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10章 彻底分割!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第410章彻底分割!任由他们自己选择!(第1/2页)

老朱松了口。

因为水师的重要性摆在这里,容不得他再轻视。

不管是眼下的东海贸易,商船往来需要水师护航,关税收入已占朝廷岁入的五成多;还是为日后未雨绸缪,南洋的香料、西洋的奇珍,若想安稳纳入大明版图,都得靠水师的战船开道,水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且最关键的是,随着北元大汗被生擒活捉,草原上的蒙古部落群龙无首,势必会陷入长久的分裂内斗,短时间内再难形成统一的威胁。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大明北疆二三十年内都不会再爆发大规模战事,陆军将士想靠军功出头的机会会大大减少,而建功立业的舞台,也就只剩下大明水师了——剿倭寇、平海患、拓海疆,每一件都是能立功绩的大事。

如此一来,朝廷提高水师的优先级,让其单独办学、自成体系,既符合时势需求,又能给军中将士开辟新的晋升通道,避免因北疆无事而导致军心懈怠,这正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毕竟,一支军队要有奔头才能保持锐气,水师的崛起,恰好能填补陆军暂时无大战可打的空白,让大明的军威在海洋上继续延伸。

老朱心里清楚,疆土不止在陆地,海疆的安稳同样关乎江山稳固。

既然水师迟早要发展壮大,不如趁此时机给它搭好架子,让它能名正言顺地成长,总比将来临时抱佛脚强。

“皇爷爷,该给水师增强一些配置了!”朱高炽立刻接口,“这么多的开国将领,虎狼之将,也不能放着不用啊!趁着他们年轻还能打,不如调一些人进入水师。”

“比如航海侯张赫,当年在鄱阳湖打过硬仗,后来又开辟海运航道,督促海上运输事务,既懂水战又识海情,让他来牵头办水师学院,再合适不过!”

老朱对张赫当然有印象,这可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当年跟着自己从濠州起兵,水里陆上都能拼杀,是个实打实的悍将。

大明立国后,张赫任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时,正赶上倭寇在东南沿海作乱。那些倭人躲在海岛里,瞅准机会就上岸烧杀抢掠,沿海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张赫二话不说,带着水师战船在海上追剿,常年泡在浪里,光是活捉的倭人就数不过来。最狠的一次,他追着倭寇一直打到琉球大洋,在海上跟敌船死磕,不仅活捉了十八个敌首,斩了几十人,还缴获了十多艘倭船,船上的弓刀、火器、粮草堆得像小山,硬是把那一片海域的倭寇打怕了。

后来张赫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又接了个硬差事——当时辽东漕运全靠陆路,翻山越岭不说,遇上雨雪天就寸步难行,军粮常常拖期,前线士兵饿得直骂娘,老朱为此愁得几夜睡不着。

他专门点了张赫,让他开辟海运航道,督管海上运输。张赫领了命,带着人一次次探航线、测水深,光是在海上遇险就有七八回,前后在辽东和江南之间跑了十年,押运海运足足十次,没出过一次差错。

靠着这条海路,辽东的军粮再也没断过,部队能稳稳守住边疆,他这份劳苦功高,老朱记在心里。

想到这里,老朱立刻就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张赫既懂水战,能教倭寇的战术、海上的厮杀;又通海运,能讲船只调度、航线规划,水师学院要教的东西,他几乎门门都熟。

放着这么个通晓水战的宿将不用,反倒去寻那些没经过大阵仗的人,岂不是舍本逐末?

于是当即点头:“准了!让张赫把水师那些老弟兄都叫来当先生——当年跟着他在鄱阳湖拼过、在福州剿过倭的,谁手里没几套真本事?都给朕请到学院里去,把压箱底的能耐掏出来教给后生!”

“告诉张赫,务必把水师学院办起来,办得像模像样,将来朕要亲眼去看看,这些娃娃能不能练出当年张赫追倭寇时的狠劲!”

朱高炽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这一步棋算是走活了。

把陆军和水师彻底割裂开,不仅能让两边都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水师能借着单独办学的机会摆脱陆军的掣肘,慢慢发展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将来不管是防倭寇、下南洋,还是跟欧洲那些海船较量,都有了根基。

“至于其他将领……”老朱皱着眉头看向朱高炽,“你有什么想法?哪些人该调去水师都督府?”

这一次切割过后,大明武将就会分为陆军与水师两大势力,一边守着万里疆土,一边望着无垠沧海,将来的军功、资源、话语权都要重新分润,一步错就可能埋下祸根,所以老朱也不得不慎重考量。

朱高炽笑着给出了一个法子,道:“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放出消息,任由这些将领自己选择,留在陆军还是前去水师,到时候皇爷爷决断即可,以打过海战的将领为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10章彻底分割!任由他们自己选择!(第2/2页)

“自己选?”老朱有些诧异,“万一都扎堆往陆军挤,水师没人去怎么办?”

