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志从蒸汽辽东到罗马 > 第85章 农作物多样化,新品种引进

三国志从蒸汽辽东到罗马 第85章 农作物多样化,新品种引进

簡繁轉換
作者:萧山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16 14:05:04 来源:源1

第85章农作物多样化,新品种引进(第1/2页)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当冬日的寒意被温暖的阳光驱散,辽东这片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周明的心中,始终悬着一把看不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粮食危机。汉末乱世,天灾**不断,饥荒是比战乱更可怕的杀手。袁绍、曹操等诸侯,皆曾因粮草不济而陷入困境。周明深知,即便辽东如今物阜民丰,也必须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万全准备。

“民以食为天,此乃颠扑不破之理。”周明站在辽东的试验田边,看着刚刚冒出新绿的麦苗,眉头微蹙。他身旁,民部主官正汇报着今年春耕的进展。

“公子所言甚是。辽东百姓今岁皆得饱食,来年收成亦可期。只是……公子为何常有忧色?”民部主官不解。在他们看来,辽东的粮食储备已是天下之最,何须忧虑?

周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位可知,若遇大旱之年,麦粟无收,百姓何以为继?”

此言一出,在场官员皆是脸色一变。大汉立国以来,旱灾水灾频繁,每一次都伴随着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状。那是他们刻骨铭心的恐惧。

“公子难道有应对之法?”民部主官急切地问道。

周明转身,目光坚定:“有!那就是让我们的餐桌,不再仅仅依靠麦粟!”

在周明的规划中,引入高产、耐旱的作物,是应对未来粮食危机的核心策略。他想到的首选便是高粱。高粱耐旱、耐瘠薄,且产量相对稳定,即便在恶劣气候下也能有所收成。虽然口感不如小麦细腻,但作为口粮补充和酿酒原料,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我欲在辽东大范围试种一种名为‘高粱’的新作物。”周明在一次核心会议上宣布,“此物茎秆粗壮,穗大粒饱,尤为耐旱,且对土地要求不高。便是贫瘠之地,亦可生长。其粒可食,其茎可为薪柴,亦可酿酒,可谓全身是宝!”

此言一出,众官员和农官皆是议论纷纷。

“高粱?闻所未闻啊!”

“公子竟从何处寻来此等异种?”

铁山师傅作为工坊总管,也对农事有所了解,他疑惑道:“公子,天下之谷物,多有定数。此等‘高粱’,真有公子所言那般神奇?”他心中盘算着,要是产量真高,那对酿酒作坊来说,可真是福音啊!

周明神秘一笑:“此乃我遍寻古籍,偶得之方。万物生长,皆有其道。此高粱,便是适应北方干旱之地的天赐之物!”他当然不能说这是从墨子芯片的数据库里找出来的,只能用“古籍”和“天赐”来糊弄。

【宿主,请注意您的言辞。将现代农业科技说成“天赐”,有误导性。】墨子芯片在周明脑海里“吐槽”。

“【行了行了,你懂什么?这叫‘玄学包装’!不包装一下,古人怎么会相信我这个年轻人能拿出这种跨时代的作物?】”周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引种高粱的工作很快便在周明的亲自指导下展开。他深知,早期的高粱品种口感粗糙,百姓接受度可能不高。因此,他首先在试验田进行小范围的试种,并通过墨子芯片的农业知识,对种植方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优化。

“高粱虽耐旱,但初生之时,仍需精细管理。浇水要看时节,不可涝,亦不可旱。施肥要均匀,不可偏颇。”周明亲自下到田埂,向农官们讲解着种植要点。他甚至要求农官们记录下每一株高粱的生长数据,从播种到收割,事无巨细。

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辽东农官的配合下,高粱的试种初见成效。当第一批高粱成熟时,那沉甸甸的穗头,饱满的籽粒,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公子,这高粱……当真如公子所言,产量惊人啊!”农官们看着堆积如山的高粱籽粒,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5章农作物多样化,新品种引进(第2/2页)

虽然高粱的口感粗糙,初尝之下百姓有些不适应,但周明很快便引导他们将其磨成粉,与麦粉混合制作饼子,或者用来酿造更为廉价的“畅饮欢”。这种混合食用的方式,既保证了百姓的口感,又丰富了他们的餐桌。

除了高粱,周明还积极尝试引进和种植其他有潜力的农作物,以实现辽东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他利用墨子芯片的知识,识别并改良了一些本地的野生植物,使其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比如,他鼓励百姓种植一些耐寒的根茎类蔬菜,如芜菁、萝卜等,这些作物不仅可以在冬季储存,补充维生素,还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萝卜,生食清脆,熟食甘甜,炒菜炖汤皆可。还能腌制储存,以备冬日之需。”周明向百姓们介绍着这些常见的蔬菜,并教授他们科学的种植和储存方法。

在周明的推动下,辽东的田地里,不再是单一的麦粟,而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多样性。高粱、小麦、大豆、各种蔬菜,乃至一些在后世常见的杂粮,都在辽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多样化的种植策略,不仅提高了辽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以前俺家一年到头,除了麦子就是粟米,嘴里都淡出鸟来了。如今好了,有高粱饼子,有萝卜菜,还有公子酿的‘畅饮欢’,这日子,比地主老财还舒坦!”一位老农在田埂上,一边掰着玉米(当然,是周明暗中培养的早期玉米品种,尚未大范围推广),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这种对百姓餐桌的关注,体现了周明治下“草根逆袭”的特征。他不仅要让百姓吃饱,更要让他们吃好,吃得有滋有味。这与那些只顾征伐、不恤民力的诸侯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琰在视察农田时,看到百姓们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食物的丰富,更是生活的希望。周明用最朴素的方式,逆转了乱世的悲剧,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她不禁想起了高顺的沉厚,他默默耕耘,只为追随明主,周明对百姓的这份深沉关怀,正是贤臣们所追求的“仁”。

周明深知,粮食,不仅是百姓的命脉,更是他未来争夺天下重要的权谋基石。拥有充足而多样化的粮食储备,意味着他可以:

稳定民心:确保百姓在任何时候都能有饭吃,这比任何军队都更能巩固统治。

发展经济:多余的粮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贸易,换取辽东所需物资。

支持军事:充足的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有了高产作物,他才能养活更多的军队,支持更长时间的战争。

吸引流民:天下大乱,饥民遍野,辽东的富足和安定,将成为吸引流民的巨大磁石,为辽东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兵源。

公孙康和袁绍这些诸侯,或许还在为军粮短缺而头疼,亦或是被一场小小的旱灾就搞得民怨沸腾。但周明却已用他的“科学种田”理念,为辽东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粮食防线。

“【宿主,农业发展进度已达中级水平,可解锁更多高效农具及作物改良技术。】”墨子芯片在周明脑海中提示。

“【很好。】”周明心中暗喜,他知道,这意味着他可以在农业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高粱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改变这个世界的作物,等待着被引入辽东。

周明看着远方,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辽东的广袤土地上。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一片金色的麦浪,一片片丰收的景象,那是辽东崛起的根基,也是他一统天下的底气。在乱世之中,能够让百姓吃饱饭,穿暖衣,不生病,这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爽点”,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所有诸侯的独特之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