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4 15:56:20 来源:源1

第479章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第1/2页)

三个月的时光,在上海的喧嚣与忙碌中悄然溜走。

当朱高炽与卓敬带着随从踏上巡查的路时,眼前的景象早已不是初来时的荒芜滩涂。

一条宽阔的主干道将上海分为两部分:西侧是保留着古朴风貌的老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老字号的布庄、茶馆依旧热闹,只是门口多了些扛着货箱的脚夫,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东侧则是拔地而起的新城,工厂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码头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与老城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奏响着繁华的乐章。

造船厂的工地上,十几艘福船的骨架已然成型,来自福建的船匠正指挥着工人安装桅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传出老远。

江面上,两艘刚下水的巡逻船正在试航,帆布在阳光下闪着白亮的光,引得岸边围观的百姓阵阵喝彩。

雪糖厂的烟囱旁堆着小山似的甘蔗,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穿着粗布工装的工人推着独轮车穿梭其间,将压榨好的蔗汁送往熬糖车间,据说第一批白糖已经装船,正准备运往朝鲜与倭国,加入东海贸易圈。

琉璃厂的窑火日夜不熄,李二牛正带着几个徒弟调试新配方,通红的玻璃液在模具中渐渐冷却,映出工人们兴奋的脸庞——他们烧出的透明琉璃,比天津产的成色更好,早有波斯商人派人来预定。

纺织厂更是热闹,从苏州、松江招来的织工们坐在新式织机前,手指翻飞间,一匹匹绸缎、棉布源源不断地织出,码头上的货栈已经堆不下,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也塞满了打包好的布匹,等着装船出海。

码头的建设更是一日一个样。原本泥泞的滩涂被填成了坚实的平地,十几座木质栈桥延伸入海,能同时停靠十余艘大船。

此刻,来自宁波的渔船、苏州的货船、甚至还有几艘挂着异域旗帜的商船正忙着装卸货物,脚夫们扛着箱子在栈桥上穿梭,嘴里哼着自编的号子。

码头旁的市集已经自发形成,卖小吃的、修船具的、兑换银子的……吆喝声、谈笑声混杂在一起,比金陵城的早市还要热闹。

朱高炽勒住马,看着眼前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忍不住点头。

街道两旁,来自山西的票号、云南的茶庄、广东的香料铺鳞次栉比,掌柜们操着各自的方言招揽生意。

一个卖天津麻花的摊贩正和江南的绸缎商讨价还价,想用三斤麻花换一尺云锦;几个福建船主围着山东来的铁匠,商量着定制更坚固的船锚;连西域来的胡商也摆起了摊子,售卖着色彩艳丽的地毯和宝石,引得本地百姓好奇地围观。

“真是热闹啊。”卓敬在一旁感叹,目光扫过路边的招工牌。

上面用毛笔写着各厂的招工需求:造船厂招木匠、铁匠,雪糖厂招熬糖工、杂役,纺织厂招织工、染工……每个牌子前都围着不少人,大多是本地百姓,脸上带着期待的神色。

他们沿着街道往前走,正好看见一群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从纺织厂出来,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钱袋,脸上满是笑容。

为首的是个中年妇人,正是当初第一个卖滩涂给县衙的李寡妇,她如今在纺织厂当领班,每月能赚三百文,比以前打渔晒盐强多了。

见到朱高炽和卓敬,她连忙停下脚步,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二位大人,俺现在能给娃买新衣裳,还能存下银子了!”

她身后的工人也纷纷附和,脸上的精气神与三个月前截然不同。

那时的百姓多是面黄肌瘦,眼神里带着对生活的麻木;如今却个个面色红润,说起未来的日子,眼里闪着光——有人说要攒钱盖新房,有人说要让孩子去学堂读书,有人说等码头建好了,就去当船工,看看海外的世界。

“这就是最实在的变化啊。”朱高炽轻声道,“银子进了国库是一方面,百姓手里有了活干,心里有了盼头,才是真的立住了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9章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第2/2页)

卓敬点头:“上海真是得天独厚。江南的原料、海外的市场、各地的人才,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往这儿聚,想不发展都难。”

“天津当年花了一年才有的规模,上海三个月就做到了,照这个势头,明年此时,怕是要赶上苏州了。”

要知道,卓敬可是建设天津的主理人,他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天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滩涂荒地到码头初立,从第一座工厂冒烟到商队络绎不绝,其中的每一步艰难、每一次突破,他都亲身经历。

天津用了整整一年才让造船厂造出第一艘像样的福船,而上海三个月就有十余艘船同时动工;天津花了一年才聚齐百家商户,上海短短三月就涌来南北商帮数百户,连海外的商船都闻风而至;天津的税银过百万两用了三年,上海才起步三月,各项收入加起来就已逼近这个数。

更关键的是人气。天津当年招工匠、引商户,全靠朝廷政策硬推,百姓也是半信半疑地试探着来;上海却是商贾带着银子抢着进,百姓揣着期待挤着来做工,连周边州县的人都拖家带口往这儿涌,那种自发的、滚烫的劲头,是天津当年花了数年才慢慢攒起来的。

卓敬心里清楚,天津是靠着政策和毅力硬生生“堆”起来的,上海却是借着江南的底气、海贸的东风,顺顺当当“长”起来的,这速度、这势头,天津确实要逊一筹。

正说着,就见上海县令王敬之匆匆从商业区的工地上赶来,他穿着沾满尘土的官袍,手里还拿着丈量土地的标尺,见到朱高炽和卓敬,连忙拱手行礼,脸上是掩不住的激动:“殿下,卓大人,您二位可算来了!商业区的规划已经定了,南边建酒楼客栈,北边开商铺货栈,中间留了条宽街,方便马车通行,再过一个月就能动工了!”

他说着,眼圈忽然有些发红:“下官要多谢二位大人。若不是殿下和卓大人慧眼识珠,上海还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百姓们哪能有今天的日子?现在县里的税银比以前多了十倍,街面上的乞丐都少了,连私塾都多开了两家——这都是托二位大人的福啊!”

朱高炽笑着摆摆手:“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功劳,是上海的百姓肯干,是天下的商贾肯来,更是这地方天生就该繁华。”

他指着远处的江面,语气愈发坚定,“王县令你看,这江水连着江南的富庶,这海水通向万里的海外,上海就该是大明的门户,让天下的货物在这里聚散,让大明的威名顺着海路传向远方。”

他转过身,看着卓敬、王敬之,还有围拢过来的工匠、商人、百姓,朗声道:“将来,我们要在这里建更大的造船厂,造能驶遍四海的巨船;要让纺织厂的绸缎、雪糖厂的白糖、琉璃厂的器皿,卖到东洋、南洋、西洋去;要让上海的码头停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让这里的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天下的奇珍异宝。”

“到那时,上海不会只是江南的上海,是大明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

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连路过的船工都停下脚步,跟着鼓掌欢呼。夕阳的金辉洒在江面上,也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卓敬看着朱高炽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年轻的皇孙心里装着的,不只是眼前的工厂、码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世界。

而上海,就是这个世界的起点。

王敬之紧紧攥着手里的标尺,仿佛握住了上海的未来。

他知道,自己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一个传奇的开始,而这个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

江风拂过,带着码头的喧嚣和工厂的烟火气,也带着无数人对明天的期盼,向着更远的地方吹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