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10章 不好,被张潮偷家了!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10章 不好,被张潮偷家了!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10章不好,被张潮偷家了!(第1/2页)

在众人紧张的注视当中,张潮从容地道:“兰帕姆先生,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恕我先问您一个问题——《哈珀杂志》作为全美最权威的新书推荐刊物,你们希望自己的读者从推荐的书目当中汲取什么呢?”

刘易斯·兰帕姆略一思考,回答道:“《哈珀杂志》创刊150年以来,一直注重文学中那些深度的文化和社会分析,见证并参与了许多历史**件的讨论。

所以《哈珀杂志》的读者往往是那些希望从我们推荐的新书当中听到那些追求独立思考的声音,以及对传统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与辩论。”

张潮认真听完了兰帕姆的话,然后道:“那很可惜,也许《大医II》这部并不适合成为《哈珀杂志》的推荐书籍。

当然,是否推荐它是杂志和你的权力,作为作者,我无力‘反抗’。”

刘易斯·兰帕姆一时无语,但仍然紧抓重点不放:“我想,你应该回到正题——你是否觉得这部作品中的‘英雄医者’形象有过度推广‘中国式完美’的意图?”

张潮笑道:“我的答案当然是——远远不止于此!”

场上响起了一阵讨论声,张潮回答“是”或者“否”,然后附上长长的一段解释说明,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怯懦”或者“野心勃勃”,都是大家能接受的回答方式。

但“远远不止于此”是个什么鬼?

刘易斯·兰帕姆忍不住追问道:“这个答案……嗯,很有趣,你对它有进一步的阐述吗?”

张潮道:“我的回答已经完毕了啊——我希望通过《大医II》在美国推广的远远不止是‘中国式完美’这么浅薄的东西。”

刘易斯·兰帕姆一愣,继续问道:“‘中国式完美’浅薄?”

张潮点点头道:“是的,你的这个总结确实不够有深度。我真正想让中国的读者和美国的读者看到的是,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加诸于他们身上的歧视、不公和压迫的。”

刘易斯·兰帕姆忽然想到了什么,正想打断张潮,但是张潮显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你说《哈珀杂志》的读者希望‘听到独立思考的声音’‘对不同价值观的反思和辩论’——这显然是高度精英化的群体。

《大医II》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纠结于什么是‘独立思考’,而是在对自己民族的高度使命感的驱使下,一次次去付诸行动。

他们从不会等待那些压迫自己同胞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从内部良心发现,通过某些‘恩赐’来改善整个族群的命运。

他们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投身救国救亡的运动中去,而不是等‘精英们’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大发慈悲。

对价值观的反思与辩论,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话说就是——‘纸上谈兵’——也就是‘Theorywithoutpractice’。

不要沉迷于辩论,100年前的中国人只要走出家门,睁眼看看就能见到一个‘悲惨世界’。今天的美国人民也一样——

只要走出家门,就能看到因为房产税流离失所的同胞,就能看到因为纵容止痛药而变成行尸走肉的瘾君子,就能看到因为社区阶级差异而朝不保夕的孩子,就能看到因为学贷破产的穷学生。

这需要任何反思或者辩论吗?

有些人总是‘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却还希望其他人和他们一样热衷于‘独立思考’‘反思、辩论’。拜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Rheya,你帮我翻译下这句话。”

趁着许蕊雅接过话筒,说出“Therevolutionisnotadinnerparty”的时候,张潮趁机喝了口水,调整了一下状态,然后悄悄和苏珊沟通了一点什么

刘易斯·兰帕姆喃喃道:“所以,所以你不是想要推广‘中国式的完美’……”

张潮回到话筒前,点点头,邪魅一笑,道:“既然你非要问我是不是借在美国推广‘中国式完美’的话,那么我只能讲,这不是‘中国式完美’,而是‘中国式反抗’。

主角在救死扶伤的过程当中,见证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方式。这种反抗精神,就是中国人从有‘皇帝’的时候就有的传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遇到压迫,就要‘揭竿而起’!

