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8章 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78章 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6:20 来源:源1

第478章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第1/2页)

金陵城的皇宫里,秋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奉天殿的金砖地上,映得案头的奏章泛着暖光。

朱元璋正翻看着北疆送来的军报,忽然听见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太子朱标捧着一叠文书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的神色。

“父皇,您看看这个。”朱标将文书递过去,语气里带着惊讶,“上海那边……闹翻天了。”

朱元璋放下军报,接过文书一看,眉头渐渐挑了起来。

文书里是上海县令王敬之的急报,字里行间满是激动——不到一个月,上海及周边州县的地契交易量翻了百倍,各路商贾携带的银子堆满了县衙库房,光是自愿参股工厂、码头的资金就超过百万两,连江南织造世家都带着账册跑去上海,说要把绸缎直接从上海运出海。

“这小胖墩……”朱元璋看着文书,忽然笑了,“去上海时只带了几个随从,这才多久,就搅得江南商路都动了?”

朱标在一旁坐下,拿起另一封抄报,忍俊不禁:“何止是江南。儿臣收到的消息,现在民间都管高炽和卓敬叫‘两大财神爷’,说他们往哪儿站,哪儿的地价就涨,银子就往哪儿流。”

“有商户说,卓敬一句话,比户部侍郎的文书还好使——他在上海说要建雪糖厂,江南的甘蔗价格当天就涨了两成。”

朱元璋放下文书,指尖在案桌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望向窗外。

殿外的银杏树叶刚开始泛黄,恍惚间,他仿佛又看到了洪武初年的景象——那时候国库空虚,连北伐的军饷都得靠百官捐俸,宫库里能找出的银子,连给皇子们做新朝服都不够,夜里听着更夫打更,都在盘算第二天的粮草从哪儿来。

“还记得洪武初年那次北伐吗?”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徐达的大军在漠北等着粮草,户部尚书拿着空账册跪在殿外,说库房里连十万石米都凑不齐。那时候,谁能想到有今天?”

朱标点头应道:“儿臣记得。那时候父皇常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光是让百姓有饭吃还不够,朝廷得有银子办大事——修水利、练新军、赈灾荒,哪一样离得开钱?”

“可钱从哪儿来?”朱元璋叹了口气,“明初的时候,只能靠种地收税,可百姓刚从战乱里缓过来,哪敢多征?后来高炽那小子提出开海贸,说‘海里面有金山银山’,朝臣们骂他胡闹,说‘与民争利’。现在再看……”

他拿起另一本账册,那是户部刚送来的季度汇总:天津海关的关税,三个月就收了一百二十万两;东海贸易运回的苏木、胡椒,在京城变卖后得银八十万两;加上上海刚起步的各项收入,今年光是“海”里来的银子,就够抵上两年的农业税了。

“这小子是个妖孽。”朱元璋的语气里带着笑意,眼里却闪着欣慰的光,“别人看滩涂是荒地,他看是码头;别人看海是险地,他看是商路。天津从无到有,靠的是他规划的漕运与海贸衔接;上海还没发力,就引得天下商贾疯抢,靠的是他把江南的物产和海外的市场连在了一起。”

朱标补充道:“高炽不光会赚钱,还懂得怎么把钱用在正地方。天津赚的银子,一部分补了北疆军饷,一部分投去了岭北拓荒;这次上海刚启动,他就上奏说要从未来的税收里拨出专款,修江南的水利,疏长江的航道。儿臣看他的折子,说‘钱如水,堵则溢,疏则通’,倒是把其中的道理看透了。”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殿外的丹陛上。

秋风吹起他的衣袍,远处的紫金山在阳光下轮廓分明。

他当了半辈子皇帝,见惯了刀光剑影,也尝够了缺钱的窘迫,直到这几年,才真正体会到“国库充盈”是什么滋味——不是宫库里堆着用不完的银子,而是有底气应对各种变故:北疆遇灾,能立刻拨去赈灾粮;水师要造船,能痛快答应拨木料;甚至能拿出银子,让各地建学堂、修驿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8章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第2/2页)

“这就是天佑大明啊。”朱元璋望着远方,轻声说道,“朕打下来的江山,需要有人守住;朕没能做到的事,儿孙们替朕做到了。标儿你稳重,能守成;高炽这小子敢闯,能开疆——这里的‘疆’,不光是土地,还有商路,是让大明富裕起来的路。”

朱标站在父亲身后,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这些年,他看着朱高炽从一个古灵精怪的胖小子,变成能独当一面的胖殿下:在栖霞镇搞工业区,在天津建码头,在岭北定章程,现在又去上海拓荒,每一步都走得出人意料,却又实实在在地让大明变得更稳、更富。

“父皇说得是。”朱标轻声道,“前几日收到高炽的信,说上海的造船厂要造能远涉重洋的大福船,还说将来要让大明的丝绸、瓷器,在西洋诸国都能看到。儿臣看他的劲头,怕是想让‘大明’这两个字,随着海船传遍天下。”

朱元璋转过身,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容里带着几分释然:“随他折腾去。当年朕不让他开海,是怕出乱子;现在看来,这小子比谁都懂分寸——既敢放出去赚钱,又能把规矩立住,不让外夷欺负,也不让商贾乱来。有他在,你将来当皇帝,手里的银子能更多,腰杆能更硬。”

父子二人站在丹陛上,看着宫墙外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

“谁能相信,这小子真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老朱喃喃自语。

想当初,朱高炽刚提出要在天津建码头、开工厂时,满朝文武没几个看好的,都说那地方贫瘠落后,纯属扔钱打水漂。

连他自己都捏着把汗,想着让这小子试试无妨,败了就当买个教训,万万没料到,不过三五年功夫,天津竟真成了北疆的聚宝盆,关税商税流水似的进国库,连带着周边荒地都成了香饽饽。

太子标听后也是感慨万千,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他虽然不是朱高炽的爹,但自小看着朱高炽长大,知道这孩子看着胖乎乎的,心思却比谁都活络。

当年在栖霞镇琢磨着改进织机、烧琉璃,旁人只当是孩童玩闹,他却当成正经事来做;后来力主开海贸,顶着“与民争利”的骂名,硬是把船开到了东海;如今到了上海,不过月余,就引得天下商贾疯涌,这等号召力和远见,别说皇孙里少见,就是朝中老臣也难有匹敌。

这哪里是“点石成金”,分明是看透了利源,摸准了商脉,把朝廷的规划和民间的资本拧成了一股绳,才能让荒地变宝地,让死水活起来。

有这样的后辈撑着,大明的将来,确实让人宽心。

金陵城的百姓不知道皇宫里的对话,但他们能感觉到日子在变好——市集上的货物多了,手里的铜钱经花了,连税吏上门都客气了几分。

这些变化,都和那个传说中能“点石成金”的胖殿下脱不开关系。

“对了,”朱元璋忽然想起一事,对朱标道,“让工部给上海送些好木料过去,就说朕准了,造船厂要建得结实些,能抗住台风。”

“儿臣这就去办。”朱标笑着应道。

秋风穿过宫墙,带着桂花的香气。

奉天殿的阴影里,那本记录着海贸收入的账册静静躺着,上面的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从江南的港口流向京城,滋养着这个年轻的王朝。

朱元璋望着远方,忽然觉得,或许不用等到朱标继位,大明就能迎来一个比他预想中更富裕、更广阔的时代——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那个被天下商贾追着喊“财神爷”的胖小子脚下,那片正在崛起的上海滩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