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64章 八大蝗商?严走私者夷三族!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64章 八大蝗商?严走私者夷三族!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2 15:59:14 来源:源1

第464章八大蝗商?严走私者夷三族!(第1/2页)

帐内的炭火噼啪作响,朱高炽起身走到徐允恭面前。

这位“小徐达”自始至终没说话,却一直盯着舆图上的军事卫所标记。“舅父,”朱高炽的声音缓和了些,“商路通不通,终究得看刀把子硬不硬。你麾下的铁骑,要沿商路分设驿站,每月巡查三次。”

“尤其是汉人商贾,别以为能仗着朝廷旗号走私——谁敢私运违禁品,比如铁器、火药给蒙古人,一经查获,货物全没入官,人押回南京问斩,还要追查到底,夷三族。”

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

朱高炽至今都记得后世史书中那赫赫有名的“八大蝗商”!

这些蛀虫趁着明末吏治**、边军缺饷,暗中用金银铺就门路,把镇守边关的将领、主管茶马贸易的官员一个个拉下水,再与关外的女真勾连,将一车车铁器、粮食、火药甚至精良的甲胄,顺着隐秘的商道送进了白山黑水。

他们用江南的丝绸换女真的貂皮,用中原的盐铁换八旗的战马,表面是互通有无的商贾,实则是在大明的脊背上剜肉饲虎。

边军将士在寒风中饿着肚子扛枪,他们却在关内的酒肆里搂着歌姬数银子;朝廷为筹措军饷焦头烂额,他们的货栈里却堆着能让女真过冬的粮草。

更可恨的是,他们连火炮的图纸都敢偷偷贩卖,让本就缺铁少粮的后金,硬生生靠着这些“明人”的供奉,磨利了砍向大明的刀。

到最后,山海关的城门被打开时,那些蝗商还在盘算着战后的商铺该开在哪里;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时,他们的船队正载着从京城抢来的财宝,往江南的逃。

这些人,披着汉人的皮囊,做的却是断子绝孙的勾当,比关外的敌人更让人齿冷。

如今自己亲手规划这草原商路,若是不严加看管,难保不会养出另一批“蝗商”。

汉人商贾见利忘义的性子,朱高炽比谁都清楚——只要利润够高,他们敢把亲娘都卖给蒙古人。

若是让铁器、火药顺着商路流到草原部落手里,今日的“归顺”,明日就可能变成反噬的獠牙。

所以他才要徐允恭的铁骑死死盯着商路,才要詹徽把税则订得密不透风,才要刘三吾在告示里写清走私的下场。

不是他信不过谁,是历史的教训太血淋淋——当年的八大蝗商,最初也不过是几个跑边贸的小商贩,就是因为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让他们长成了吞金噬血的巨鳄。

“走私者,斩立决。”朱高炽看着帐外正在卸货的商队,声音冷得像岭北的冰,“不管他是汉人还是蛮夷,不管他背后有谁撑腰,只要敢碰铁器、火药,就按通敌论处。抄家,灭族,一个都不能少。”

他要让所有人都记住,这草原商路是大明的血管,谁要是敢在血管里下毒,就别怪他心狠手辣。

八大蝗商的故事,绝不能在洪武年间重演——他宁愿现在担个“严苛”的名声,也不想百年后,让后人指着史书骂他养虎为患。

詹徽正在旁边记录税目,听到这话,笔尖顿了顿,随即在“走私”二字下重重画了道红线。

他虽不知朱高炽为何对走私如此忌惮,却能从那语气里听出不容置疑的决绝——这位皇孙,是真的打算把这商路,变成一条只能流着大明血脉的通道。

徐允恭抱拳:“末将明白。明日就调三千骑兵,联合辽东都司那边,沿广宁卫到和林的路线布防,沿途设十二座烽火台,发现走私踪迹,立时点火示警。”