在他看来,陆军毕竟是朝廷根基,将领们多半更愿意留在熟悉的地界。

“不会的。”朱高炽笃定道,“陆军里不少将领早就盼着有新出路了。您想,现在北疆无事,陆军的军功不好挣,年轻些的将领憋着劲想建功,水师正是缺人的时候,去了就能当骨干,升迁肯定快。再说,水师要去海上拓土,将来打下来的岛屿、商路,论功行赏时未必比陆军差,总有识货的愿意去。”

他看向徐达:“大将军麾下那些跟着您打了半辈子陆战的老将,多半舍不得离开陆军,就让他们留下镇场子;但那些在鄱阳湖、太湖打过水仗的偏将、千户,当年就爱驾着小船冲阵,让他们去水师,怕是能比在陆军更得劲。”

李文忠抚掌道:“这主意好!强扭的瓜不甜,让他们自己选,愿意去水师的,必然是真心想在海上干一番事业的,教起来也上心;死抱着陆军不放的,也别勉强,省得去了水师还惦记着陆上的好处,三心二意误事。”

“以打过海战的为先,这点尤其要紧。”朱高炽补充道,“像当年跟着俞通海在龙江造船厂监造过战船的江夏侯周德兴,在苏州河练过水师的杨璟,这些人懂船、识水,调去水师都督府,既能当将领,又能当先生,能把水师的底子快速撑起来。至于那些从没见过大海的陆军将领,就算想去水师,也得先去学院补半年课,考核过了才能任职,免得又闹出陆军瞎指挥水师的笑话。”

老朱手指在案几上敲了敲,心里渐渐有了谱:“也好,就按你说的办。先让兵部把有海战经验的将领列个名单,再把陆军、水师的权责、晋升路子写明白,贴在都督府门口。愿意去水师的,填了单子交上来,朕亲自过目。”

他话锋一转,语气添了几分威严:“但有一条,选了就不能反悔。去了水师的,就得安心在海上扎根,别想着将来再调回陆军;留在陆军的,也得守好陆上的疆土,不许眼红水师的功劳。谁要是敢阳奉阴违,朕打断他的腿!”

徐达躬身道:“陛下圣明。这样一来,两边的人心都能定下来。陆军有老将镇着,根基稳;水师有熟手领着,能快速成军,互不耽误。”

“不止互不耽误,”朱高炽笑道,“将来陆军在北方练兵,水师在东南拓海,两边各有各的军功簿,将士们都有奔头,朝廷的军威才能往两处都伸展开去。”

“说不定过个十年八年,陆军能把长城外的牧场变成粮仓,水师能把南洋的岛屿变成大明的属地,到时候皇爷爷再看,这分开办学、分属统领的好处,就更明显了。”

老朱被这话勾得心里发痒,想起当年在濠州城饿着肚子时,哪敢想有朝一日大明的军队能既镇得住草原,又闯得进深海?

他哈哈一笑,指着朱高炽道:“你这小子,倒是把朕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行,就这么定了!明天就让兵部拟文,把这消息放出去,朕倒要看看,有多少汉子敢去水师闯一闯!”

李文忠已经开始琢磨自家麾下的将领了:“我帐下有个叫花茂的千户,当年在巢湖跟着廖永安练过船,水性比鱼还灵,每次打水仗都第一个跳上敌船,让他去水师,准能闯出点名堂。”

徐达也点头:“我那边也有几个,当年打陈友谅时在船上断过桅杆、补过船板,对战船比对马还熟,调去水师正好。”

看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举荐人选,老朱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原本还担心分割陆军、水师会引发动荡,现在看来,这法子不仅稳妥,还能让那些被埋没的水师人才冒出来,倒像是给大明的军队开了个新出口。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心里盘算着:等水师学院办起来,张赫带着一群老水手当先生,再配上这些自愿投效的战将,用不了几年,大明的战船说不定真能开到琉球、吕宋去。

到时候,东南沿海的倭寇不敢来犯,南洋的香料、象牙源源不断地运到南京,那景象,想想都让人舒心。

“高炽,”老朱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选人的事,你也盯着点。有哪些真正懂水战、敢闯海的,别让兵部那些文官给筛下去了。水师要的是能在浪里拼杀的硬汉,不是只会在岸上耍嘴皮子的软蛋。”

朱高炽躬身应道:“孙儿记下了。定不会让真正的人才埋没。”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御书房,落在众人身上,仿佛给这场决定大明军制走向的议事镀上了一层金光。

陆军与水师的分割,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权责划分,实则是给大明的军事力量劈开了两条通往强盛的大道——一条向陆地深处延伸,一条向海洋远方拓展,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朱高炽那句“任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提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