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335章 吃肉!百姓子民的欢呼!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335章 吃肉!百姓子民的欢呼!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04 来源:源1

第335章吃肉!百姓子民的欢呼!(第1/2页)

说到“吃肉”二字,在场百姓子民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咕噜”声。

在这个年月,对他们这些底层百姓来说,能吃饱肚子就已是天大的福气,吃肉更是想都不敢常想的奢侈事。

虽说在这边给工地上干活后,工业区管着三餐,糙米饭管够,菜里偶尔能见到点油星,比起从前饿肚子的日子已是天上地下,但真要吃上一口肉,还得是逢年过节,或是工头格外开恩,几天才能轮上一次。

“上回吃肉还是三日前,”一个扛着扁担的汉子摸了摸肚子,嘿嘿笑道,“伙夫给炖了锅肉汤,就那么一小碗,我连汤带肉喝下去,到现在还记得那滋味。”

旁边的老工匠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这鱼肉虽比不得猪肉香,但也是荤腥啊!十文钱一斤,我称上三斤,回家给娃炖锅鱼汤,让他也尝尝鲜——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众人望着那片鱼山,眼里的渴望藏都藏不住。

对他们来说,这十文钱一斤的海鱼,不只是便宜,更是把“吃肉”这桩奢侈事,变成了踮踮脚就能够着的寻常日子。

光是想想锅里飘出的鱼香,孩子捧着碗呼噜呼噜喝汤的模样,心里就甜滋滋的,手里的力气仿佛都多了几分。

眼见着港口外的百姓越聚越多,黑压压的一片望不到头,朱高炽朝着卓敬递了个眼神。

卓敬心领神会,清了清嗓子,猛地拔高声音喊道:“乡亲们静一静!听我说——”

嘈杂的人声顿时小了下去,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

“两位殿下说了,这些海鱼都是大海的馈赠,要与咱们天津百姓共享!”卓敬的声音清亮,带着一股劲儿,“所有鱼获,不论种类,通通十文钱一斤!现在开始售卖,大家排好队,按顺序来,一人一次最多买十斤,先到先得,卖完为止!”

“轰——”

话音刚落,全场瞬间炸开了锅!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差点掀翻港口的屋顶,有人激动得直拍大腿,有人扯着嗓子叫好,还有些性子急的已经开始往前挤,嘴里喊着“我要三斤”“给我称五斤”。

“十文!真的是十文!”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妇人激动地拉着身边的人,“我刚才还以为听错了,这可是海鱼啊!”

“两位殿下真是体恤咱们!”白发老者捋着胡子,眼眶都红了,“这哪是卖鱼啊,这是给咱们送福呢!”

乱糟糟的人群很快自觉排起了长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绕着鱼山

随即人群顿时活络起来,先前的震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急切。

有人赶紧往家里跑,要喊上家人一起来挑鱼;有人摸出怀里的钱袋,紧紧攥着往前挤;还有些孩子围着鱼堆打转,眼睛瞪得溜圆,指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海鱼,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码头上瞬间被人声、脚步声、鱼鳃翕动声填满,那片由十万斤海鱼堆成的风景,

此刻在百姓眼里,比任何金银珠宝都要耀眼——这哪是鱼啊,是能让锅里飘出香味、能让孩子笑出声的好日子。

负责称鱼的兵卒刚摆好秤,排在最前面的汉子就迫不及待地递上钱袋:“官爷,给我称十斤!要那金黄的鱼,看着就新鲜!”

