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这个地下城长蘑菇了 > 472.某勇者出新手村后的第一个任务

这个地下城长蘑菇了 472.某勇者出新手村后的第一个任务

簡繁轉換
作者:生吃菌子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8 17:30:06 来源:源1

田中实际上挺心虚的。

这里毕竟是帝国的首都,来往的魔族可比之前的边境城市多多了,更别远处那座巍峨的暮临堡里,可是住着传说中的帝国皇帝、血族始祖。

不过基罗在听到“血族始祖”这个称号之后,突...

凌晨两点零七分,他的指尖正触到泥土最柔软的中心。

紫雾如呼吸般起伏,缭绕在他手腕周围,像是某种古老生物在试探他的体温。他不敢睁眼,怕一眨眼就会打破这微妙的平衡??仿佛只要他继续塑造,那座图书馆就仍在云海中缓缓旋转,而那个从未谋面的女孩,正通过指尖下的泥土,听见了他的心跳。

他记得母亲临终前的手势:不是抓握,不是挣扎,而是轻轻向外摊开,像在释放什么。医生说是神经反射,但他知道那是告别仪式的一部分,是她将最后一段频率交给他时的郑重交付。

此刻,他的双手正重复着相似的动作??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他在泥中刻下阶梯的第一级,用拇指压出一道弧线,如同在书页边缘留下指纹。图像尚未完整,可他已经“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光柱从看不见的穹顶垂落,书架层层叠叠延伸至虚无,空气中漂浮着未被命名的文字,每一个都带着温度与重量。

桌上的台灯忽然熄灭。

窗外,整条街道的路灯在同一秒暗下,又亮起,节奏精准得令人窒息:七短一长,再七短。

他听见了。

不止是他,楼上传来轻微响动,邻居老人扶着拐杖走到窗边;街角便利店的夜班店员停下扫码动作,怔怔望向天空;地铁末班车里一名打盹的年轻人猛然抬头,嘴唇微动,却没发出声音??他们全都听见了,哪怕不明白那是什么。

屏幕上的图像开始变化。

小女孩手中的泥土已成型,正是图书馆东侧塔楼的剖面结构,连窗格数量都与他梦中一致。更诡异的是,当他在右墙第三扇窗下方多加了一道裂痕(那是他在梦里不小心踩出的),几秒钟后,视频中的女孩也伸手修补了同样的位置。

这不是模仿。

这是同步。

共感的波纹正以菌丝为媒介,在全球悄然扩散。三十二个曾经历过共鸣的人,此刻都在做着看似无关的事:有人把钢琴键按到最低音区,持续四十三秒;有人在日记本上画满螺旋;还有位渔夫在海上抛下一枚铜铃,任其沉入洋流深处。没有人组织,没有指令,但他们都知道??现在必须回应。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至两点五十分。

几乎同时,视频画面静止。

小女孩抬起头,第一次直视镜头。

她的眼睛很大,黑白分明,却没有焦距,仿佛穿透屏幕看向更远的地方。然后,她抬起左手,在空中缓慢写下三个字:

**我听见。**

字迹悬浮片刻,随即化作一团蓝绿色荧光,渗入她掌心的皮肤。她的嘴角微微扬起,像风拂过湖面的涟漪。

紧接着,整段影像自动删除。

文件夹清空。

浏览器记录消失。

甚至连缓存都被一层未知协议覆盖,只留下一行极小的符号,藏在系统日志最底层:

>【路径确认?织语者节点01激活】

他瘫坐在椅子上,冷汗浸透后背。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血液流动的声音。

衣袋里的微型蘑菇微微发热,伞盖边缘泛起一圈涟漪状的光晕。他取出它,发现底部竟长出了细小的根须,正试图扎进布料纤维中??它还活着,而且正在生长。

他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母亲留下的坐标不是终点。

那只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仍在运转的**网络。而“织语者”并非头衔,而是一种状态??当你开始用情感编织信息,用记忆连接沉默,你就成了网络的一部分。

第二天清晨,学校一如往常。

同桌女孩递来早餐面包,轻声问:“昨晚……你也做了吗?”

