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399章 奴颜婢膝!苟且求生的北元大汗

第399章奴颜婢膝!苟且求生的北元大汗!(第1/2页)

礼部尚书的话音刚落,午门广场上的肃杀之气愈发浓重。

李文忠一身银甲,战袍上的暗红血渍尚未洗净,更显悍勇之色,他大步从羽林卫阵列中走出,手中按着腰间佩剑,目光如电,扫过跪在地上的北元俘虏。

“将脱古思帖木儿带上来!”

随着李文忠一声令下,两名羽林卫士兵上前,一把扯起瘫软在地的脱古思帖木儿。

镣铐摩擦着他的手腕脚踝,发出刺耳的声响,曾经在斡难河畔纵马扬鞭的蒙古大汗,此刻像条被拖拽的死狗,踉踉跄跄地朝着午门城楼走去。

北元太子天保奴与几名核心权贵紧随其后,头垂得更低,不敢抬头看城楼上的大明天子。

李文忠踏着石阶,一步步登上城楼,在朱元璋面前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如钟:“臣李文忠,幸不辱命,北伐大捷,生擒北元首恶脱古思帖木儿及其党羽,今日献于陛下阶下,请陛下处置!”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如鹰隼般落在脱古思帖木儿身上。

这位北元大汗头发散乱,皮袍上沾满污泥与血渍,曾经锐利的眼神此刻只剩惊恐,见朱元璋看来,竟吓得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带着镣铐重重砸在石板上。

广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一幕上。

番邦使臣们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他们见过脱古思帖木儿在草原会盟时的盛气凌人,那时的他高坐于汗帐之中,接受四方部落的朝拜,何曾有过这般卑贱姿态?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龙袍在风中微微摆动,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威严:“脱古思帖木儿,你乃成吉思汗后裔,忽必烈嫡脉,曾踞草原,称雄一方,如今沦为阶下囚,可知罪?”

脱古思帖木儿趴在地上,牙齿打颤,连头都不敢抬:“罪……罪臣知罪……求陛下饶命……”

他的汉话带着浓重的蒙古口音,却吐字清晰,显然为了求生,早已在被俘途中苦练过。

“知罪?”朱元璋冷笑一声,踱步走到城楼边缘,指着广场上的明军将士,“你蒙古铁骑踏我中原时,可曾想过今日?你部下掠我边民,烧我城池时,可曾念过半分慈悲?”

脱古思帖木儿浑身抖得像筛糠,却不敢有丝毫辩解,只是一个劲地磕头:“罪臣……罪臣糊涂!求陛下开恩,罪臣愿……愿为陛下牧牛放羊,只求苟活一命!”

这番话一出,城楼上下一片哗然。

不少经历过元末战乱的老臣眼中闪过复杂之色——想当年蒙古铁骑何等嚣张,如今其大汗竟卑微至此。

徐达、冯胜等老将眉头微皱,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有骨气的对手,而非这般摇尾乞怜之辈。

这个北元大汗,实在是太……废物了啊!

朱元璋盯着脱古思帖木儿看了半晌,忽然问道:“你既称知罪,那孤且问你,你这北元大汗,是否愿降?”

此言一出,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吹过旗帜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脱古思帖木儿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挣扎,却只是一瞬,便被求生的**淹没。

他“噗通”一声再次跪倒,这次干脆五体投地,额头重重磕在石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

“罪臣愿降!罪臣脱古思帖木儿,愿率北元余部,永世归顺大明!从今往后,草原无大汗,唯大明天子马首是瞻!求陛下收纳!”

他喊得声嘶力竭,生怕朱元璋听不清,那副急于表忠心的模样,与昔日草原霸主的身份判若两人。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有百姓啐了一口,骂道:“这般贪生怕死,也配当大汗!”

也有文臣摇头轻叹,感慨世事无常——曾经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竟落得如此下场。

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而立,看着脱古思帖木儿的背影,前者眼神平静,后者则带着少年人的鄙夷,显然对这种卑躬屈膝不屑一顾。

“高炽,这厮也太丢人了啊!”朱雄英看着脱古思帖木儿被拖下去的背影,眉头拧成一团,低声吐槽道,语气里满是少年人的鄙夷。

朱高炽听后却笑着摇了摇头,随即又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复杂地望向远方:“世道磨人,或许也由不得他。”

“由不得?”朱雄英撇了撇嘴,语气更显不屑,“要是成吉思汗知道他的子孙后人是这种货色,恐怕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成吉思汗何许人也?那是在斡难河畔饮过血泪的枭雄。

