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337章 天津造船厂!千金买马骨!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337章 天津造船厂!千金买马骨!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9 14:57:04 来源:源1

第337章天津造船厂!千金买马骨!(第1/2页)

这一日,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走在造船厂的工地上,脚下的黄土被往来的工匠踩得结实,空气中弥漫着木料的清香与桐油的味道。

这处造船厂选在了靠近海边的滩涂地,紧挨着天津港,占地方圆足有数百亩——朱高炽当初一眼看中了这里,大手一挥就把周围大片土地都买了下来,连带着几处废弃的渔村都纳入其中。

此刻放眼望去,成片的木料堆成了小山,木匠们正围着几艘初具雏形的船体忙碌,刨木声、敲打声、号子声此起彼伏,远远能看到几个巨大的船坞正在挖凿,工人牵着水牛拉动绞盘,泥浆顺着沟渠哗哗流淌。

“你看那边,”朱高炽指着不远处一片搭着脚手架的区域,对朱雄英道,“那是要造的福船骨架,按图纸算,能比咱们先前的渔船大上三倍,能抗住近海的风浪。”

朱雄英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数十根碗口粗的木料被架成船的轮廓,几个老工匠正拿着墨斗在木头上画线,神情专注得很。

他忍不住走上前,伸手摸了摸木料,只觉得坚硬光滑,显然是挑过的好料。

“这片地选得好,”朱雄英回头看向海边,潮水正拍打着临时筑起的堤坝,“离港口近,造好的船直接就能下水,省了不少搬运的功夫。”

朱高炽笑着点头:“要做就做最大的。往后不光要捕鱼,还要能跑远海、运货物,这船就得造得结实。等这第一批船下水,咱们就不用只靠着那几艘旧船折腾了。”

大明如今的造船厂本就稀疏,自海禁国策愈加密不透风后,更是凋零得厉害。

当年老朱一道诏令下来,沿海“片板不许入海”,连带着造船这行当也遭了池鱼之殃。

官办造船厂本是为水师打造战船,可海禁一严,水师舰船只需修修补补便够用,新造的船越来越少,工匠们要么被遣散回乡,要么改了行当,曾经日夜轰鸣的船坞,渐渐只剩下蛛网和朽木。

民办的小造船厂更是倒了九成。从前沿海百姓靠造船捕鱼、运货讨生活,海禁之后,造好的船不能出海,私造大船甚至会被视作“通倭”的罪证,谁家还敢冒险开工?

那些世代以造船为业的匠人,有的砸了刨子锯子,去田里刨食;有的偷偷摸摸造些小渔船,藏在芦苇荡里,夜里才敢偷偷出海,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就像这天津附近,洪武初年还有两处官办船厂,如今只剩下几间破屋,墙角的船台都被荒草吞了半截。

朱高炽当初要找些会造大船的工匠,几乎是翻遍了周边州县,才从乡下寻到几个当年的老匠人——他们的手艺都快生疏了,手里的工具还是年轻时偷偷藏下来的。

“你看这木料,”朱高炽指着场院里堆着的硬木,对朱雄英道,“搁在十年前,沿海的船厂哪个不是堆得像山?如今咱们要造几艘像样的船,还得从湖广、四川调木料,光在路上就要耗上两三个月。”

朱雄英望着工地上寥寥数十个工匠,眉头微蹙:“照这么看,光是恢复造船的元气,就得费不少功夫。”

“急不得。”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海禁禁了这么多年,积弊不是一天能改的。咱们先把这处船厂立起来,让匠人有活干、有饭吃,再把造好的船开到海里去挣钱——等旁人瞧见造船能发家,不用咱们催,自会有人扛着工具来投奔。”

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刨木声,老匠人正带着徒弟打磨一根船梁,木屑纷飞里,仿佛能窥见几分当年造船厂的热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7章天津造船厂!千金买马骨!(第2/2页)

说话间,一个监工模样的人匆匆跑来,手里捧着一卷图纸,脸上带着兴奋:“殿下,您看这龙骨的尺寸,按您给的法子加固过了,老师傅们说,保准能撑住万斤的货!”

朱高炽接过图纸,和朱雄英凑在一起细看,工地上的风带着海的潮气,吹得图纸哗哗响,却吹不散两人眼里的期待——这片尘土飞扬的工地,将来会驶出大明最坚固的船,载着人,载着货,载着整个王朝走向更辽阔的海洋。

朱高炽对这处造船厂的重视,几乎到了砸银子不眨眼的地步。

从选址那天起,一笔笔银子就像流水般泼进来——买木料、请工匠、建船坞、置工具,连给工匠们的工钱都比别处高上三成。

正因如此,虽说开工才短短数月,这造船厂已是另一番景象:原本空旷的滩涂地上,几座巨大的船坞已经挖好,底部铺着厚厚的松木,十几个工匠正指挥着水牛往坞壁夯土;旁边的木料场堆起了几座小山,都是从湖广、四川运来的上好硬木,几个老木匠正带着徒弟们按尺寸下料,刨木声、锯木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很。

更让人瞩目的是厂区旁的家属区。一片整齐的房屋已经盖了起来,青砖灰瓦在阳光下透着规整——有供普通工匠住的一进小院,土墙木门,院里能种些菜;有给手艺好的老师傅准备的二进房,带个小跨院,能容下一家老小;最气派的是靠里的几处三进院子,青砖铺地,檐下还雕着简单的花纹,是留给造船管事和技术最好的工匠的。

“这些房子都是按图纸盖的,”朱高炽指着家属区对朱雄英道,“工匠们拖家带口来的,有地方住、能安稳过日子,才肯把心思放在造船上。你看那户人家,”他指向一处刚搬进去的小院,“老木匠王师傅昨天刚把老伴接来,今儿一早就带着徒弟多刨了三根木料,这就是安稳日子的力气。”

朱雄英看着那些冒烟的烟囱、在院里晾晒的衣物,还有几个追着跑的孩子,忍不住点头:“这样一来,工匠们便没了后顾之忧,自然能专心干活。”

朱高炽笑了:“光有房子还不够。往后还要在这里开学堂、建药铺,让他们的孩子能念书,家人生病能瞧大夫。咱们把根扎在这里,这些人才能跟着咱们一条心,把这造船厂真正撑起来。”

说话间,几个工匠正扛着木料往家属区走,脸上带着笑——他们刚领了这个月的工钱,盘算着给孩子扯块新布做衣裳。

这热火朝天的景象里,藏着的不只是造船厂的雏形,更是朱高炽带领大明奔向海洋的底气。

人心稳了,船才能造得更稳,才能载着大明往更宽的海里去。

朱高炽心里跟明镜似的:造船可不是抡锤子砸木头那么简单,从选料、放样到拼接、上漆,每一步都藏着大学问。

就算他脑子里装着后世的图纸和技术,终究得靠人来把这些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船。

这意味着造船厂最缺的不是银子,是能看懂图纸的匠人、能琢磨新工艺的巧匠,是一大批真正懂行的造船人才。

没有足够的人才,别说造大船、造好船,就连现有的技术都传不下去。

只有人多了、手艺精了,才能批量造出合格的船,才能有人敢琢磨着把船造得更大、更快、更结实,让造船的技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强。

所以他在人才上的心思,比砸银子还要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