朱高炽站在高处,看着底下欢呼的百姓、蜿蜒的长队,嘴角忍不住扬起。卓敬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殿下,这一招果然管用。现在整个天津城,怕是没人不知道开海的好处了。”

朱高炽望着那片涌动的人潮,淡淡道:“这才只是开始。等他们尝到了甜头,自然会想着,这海能不能多来几趟?能不能自己也驾着船去捞?到那时候,不用咱们推,海禁自个儿就松了。”

说话间,第一笔鱼已经卖了出去,汉子拎着沉甸甸的鱼,咧着嘴往家跑,那股子高兴劲儿,比中了头彩还足。

阳光洒在鱼山和人潮上,暖融融的,连海风里都带着几分欢喜的味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5章吃肉!百姓子民的欢呼!(第2/2页)

朱高炽望着眼前沸腾的人潮,嘴角终于漾开一抹舒心的笑。

阳光落在他微胖的脸上,映得那双眼睛格外明亮。

他心里再清楚不过——海禁这道沉重大门,靠唇舌争辩是撞不开的。

自古以来,天下人奔波忙碌,图的不过一个“利”字。商人逐利,百姓求存,只有让所有人都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扇门才会自己松动、敞开。

眼前这些欢呼的百姓,攥在手里的铜钱,拎着鱼筐时眼里的雀跃,都是最鲜活的证明。

十文钱一斤的海鱼,是让他们尝到的第一口甜头;往后若能靠着海洋讨生活,盖房、娶亲、养娃都有了指望,那才是能撬动一切的“庞大利益”。

朱高炽轻轻吁了口气,目光投向远处翻涌的海面。

那片蔚蓝之下,藏着的何止是十万斤鱼获,更是能让无数人摆脱困顿的生计,是能让王朝换个活法的新机。

从当初力劝老朱远征倭国开始,朱高炽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一步步在棋盘上落子。

他总觉得,大明这头雄狮不该困在陆地上酣睡,该睁眼看向更辽阔的海洋——那里有从未见过的国度,有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物产,更有王朝延续的新机。

所以他撺掇着开海船、试拖网,逼着将士们去闯那片陌生的海域;所以他把天津港当成试验田,砸下银钱买地、招工,非要在这里凿出一道通往海洋的口子。

如今,看着码头上堆成山的十万斤鱼获,看着百姓们为十文钱一斤的海鱼欢呼雀跃,看着卓敬眼里从怀疑到亮堂的转变,朱高炽知道,第一步成了。

他要的从来不止是眼前这点鱼获。他要让老朱看到——海洋能给大明带来比赋税更实在的好处;要让文臣武将明白——放开海禁不是祸事,是能充盈国库、安定民生的良策;更要让天津的百姓、乃至全大明的子民亲身体验:靠着大海,能吃上肉、换上钱、过上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等越来越多的人靠着海洋讨生活——渔民驾着船出海捕鱼,商人把海货运往各地,工匠忙着造更大的船,甚至连路边的小贩都能靠卖海货糊口——那时,海洋的利益就会像一张网,把无数人的生计、念想都缠在一起。

谁再敢提“海禁”,就不是跟某个人作对,而是跟所有靠海吃饭的百姓作对,跟想从海洋里捞好处的官商作对,跟整个大明的生计作对。

到了那一步,海禁这道横亘多年的枷锁,自会像被虫蛀空的朽木,风一吹就散。

更重要的是,海洋会变成大明的逆鳞——谁若是敢动禁海的念头,便是触碰了无数人的生计。

那时,靠海捕鱼的渔民会第一个不答应,他们的渔网连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做海货生意的商人会拍案而起,船帆上印着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连港口的挑夫、造船的工匠、甚至街边卖鱼羹的小贩,都会攥紧拳头——断了海路,就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

朝堂上,再不会有大臣拿“海疆不宁”当借口,反而会有人争着奏请:“陛下,东南沿海的渔船该添新网了”、“西洋的香料能换十倍的丝绸,该派船队再去一趟”。

便是深居宫中的帝王,也会看着源源不断运进宫的海产、充盈的国库,明白放开海禁才是长治久安的正道。

谁若敢逆潮流而动,喊一句“禁海”,定会被千夫所指。

不是因为谁的命令,而是因为那片蔚蓝早已和大明的筋骨血肉缠在了一起——海洋给的甜头,谁也舍不得吐出来;靠海活下去的日子,谁也不愿再失去。这逆鳞一碰,便是动摇国本,便是与天下为敌。

而朱高炽要做的,就是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些,让海洋的甜头渗进大明的每一寸肌理,让走向海洋的念头,变成刻在华夏子民骨子里的本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