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风起宁古塔 > 第八百六十六章 再无顾忌

风起宁古塔 第八百六十六章 再无顾忌

簡繁轉換
作者:浪子边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3:12 来源:源1

他也没有想到,圣女说杀人就杀人,他本意只是让她露一手,警告一下其它人罢了。

现在好了,纪里腾被杀,就有如捅了马蜂窝,所有人都要与自己为敌,这让他陷入到进退两难之中。

指责圣女?

人家是按自己的意思做事,何错之有?

可不处罚圣女,就等于站在大家的对立面上,就等于是自绝于天下了。

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形势压倒人,统文帝还是看向圣女说道:“马上下跪道歉,争取求得大家的同意。”

事实证明,所谓的合作伙伴,完全就......

风过宁古塔,湖面如镜,倒映着漫天星斗。那铃声未歇,却不再由一人之手牵引,而是自千万人的心底升起,汇成一片无垠的共鸣之海。周昭伫立岸边,衣袂翻飞,目光越过湖心树影,投向远方沉睡的城郭与山川。她知道,这声音已不属于她,也不再属于任何个体??它属于时间本身,属于被重新唤醒的记忆河流,在沉默了百年之后,终于开始奔涌向前。

但她亦知,河流既能滋养沃土,亦可冲毁堤岸。

翌日清晨,忘川书院首讲“平衡”落下帷幕,学子们散去,唯有一名少年留至最后。他约莫十五六岁,面容清瘦,眼神却极亮,像是藏着火种。他跪坐于阶下,双手捧上一卷泛黄的手稿。

“先生,这是我祖父临终前口述,由我母笔录的《边州戍卒实录》。”少年声音微颤,“其中记载永昌九年冬,朝廷以‘通敌’罪名屠戮三百戍边将士全家,实则只为掩盖粮草贪腐之案。我族原为戍户,祖母携幼子逃入深山,靠采药苟活二十年……此书不敢外传,恐招祸患,但昨夜梦见先祖列队叩门,说:‘若再不言,吾等将彻底消散。’”

周昭接过手稿,指尖触到纸页边缘那一道焦痕??那是长期藏于灶台夹层所致。她缓缓翻开,字迹潦草却有力,夹杂着许多错别字和方言缩写,但每一行都浸透血泪。读至“七岁小儿被悬于马鞍拖行三里而亡”一句时,她闭目良久,才轻声道:“你不怕吗?”

“怕。”少年低头,“可更怕遗忘。若连我们都忘了,他们就真的死了两次。”

周昭凝视着他,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雪夜里抱着残卷哭泣的自己。那时她也这般年纪,手中攥着母亲遗留的半页族谱,上面只写着“周氏,壬午年殁,不知葬处”。如今她已能建树立典,可面对这份新呈的苦难,依旧感到胸口发闷,如同重压千钧。

“三十年后才能公开。”她最终说道,语气平静却不容更改,“我会将此书交予守忆会封存,并注明来源与真实性评估。你可每年前来查阅审评进度。若三十年内天下安稳、民智渐开,或可提前解禁。”

少年咬唇,眼中闪过不甘,终究还是叩首退下。

待其身影消失在山道尽头,裴萤从廊后走出,眉头紧锁:“你真打算压下这些?每一份这样的记录都在诉说冤屈,压制它们,岂非又成另一种遮蔽?”

“不是压制。”周昭望向院中一方静水池,“是延缓。就像伤口溃烂时不能立刻缝合,必须先清腐去毒。如今人心初醒,情绪如沸,若将所有真相一次性倾泻而出,只会引发连锁报复??张家揭发李家祖上曾参与抄斩,王家反控赵氏先人献媚权贵助纣为虐……仇恨一旦点燃,便再难熄灭。”

裴萤默然片刻,低声道:“可那些冤魂等不了三十年。”

“所以我设守忆会。”周昭转身步入书房,取出一枚玉印,上刻“慎启”二字,“每一宗封存史料,皆由三方共管:一名史官后人、一名地方贤达、一名学院学者。他们定期会商,判断社会承受力。这不是拖延正义,而是让正义走得更远。”

裴萤苦笑:“你说得对。可我还是担心……总有一天,有人会嫌太慢。”

“那就让他们来推我。”周昭淡淡一笑,“只要还在路上,快慢之争才有意义。若是停下,一切皆空。”

