韩非的比喻甚是精妙。

所以呀,不能有退让,扶苏觉得在修建河渠的事上,哪怕自己退让半分,都对不起自己的老师韩非。

而老师与张苍之所以会赞同……那就更好理解了,大家都是荀子的弟子。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能当荀子的弟子,受益匪浅。

今天廷议结束,右相之所以会站出来说话,多半是带有摇摆的意思。

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大秦公子站出来说话,这话若换成丞相说出口,冯去疾不见得会站出来附议。

扶苏看着眼前修剪好的一株松树,心中断定,冯去疾此人绝不是轻易能拉拢。

都说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一条心,可右相冯去疾的势力也不容易小觑,毕竟右相手中掌握着整个御史府,而且大秦的御史大夫是能够监察丞相的。

“兄。”两位妹妹走了上来,齐声道。

这两个妹妹比高还要年幼,扶苏道:“想读书就跟着高。”

这两妹妹很高兴地离开。

公子高上前道:“兄,两位妹妹毕竟是公主,若是在乡野读书,恐怕不合适。”

“所以你觉得叔孙通夫子的话是对的。”

高缓缓点头,有些不服气。

当初心气正高的公子高觉得他可以与乡野小子们一起读书。

叔孙通答应了,高还很得意。

殊不知绕了一圈,回头看两位妹妹,让公子高觉得他的自以为是,反倒是让他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扶苏将刚修剪好的松树放入殿内,吩咐道:“你让人在河渠边另外开一间学舍,单独让叔孙通教她们,至于外出诸多事,让人看着就好。”

公子高似懂非懂,还是道:“高记下了。”

随后,他走到两位妹妹面前,言道:“你们随高来。”

扶苏再看一眼殿外,高已领着两位妹妹离开了。

有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在田安的耳边低声言语了几句。

田安又快步走入殿内,“公子,章邯将军得到了诏命,要了不少民壮,说是有一千余人。”

粮食是有限的,今年丰收的粮食用以招收民夫,开挖河渠,而后灌溉荒地,若用两斗米换取河渠一里地,哪怕是五斗米换一里河渠,都是赚的。

换出去的是粮食,换来了劳动力,可得到的是实打实的田地呀。

不过,商颜山依旧是关中最严酷的建设工地。

到了第三天,高泉宫就收到了叔孙通让人送来的文书,文书所写就是近来挖河渠变化,廷尉冯劫与丞相李斯将商颜山改称敬业县。

因田亩数量已超过了一个乡,已不像一个寻常的村子,而是在关中新设置了一个县。

接连三天,前去劳作的民夫换了不少人,第一天的一千人换下了六百人,其中有二十人因懒散不做事,章邯克扣了他们粮食。

而这些被克扣粮食的人反要状告章邯将军,想要闹到廷尉面前,好在叔孙通安排了不少监工的士卒,这才有人作证。

文书中,叔孙通不停说着公子的岗位制如何地好用。

以前的敬业县是人人齐心挖河渠,因粮食也是大家的。

可现在不同了,人一旦多了,各种带着各自的人,也多了起来。

那些想要反告章邯的人,又被叔孙通罚了十鞭子。

如此苦的活计,如此严酷的规矩,劳作一天换来的粮食并不多,叔孙通却认为给得足够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