幼年丧父,部族离散,被仇敌追杀得颠沛流离,甚至曾被异母弟排挤、被盟友背弃,可他何曾向谁低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9章奴颜婢膝!苟且求生的北元大汗!(第2/2页)

马鞭断了就用木杖,弓箭折了就徒手搏狼,硬生生在绝境里磨砺出钢铁意志,一步步收拢部众,击溃蔑儿乞人,击败札木合,吞并克烈部,最终在斡难河畔竖起九斿白纛,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

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屈服”二字,只有“征服”——马蹄所至,皆为疆土;目光所及,尽是臣服。

那般睥睨天下的气魄,那般越挫越勇的狠劲,堪称世所罕见的绝世帝王。

而眼前的脱古思帖木儿跟他老祖宗比起来,那真是云泥之别。

同样是面对绝境,成吉思汗能在逃亡中磨利爪牙,他却只会跪地求饶;同样是身为大汗,成吉思汗能凭一己之力凝聚草原各部,他却连自家部众的人心都拢不住;更别提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血性——成吉思汗哪怕只剩十骑,也敢对着千军万马亮剑,脱古思帖木儿却在兵临城下时,先想着如何保全性命。

“祖宗的荣光再盛,也经不住后世子孙这般败落啊。”朱高炽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想当年蒙古铁骑踏遍中原,何等威风?可如今……”

他没再说下去,但意思已再明显不过。

朱雄英哼了一声,攥紧了腰间的刀柄:“这般软骨头,留着也是浪费粮食。也就是皇爷爷心宽,换作是我,直接……”他做了个挥刀的动作,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皇爷爷自有考量。留着他,比杀了他有用。草原上那些还在观望的部落,见他们的大汗尚且归顺,自然会掂量掂量。”

朱雄英闻言,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是想起脱古思帖木儿那副谄媚的模样,还是忍不住撇了撇嘴:“反正我是瞧不上。这般人物,连当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朱高炽笑了笑,不再多言。

兴衰荣辱,从来都系于人心与风骨,而非仅仅是血脉传承。

朱元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怒意,也无喜悦,只是淡淡道:“既愿降,便饶你不死。”

脱古思帖木儿闻言,如蒙大赦,竟激动得哭了起来,连连磕头:“谢陛下!谢陛下圣恩!罪臣……罪臣永世不忘!”

朱元璋不再看他,转身对身旁的内侍道:“将这些俘虏押下去,好生看管,勿要虐待,也勿要让他们寻了短见。”

“遵旨。”内侍躬身应道,随即示意锦衣卫将脱古思帖木儿等人拖了下去。镣铐声渐行渐远,广场上的目光却依旧停留在城楼之上。

朱元璋重新坐回龙椅,目光扫过文武百官与番邦使臣,朗声道:“北元已灭,草原已定,然天下初定,仍需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今日献俘,非为夸耀,乃为铭记——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大明愿与四方万国,共享太平,但若有人敢再犯我疆土,朕必挥师讨之,绝不姑息!”

“陛下圣明!”

百官与将士齐声高呼,声浪震彻云霄。

番邦使臣们连忙起身行礼,脸上满是敬畏之色——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崛起,也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李文忠再次上前,将九斿白纛与北元的传国玉玺呈于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接过玉玺,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眼中闪过一丝追忆,随即又被坚定取代。

他将玉玺递给内侍收好,却亲自拿起那面九斿白纛,走到城楼边缘,迎着风展开。

白色的旗面在风中猎猎作响,九道流苏低垂,曾经象征蒙古荣耀的旗帜,此刻成了大明胜利的注脚。

朱元璋望着远方的天际线,仿佛看到了万里之外的草原,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献俘礼毕!”

礼部尚书的声音再次响起,宣告着这场持续了数个时辰的盛典落下帷幕。明军将士开始有序撤离,百姓们却迟迟不愿散去,仍在议论着今日的见闻,那些关于朱高炽的勇猛、朱雄英的少年英气、脱古思帖木儿的卑贱,都将成为京城街头巷尾经久不衰的谈资。

朱元璋走下城楼时,脚步沉稳,龙袍上的金线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

他回头望了一眼午门,这座见证了无数兴衰的宫门,今日又刻下了新的印记。

他知道,献俘礼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大明王朝开创盛世的新起点——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只要有这样的将士,这样的民心,再大的风浪,他都能扛过去。

朱高炽与朱雄英紧随其后,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

他们身后,是渐渐沉寂的午门广场,是万家灯火渐起的京城,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明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