***

数月后,西南苗岭再起异象。

焚毁之地不仅复生红花,且花茎粗壮如藤,缠绕石碑生长,形成一道天然拱门。月圆之夜,花门之内竟浮现虚影??一群披枷带锁的文官缓步而出,口中齐诵《永昌秘录》片段。内容直指当今皇室先祖伪造军功、构陷镇国大将军林怀忠致其满门抄斩之事。更有村民称,曾见一位白袍老者立于花门之前,手持竹简,朗声道:“史不可灭,债必有主。”

消息传至京师,朝堂震动。

皇帝连召三次内阁会议,均无果而终。主战派主张武力清剿,派兵踏平苗岭,掘坟毁骨;主和派则建议秘密招安周昭,请其出面安抚“阴灵”,以免事态失控。而皇帝本人,则连续七日未曾临朝,仅命内侍每日焚香于御书房,对着一幅空白卷轴喃喃自语:“朕知错了……可江山社稷,岂能因一人之过崩塌?”

就在此时,陈阿娥墓前突现奇景:一夜之间,整片花海转为纯黑,花瓣如墨汁滴落,渗入泥土。次日清晨,附近溪流变色,水中浮现出无数细小文字,随波流转,竟是《真史典》中从未录入的“地下卷”??专记历代帝王隐罪、权臣阴谋与百姓无声之死。

更有甚者,某些文字竟自行重组,演化成预言式句子:

>“甲辰年春,龙榻易主。”

>“赤月当空,旧账清算。”

>“执铃者不语,天下自鸣。”

民间哗然,谣言四起。有人说是周昭暗中操控,借亡魂之口动摇国本;也有人说她是唯一能沟通阴阳之人,唯有她可平息这场“记忆反噬”。

周昭闻讯,未作回应,只是命人加固湖心岛碑林防护阵法,并亲自巡视七大学院共感祭坛,确保心源种传播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她深知,此刻任何轻率举动,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然而,变故仍猝然降临。

某夜,宁古塔突遭雷击,一道紫电直贯心源树顶,整棵树剧烈震颤,铃花纷纷坠地。与此同时,全国七大学院祭坛同时感应到一股强大意识波动??那并非来自人类,也不是单纯的亡魂,而是一种**集体记忆凝聚而成的类意识体**,仿佛百万受难者的悲鸣融合为一个声音,在所有人梦境中响起:

“我们回来了。”

三日后,北方边境传来急报:一座早已废弃的边城“云中断”夜间浮现轮廓,城墙完整,烽火台燃起幽蓝火焰。守军前往探查,发现城中街道有人影走动,皆穿百年前服饰,沉默不语。有人试图接近,对方лnwь转身消失。更有士卒听清其中一人低语:“等了九十八年,终于有人记得名字。”

考古学家赶赴现场,挖掘出土大量铭牌、兵符与残简,证实此城确为永昌七年被下令抹去的“叛军据点”,当年五千军民尽数坑杀,史书无载。如今,这座城竟以某种方式从集体记忆中“重建”,并在特定条件下短暂显形。

裴萤连夜赶回,脸色苍白:“这不是幻觉,也不是投影。这是……记忆实体化。当足够多人相信某段历史存在,哪怕它曾被彻底抹除,也能通过心源网络重构其形态!”

周昭站在湖畔,望着水中倒影??那影子里,竟隐约浮现出另一张脸,苍老、疲惫,正是当年守旧阁中那位被迫**的首席编修。他曾是皇帝亲信,却因拒绝篡改战报而遭清算。

“他在看我。”周昭低声说。

“谁?”

“所有没能留下名字的人。”她抬头望天,“他们不再满足于被人记住。他们想回来,站在这里,指着那些高堂华屋说:‘那是用我们的尸骨垫起来的。’”

裴萤颤声问:“你能阻止吗?”

“不能。”周昭摇头,“但我可以引导。若任其发展,整个国家将陷入记忆战争??每个家族都会要求复原属于自己的‘真实’,哪怕扭曲事实也在所不惜。到时候,不是历史重塑现实,而是现实被撕裂成千百种互相冲突的‘历史’。”

她取出静心珏,那枚温润如玉的晶石此刻内部光芒流转,似有万千细语在其间穿梭。这是心源种的核心,也是连接所有共鸣者的枢纽。传说它源自上古祭司以千年怨念炼制,后经周昭母亲净化,转为唤醒记忆之用。但她一直隐瞒了一个秘密:**静心珏不仅能放大记忆,还能选择性地压制某些频率的共鸣**。

