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 第491章商道风云家国思辨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第491章商道风云家国思辨

簡繁轉換
作者:风在吹的地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21 16:54:27 来源:源1

第491章商道风云家国思辨(第1/2页)

她又指向旁边一坛酒,泥封刚被撬开,清冽的酒香便争先恐后地涌出来,在空气中漫开:“这‘醉流霞’是咱们埋在桃树下的陈酿,足足窖了十八年。您瞧这酒色,像不像天边的晚霞?”她提起酒壶往玉杯里斟,酒液入杯时泛起细密的泡沫,映着窗外的天光,竟真如落霞般泛着粉紫的晕,“去年致悦帝国的使者来,喝了这酒,当场就拍板要订三百坛,说回去给他们国王做寿礼呢。”

江鹤正用银签挑着碟中的水晶虾饺,闻言笑了笑,虾饺的薄皮在他指尖颤巍巍的,透出里面粉嫩的虾肉:“说起致悦帝国,咱们江湖酒楼跟他们的文鹤酒楼可算老相识了。去年在寻州开的那几家分号,光是楼里的雕梁画栋,就请了二十个苏杭来的工匠,足足雕了半年。”他咬了口虾饺,汤汁顺着嘴角流下来,忙用帕子擦了擦,“不过要说他们最上心的,还得是跟蛮荒王庭的马匹生意。”

窗外的日头渐渐斜了,透过雕花木窗,正好能看见楼下拴着的几匹骏马,毛色油亮得像缎子。江鹤望着那些马,眼神亮了亮:“您是没见,每年开春,致悦帝国的商队就跟赶趟似的往蛮荒去。他们专挑那种四蹄踏雪的良驹,马鬃得有三尺长,跑起来能听见风哨子响。一车车的茶叶、丝绸往蛮荒运,换回来的马,在他们那儿能卖出十倍的价。”他放下银签,屈指敲了敲桌面,“听说他们国王的御马监里,一半的马都是从蛮荒换来的,马鞍上镶的宝石,能买下咱们这半座酒楼。”

唐会长端起酒杯,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晃:“可不是嘛,前阵子我去寻州,见着致悦帝国的商队头领,那腰间的钱袋鼓得像个小西瓜,笑着说‘蛮荒的马比金子还值钱’。”她抿了口酒,舌尖漫开绵长的甜,“不过他们也精明,每次交易都带着咱们酒楼的厨子,说是要用‘龙凤呈祥’的方子,换蛮荒王庭的驯马秘术呢。”

雅间外传来跑堂的吆喝声:“二楼雅间,‘玉露琼浆’一壶——”廊下的风铃声又响起来,混着楼里的说笑声,像一首热闹的曲子,在王都的暮色里越荡越远。

几百年前的风,似乎还卷着商队的驼铃声,在望海国的沙丘上打着旋儿。那时的辛庄,还只是个背着粗布行囊的年轻商人,布鞋磨穿了底,露出的脚趾在滚烫的沙砾上留下浅痕。他跟着迁徙的牧民穿过望海国的盐碱地,看见过夕阳把湖面染成熔化的金子,也在风之国的暴雨里蜷缩在破庙角落,听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撕扯得呜呜作响。当他终于踩着秋双国边境的青石板路停下时,靴底的泥垢里还裹着三国的尘土——望海国的细沙、风之国的红泥,还有秋双国刚下过雨的湿土。

那座靠近蛮荒的城,城墙砖缝里长满了骆驼刺,城门校尉的刀鞘上总挂着风干的兽骨。辛庄就在城根租了间土坯房,门框上还留着上一任主人刻的歪歪扭扭的“吉”字。他第一次和蛮荒的部落交易时,手里攥着三匹蜀锦,手心的汗把锦缎浸出深色的印子。部落首领是个络腮胡大汉,接过锦缎时,粗糙的手指抚过上面的缠枝莲纹,忽然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转身从帐篷里牵出一匹黑马——马鬃像瀑布般垂到膝盖,四蹄踏在地上,竟能听见沉闷的回声。

这条商道,就像辛庄亲手栽下的老槐树,几百年间盘根错节地长了起来。土坯房变成了带天井的大院,门框上的“吉”字被重新刻成鎏金的,来往的商队从一峰骆驼变成了十辆马车,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能惊动半条街的狗。账房先生的账本摞起来比人高,最上面那本记着上月的进项:从蛮荒换来的三十匹战马,毛色纯黑的占了大半,马蹄上的铁掌还带着蛮荒的冻土气息,就被寻州来的官差用朱红印泥盖了戳,连夜赶进了军营。

“那些马,脊梁骨比城墙砖还硬。”寻州来的飞鸽信上,墨迹洇了个小圈,“官府的人说,上个月和北境的仗,全靠这批马冲散了对方的阵脚。”信纸边缘还沾着点马粪的干痕,像是送信的人急着绑信,没顾上擦手。江鹤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腹蹭过那个洇开的墨圈——他知道,寻州的军营里,这样的马匹正一匹匹摞成山,甲胄的寒光从辕门一直铺到天边,而城墙下的护城河,水色一年比一年深,像是浸过太多铁锈。

