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473章 张济降曹

我父刘玄德 第473章 张济降曹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73章张济降曹(第1/2页)

大堂上,气氛凝重而微妙,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各异的神情。

郗虑赶在张济、张绣和贾诩三人开口之前,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意味:“正巧荆州刘使君谴使入朝,恳请朝廷出面调节荆扬之争。曹公听闻刘使君也派人前往张镇东处求援,当即便生出一计,有意请张镇东入荆州,助力刘使君稳定局势,不知张镇东意下如何?”

郗虑的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张济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心陡然间被触动。他微微坐直身子,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脑海中已然开始勾勒前往荆州的种种画面。

不单单是张济心动,张绣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脸上的神色已然出卖了他。对于张济、张绣叔侄俩来说,兖州远在天边,那是他们从未涉足的陌生之地,心中自然满是戒备。而南阳,近在咫尺,他们多次率军入寇洗劫,对那里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更何况,这也是他们与贾诩此前反复商议后,认为最为理想的安置结果。

“天使远道而来,鞍马劳顿,想必十分辛苦。”

张济心中大为满意,忍不住满脸笑意地向着郗虑示好:“今晚,本将意欲设宴款待,为天使接风洗尘,还望天使赏脸。”

郗虑闻言,先是欠身,感激地谢过张济的好意,末了却话锋一转,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如今荆州危在旦夕,荆扬两州,皆是国姓诸侯,天子亲藩,两州相攻,不论是伤了哪一个,都不是天子、朝廷和曹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解决荆州的困境。”

张济眨了眨眼睛,一时没听懂郗虑话里更深层次的意思,转头看向自家好大侄张绣。张绣那清澈的眼神里同样满是疑惑,两人确定彼此都没明白后,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贾诩,仿佛贾诩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贾诩轻抚胡须,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我等既已决定投效朝廷,而当今朝廷又以曹公辅政,我等自然唯曹公马首是瞻。只是不知,曹公欲将我等安置于何地?”

郗虑见贾诩发话了,知道不必再拐弯抹角,便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主今日详细了解了一番荆州局势,曾与我言,宛县乃是昔日南阳治所,地处南阳盆地之交通要冲,兼具水路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不可无重将坐镇。”

郗虑话说到一半,偷偷抬眼去瞥对面的张济、张绣和贾诩。只见张济、张绣叔侄二人脸上瞬间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喜色,显然对这条件极为满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在宛县的安稳生活。而贾诩则依旧神色平静,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从他脸上根本看不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仿佛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宛县,这座古老的城池,曾经辉煌无比。在人口鼎盛之时,全天下范围内只逊色于洛阳,几乎与长安平起平坐。这固然得益于宛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周边河流纵横,水利极其发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但东汉的开国功臣们更是功不可没。

南阳作为刘秀的龙兴之地,整个东汉的开国元勋,有一半以上出自南阳。为了从这些功勋权贵手中夺回朝廷的掌控权力,自光武帝刘秀开始,历经明帝、章帝两朝的精心谋划与博弈,最终才把这帮人悉数赶回了封地。而这些人的回归,携带了大量的财富、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无疑使得南阳进入了巅峰时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南阳一郡的实力却几乎碾压了大汉十三州里的三分之二。即便后来被袁术残暴统治,弄得十室九空,民生凋敝,但自匡亭之战后,宛县又渐渐恢复了几分元气。到目前为止,宛县的户数已经重新回到了四千以上,整个县邑也有人口三、四万人。更别说宛县周围五十里地内,还有**个县邑,这些周边地区与宛县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区域。

这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利极其发达,只需要收容一些流民,不过度横征暴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相信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即便目光再短浅,也能看出宛县加上周围这近十个县邑的地盘,足以供给张济两万人马一年的吃喝用度,可要比眼下所在的商城这破地方强太多了。

与这里相比,南阳的西北角,靠近商城那一带,反而是凋零破败得厉害。原因自然不必多说,张济自己就再清楚不过了,他这几年每年可不就从那里进入南阳盆地,美其名曰“帮忙秋收”,更别说再早几年之前,董卓军的那些烧杀抢掠了。

这买卖做得!

张济和张绣对视了一眼,要不是有贾诩坐在一旁沉稳镇场,他们恐怕早就兴奋地嚷嚷开了。

郗虑继续说道:“不过武关一线,乃是关中屏障,关乎关中地区的安危,自然要收归朝廷所有,望将军海涵。”

“可……”

张济一脸喜色地刚开了口,话说到一半又硬生生忍住,他深知此事重大,自己拿不定主意,转头看向贾诩,眼神中满是询问和期待:“先生以为如何?”

“可也!”

贾诩神色庄重,语气坚定地说道:“商城虽地处要隘,却民稀田少,更无商队往来,经济凋敝,难以长久发展。宛县虽然历经战乱,有些凋零,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完全可以聚民屯田,发展生产。更何况我等已经降服朝廷,自然要听从朝廷和曹公的调遣,这是大势所趋。”

“先生所言甚是。”

得了贾诩的首肯,张济顿时大喜过望,脸上笑开了花:“不错,我等既已投效朝廷,自然要遵从曹公之命。只是不知曹公意欲何时调遣我部出关?”

