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2章 可怕的模式!盐商的野心!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42章 可怕的模式!盐商的野心!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42章可怕的模式!盐商的野心!(第1/2页)

李掌柜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殿下,您说的是真的?咱北方商人也能公平竞标?”

“自然是真的,”朱高炽点头,语气坚定,“朝廷的盐,是给天下百姓吃的,不是给少数人谋利的。只要你们守规矩、肯做事,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能在这儿赚到钱。”

朱雄英也补充道:“而且咱们会与中标商人签订具备律法效力的文书,把各项规矩白纸黑字写清楚——文书里会明确标注每个区域的食盐零售价上限、每月最低供应量,以及专属的销售范围,比如北平府的经销商,绝不能跨区到天津卫售卖,避免出现抢客、压价的混乱局面。”

“为了确保规矩落地,盐运司会组建专门的巡查队伍,每月深入各地市场核查,一方面查盐商的实际售价是否超标,另一方面查仓库的食盐储备是否达标,防止有人故意囤积居奇、制造盐荒。”

“一旦发现违规,处理起来绝不手软:若是轻微超价,当场责令整改,并处以盐价十倍的罚款;若是恶意哄抬盐价,或者囤积量超过一个月的供应量,立刻撕毁文书、取消经销权,之前缴纳的一万两保证金也会全部没收,同时还会将其列入‘盐业经营黑名单’,终身不得再参与任何盐场的招标。”

“朝廷这么做,既是为了约束盐商,也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保障,让大家都能买到稳定、平价的食盐,真正把‘商民共赢’落到实处。”

众商人听了,更是彻底放下心来,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他们一边望着眼前绵延数十里、年产百万斤的盐田,一边掰着手指头算起账来,越算越是心热,一个个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开始竞标。

要知道,用晒盐法产盐,省去了煮盐所需的大量柴火和人力,每斤盐的成本不过三四文钱,而朝廷定下的售价上限,像北平府、天津卫这样的核心区域,每斤能卖到十五文左右,偏远些的州府也能卖到十二三文。

这么一算,就算扣除运输、仓储和人工成本,每斤盐至少能净赚七八文,运气好些、成本控制得好,赚十文钱不在话下。

若是能拿下一个区域的总经销权,按每个区域每月至少需要五万斤食盐来算,一个月就能赚三四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便是四百多两;要是经营得好,拓宽销售渠道,把盐卖到乡村、驿站等角落,月销量甚至能冲到十万斤,一年赚个上千两银子都不成问题。

要是运气再好些,拿下北平府、天津卫这种人口密集的大区域,这些地方百姓多、需求大,每月食盐消耗量能达到十几万斤,按每斤赚八文钱算,一个月就能赚上千两,一年下来赚个几万多两银子轻轻松松,要是赶上食盐需求旺季,赚个十几万两银子都不在话下。

这样的利润,比做粮米、布匹生意高出好几倍,甚至比开当铺、钱庄都稳妥。

想到这里,商人们更是两眼放光,纷纷开始盘算着怎么凑足保证金,怎么梳理自己的运粮记录,只求能在竞标中脱颖而出,拿下那让人眼红的经销权。

江南盐商沈庄心里却有些打鼓,他原本以为北方盐场成不了气候,想来看看热闹,没想到芦台盐场的规模和效率竟如此惊人,而且胖殿下的招标规则对北方商人如此有利,他知道,江南盐商垄断盐业的日子,恐怕要到头了。

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即便晒盐法前期投入巨大,每年还要固定缴纳两百万两白银,至少沈庄从中看到了打破盐业垄断、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

从头到尾,沈庄都无比的震撼。

他做私盐贩卖多年,各类食盐见得不计其数,早年还曾托关系混入朝廷官办盐场看过,那景象让他至今难忘——朝廷官办的盐场,简直可以用“人间地狱”来形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2章可怕的模式!盐商的野心!(第2/2页)

里面的灶户们像没有感情的机器,衣着破烂得遮不住身体,常年食不果腹,却要一天到晚围着滚烫的灶台煮盐,汗水刚流出来就被热气蒸干,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监工的打骂。

盐场的灶户们穷苦到极点,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盐场管理的官吏却个个脑满肠肥、富得流油,靠着克扣灶户口粮、虚报盐产量中饱私囊,而那些垄断盐引的大商人,更是靠着盐业赚得富可敌国,良田千顷、豪宅遍地。

原本他以为这芦台盐场也会是这般光景,毕竟无论是主持盐场的朱高炽,还是背后支持的达官显贵,甚至于天子、太子,说到底都是要从盐业中获利的,不然为何会平白投入大笔银钱,还要求盐场每年缴纳两百万两白银给朝廷?

所以他来之前,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数不清的灶台密密麻麻排列,伴随着滚滚浓烟和灶户们的苦役,才能煮出成山一般的食盐。

可谁知道,到了芦台盐场,竟连一个灶台的影子都看不到,更看不到那些在苦海中挣扎的煮盐灶户。

这里用的竟是晒盐之法,更让他震惊的是,这晒出来的盐不仅产量高得惊人,质量更是远超官办盐场的粗盐,颗颗雪白细腻,堪称最上等的精盐。

眼前连绵数十里的盐田,在他眼里哪里是什么盐田,分明是一座座源源不断产出白银的金田、银田,每一寸盐田都在日日夜夜生出白花花的银子。

这芦台盐场虽然前期投入巨大,每年还要固定缴纳两百万两白银,但这出盐的效率实在太可怕了——盐田建好后,只需引海水入池,剩下的全靠日光和风自然蒸发,几乎不用过多操心就能等着收盐,连雇佣的人手都比官办盐场少了九成,不像朝廷盐场那样,全靠灶户没日没夜煮盐,既耗费大量人力,产量又低,还得消耗海量柴火,成本高得吓人。

当然,此时不单单沈庄是这般想法,每一个亲眼看到眼前盐田与盐山的人,心里都打着同样的算盘——眼前这片连绵到天际的盐田,就是一座座实打实的金山、银山,谁能抓住这里的经销权,谁就能牢牢攥住财富。

更让人激动的是,两淮盐场本就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盐场,盐田面积是芦台盐场的十倍不止,一旦在两淮套用芦台这种“改煎为晒”的模式,摒弃低效高耗的煮盐法,那食盐产量将会暴涨多少倍?

恐怕届时整个大明的食盐供应都能彻底改观,而最先抓住这个机会的人,注定能在盐业变革中赚得盆满钵满。

正因为如此,沈庄也暗自下定了决心,芦台盐场对他而言,不过是小打小闹的“前戏”——这里虽打破了垄断,可北直隶及周边州府的市场规模有限,且聚集了大批急于分一杯羹的北方商贾,即便拿下经销权,利润天花板也清晰可见,犯不着耗费心力与这些人争抢。

在他看来,真正的重头戏,始终在于两淮盐场!

要知道,两淮盐场占据全国七成以上的食盐产量,覆盖江南、中原等人口密集、富庶之地,市场体量是芦台盐场的十倍不止;更重要的是,两淮盐场一旦完成“改煎为晒”的改制,凭借其庞大的盐田规模和成熟的商路,利润空间将远超芦台。

沈庄心里打得门清:眼下先摸清芦台盐场的招标规则、晒盐技术细节,等两淮盐场启动改制招标时,再凭借自己多年在私盐贸易中积累的资本、人脉和对盐业市场的熟悉,一举拿下核心区域的经销权!

届时,不仅能摆脱“私盐贩子”的身份,更能借助两淮盐场的体量,成为大明盐业的顶尖商人,这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