“不止是走私,”朱高炽补充道,“那些想劫商队的部落,也照此办理。第一次杀人警告,第二次就灭了他的部落。告诉所有部落,商路是大明的命脉,谁动谁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64章八大蝗商?严走私者夷三族!(第2/2页)

严禁汉人商贾走私,是怕养虎为患;而死死盯着这些草原部落,更是防着他们骨子里的劫掠天性——这念头就像草原地下的火种,稍不留意就会燎原。

从成吉思汗时代起,快马弯刀、劫掠过冬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汉人商队的驼铃在他们听来,或许从来都不是交易的信号,而是“肥羊上门”的动静。

朱高炽太清楚了,这些部落首领此刻对着龙旗磕头,不过是怕了明军的刀;等商路真的跑起来,看着一车车茶叶、盐巴从眼前过,看着那些皮毛换回来的粮食堆成小山,难保不会有人按捺不住——毕竟抡刀抢劫可比赶着牛羊走千里路轻松多了。

今日抢一支小商队,明日就敢劫一座榷场,贪心一旦冒头,当年瓦剌人袭扰边关的旧事就得重演。

“第一次杀人警告”,是给他们划条红线。

找个带头闹事的部落,砍下为首者的头颅挂在榷场门口,让所有人都看看,伸手的代价是什么。

但这还不够,草原部落最认的是“怕”字,不是“劝”字。若是有哪个部落敢明知故犯,第二次还敢动商队的主意,那就别再讲什么规矩——铁骑直接踏平他们的帐篷,男人杀干净,女人孩子贬为奴隶,牧场一把火烧成白地,连他们的族名都从岭北都司的名册里抠掉。

徐允恭在旁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

他知道朱高炽这话的分量——不是要赶尽杀绝,是要用最狠的手段断了他们的念想。

就像当年朱高炽在捕鱼儿海,不止是打赢了仗,是让北元余孽从此听见“明军”二字就腿软。

如今对付这些部落,也得用同样的法子:让他们看见商队,第一反应不是能不能抢,而是敢不敢想。

“得让他们明白,”朱高炽看着帐外掠过的巡逻骑兵,声音里带着彻骨的冷,“跟着大明做买卖,能活下去,甚至能活得比以前好;可要是敢动歪心思,就只能活在传说里了。”

詹徽正在草拟的《商路戒令》上,郑重写下“劫商者,族诛”四个大字。

墨汁在纸上晕开,像极了草原上凝固的血——他比谁都清楚,这话不是吓唬人,是给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提前刻好的墓志铭。

詹徽忽然想起一事:“殿下,若是蒙古人用劣质马匹充数怎么办?还有那些西域的香料,怕是有不少以次充好之辈。”

“那就设‘验物官’,”朱高炽笑道,“从太仆寺调懂马的老手,从光禄寺派识香料的匠人,驻在榷场里。蒙古人的马要是瘦弱有病,直接打回去;回回人的香料掺了沙土,按欺君论处。詹徽,这规矩得你去立,立得越严,商路才能走得越远。”

刘三吾看着舆图上的红线,忽然叹了口气:“这条路若能走通,怕是比当年张骞通西域还要风光。只是……沿途部落若是归心,方能长久。”

“所以才要你们这些文臣。”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刘学士,你可以多写些告示,用蒙古文、女真文、回回文刊印了,贴在榷场里。告诉他们,跟着大明做生意,有饭吃,有衣穿;要是敢捣乱,看看脱古思帖木儿和也速迭儿的下场。”

帐外的风雪渐渐小了,帅帐内却暖意渐浓。

詹徽已在纸上勾勒出税则的初稿,刘三吾捧着舆图在盘算如何撰写告示,徐允恭则在草拟骑兵巡查的路线图。

朱高炽看着这三人各司其职的模样,忽然觉得,詹徽、刘三吾这些戴罪之臣,或许比南京城里那些养尊处优的官员更能用得顺手——毕竟在这里,每个人都知道,想回家,就得先把这岭北的商路,踏踏实实地铺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