不要相信某些精英的鬼话。受到歧视、诬陷、压迫的人群,先要‘揭竿而起’,不要玩文字游戏!”

大卫·米勒和艾丽丝·梅休,在台下听得脸色煞白——刚刚他们是替张潮担心,现在,他们还是替张潮担心……只不过担心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张潮这是准备干什么,把《大医》的发布会变成美国平权运动的宣言吗?他真要当“马丁·路德·张”?

这时候苏珊从台下走到张潮身边,往张潮手上塞了一块布,又匆匆下去了。

张潮低头把布展开,确认无误以后,双手高高举起,在所有人面前亮出了上面的图案——

正是一面“MeToo!”口号加张潮头像的海报。

张潮刚刚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注意到台下有读者高举这张海报,于是刚刚让苏珊到台下把这张海报借来了。

张潮只展示了一小会儿就放了下来,说道:“我希望在今天以后,「MeToo!」有新的含义——那就是‘曾经有些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反抗过压迫——我也是!’”

然后对台下已经目瞪口呆的刘易斯·兰帕姆道:“这样的答案,你接受吗?”

接着又对所有的记者问道:“你们接受吗?”

刘易斯·兰帕姆和所有的记者们都沉默不语。今天能来发布会的记者不管服务的报刊、媒体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但总体都代表美国文化界精英阶层发声。

张潮的表态显然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年老的记者依稀梦回嬉皮士运动,年轻的记者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哪有这么“破罐子破摔”的作家。

他还想不想在美国卖书了?

与记者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后半部分的内场读者们则反应过来了,开始高声欢呼起来,不少人高喊口号:

“让我们行动起来!”

“让那些该死的精英去死!”

“救救美国!”

还有直接现学现卖的——“Therevolutionisnotadinnerparty!”

……当然还少不了响亮的“流氓哨”的尖啸声。

场外还在排队的读者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里头突然变得这么热闹,这是咋回事?难道是张潮在朗诵书中的片段,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倒是常有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0章不好,被张潮偷家了!(第2/2页)

一下让等待的读者们更加期待了。

此刻纽约公共图书馆外的人龙已经超过3百米,加上内场等候的读者,总人数已经接近千人,还有从纽约各处源源不断赶来的读者。

其中很多都是从「MeToo!」才开始认识到这位中国青年作家。他们来,不是因为对张潮的感兴趣,单纯就是想支持一下这位敢于向“滥用种族歧视”开炮的勇士!

这种热度,在美国本土的畅销书作家当中也是比较罕见的。不得不说,张潮身上的“争议体质”让他无论在哪片土地上都备受关注。

台下的艾丽丝·梅休和大卫·米勒绝望地捂住了眼睛,张潮这是彻底让这场“闹剧”奔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去了。

他们都能想象,今天之后美国的文化舆论界会乱成怎样一锅粥。而且看现场的读者反应,八成还会有现在时兴的“个人社交媒体”下场搅局。

这对一向保守经营立场的Simon&Schuster出版社来说,是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但转机很快出现了——

挑起这场“战争”的刘易斯·兰帕姆像是下了莫大的决心,再次发言道:“先生,恐怕你误会了我刚刚的问题的意思,可以容许我解释一下吗?”

张潮当然无有不可,同意道:“没问题,你可以再说一遍。”

刘易斯·兰帕姆深吸一口气,道:“我那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创作《大医II》这部,是为了促进中国和美国的读者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

尤其是让美国读者懂得‘中国式完美’在中国摆脱苦难历程当中,起到的精神象征作用——是这样吗?”

话刚落地,后排的读者中就响起了嘲讽的怪笑声,还有人大声喝着倒彩:“好样的!兰帕姆先生!”