寻州的风总带着沙砾,吹在脸上像小刀子。那里的城郭比中州矮了三尺,墙角堆着修补缺口的碎砖,砖缝里长着营养不良的野草。几个帝国的旗帜在城头轮流升起,今天是绣着黑鹰的玄色旗,明天就换成了缀着银星的朱红旗,旗角被风撕出的破洞,像一张张咧开的嘴。江湖更是乱成了一锅滚粥,茶馆里说书人的惊堂木刚落下,隔壁酒桌就拔出了刀,血溅在腌黄瓜上,绿莹莹的,看着格外瘆人。有回江鹤去寻州采买,亲眼见个穿官服的把玉佩塞给武林盟主的小妾,那玉佩上的龙纹歪歪扭扭,却换来了三张通关文牒,足够让一车违禁的铁器混过三道关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1章商道风云家国思辨(第2/2页)

“还是中州的月光软和。”江鹤把信纸折成小方块,塞进袖袋,指尖触到袋里妻子绣的荷包,针脚细密得像春日的雨丝。窗外的海棠开得正好,花瓣落在石桌上,沾着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他想起去年中秋,朋友们挤在他家的小院里,妻子端出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老李的酒葫芦倒了,洒在青石板上的酒渍,都带着甜香。“在这里,不用闻着血腥味吃饭,也不用猜谁的笑里藏着刀子。”他望着院门口跑过的孩童,他们手里的风筝线在蓝天上拉出细细的白痕,“你看,连风都是暖的。”

云逸眼里的光亮了亮,身子微微前倾,指尖无意识地叩着桌面:“那寻州的国家,究竟是副什么模样?”

江鹤喉结滚了滚,拿起茶盏抿了口,茶沫沾在唇角也没察觉。“不瞒你说,我真没细究过。”他放下杯子时,指节泛着用力的白,“咱们做买卖的,在那些地方就像墙角的青苔,达官贵人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他们捧着的是出口能吟诗作赋的文人,倚重的是官场上盘根错节的势力,还有坐拥千亩良田的地主。”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低了些:“底下的农民更不必说,租着地主的地,一年忙到头,收的粮食大半要缴租,剩下的够不够过冬都难说。就像被缰绳勒紧的牛,犁完了田还要被抽鞭子,连抬蹄子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这层层叠叠的规矩,就像座金字塔,最底下的人被压得直不起腰。”

说到这儿,他自嘲地笑了笑:“其实咱们这儿又何尝不是?只不过有些商人运气好,攀附上了权贵,铺子能开得大些。可那又怎样?产业像是系在风筝线上,线攥在人家手里,哪天不高兴了,轻轻一扯,就什么都没了。”

“这话不对。”风尚武的眉头拧成个结,手掌在案几上轻轻一拍,茶盏都震得跳了跳。他抬眼时,眼底的光像淬了火:“风之国从来不是这样。我们把公田租给百姓,收的租子只够官府开销,余下的全归他们自己。就像给赶路的人递上伞,不是为了困住谁,是让他们能站直了,把日子过出滋味来——你看村口老王家,去年租了三亩地,秋收时囤的粮够吃到明年,儿子还进了学堂,这可不是什么金字塔,是实打实的日子啊。”

暮色漫进窗棂时,江鹤正用炭笔在宣纸上勾勒着一幅地图,笔尖划过之处,留下深深的黑痕。他闻言抬起头,炭笔悬在半空,墨滴在纸上晕开一小团阴影。

“你见过饕餮吗?”他忽然问,声音里带着一种近乎沙哑的沉郁,“去年在南边的黑市,我见过一张剥下来的熊皮,足有门板那么大,毛根上还沾着血。那猎户说,熊是被铁夹子困住的,活活饿了三天,眼睛红得像要滴血,最后还是被乱棍打死的。”

他放下炭笔,指腹摩挲着纸上尚未干透的墨迹:“那些地主手里的地契,就像夹熊的铁夹子。你以为夹的是土地?不,是把百姓的骨头都夹在里面。我外祖父就是这样,租了地主三亩薄田,那年秋天涝了,收的粮食还不够缴租。地主带着家丁来拆房时,我娘才七岁,抱着门框哭,被他们一脚踹倒在泥里。”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撞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谁在暗处磨牙。

“把地租给百姓,不是发慈悲。”风尚武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就像修堤坝,不是为了困住水,是为了让水顺着道儿流。去年北边闹蝗灾,颗粒无收,咱们从南边调了三万石粮食过去,那些粮,就是南边风调雨顺时多缴的赋税。你去问问那边的老百姓,捧着糙米煮粥时,会不会念着国家的好?”

他拿起桌上的茶壶,给江鹤续了杯茶,水汽氤氲中,他的眼神格外清亮:“我在灾区见过最惨的景象。一家五口挤在破庙里,男人出去挖野菜,回来时腿被毒蛇咬了,肿得像水桶。女人抱着饿得直哭的孩子,把最后一把米煮了粥,自己一口没吃,就那么看着孩子喝。你说,要是那地是他们自己的,能连这点抗灾的底子都没有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