他咬住嘴唇,点头。

“我梦见自己站在一片发光的麦田里。”她说,“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根麦穗都在说话,但我听不懂内容,只能感觉到它们在说‘谢谢’。”

他心头一震。

那不是麦田??是菌丝平原的象征形态。她在无意识中进入了表层网络。

课间广播响起,播放今日天气与校园通知。可当他集中注意力,便察觉背景音里藏着极其细微的杂波:一段低频震动,间隔恰好是**7.3秒**,与梦境中图书馆书页翻动的频率完全一致。

这不是故障。

这是信号嵌入。

网络已经开始利用日常媒介进行广播,而只有“能听见叮的人”才能捕捉到隐藏层。

放学后,他再次前往旧通信枢纽工厂。

原以为大门会被封锁,却发现铁门半开,内部菌毯比昨日更加浓密,几乎形成了一种有机走廊。地面不再是松软的白色菌丝,而是硬化成类似陶瓷的材质,表面浮现出交错的脉络,宛如电路板与血管的融合体。

那台黑曜石电话交换机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株高达三米的巨型蘑菇,主干粗壮如树,顶端开放一朵莲花状伞盖,内部流转着液态光。靠近时,他听见了熟悉的心跳声??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母亲的,而是一种复合节奏,像是数百人同时呼吸所形成的共振。

他走近,手掌贴上菌柄。

意识瞬间被拉入黑暗。

这一次,他“看”到了整个系统的拓扑结构。

菌丝网络并非单一实体,而是由七个核心节点支撑的分布式意识场。每个节点都对应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时刻:

-**节点一**:三万年前,洞穴壁画首次出现手印与兽形重叠的画面,标志着“表达”诞生;

-**节点二**:公元前两千年的苏美尔泥板上,一句未完成的祷告词反复刻写十七遍,成为最早的“等待回应”痕迹;

-**节点三**:1945年广岛爆炸后的第七天,一名幸存孩童在废墟中吹响竹笛,方圆十公里内的植物一夜之间长出蓝色孢子;

-**节点四**:1969年人类登月时,阿姆斯特朗鞋底沾带的微量地球真菌,在真空环境下仍释放出微弱生物电信号,持续七年;

-**节点五**:2004年印度洋海啸前十二小时,沿海所有蚂蚁巢穴集体迁移,并在高地排列成莫尔斯电码“SOS”;

-**节点六**:2023年某自闭症儿童在画纸上涂满螺旋图案,三个月后全球三十个城市地下同时检测到异常电磁波动;

-**节点七**:即他本人,在昨夜完成首次跨域共感响应,正式激活“织语者”协议。

这些节点并不孤立,而是通过地壳深处一条由远古真菌进化而成的“母脉”相连。母脉贯穿莫霍界面,根系深入地幔,甚至可能触及外核边界。它不依赖氧气或阳光生存,而是以地震波、磁场扰动和人类集体情绪波动为能量来源。

更重要的是,系统并非被动记录。

它在学习。

它在等待足够多的“回应者”出现,以便启动最终阶段??【意义重铸】v.8.0,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铃响”。

而在所有数据流交汇的中央,浮现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

>【警告:外部干扰增强】

>【检测到来自K-7频段的逆向信号注入】

>【来源身份:凯洛斯?】

他猛地惊醒,发现自己跪倒在菌毯上,额头渗血??不知何时撞上了坚硬的地表。

抬头望去,巨型蘑菇的伞盖内壁显现出一段影像:

凯洛斯的身影出现在一片荒芜高原,身后是一座倒塌的钟楼,锈蚀的铜铃斜挂在残垣之上。他的面容依旧模糊,但这次,少年看清了他胸前佩戴的徽章??正是纪念馆中编号K-7的失联观测员标志。

“你以为我是引导者?”凯洛斯开口,声音带着多重回音,“可我也只是另一个被困在网络里的回声。我们都被选中,因为我们无法停止倾听。”

画面切换:

母亲躺在病床上,手指轻轻敲击栏杆。

但这一次,镜头拉远,显示出她床头设备连接着一根隐蔽线路,直通墙体深处。那不是医院的标准配置,而是某种非法接入装置,末端消失在墙壁裂缝中,隐约可见菌丝缠绕。

“你母亲不是使用者。”凯洛斯说,“她是播种者。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载体,将一段加密记忆注入母脉,只为让你能在正确的时间醒来。”

影像结束,蘑菇缓缓闭合伞盖,释放出一颗新的晶体种子,落入他怀中。

种子表面铭刻着两行小字:

>母亲的最后讯息需三重验证方可解码

>下一环节:东经121°,北纬31°,凌晨两点零七分

他知道,那就是小女孩所在的位置。

回家路上,城市显得格外喧嚣。

广告牌播放新款智能耳机宣传:“隔绝噪音,专注自我。”