张潮则满意地点点头——这位老哥还是很灵活的嘛——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的目的就是这样。我在一开始就说了,文学一叶孤舟,让世界上的人们可以彼此联系。

我想兰帕姆先生对《大医》这部的理解,是深刻而准确的。”

刘易斯·兰帕姆听到张潮这么说,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能“安全着陆”。至于后排读者的那些嘲笑,他就当没听到。

张潮则面不改色,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是理所应当,全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老太太艾丽丝·梅休虽然见证过无数作家的风采,但真的没见过张潮这种“怪物”。

作家嘛,性格往往两极化——要么特别“原生态”,“社恐”如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往往对媒体退避三舍,不管夸还是骂都不太回应;

“粗暴”如亨利·米勒(《巴黎暖冬》)、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则不时批评媒体的浅薄、无知,几乎三天两头都要diss一下记者们。

要么特别“社会化”,例如做过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永远不会在媒体面前说错话,至始至终都是一副大师做派。

张潮与他们所有人不同,他似乎视“媒体”为纯粹的玩物或者工具,能从容地在“紧张的对抗”与“和谐的对话”当中反复横跳。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挑衅,张潮似乎都能让提问者显得格外愚蠢和窘迫,甚至如刘易斯·兰帕姆一样被迫把自己的问题给坐……吃回去。

艾丽丝·梅休悄悄问身边的许蕊雅道:“张,他一直如此吗?”

许蕊雅一笑,点头道:“我想他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呢?你看,这不是还给了兰帕姆先生一个体面的收场吗?”

老太太闻言一阵恍惚。大卫·米勒之前就已经见识过一些张潮的媒体“攻防战”,等于打过预防针了,不过此刻看到张潮的实际操作,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美国,像刘易斯·兰帕姆这样能为大型杂志写专栏的记者、自由撰稿人,是何等的骄傲。

用各种刺激性问题挖坑让名人跳,甚至直接进行挑衅式提问,然后在专栏中居高临下地进行点评,往往是他们赢得读者的手段。

尤其像这种没有现场直播的新书发布会,虽然有一堆记者,但是各家的角度各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个充满分歧的信息黑箱,对作者发言的转述、评价,完全取决于评述者的立场和操守了。

能让他们捏着鼻子,把已经问出口的问题改个口径,不啻太阳从西边出来。

只有刘易斯·兰帕姆有苦难言。从张潮反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哈珀杂志》的宗旨)开始,就在暗地里把他往《哈珀杂志》与普通读者的对立面推。

张潮的那一番“鼓动”说服力很强吗?确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但是结合他的亚裔身份,和最近的「MeToo!」运动,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仿佛真成了一个来自东方的、公道的、为弱势族群发声的布道者。

何况大家需要的其实不是张潮这个人说的话有多么“正确”,而是要一个可以引发“抗议”的抓手。

就好像张潮在上一世见识过的“佛洛伊德事件”——那位高喊“Ican‘tbreathe”的哥们,即使事后被证明是个一身案底、充满威胁的人物,但也不影响当时人们把他当做“抓手”。

更让刘易斯·兰帕姆感到绝望的是,自己原本故意在张潮的“必经之路”上挖了两个坑,以为张潮无论如何都要踩一个,结果张潮的反应是什么?

他直接原地停下脚步,拿出铲子,把这两个坑直接挖得又大又深,足以把自己这个始作俑者,还有好多今天提问的记者都埋进去。

张潮是个异国作家,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

刘易斯·兰帕姆和其他记者们呢?则要面对无数读者的怒火和铺天盖地的舆论争议,说不定连饭碗都要丢掉。

这就是他要选择“解释一下”的原因——他必须先把自己挖的坑填上,取悦张潮,然后张潮才有可能也去填坑,放自己一马。

如果时间往后推10多年,倒是有句话可以总结张潮的思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拒绝道德绑架、有事直接发疯。”

最熟悉和善于操弄种族议题的美国记者,结果被张潮用这招偷了家,心理的憋屈就别提了!

这时候大卫·米勒连忙出来打圆场,拿起话筒道:“我想大家已经没有别的问题了吧?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将「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奖」的奖章,颁发给张潮!”

这时候张潮却道:“慢着,接受这个奖章以前,我还有事情要宣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