郗虑心中暗自哂笑,没想到张济竟然对贾诩如此信任倚重,几乎到了毫无保留、言听计从的地步。看到这一幕,郗虑心中情不自禁地生出了些许嫉妒艳羡之情,他想到自己在曹操帐下,虽也备受重用,但却从未有过这般被绝对信任的待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3章张济降曹(第2/2页)

“何时动身,自然还得与荆州邓公相商。”

郗虑笑着调侃道:“不知将军何时请邓公前来一聚?”

张济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却满是尴尬。他想起之前软禁邓义的事,如今要请邓义过来,难免有些不好意思。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

很快,张济一声令下,士兵便匆匆去请邓义。在来的路上,早已有得贾诩授意之人,将具体情况一五一十地悉数告知了邓义。邓义这才明白自己是因何而能得见张济一面。

不过邓义毕竟头脑清醒,心思缜密。他深知此时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不但没有趁机给张济甩脸子,反而对于先前的软禁只字不提,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过。他的这份识大体、顾大局,瞬间就让本就尴尬不已的张济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得知张济已经投降了曹操,邓义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吃惊。随后又得知是傅巽在朝中请动了曹操来援,邓义心中渐渐有些明白了过来。他意识到这背后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曹操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但明白不等于就有办法应对。邓义是看破了曹操叠加借力打力的手段,也看明白了曹操一下子变成了最大赢家的现状。可这并不代表他就能力挽狂澜,改变眼前的局势。

同时,邓义作为南阳人,他对曹操并无反感。相反,因为曹操在匡亭之战里痛揍袁术,打得袁术抱头鼠窜,让南阳百姓免受袁术的残暴统治,所以他对曹操其实还是颇有好感的。

当然了,邓义这帮南阳人,对于覆灭袁术,将袁术送入雒中,上交朝廷的刘备父子俩,也一样抱有好感。他们觉得刘备父子为南阳除去了一大祸害,是值得尊敬的。

因此,邓义、韩嵩这些南阳帮,其实内心是支持降服的。

一来他们看不上刘表,觉得刘表心胸狭隘,能力有限,难以成就大业;二来不论是北边的曹操,还是南边的刘封,哪怕是河北的袁绍,他们全都能接受。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让南阳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是谁统治都无所谓。

有了这样的内在想法,等听到郗虑以朝廷的诏令,命令张济所部移驻宛县时,邓义毫无异议,几乎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并表示会回去通禀给刘表。

看见邓义如此“知情识趣”,郗虑和张济都是大为欣喜。张济更是当晚大摆宴席,盛情款待郗虑和邓义两位使节。营帐内,众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宴会一直持续到东方破晓,几至达旦。

次日清晨,暖阳初升,柔和的光线透过窗棂,洒在众人商议军情的屋子内。众人围坐于长桌旁,气氛凝重而热烈,一番激烈讨论之后,终于定下了详细方略。

张济领命,需在五日之内迅速举兵,出武关,踏入南阳。一路疾驰,沿着丹水之畔行进,目标直指筑阳县。

筑阳县地处筑水与丹水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极为关键,它距离襄阳不过百里之遥,且水路交通便利,只需两日,便能乘船直抵襄阳城下。此地堪称是最为合适的呼应地点,战略意义非凡。

倘若刘封一意孤行,坚持进攻襄阳,那么张济驻军于此,便能对围攻襄阳的刘封军形成严重的侧击威胁。如此一来,刘封面临两难抉择:要么分兵前来与张济对战,分散自身兵力,削弱攻城力量;要么在攻城时提心吊胆,时刻担忧侧后方的威胁,根本无法全力攻城。

而若刘封有意求和,张济则可从筑阳县绕道襄阳北上,途径新野,最终抵达宛县。此路线虽路途稍远,但全程有水道作为依托,物资运输更为便捷,行军也更为轻松,实际上反而更加方便。

至于曹操,将在十日之后派遣兵马前来接管商城与武关。

届时,他同样也会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先行进入南阳盆地,驻军于顺阳。此地作为战略要冲,能够及时为张济所部提供后援支持,确保张济在前线的行动无后顾之忧。

**

视线缓缓拉回到襄阳南方的刘封军中。

此时,军中气氛透着一股紧张与期待。

刘封此前给了周宾一项艰巨任务——七日之内拿下鄀国县。

这看似艰难的任务,却被周宾以惊人的速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完成得超乎想象。

仅仅四天半,周宾就率领着麾下将士成功打破了鄀国的防线。在这场战斗中,周宾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与指挥能力。他巧妙地部署兵力,避开了敌军的防守正面,从侧翼发动突袭,打了鄀国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更令人称赞的是,他不仅成功攻克了鄀国,还完好无损地保住了鄀国港和城内的仓储设施。这对于后续的军事行动和物资储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收获。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周宾所部自身伤亡竟然不到两百人,这简直堪称奇迹,可算是超额完成了刘封交代的任务。

攻破鄀国之后,刘封依样画葫芦,开始对当地的人事进行整顿。他将重点放在惩治那些胆敢反抗的士族、豪强、大族以及巨商身上。

这些人长期以来把持着地方的政治、经济命脉,操控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还公然对抗官府,早已成为刘封统治路上的掣肘之力。

如今,刘封的阵营中人才济济,实力大增,他自然对这些为非作歹之人极为看不惯。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正当合理的惩处机会,他怎会轻易放过。

不过相应的,很快就有不少人跑到刘封这里,为这些士族豪强求情。求情者们或是言辞恳切,诉说着这些家族与地方的千丝万缕联系;或是威逼利诱,试图用各种利益关系来打动刘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