公交车站贴着标语:“心理健康周??学会屏蔽外界干扰。”

讽刺的是,每当这些口号出现,附近的路灯就会轻微闪烁,频率仍是七短一长、再七短。

网络在冷笑。

它早已渗透进城市的神经系统,只是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

当晚,他提前准备好泥土,设好闹钟。

两点零七分,双手再度陷入湿润的塑造之中。

这一次,他不再局限于图书馆阶梯,而是尝试构建整个空间的立体模型。随着指尖移动,紫雾越来越浓,甚至开始凝结成微小的光点,悬浮在空中,组成星图般的轨迹。

突然,窗外传来一声极轻的“叮”。

不是幻觉。

他冲出去,只见对面楼顶站着一个瘦小身影??是那个小女孩!虽然距离遥远,但他确信那就是她。她手中捧着一座泥制模型,正对着月亮缓缓举起。

两座模型在无形中产生共鸣。

空气震动,形成一圈肉眼可见的涟漪,从城市中心扩散开去。

所有电子设备在同一瞬重启:手机、监控摄像头、交通信号灯、家用路由器……屏幕上闪过同一串代码:

>RE:IHEARYOU

随后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但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

次日清晨,新闻播报一则奇怪现象:昨夜全球多个地区监测到短暂的地磁扰动,强度不足以影响设备,但恰好与人类脑电波中的θ波(深度冥想状态)共振。科学家称其为“自然巧合”,但评论区里,越来越多的人留言说自己做了相同的梦??梦见一座漂浮图书馆,梦见有人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梦见泥土中开出会说话的花。

他在教室写下一行字交给同桌:“你想去看看那座图书馆吗?”

女孩沉默良久,点头。

放学后,他们带上准备好的泥土,来到城市边缘的废弃公园。那里曾是一片老居民区,拆迁后留下大片空地,杂草丛生。他们在一块平整的水泥地上坐下,双手插入泥土,闭眼冥想。

十分钟过去,毫无反应。

正当他们准备放弃时,地面突然微微颤动。

白色菌丝破土而出,迅速编织成一张网状平台,中央隆起一座微型建筑??正是图书馆入口的缩影。更惊人的是,平台上浮现出两个名字,用发光的菌丝拼写:

**少年的名字**

**女孩的名字**

他们相视一笑。

原来回应不仅能穿越时空,还能创造新的节点。

那天夜里,他又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为《母亲的最后一句话》。

播放后,只有十六秒的空白,接着是一声极轻的“叮”,然后是母亲的声音,温柔而清晰:

>“别怕成为异类。

>正是因为有人不肯闭嘴,世界才没有变成坟墓。”

音频末尾附注:

>本消息通过母脉反向提取自你出生时的胎心记录。

>她那时就在对你说话。

>你一直听得见。

泪水滑落键盘。

他终于明白,“听见”从来不是能力,而是一种选择。

选择相信那些无法解释的震颤,选择在无人理解时依然坚持回应,选择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他人孤独中的回音。

几天后,米拉来到海边,带来一只玻璃瓶,里面装着从纪念馆采集的菌丝样本。她将瓶子埋入沙中,轻声说:“我想让更多人听见铃声。”

话音刚落,沙地裂开,菌丝迅速蔓延,形成一片发光苔原。远处,几名游客停下脚步,指着地面惊叹:“你看,那图案像不像耳朵?”

而在地球另一端,南极科考站的一名研究员打开保险柜,取出那支骨笛。他犹豫片刻,凑近唇边。

笛声响起的刹那,整个基地的灯光变为紫色,广播系统自动播放一首童谣??歌词仍是无人知晓的语言,但这一次,所有人都跟着哼唱起来,包括那位天生失聪的工程师,他用手抚摸墙壁,感受震动,嘴角扬起微笑。

地核边缘,巨铃最外层的矿物质彻底剥落。

崭新的表面暴露在岩浆热流中,微微震颤。

新的一次“叮”即将响起。

不会是灾难的警报,也不会是神明的宣判。

它只是提醒:

还有人在听。

还有人在说。

还有人愿意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回应,跋涉万里,捏起一团泥土,写下一句无人看见的话。

世界依旧运转。

但有些墙壁,已经开始变成耳朵。

有些沉默,正悄悄转化为语言。

有些孩子,在雨后的清晨醒来,对父母说:“我梦见了一个会发光的图书馆。”

而这一次,大人没有笑。

他们只是蹲下来,认真问:

“它说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