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7章 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

第477章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第1/2页)

上海县衙的门槛快被踏破了!

而另一边,卓敬刚在临时搭建的公务房里坐下,就有一群人涌了进来,为首的正是天津的老熟人——当年第一个在天津投钱建货栈的张掌柜。

“卓大人!您可算来了!”张掌柜笑得满脸褶子,身后跟着一群天津来的商户,“我们听说您来上海,连夜就坐船赶来了!造船厂、雪糖厂、琉璃厂还有码头港口这些,您说吧,缺多少银子,我们投!”

张掌柜可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天津士绅商贾联合团体。

这群人里,有最早跟着在天津开货栈的,有参股造船厂的,还有做码头转运生意的,都是当年朱高炽和卓敬在天津拓荒时,第一批敢砸钱跟进的。

他们亲眼看着天津从一片荒地变成商船云集的巨镇,自己的银子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当初投一万两的,现在连本带利能翻十倍;买了半亩地的,如今光租金就够吃一辈子。

可以说,他们是实打实靠着天津腾飞赚了个盆满钵满,对朱高炽和卓敬的眼光,早就信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当他们听说这两位财神爷要建设上海时,连隔夜饭都没顾上吃,连夜在天津的商会馆聚齐了。

张掌柜刚把消息一说,底下就炸开了锅:“天津的甜头还没尝够,上海又有机会了?”

“卓大人和胖殿下在哪,咱们就跟到哪!”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占上位置!”

没半个时辰,就凑齐了五十万两的启动资金,还公推张掌柜当代表,带着几个核心人物,坐着最快的船就追了过来。

到了上海见到卓敬,这群人连客套话都懒得说,直接拍着胸脯表决心:不管是造船厂、雪糖厂,还是码头栈桥、货栈仓库,只要是朝廷规划内的项目,咱们都敢投!

银子管够,人手也能从天津调——当年在天津练出来的账房、管事、工匠,随便挑都能派上用场。

说白了,他们就是认准了“朱高炽 卓敬”这个财神爷组合,知道跟着这两位走,不管投什么,最后都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疯狂投资就是了,压根不用操心赔本的事。

卓敬看着这群老伙计,心里暖了暖。

当年天津刚起步时,就是这些人敢跟着他砸钱,现在又追着来上海,可见是真信得过他们的模式。

“张掌柜有心了。”卓敬指着墙上的规划图,“造船厂要扩规模,需要十万两银子;雪糖厂要买甘蔗、建熬糖坊,得五万两;码头的栈桥、货栈,至少要二十万两。你们要是愿意投,按天津的规矩来——出钱占股,年底按利润分红,朝廷不占你们便宜,但账目得公开,规矩得按朝廷的来。”

“没问题!”张掌柜拍着胸脯,“我们信卓大人!这就回去让人搬银子来!”

除了这批天津投资人外,跟着来的还有江南本地的富商。

苏州的沈老爷找到卓敬时,手里捧着一本账册:“卓大人,江南的绸缎、棉布若是能从上海出海,利润能翻三成。我愿出八万两,参股纺织厂,再捐两艘船运布料,只求能优先拿到出海的配额。”

卓敬看着账册上的数字,笑着点头:“沈老爷是行家,有你参股,纺织厂的原料、销路都不用愁了。配额按出资和运量算,公平合理。”

短短几日,上海就变了模样。

县城里的客栈、饭馆全满了,连周边的农户都推着小车来卖吃食,赚得盆满钵满;码头上的船一天比一天多,运来的不光是银子,还有各地的工匠、伙计,都是奔着工厂、码头的活计来的;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学会了念叨“造船厂”、“雪糖厂”,仿佛这些厂子已经立在了眼前。

朱高炽和朱雄英骑马走在街上,看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听着南腔北调的吆喝,忍不住相视一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7章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第2/2页)

“高炽,这才几天啊,就比天津刚起步时热闹多了。”

朱雄英看着街边一个正在搭棚子的茶馆老板,那老板正指挥着伙计挂招牌,上面写着“津沪茶馆”,显然是从天津赶来的。

“江南的底子本就厚,”朱高炽道,“天津是从无到有,上海是借势而起,所以上海发展肯定比天津更快更好!”

“天津当年起步时,北疆刚平定,百废待兴,既缺原料又缺人手,连烧砖的窑厂都得从南方调工匠,等于白手起家,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而上海不一样,江南的丝绸、棉布、茶叶堆在库房里等着出路,苏州的织机、松江的纺车日夜不停,这些都是现成的原料和产业基础,不用像天津那样从零开始建作坊、找货源。”

“再说人力,江南人口稠密,懂手艺的工匠一抓一大把,苏州的木匠、杭州的漆匠、松江的织工,离上海不过百里,招过来就能上手,比天津当年从北方调民夫、慢慢教手艺快得多。连商路都是现成的,长江水道上的货船常年不断,把江南的货运到上海,比天津从内陆调粮、调料省一半功夫。”

“更重要的是,天津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北疆和东海,上海却一头连着江南这个钱袋子,一头对着整个大洋,海外的市场比北疆大得多。江南的货从上海出海,能赚的利比在国内倒卖多几倍,商贾们看得明白,自然愿意把银子往上海砸,这股劲头比当年投天津时猛多了。”

“所以说,天津是靠朝廷硬生生堆起来的,上海是借江南的势、顺海贸的风,自然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你看这些商贾,他们不是信咱们,是信‘赚钱’这两个字。咱们把路铺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自然会挤过来。”

正说着,就见王敬之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登记册:“殿下!您看,三天时间,买地登记的有两百多家,参股工厂的银子已经凑了五十多万两!”

朱高炽接过册子翻了翻,笑道:“告诉他们,地可以买,股可以入,但有一条——必须按规矩来,不能欺辱工人,不能偷工减料。谁坏了规矩,朝廷不光收回地和股,还要重罚。”

“下官记下了!”王敬之看着册子上的数字,激动得手都在抖——想当初他刚上任时,全县一年的税银都不到五万两,现在光是参股的银子就有五十万,这上海的腾飞,怕是比天津还要快!

夕阳西下时,码头的工地上响起了鞭炮声——造船厂的第一根龙骨正式埋下。

来自江南的木匠、福建的船匠、天津的老师傅围着龙骨,脸上都带着笑。

远处的货栈已经搭起了架子,纺织厂的地基正在夯实,连空气中都飘着一股忙碌又兴奋的味道。

朱高炽站在高处,望着这片曾经荒芜的滩涂,忽然觉得,上海的繁华,或许不用等十年。

有江南的富庶打底,有商贾的资本推动,有卓敬这样的能臣打理,更有那些憋着劲想赚钱、想过上好日子的百姓在埋头苦干,这片土地注定要创造比天津更大的奇迹。

朱雄英看着那根沉甸甸的龙骨,忽然道:“高炽,等这船造好了,我来当第一个舵手吧?”

朱高炽笑着点头:“好啊,不过得先把张侯爷的训练熬过去——连掌舵的力气都没有,怎么开得动这么大的船?”

朱雄英脸一红,却梗着脖子道:“我肯定能行!”

远处的鞭炮声再次响起,混着工匠们的号子、商贾们的谈笑声,在上海的夜空里久久回荡。

这个曾经贫瘠的小县城,正踩着时代的鼓点,向着一个崭新的未来,大步狂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