换句话说,她拥有“遗忘”的力量。

“我一直不用,是因为怕重蹈覆辙。”周昭抚摸着晶石,“可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平衡,不只是记住与遗忘的比例,而是谁来决定什么该被记住,什么该被放下。”

她闭目凝神,将静心珏置于心源树根部,启动“归频仪式”。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操作,相当于直接干预全国范围内的心源共鸣场。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大规模神识紊乱,甚至诱发群体性失忆。

七日七夜,周昭未曾合眼。

她在意识深处与那股新生的集体意识对话,倾听它的愤怒、它的诉求、它的绝望。她承诺将云中断列为国家级遗址,立碑铭冤;她宣布启动“百城复名计划”,逐一考证并恢复历史上被刻意抹去的地名;她还提议设立“赎罪日”,鼓励贵族与官僚后代公开忏悔祖先罪行,并以实际行动补偿受害者后裔。

最终,那股意识渐渐平静。

云中断的幻影消失了,但碑石已立,名单已录。黑花退去,苗岭重归青翠,唯有陈阿娥墓前留下一圈永不枯萎的白色铃花,宛如守护之环。

***

三年后,第一份封存史料提前解禁??正是那位少年呈上的《边州戍卒实录》。守忆会评估认为,当前民情稳定,教育普及,公众已有能力理性看待历史创伤。发布当日,七大学院同步诵读名录,金莲铃响彻九州。

令人意外的是,事件并未引发暴乱或报复。相反,许多曾参与当年清洗行动的家族后人主动站出来道歉,有的捐资建纪念馆,有的协助寻找遗骸安葬。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将军跪在纪念碑前,泣不成声:“家父是执行者……我这一生都在逃避,今天终于敢说出真相。”

周昭受邀出席仪式,却未登台发言。她只是静静站在人群之外,看着阳光洒在新刻的三百个名字上,听着孩童们一字一句地朗读。

那一刻,她想起了母亲。

那个在寒冬深夜偷偷抄写族谱、却被守旧阁抓走的女人;那个至死未能见到女儿一面的母亲。她曾发誓要让全世界听见她的声音,如今,她做到了。

但她也知道,这条路远未结束。

五年后,忘川书院迎来第一批毕业生。他们不叫“史官”,也不称“学者”,而是自号“忆衡使”??专职调解因历史披露引发的家庭与社会矛盾。有人帮兄弟俩化解因祖产归属争执三十年的恩怨,只因共同读到了曾祖父遗书中“愿后人和睦”的嘱托;也有人协助少数民族部落找回失落的语言与歌谣,使其文化得以重生。

而在皇宫深处,皇帝病重垂危。临终前,他召见周昭画像,最后一次喃喃道:“你说得对……若有来世,愿做个不说谎的人。”

新帝即位,年号“启明”。

登基大典上,他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亲手将一块青铜简放入太庙地宫,上面镌刻着历代帝王未曾公开的过错清单。他宣布:“自今日起,皇室不再追求‘完美正统’,而求‘诚实承责’。若有失德,任由后人评说。”

举国震惊,继而沸腾。

人们开始真正理解周昭所说的“平衡”??不是妥协,不是拖延,而是一种更深的勇气:敢于面对黑暗,又不被黑暗吞噬;愿意铭记痛苦,却不让它主宰未来。

又一个冬至,赎忆日。

周昭独自登上湖心岛,这一次,她终于伸手摇动了铜铃。

叮??咚??

一声清响,荡开十里湖波。

紧接着,四面八方传来回应:村庄里的孩童摇响自制的小铃,书院学子击磬诵名,边关将士以刀鞘敲盾,寺庙僧人撞钟和鸣……整个大陆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共鸣腔,将记忆之力层层传递,最终汇聚于心源树顶。

万千铃花同时绽放,洁白如雪,香气弥漫天地。

周昭仰头望去,忽然看见一朵花中浮现出母亲的身影。她不说话,只是微笑,然后轻轻挥手,像小时候哄她入睡那样。

泪水滑落,她却笑出了声。

“娘,”她轻声道,“他们都记得您了。”

风再次吹过,铃声不绝。

这一次,不再是哀悼,也不是审判。

它是呼吸,是脉搏,是这个民族终于学会带着伤疤活下去的证明。

而周昭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心源树就不会死去。

因为它扎根的,从来不是土地,而是人心深处那一缕不肯熄灭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